精选 中药临证心悟

2021.03.03 1218阅读 评论数 9 29
中药临床量效
中药临床量效
    理法方药是贯穿中医临床实践的关键要素。在理法方药确定以后,精准的把握用量既是保证临床疗效的点睛妙笔,也是医生综合知识、成熟度和实际水平的标志。在“精准化”“标准化”的量化时代,必然把不传之秘的剂量公开化、专业化、社会化,用众人拾柴的精神,使中药量效得到更好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药之四维
    附子为温里回阳之纲维,大黄为攻积泻热之纲维,人参为不气之纲维,熟地为补精血之纲维。
八维药纲
    表麻黄,里肉桂,寒黄连,热干姜,虚人参,实大黄,阴熟地,阳附子。
“药有峻性,必有奇效”准确的切中病机,随证施量,方可取得较快的疗效,复杯而愈,效若桴鼓。
一、剂量决定疗效
(一)量变致平
    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方药用量的增加疗效响应的提高,然而,超过该剂量范围,即使再增加用量,疗效也不会发生变化。
(二)量变致新
    某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主要治疗某种疾病,而随着剂量的改变,方药的主治发生了变化,即在一个新的剂量范围内治疗另一种疾病疗效更好。如半夏一两降逆,二两安眠等。
(三)量变致反
    指由于剂量改变产生的药物双向调节作用。如白术常规剂量健脾止泻,大剂量能通便等。
(四)量变致毒
    指方药剂量超过一定的范围,产生不良毒副作用。
二、古今方药用量之惑
    为了探究古籍用量,历代名医都进行大量的论述,文稿甚多,个人认为要探讨古人用药剂量,必须先身临其境,以现在的臆测是不可取的。
  1、古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疾病谱不同。
  2、方剂都有疾病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如《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部分是当时的一种传染病,具有六经传变的特点,有明确的传经、痊愈时间,所以量大力专,好多药都一剂药频服,起效不再更服。后世把它对应治疗杂症,确有断章取义,刻舟求剑之奇。
  3、自宋以前医药不分家,中药多医家自备自制,药材质量、炮制标准没有统一,炮制手段简陋,药名都不统一,再考证剂量就没有意义。如附子咀几半也不知生熟,几个小时也煎不出多少有效成分;麻黄煎去沫也就把生物碱去掉了,也没有和现在的可比性。
  4、地域药材品名,《伤寒论》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口最低,民不聊生,臆测人参断无东北高丽参,最多就是党参,赤白芍不分,没有熟地等等,所以以现在思维如度量古人用药剂量已没有意义,仅师其法而已。
三、方药合理用量策略
(一)因病施量
(二)因症施量
(三)因势施量
(四)因药施量
(五)因剂型施量
(六)因服药反应施量
(七)因人施量
(八)方药配伍施量
四、临床药量应用
    以药典(教材)为准绳,以现代药理研究为参考,以前贤临床经验为精髓,知药性,熟药理,君臣佐使遣方,精雕细琢用药,把握七情合和配伍,寒热温凉药性,升降浮沉药理。
    重剂起沉疴,没有一定的量,便没有一定的质;一定程度的病,必用一定程度之药。若药不达量,量不撼病,则杯水车薪,贻误病情。急病大其治,慢病小其治,一病非一剂量阈,一证有一治疗窗,同病异治方不同,异病同治量天壤,证方药定量增减,量效探究治疗窗。
用药经验:
黄芪治萎四两起步,佐以陈皮防壅滞;
黄连消糖,三十为基,配干姜防伤胃;
萸肉固脱,三两见功, 比参附为伍;
乌头止痛,口麻为度,效毒两刃;
石膏清气,两及五百,识证为要。
人参强心,可及三十。
大黄排泄尿毒,三十可期。
茯苓渗顽水,五百可用。
猪苓消肿,可达两百。
葛根降糖,三两无毒,治疗筋痹,百克初始。
桔梗治咽,一两安全,呕恶之副牢记心间。
药量权衡,贵在识人辩证,服用方法,更多讲究。量大用药,可少量多饮,以平为度。


中药效用实悟


大黄:
药中四维,八纲之首,大黄乃荡涤之将军,走而不守,夺土郁而无壅,破瘀血而下流,乃药霸,能神用之者,方为真中医。药有峻性,必有其效。真懂大黄,断不会以其峻泄而畏之,越实越泄,越虚越补,为泄浊不二选择,在营养过剩的现代,既通便又泄浊,为一把利器。
临床大黄不囿于常,不同的剂量功效不同。
用量:引经:0.5~1克;轻泻:3~6;泻下:9~15克。一两治疗丁毒之热盛,二两用治癫狂其脉实者。
生大黄峻泻,熟大黄次之,酒大黄又次之。生大黄4小时产生通便,熟大黄6小时,酒大黄8小时。
特别说明:大黄治疗肠梗阻是针对不完全肠梗阻,完全性肠梗阻不可用,注意医疗事故。
验方:小量的大黄和水蛭通肾活络,0.5~1克加水蛭1.5粉(胶囊)配入方剂中提高老年人夜年多效果佳。


熟地
药中四维,古今善用熟地者,首推明代张景岳:“阳非有余,阴本不足”,“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近代裘沛然老先生用熟地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效验颇丰。
熟地“重、鎮、甘、守”,其用有五:1、益肾水真阴。2、和产后气血。3、去腹脐急痛。4、养阴退阳。5、壮水之源。
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黄之守不足以聚之。
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黄之重不足以降之。
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黄之静不足以鎮之。
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黄之甘不足以缓之。
阴虚而水泛者,非熟地黄不足以自制。
阴虚而真气散者,非熟地黄不足以归源。
阴虚而精血俱损,脂膏残薄者,非熟地黄不足以厚肠。
张景岳认为熟地具有收神散、降虚火、鎮躁动、制水邪、导真气、厚肠胃的作用,并为发汗化源之资。皆“用其静重之妙”。
配伍:
  1、熟地味厚,质粘腻,碍胃助湿,中虚气滞,佐砂仁、生姜。
  2、治疗虚喘是一位良药,实夹杂喘证加麻黄,宣肺纳气。
  3、熟地配当归,加入喘咳方药中,治疗久咳、久喘效奇。
  4、熟地配山茱萸,一补一敛,强阴益精,治疗糖尿病甚妙。
  5、熟地配细辛治疗腰痛。
  6、得气则升,配柴胡能发散;得桂、附则能回阳;得参、芪入气分;得归、芍入血分……
熟地用量:
补阴之药与补阳之药用之不同,补阳之药,少用即可奏效;补阴之药,必多用难以取效。以阳主升而阴主降,阳升少用阳药就可以升腾;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下降。且多为主药,质地重浊。
一般30~60~90克为小中大度量。
用药禁忌和注意
熟地性静味厚,久服必碍阳气生发,助湿碍胃。
  1、口渴咽干症状已经消除,舌苔已生,不欲饮水,当停药。
  2、食欲恢复后,又开始纳呆,当停药。
  3、睡着恢复后又嗜睡、身体重、腿无力,当停药。
  4、大便干燥转湿润后又变的粘腻或稀溏,当停药。


附子:
附子“四维”之一,最有用,最难用,为温热之品,可以助火助阳,甚则回阳救逆,如何用好附子,不至于“上火”“火上浇油”关键是识别用药指征,从脉象看,仲景提出的少阴脉“脉微细”,黄煌总结的“附子脉”:脉微弱、沉伏、细弱、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舌象也很重要,范中林认为舌无热象:舌质淡体胖苔白腻或滑;刘渡丹认为“少阴寒证…若验之于舌,则舌带糙米色,或如猪腰或如淡墨或苔白而润……”。总之,用好有毒药品,是衡量一个中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附子的用量:
“火神派”大家都熟悉,多读医案,不亚于随侍名师临悟。
特别提示:附子大剂量应用常用甘草佐使,“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借草筐”,现代实验证明,甘草或干姜与附子同煎,可降低附子的毒性。
附子的用药指征:
  1、形寒肢冷 。2、舌苔必须滑不能干。3、尺脉必须小,不能大。 
附:活神派理论依据
《内经》“阳气者,若天如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张景岳:“阳常不足,阴本无余”“气不足便是寒”延伸“无热便是寒”。“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清代火神派医家郑钦安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识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近代医家祝味菊疗疾,十病九附子,博称“祝附子”。


人参
人参“四维之一”《本草》上品,国家重点保护药材,生晒参、红参、白糖参、野山参、参须、移山参、朝鲜红参等区别。大补元气,复脉顾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神农本草经》:“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人参善补五脏之精,定五脏之神,为先后天补药之主。对改善免疫、调节神经、血液系统等有独特功效。药中魁首、君帝之道药。
常用量:3~9  固脱 15~30
注意事项:
  1、因虚而设,非正气虚者不可滥用,以免阴阳失衡,“上火”。
  2、邪实而正不虚,当以祛邪为要,不可“闭门留寇”



麻黄
大量(15克以上)的麻黄发汗利水消肿。
小量(6克以下)的麻黄治痒、通阳、散结还广泛治疗青春痘、遗尿、阳痿、多囊卵巢(麻黄催经)等。
中等(6~15克)剂量宣肺平喘、止咳等
麻黄用药指征:麻黄的用量的关键在体质
  1、黄肿,一身面目黄肿。脸色发黄、发暗、全身浮肿,这种最有效安全。
  2、无汗最关键。
  3、脉象紧至关重要,紧而有利是心功能好。
特别注意:麻黄对心脏特别敏感,房颤病人忌用!对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慎用!


白术:
补脾胃之神品,补中寓通,通中寓补,补而不滞,《汤液本草》“止汗消痞,补胃和中,利腰脐间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
用量:30克一下,偏于甘温益气,益气健脾,以补为主;30克以上,则以通利为主,可治疗功能性便秘。
小剂量:15~30
中剂:30~60
大剂:60~100
大剂量能明显升高白蛋白和纠正球蛋白比例,有持久的利尿作用,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泄和抗癌等功用。
阴虚火旺慎用
 半夏:
半夏具有镇咳、祛痰、镇吐、抗心律失常、抗肿瘤、抗早孕等药理作用。治疗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失眠、呕吐、面部痤疮等。
用量:吴鞠通“半夏一两降逆,二两安眠”。6~15和胃;
15~30止呕;30~60安眠
用药指征:
  1、胃不和卧不安之失眠。
  2、舌苔厚腐腻之痰浊。苔越厚腐腻,用量越大,佐生姜和胃减毒。


黄芪
黄煌的用药经验:(黄芪体质)
  1、大剂量黄芪使用后会食欲下降和腹胀。
  2、四大特征:气虚
(1)腹软松垂。
(2)乏力、少食则心慌(低血糖)。食欲好、无腹胀、腹痛等异常。
(3)腿易水肿(凹陷性)。(4)病人易出汗,自汗或吃饭或运动后大汗淋漓。


莪术
莪术始载于《药性论》,味苦、辛,性温,归肝、脾经。能破气中之血,是活血破瘀散结之要药。“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性缓不伤正”“血中气药”。多用于长期抑郁,气郁血瘀,男子多用肝胃久病,女子多走三联(甲状腺、乳腺、子宫和卵巢)。乃消女性癥瘕的活血良药,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多囊卵巢等妇科病的“将军药”。本药性主降,治疗妇科病“非重不沉”,重剂出效,直达病所,斩关夺隘,速战速决,卓显疗效,否则杯水车薪,必无功而返。剂量30~60克。


黄连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药性苦寒直折,药力专宏,为临床常用药物。
功效:辛开苦降调脾胃;清热燥湿调菌群;清热泻火稳心律;清热解毒消痈疖。
用药经验:
1、“消渴圣药”,降糖15克起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用120克,需干姜佐使。
  2、轻用黄连治疗慢性胃炎,抓住心中烦、心下痞、下利这三大指征。
  3、黄连用药象:(1)黄连舌:舌质坚老,质地苍老坚敛,舌红或暗红,舌苔黄腻而厚。(2)黄连脉:脉多滑数或数促。(3)黄连体质:体质较好的年轻人,唇舌红、面油腻、多伴有睡眠障碍及腹泻倾向,舌苔多黄腻。
黄连用量:
  1、除烦:6克
  2、除痞:3克
  3、常用量:6~9克
使用注意:
  1、舌质淡胖嫩,舌苔薄白或无苔者,慎用。
  2、脉缓或迟,慎用。
  3、寒凉败胃,注意干姜等反佐,不可长期大剂量应用。




黄芩
黄芩出自《神农本草经》,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用药技巧:
  1、治疗温病宜小剂量,不可过早大剂量服用寒凉,以免邪气冰伏体内,宜轻量宣透。
  2、中等剂量,清热通降,善清郁热,斡旋气机,用于胃肠肝胆湿热。
  3、大剂量清热解毒,治疗心肝经郁火,疮疡疔毒、下焦湿热等。
常用剂量:小量6克以下,中量:6~12克,大量:15克以上。


牛膝
牛膝出自《神农本草经》,味苦、甘、酸,性平。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火下行。
主治: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血滞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癥瘕,热淋,血淋,痈肿恶疮等。
用药技巧:
  1、引经或引血热下行降宜小。
  2、下肢动静脉血管疾病、肾病、热淋、血淋、妇科炎症量宜大。
  3、治疗痤疮,怀牛膝宜大,多为年轻人,体格健壮,多用牛膝合桂枝茯苓丸加味。
指征(瘀血):(1)面部多红(潮红或暗红),面部皮肤粗糙,鼻翼毛细血管扩张,眼圈发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或舌底静脉怒张。(2)腿证:皮肤干燥易起鳞屑,下肢尤甚,或小腿抽筋,或静脉曲张,膝一下发凉,易发冻疮,足地龟裂,鸡眼等。(3)腹征:腹部大体充实,尤以脐两侧或左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压痛,易见腰痛、腿痛、下腹部炎症等。(4)易头痛、失眠、烦躁、发怒、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易便秘等。
用量:小量9克以下。中量:15克。大量:30克以上。
注意事项:1、孕妇慎用。
  2、月经量多、月经提前慎用。
  3、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慎用。


淫羊藿
淫羊藿味辛、甘,性温,归肝、肾经。《神农本草经》:“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功能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为补肾壮阳要药。
配伍:(1)小剂量配何首乌、西洋参等具有延缓衰老、改善精神状态的功效。(2)中等剂量,配附子、人参治疗抑郁症:配巴戟天、红参治疗肾性贫血;配蜈蚣粉治疗阳痿;配山萸肉治疗尿频。(3)大剂量治疗癌症,特别是肝癌。
剂量:常用量9~15克。小剂量9克;中剂量12~15克;大剂量30克以上。


枳实(枳壳)
枳实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破气消积,化痰除痞。《药性解》“其性猛烈,有冲墙倒壁之功”,其性下行,擅长下气,功专下泄。《本经》云实无壳,至宋代始有壳实之分,实用实,虚用壳。现代药理证实:枳实能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加而促排便。个人认为:枳实苦降药,破气除痞,消积导滞,尽管有补气升清只说,也多为“六腑以通为用”“寓通于补”之意,我们对于气虚下陷所致的内脏下垂,多用枳壳。对体虚和老年人多炒用。
剂量:3~15  大剂量 30


厚朴
厚朴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行气,燥湿,消积,平喘。《本经》厚朴气味辛温,性复大热,其功长于泄结散满,温暖脾胃。一切饮食停积,气壅暴胀,与冷气逆气,积年冷气入腹,肠鸣虚吼,痰饮吐沫,胃冷呕逆,腹痛泄泻,及脾胃壮实之人偶感风寒,气实人误服参芪致成喘胀,诚为要药。为温中下气要药。
用量:多常用量3~15克。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吴修昌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儿童支原体肺炎后,抽动症一例 赵龙

    4岁男孩,2023年11月中旬发病,初为发热,咳嗽,医院检查为支原体感染,肺炎。经西药等治疗后发烧退,咳嗽明显。支原体肺炎后引起,夹痰,万病皆为痰作祟,属痰湿阻于脑络。2024年1月28日二诊,患儿家长诉服药后,抽动减少。同时服用鲜竹沥口服液,一天三次,每

  • 泄泻、便秘、肠风医案整理2 谢江强

    泄泻、便秘、肠风医案整理2医案65蔡某,女,32岁。现病史:患者5天来腹痛泄泻。泄泻为新病,新病属标,月经量少已久,久病属本。医案66李某,女,29岁。2018年4月份怀孕胚胎停育而流产,目前月经按时来潮,行经7天。

  • 中医哮喘病程管理 李新明

    本文将就中医哮喘病程管理进行详细介绍。

  • 胁痛医案整理二 谢江强

    胁痛医案整理二医案60徐某,女,56岁。现病史:脘胁时痛1年,时上下左右窜痛。2019年6月1日二诊:服药7剂,脘胁上下左右窜痛十去八九,继以上方15剂,巩固调理之。医案61孙某,女,68岁。医案62史某,女,49岁。

  • 慢性支气管炎的膏方调理 谢江强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是由物理、化学刺激或生物、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一般来说,急性支气管炎经积极治疗多于短期内恢复。如果罹患了急性支气管炎没有及时彻底治愈,会导致其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可演变为慢性支气管炎。

  • 经方实验录之咳嗽案 张宝华

    董某某,女34岁。处方:麻黄10克、生桂枝10克、干姜10克、姜半夏15克、醋五味子10克、麸白芍10克、细辛5克、柴胡15克、人参片10克、生黄芩10克、石膏30克、炙甘草10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7帖,颗粒剂,内服一天2次二诊:咳嗽减半,他症亦有

  • 小儿抽动医案分享 李娟

    关于小儿抽动,西医学称之为抽动障碍。若不及时中医中药干预,儿童抽动症病程拉长,反复发作,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2023年8月26日三诊,患儿抽动无,面部积食斑已褪至不明显,大便正常,情绪稳定。

  • 柴芩温胆汤治疗焦虑重症之痰火扰心 缴秀珍

    而温胆汤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的功效柴芩温胆汤主要用于治疗素有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呕吐酸水、不思饮食等症状,以及慢性胆囊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属胆郁痰扰证者。中药名方菖蒲郁金汤在治疗很多疾病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 你也吃完午饭就想躺着休息吗? 王晨阳

    脾还主升清降浊,脾附着在胃上,为水谷精微和水液的转运枢纽。因为脾气虚了就在饭后特别想躺着或者靠着,因为刚吃完饭,全身的气血会大量集中在胃去消磨它,导致身体的其他地方就没劲儿。

  • 调胃承气汤 李华歆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此处阳明燥热,素有宿食,恐成内实,遂发谵语,先与调胃承气汤清之!不恶寒但热,是为阳明,可先与调胃承气汤清之!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主之。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