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辨治疑难病医案赏析

2021.12.13 504阅读 评论数 0 0

截瘫

  曾某,女,22岁。
  于1948年冬病后发生截瘫,就诊时已卧床数月,望其两腿消瘦,自膝以下只余皮包骨头,需人搀扶才能起坐,坐亦不能久,面目虚浮,月经3月未行,唇舌色暗,苔白,脉细涩。予补阳还五汤,黄芪用120g,家人见方,初不敢服,后试配半剂,服后翌日月经得通,始有信心,连服十多剂。

  二诊自觉精神较好,月经已净,腰部稍有力。
  处方:黄芪200g,全当归30g,川芎10g,赤芍12g,桃仁12g,红花5g,地龙10g,桂枝10g,黑老虎12g。

  上方服10剂后,已能自动起坐,胃纳甚佳,面色无虚浮,转红活,上半身转胖,腿肉稍长。照方再服十多剂,能下床稍站一会。嘱其注意锻炼学站,进而拄双拐学步。照上方加减,服药八个多月,并经艰苦锻炼,已能扶一拐杖缓慢行进,解放后参加教学工作,1953年已能丢掉手杖跛行。

  [评析]

  本例患者面目虚浮,月经3月未行,唇舌色暗,苔白,脉细涩,一派气虚血瘀征象,故用补阳还五汤为主益气活血而效如桴鼓。

  对于截瘫及各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气虚血瘀之偏瘫者,邓老喜用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加味,以益气活血。基本方组成:黄芪120~240g,赤芍15g,当归尾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5g,地龙10g,丹参24g,水蛭10g。其中黄芪必须重用至120g,至少不宜少于60g,其他药量也可略为增加,但决不能轻重倒置,缘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活血与理气相联,理气又常与祛瘀结合,祛瘀方中重用黄芪,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帕金森病

  某男,78岁。1999年1月4日入院。
  左肢震颤、步态不稳2年,自觉阵寒、烦热,口角流涎,言语不利半年。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步态不稳,上肢震颤,静止时明显,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无头痛、肢乏等。半年前出现口角流涎,言语不利,记忆力减退,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自觉每日从上午10时至下午16时发冷五六次,每次约半小时,冷从背部发出,甚至寒战,19~23点则烦热,热自胸出,但体温正常,余无异常。曾在外院以颈椎病治疗无好转,遂入院求治。

  诊见:神清,面红,前冲步态,左手震颤,头目眩晕,耳鸣,动作笨拙,健忘,夜间烦躁难眠,小便多,大便烂,每日两三次。

  西医诊断:震颤查因(帕金森病?),颈椎病。
    中医诊断:颤证(肝肾阴虚夹瘀)。

  入院后5~13天,先后以滋补肝肾、息风化痰、清热祛湿,或兼活血化瘀为法,肢颤、寒热诸症未好转,大便溏而色黄,每天5~6次,无里急后重,尿短黄频数。经生理生化检查、肌电图及会诊,确诊为动脉硬化性帕金森病,颈椎病。  

  1月14日请邓老会诊,详细询问病史,悉患者曾服激素3年(自停半年)。患者面红,唇暗红,舌暗质嫩,苔白厚浊,舌边无苔,右脉沉重,按之无力,左脉细弦,寸弱,走路前冲步态。颤证轻,颈椎病尚不重,从舌脉诊看应属虚证。脾虚为先,脾胃为气血之海,唇暗为脾之外候,乃气血不运所致,苔白厚浊,为脾不运化,故大便溏。脉弦、震颤乃肝风内动之征,背冷难忍为阳气虚甚之候;阳损及阴,阳不潜藏故面红,久服激素亦伤及肾阳。治以健脾、温肾、潜阳。

  处方:桂枝、炙甘草、茯苓、白芍各15g,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党参各30g,黄芪20g,白术25g,巴戟天、淫羊藿各12g,生姜3片,大枣3枚(去核),4剂,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上症未减,复因受凉恶寒,仍觉冷、热,便溏,每日3次,舌暗,苔黄润,脉浮。
  处方:桂枝、白芍各15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4枚,五爪龙30g,4剂。

  三诊:无恶寒,仍觉背寒,夜烦热,便溏3次,舌暗红,苔黄润,脉沉。守首诊方去巴戟天、淫羊藿、生姜,加砂仁(后下)3g,2剂

  四诊:仍背寒,夜烦热,便溏,舌红,苔黄润,脉沉。上方去砂仁,加干姜6g,巴戟天、菟丝子各12g,2剂。

  五诊:仍背寒,夜热,眠可,大便稍烂,每日2次,双下肢踝以下浮肿。舌红,苔白腻,脉沉。宜加强温阳健脾利湿。
  处方:桂枝、熟附子、新开河参(另炖对服)、炙甘草各10g,黄芪、党参、茯苓皮各30g,白术15g,山药20g,干姜6g,巴戟天12g,4剂。

  六诊:病情继续好转,偶觉夜间热,汗出,双下肢无浮肿,大便成形,每日2次。舌红,苔白,脉缓。
  处方:桂枝、猪苓各12g,炙甘草、黄芪、鸡血藤、山药、党参各30g,茯苓皮15g,白术20g,淫羊藿、仙茅、新开河参(另炖对服)各10g,4剂。

  七诊:病情渐稳定,精神好,胃纳、夜眠可,双下肢无浮肿,大便成形,舌嫩红,苔白,脉缓。续服上方2剂。

  八诊:患者病情稳定,耳鸣减轻,左手震颤明显减轻,无寒热,头晕,大便常,舌红。苔白,脉缓。患者自觉诸症好转,要求出院。

  守方略加减服药1个月,于2000年8月初随访,病未复发。

  [评析]

  此案辨证为脾虚兼肝风内动,肾阳亏虚,阳失潜藏证。一诊以黄芪加四君健脾,桂枝、巴戟天、淫羊藿壮肾阳,白芍、龙骨、牡蛎敛肝潜阳;二诊外感,治以桂枝汤,因其体虚,加五爪龙以扶助正气。三诊表证已除,仍觉背寒、夜烦热、便溏,虽见苔黄润并非热象,故以桂甘龙牡汤合四君子汤加黄芪。四诊因外感已愈,复加补肾药。五诊下肢浮肿,兼以温阳利水。本例以辨证论治为纲,循序而进,虽未根治震颤,追访1年未见复发。

(邱仕君等整理)


来源:伤寒网  作者:drsuofcm (天医星)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杏林小书童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泄泻调理调理总结 谢江强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如水样,或伴见不消化食物,或有黏液为特征的常见小儿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节尤为常见。此病大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

  • 抵抗力下降医案整理 谢江强

    医案140曾某,女,23岁。火降则气生,气生则阳气足,阳气温煦机体,则冬季无畏寒怕冷。医案141朱某,女,80岁。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 帕金森 潘洪波

    古今医家多认为帕金森病的病位主要在肝肾。因此,肾阳亏虚,肾精失和,无以发挥生髓之功,骨髓、脑髓失养,进而出现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故肝血不足无力温养于筋,皆可使筋拘搐挛,从而出现帕金森病的相关症状。

  • 感冒后咳嗽咳痰1周余,中药4剂病愈 宗琪

    患者:耿某某(网诊)性别:女年龄:72岁初诊日期:2024年1月20日主诉:感冒后咳嗽1周余,伴咽部有痰,痰或白或黑,不易咳,怕冷,汗不多,纳差,咽痒,脚冷,鼻涕黄稠,舌质淡,苔白厚腻。

  • 中医面瘫证法方药 李新明

    外感风邪,如遇风雨、阴寒、饥饿、疲劳等诱因,卫外功能减弱,邪气乘虚而入,痹阻脉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面部肌肉失去濡养,筋脉弛缓不收,进而引发面瘫。

  • 泄泻、便秘、肠风医案整理1 谢江强

    泄泻、便秘、肠风医案整理1泄泻、便秘、肠风医案63周某,女,53岁。复诊诉,服药一半病瘳。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故药服两剂病瘳。医案64唐某,女,65岁。现病史:大便溏而排便不爽3年,排便1天3次。

  • 真武汤 李华歆

    今天利用午休时间,好好为大家掰一掰“真武汤”!此时仲景告诉你用“真武汤”来补救……所以温阳化饮制水的“真武汤”就形成了!

  • 经方治疗感冒后全身不自主痉挛一例。 袁振兴

    李某某,女82岁。一周前感冒,后出现乏力,纳差,眠差,近两天出现不自主全身痉挛,阵发性。病人不愿麻烦子女,拒绝住院治疗,考虑到这种外感后出现的西医也检查不出什么问题来,就门诊用中药治疗了。

  • 经方实验录之痹症 张宝华

    张某某,男66岁。处方:黑顺片25克、细辛10克、麻黄10克、生桂枝15克、麸白芍30克、炒薏苡仁45克、茯苓20克、麸炒白术15克、川牛膝30克、炙甘草15克5帖,颗粒剂,内服一天2次二诊:手脚凉缓解,小腿肚子疼缓解,口干,经常吐痰,面淡暗,舌淡略大苔白

  • 口腔异味一则 曹雪盼

    患者男28岁主诉口腔异味三月余,患者自述平时睡醒后及饭后见口腔异味口黏痰多白色平时胃口可无口干口苦胸闷晨起恶心晚上躺时恶心加重睡眠可大便一般小便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