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治未病概念的变迁

2022.03.17 1080阅读 评论数 6 22
治未病概念的变迁
如今整个中国的中医相关单位都在搞治未病活动,可谓是如火如荼。也只是看似热闹,内行人知道其中的难处。政策看拟扶持,却无相关收费项目,让各个治未病中心难以良好运行。治未病是个好东西,关键看怎么做,如今的治未病已经做成了健康管理、养生保健,与西医的体检中心绑定在一起了。这不应该是中医特色的发展方向。
 因为历史及现实的种种问题,治未病的概念在不停的改变,不断的增加其处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下中医的无奈,也可以看到中医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
 治未病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在此时,未病指的是什么呢?未发生之病,未来有很大可能会发生的病。这里面就有预测的意思。如果不知道一个人将来会病什么,就谈不上治未病。在《灵枢》中就有相关论述,如关于人的体质的五行分类,二十五种分类,以及根据五运六气来预测人未来极可能出现的疾患。有文字记载的就是张仲景对王粲的预测。张仲景有一次见到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发现其有得大风病的征兆,对其言以后会得大病,如果当时用药,可保无恙。但当时王粲正值年轻气盛,虽碍于情面接受了处方,但未遵嘱服药。数年后张仲景再次见到王粲时说,从面相上可见看出其未没有服之前开的药,20年后他的眉毛会脱落,过半年必死无疑。20年后王粲果然脱眉而死。
 治未病在一般来看来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但缺少具体技术支持。还有人说有病可以治,没有病怎么去治、去防呢?实在是小看了古人的智慧与水平。治未病还体现在以见微知著,以表知里,以及对疾病的把握、对医术的把握。扁鹊见齐亘公一文,可见秦越人望诊之精,于病在皮肤、肌腠、脏腑、骨髓可望而知之。乃至后世仲景不得不言叹其才秀也。对于病在不同阶段,可选不同治法。在骨髓则非人力所为,故走之。观今天之医疗,不知医疗技术能到底做到什么程度,不停的治疗,甚至把人当小白鼠来尝试,乃至医疗已成为肿瘤、心血管疾病后第三大致死原因。
 在仲景所处东汉末年,治未病的概念已有所改变,《伤寒杂病论》云“上工治未病何也?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此中谈及已然是治已病之病,预先处理将要传变之脏腑。见肝只知治肝,中工也。上工则知治将要累及的脏腑,对整个病情能够了然于胸,治病胸有成竹。
 到了唐代,药王孙思邈明确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从治病出手的阶段将医生分为三个水平,由此观之,当今能称中工者已寡,无论上工,下工则比比皆,大医院似乎只有下工。病人越治越多,医生一直喊累,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下工看病就是热闹,整天跟着病情跑,随着指标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知医疗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不知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满大街、满医院的专家,试问,有什么病是可以治愈的?专家自己得了病能治愈么?
 目前治未病的概念一再外延,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调摄,病后防复。治疗肿瘤也扯上了治未病,防治放化疗副反应也作为治未病的一部分。目前的治未病与西医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等相平行对列,所有的中西医结合最终都结合到西医那里去了。中医的阵地一再萎缩,中国人看病已不习惯首选中医,这里面有原因很多,可以肯定的是,与从事中医的人有关。因为是人能弘道,而非道能弘人。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马亮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丁微 资质认证

    学习

    2023-10-01 09:13 评论数 0 0
  • 马亮 资质认证

    早炼,可不病也

    2022-03-29 09:59 评论数 0 0
  • 周赟 资质认证

    学习

    2022-03-18 09:25 评论数 0 0
  • 朴宇 资质认证

    不错的文章

    2022-03-18 09:06 评论数 0 3
  • 赵丽霞 资质认证

    学习了

    2022-03-18 08:50 评论数 0 0
  • 邓根 资质认证

    治未病中西结合将会是人类健康事业的主流方向

    2022-03-17 10:51 评论数 0 2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中医视角下的癌症 张宝华

    中医认为,癌症的发生与人体内阴阳失衡、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 土生万物(脾胃) 陈鹏

    中医常说一句话,“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中焦不通,就会出现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中焦有瘀。👉这类人大多舌尖发红,舌根发白或者厚腻,这是上火下寒的典型表现。调理——脾胃才是关键。

  • 中药药物剂量没有小事 谢江强

    中药药物剂量没有小事药物剂量通常是根据药物的质地以及在方子里所起的作用来决定的。膏方的服用剂量本书基本没有硬性规定小儿与成人,以及青中年与中老年的服用量有所不同。

  • 皆言是火,余独为虚劳湿郁 张宝华

    刘某某,男,61岁。五剂,日一剂,水煎服。药后未来面诊,反馈曰,诸症几无,唯性功能仍低下如旧,因生计奔波,无暇复诊,嘱清淡营养饮食,调畅情志,适寒温,避免劳累,将息调养善后,病情变化随诊。无从得知,本就虚劳之体,就患之症焉有实火之征欤?

  • 望月 陈鹏

    一心修道佛堂前,半痴半傻半疯颠。世人望月欲飞仙,不知天上即人间。---陈鹏医生,2023.9.29

  • 小议《伤寒论》 郑向前

    《伤寒论》存在的价值就是把中医简单化,学起来更容易。但同时也把很多人限制到中等水平,再也无法提高。对中医来说,如果突破不了经方思维,就无法进入大医的境界。医者,意也,治疗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没有定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摘自《自律互助联盟ZY

  • 泻泄 张宝华

    范某某,女,67岁。初步诊断:泻泄干姜15克、苍术15克、半夏15克、茯苓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20克、泽泻15克、陈皮10克、山药30克、吴茱萸15克、大枣30克、枳壳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七剂,日一剂,水煎服。

  • 浅谈腰三横突综合征 崔乐

    首先,腰肌劳损是对腰部肌肉状态的病理性描述,对疼痛的具体部位仅限于腰部,特别是哪块肌肉、损伤程度等都没有明确说明。治疗结束后的休息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需要避免久坐及长时间弯腰,还需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等外界刺激。

  • 水饮也可致失眠案。 李高勤

    根据仅有证据,这个失眠原因也就考虑水饮上冲导致的了。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 经方思维,是中医最厉害的武器。 姚金虎

    越用经方,越觉得经方的好用难以言表,仲景的条文描述仿佛情景再现一般。较之于药理为主,中药点缀,辨症纷繁的现代中医来说,这确实是异类。但是中医要传承的精华不就是这些辨证思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