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经方“三证”思维
众所周知,我们临床上遇到一个病人首先就要先明确他得的是什么病,要明确疾病的性质、发展规律及转归等基本情况。而治病时首先就要把诊断放在第一位,假设诊断不明确,我们往往是按了葫芦起了瓢,这个症状好了,马上又出现了其他症状,或者吃了很多副中药没什么效果,严重的也会导致病情加重……《伤寒论》第16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脉证”思维是经方诊疗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顾名思义,“脉”和“证”包括两个部分,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总结常见的脉有“浮、沉、迟、数(疾)、滑、涩、虚、实、洪、大、弦、紧、缓、细、微、伏、芤、弱、伏、动、促、结、代、脉调和(脉平)”等常脉,又有“脉不至、无脉(脉脱)、脉如蛇等”特殊脉象,因为晋太医王叔和发现并整理《伤寒卒病论》时这本书已经残缺不全,而且他本人擅长脉法,著有《脉经》一书,他也的的确确把自己的思想贯穿到了仲景的书中,我想这即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就是我们可以根据王叔和的补注(尤其是脉法)更好的理解仲景思想,而坏事就是我们看到的不一定真的就是仲景本来的想法,诸如“风伤卫、寒伤营”这样的谬误也导致了“一盲众盲”的恶劣影响,总之,我想王叔和的功大于过,我们研究“脉证”确实可以从此入手,总结仲景脉法来作为“脉证”的依据,也更要多摸、多想、多总结。再说“证”,“证”的概念总结一下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病情的高度概括,而六经辩证的特色就是用“六经”来囊括所有疾病,这里简单说一个问题就是“六经矜百病”的问题,我们往往过于极端,要么说六经可以治疗世上的一切疾病,要么就说六经是虚构的,看不到,摸不到,说它能治病也是胡扯,我们按照仲景《伤寒论-序》里说的“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就可以,六经虽然不能囊括全部疾病,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治病的头绪,帮助诊断、治疗,再说还有《金匮要略》的脏腑辩证的补充,我想已经足够了。而六经中的证恰恰反应的是患者的主观感受所得和我们临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不同症状在不同“经”上意义不同,反馈出来的信息也同样不同,如同样恶寒,可能提示是太阳伤寒证,也可能是少阴寒化证,也可以是阳明病初起,也可能是“但寒无热”的牡疟等等,总之“证”是六经的关键,只有“证”辨的准才是下一步治疗的前提,而“脉证”思维正是提高诊断的关键锁钥。简单来说,它可以反应的是以下几个方面,如邪正的斗争位置及盛衰情况《伤寒论》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这条脉见浮弱,浮为表,弱为不足,邪气未尽,正气无力驱邪,所以不能用攻法,还需要用桂枝汤补虚调和,得到“正汗”而解。再如辨别疾病的性质,如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所以脉缓是“风邪”的性质,脉紧就是“寒邪”的性质,二者截然不同,致病因素不同,产生的症状也不同。再有“脉证”直接提示治疗方法,如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脉实为里盛当下,脉虚为不足,故当补,二者大相径庭,不可不重视。研究脉证,就是要研究“脉证”就是帮助诊断病情、分析病机、判断病势进而选择用药的关键一步。
“方证”思维
提到方证,很多铁杆经方中医马上就会非常兴奋,认为方证才是经方的关键,“某方治某病”,很多古人也首倡这种学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方证”绝不是简单的某证对应某个方,而且通过分析高度概括后把某些症状、体征概括为某某方的适应症,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等。在《伤寒论》317条“通脉四逆汤”后面提到“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可以说这句话是我能找到最早方证相应的理论支持,方证到底对不对呢,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理解,一个人得了某个病,他出现所有症状和体征的高度概括就是“证”,这个证不是一成不变的,仲景也说“随证治之”,说明在一个疾病发展过程中“证”会出现变化,而疾病处于某个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方法去应对。如果拦截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我们迫使它停止的手段有很多,可以在它没进去市区的时候在高速上设卡拦截,也可以扎破它的轮胎,如果进入了市区,也可以选择用各种方法逼停,也可以引导它到别的地方等等,治病也同样是这个道理,仲景把自己看到的疾病规律总结为“六经”,这六经就是疾病不同的阶段,如太阳是邪气和正气在表的斗争,如果是邪盛正虚,符合“桂枝汤”补虚的总体原则,就可以采用,这就是方证对应,所以方证的关键在于症状和方的核心的高度理解,通过脉证能够判断疾病处于某个阶段,而对方的理解尤为重要的关键所在,即使是相同药物组成方剂,剂量、剂型、煎煮不同也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同样是大黄、厚朴、枳实在厚朴大黄汤、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中药物完全相同,而治疗意义却大相径庭,理中丸、理中汤也同样是一个道理,这才是“方证”的关键。
“药证”思维
我个人认为“药证思维”是经方的重中之重,有很多医生临床上“看”病很厉害,道理说的一套套的,但是到了疗效就不近人情,“脉证”给了你一双慧眼让你认清疾病,“方证”给了一个方向让你去走向光明,而如果你不知道“药证”的话,好比“刻舟求剑”,总是模仿,人云亦云,开出来的方看来很有道理,但是效果却一般。经方里的药物很少,我们现在从理论上理解经方的药物,能找到最近的就是《神农本草经》,所以研究经方的药,我们姑且拿这本书来说,古人的最朴素的治病思想就是某个药能导致什么结果,然后记录,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就拿了去用,这个朴素的思维就是“药证”的初始模型,比如《伤寒论》第96条“小柴胡汤”提到“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欬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以上的药物加减其实这就是“药证”的基本体现,比如渴的时候为什么去半夏,因为我们说半夏性燥可以去水饮,人体内有水饮的时候这个人往往不渴,而水饮一去了这个人就觉得口渴,出现口渴说明已经没有用“半夏”的用武之地,反而口渴说明津液不足,津液不足反而会影响到患者正气的恢复,所以这个时候用瓜蒌的止渴的作用(参考《本经》),人参益气的作用(参《本经》),所以药证是变化的,疾病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症状不同,证可以变,药也应该变,再如147条“柴胡桂枝干姜汤”完全就是小柴胡汤变化而来。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发汗损表阳,下伤里阳,表里俱虚,顿生变化,胸胁为少阳经界,见满而微结,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属于少阳郁证,方选小柴胡,见渴与心烦去半夏、人参加瓜蒌根,见结去大枣加牡蛎,小便不利,里阳衰恐生饮,去黄芩加桂枝(参白术附子汤),表里阳衰,易生姜为干姜,这就是变化出了一张“脉证”、“方证”、“药证”高度结合的方子!
最后送给各位同仁一首原创小诗以共勉!
脉方药证三者并,
万病皆可法六经。
遍施仁心与仁术,
同登寿域人安宁。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从“子午流注”谈养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5—辰时(胃经当令) 张训景
辰时:胃经当令辰时是指早晨7点到9点,这个时候是胃经当令。针灸厉兑穴把脾胃的寒湿引出去,心脏病好转。综上所述,根据子午流注胃经当令时间进行胃病养生,诊断及治疗,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善持堂近期医案摘录(五十八)单纯疱疹性唇炎 钱开达
善持堂最近用引火汤加减治愈了一位疱疹性唇炎患者。患者女四十六岁。西医认为疱疹性唇炎无法根治,因病毒潜藏在体内,稍有不当便会复发。善持堂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审视,认为疱疹性唇炎终属热毒为患,如能去其热毒,比如釜底抽薪,何愁唇炎不愈?因疗效显著,深受后世医家推崇。 -
孩子痰湿一直不除,有可能引发其他疾病 谢江强
孩子痰湿一直不除,有可能引发其他疾病痰湿体质的孩子,容易得呼吸系统的毛病这个孩子的舌象有两个特点:第一,舌苔又厚又腻,而且铺满了整个舌头。 -
对照条文 李华歆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讨仲景“对照条文”!这两个条文的共同之处就是二者在治疗上都是“刺期门”,不同之处是前者根据症状被称为“纵”,而后者则被称为“横”!因为二者的关键之处均在“肝”(胆),所以在治疗治疗上都用“刺期门”来调解脏腑之间关系,由此可见体会仲景思想! -
小儿的膏方调理一、反复呼吸道感染 谢江强
小儿的膏方调理一、反复呼吸道感染现如今最让每个家庭头疼的要数自家孩子经常出现反复感冒、咳嗽、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不同年龄的儿童诊断标准不同。 -
三伏贴 李华歆
知道了啥是“三伏天”后,我们就知道啥是“三伏贴”了,其实古人真的非常牛,他们很早就提出了“治未病”的先进观念,啥叫“治未病”? -
对照条文 李华歆
今天让我们继续研究仲师“对照”条文!这两个条文虽然仅仅寥寥数语却隐藏着很大玄机!从这两个条文对比来看,我们懂得两个患者同样出现“呕”,但是兼并症状不同,代表的意义也可能不同,治疗方法也大相径庭,所以研究仲景之学一定要学会为在细枝末节上下大功夫! -
长高(陈医生) 陈鹏
长不高的原因有两种中央因素:大脑分泌的生长激素太少太低了地方因素:乱吃零食冷饮,或者是脾胃功能不好,或是是小的时候用激素抗生素用多了导致的。。 -
经方实验录之耳鸣,抑郁症 张宝华
初步判断:1、耳鸣;2、郁证。首诊方夏枯草20克。近来饿时时头晕,耳鸣如旧似减轻。肝郁渐开,脾虚渐复,再议前法,二诊方生姜易干姜,去大枣加泽泻、苍术与之。 -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体会 王健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缓解疼痛,减轻外周症状比较好,但不是完全治愈。这个患者是我之前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治了5次,治疗后患者自述,腰部前屈幅度能增大,腿部,脚背外侧麻木改善明显,但是腰部还是疼痛,可能自身能力有限或是疗程不够,或者得配合中药治疗。
最新文章
-
腹泻4天伴乏力胃口差,中药2剂痊愈 宗琪
消痰气,令能食,故二方合用,患者用后诸证好转,但遗留胃中凄凉不适,考虑脾胃虚寒较甚,故以附子理中丸以温补脾阳,培补中气。
-
经方实验录之头痛头晕 张宝华
韩某某,男,53岁。初步诊断:1、头痛;2、眩晕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观其脉证乃阳虚血淤之证,与真武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方药对证续服之。
-
鼻炎的调理 陈鹏
今天来分享调理方法。为什么鼻炎反反复复,一换季就卷土重来?中医认为鼻炎的本质是——正气不足,无力祛邪。鼻炎只是反映脏腑的能力不足的一个表现。除了肺虚,鼻炎同、也脱不开关系。调理肺脾,最简单是中药。
-
猪苓汤治脑梗后失眠伴小便不利案 宗琪
条文学习:伤寒论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伤寒论224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伤寒论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
慢性肝炎简要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慢性肝炎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病程至少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的肝脏坏死和炎症,如感染肝炎病毒、长期饮酒、服用肝毒性药物等。
-
糖尿病的中药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糖尿病临床上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治疗。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势。
-
无尽的孤独 陈鹏
无尽的孤独文/陈鹏2024.2.1灵魂就像一直断线的风筝飘飘荡荡无依无求冬夜的寒风吹打双颊桐君山对面是万家灯火我就像一个幽灵在流浪中打发岁月天上没有星星更没有云彩孤独的心曾经在无边的黑暗中苦苦挣扎抑郁的灵魂在这个冰冷的城市里漫无边际的游荡寂寞在开花心中一片
-
慢性胃炎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慢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胃镜普查证实,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萎缩性胃炎约占其中的20%。
-
疲劳综合征的膏方调理 谢江强
疲劳综合征的膏方调理1.补气膏:肺脾气虚型《中医进补膏方》。饮食有节,戒烟酒;劳逸适度,动静结合,积极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各种病毒感染,减少慢性疾病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有利于虚劳的康复。
-
煲汤常用中药解读枸杞子和红枣 谢江强
枸杞子是一味功效显著的传统中药材。民间也习用枸杞子治疗慢性眼病,枸杞子蒸蛋就是简便有效的食疗方。枸杞子被列为“药食两用”品种,可以加工成各种食品、饮料、保健酒、保健品等。在煲汤或者煮粥的时候也经常加入枸杞子。食用宜忌红枣可煎汤服用,亦可直接食用。
好的
药证方证与脉证。三证皆不可缺少。
是的😁我赞同
深刻的医道,唯有勤奋和顿悟才行!
加油,一起努力吧
辩病与辩证相结合。单伤寒论其实也是远远不够的。
我先把《伤寒论》《金匮》背下来再说
境界比较深了 透彻
过奖啦,互相交流
治病要做到脉证、方证、药证三者结合,具体看病。要做到辨病、辨证、辨体质相结合。
是的,经方体系一定要研究
作者对经方有较深理解,我在这里想请教个问题:小青龙汤或然证有个口渴,可以认为是水饮导致的,加减法去半夏加天花粉,不是和病机冲突了吗?不知该怎么理解?
已经回复你,现在在审核中,不要着急哦
总结的精粹,可谓"三证经"!给赞!
留下你的赞
葛根治颈强效果的确不错,本人用常用,最大120克
留下你的赞👍嘿嘿
文末留下您的赞,谢谢您支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