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纯中医针药结合治疗重症病案分享
患者王XX,女 80岁 20 天前不明原因出现意识障碍、拒绝进食,后家属送当地医院查颅脑MRI提示:颅内多发脑梗死,中度贫血,肝肾功均有不同程度损害,后予留置胃管,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未见好转,后转入我院内科治疗。因西医治疗无明显疗效后家属寻求中医治疗,笔者诊察症见:患者体型极度消瘦,嗜睡,不愿睁眼,无法交流,拒绝旁人接触、烦躁不安,需捆绑手脚避免其拔出胃管,拒绝进食,四末不温、伸舌不配合,脉沉迟无力。家属自诉既往有“胡言乱语,不愿出门”表现,现口服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笔者在初接触到患者时,患者病情危重,深感棘手,一时无从下手,初始亦报死马当活马医尽人事听天命之心态,仔细询问病史患者常年精神不佳情志不畅,喜思焦虑感较重,辩证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心脾两虚证,予归脾汤为主方,同时患者时有躁狂不安,意识减退,取上焦蓄血则善忘,下焦蓄血则其人如狂之辩证思路,佐以养心安神活血通下之药,拟方如下:
就诊时间 2021年7月14日
酸枣仁20g 龙眼肉20g 当归30g 茯苓20g
白术20g 炙甘草20g 人参10g 阿胶10g(烊化)
远志20g 川芎15g 地黄20g 白芍20g
桃仁6g 红花6g 大黄9g 竹茹10g
上三付 水煎服 两日一剂 一天三次 胃管送服(同时患者因抗抑郁抗焦虑药使用时间较短,嘱全部停服,后复诊时家属告知已停全部西医治疗)
至7月22日 患者家属来报患者病情较前明显好转,嗜睡情况较前改善,一日可在下午有1-2小时正常与家属交流,躁狂情况较前明显改善,白天几乎不见,夜间10-11点躁狂感较重,可安抚控制,仍需胃管辅助进食。现伸舌可微配合,脉仍沉迟无力。方已对症,继予上方加栀子石菖蒲清心醒神,拟方如下:
酸枣仁20g 龙眼肉20g 当归30g 茯苓20g
白术20g 炙甘草20g 人参10g 阿胶10g(烊化)
远志20g 川芎15g 地黄20g 白芍20g
桃仁6g 红花6g 大黄9g 竹茹10g
栀子15g 石菖蒲15g
上三付 水煎服 两日一剂 一天三次 胃管送服
至7月29日 患者已无嗜睡症状,正常交流时间增长为一个下午,偶有躁狂情况,仍需胃管辅助进食,但可自行吞服少量稀饭,不能下床行走。患者意识较前明显好转,已可配合针刺治疗。予双侧(太冲、照海、复溜)隔日一次 疏肝滋肾解郁。患者自诉舌部无力,因公孙穴刺激较大不可耐受,嘱家属每日按摩电压其公孙穴,中药上稍加醒神和胃之品,拟方如下:
酸枣仁20g 龙眼肉20g 当归30g 茯苓20g
白术20g 炙甘草20g 人参10g 阿胶10g(烊化)
远志20g 川芎15g 地黄20g 白芍20g
桃仁6g 红花6g 大黄9g 竹茹10g
栀子15g 石菖蒲15g 郁金15g 炒麦芽20g
上三付 水煎服 两日一剂 一天三次 胃管送服
至8月5日患者病情进一步好转,情绪平和,无躁狂情况,夜间偶有烦躁。诊察时可与笔者正常交流,还需胃管辅助进食,可自行食用少量芒果,可在家属搀扶下于病房中行走十余分钟,偶有嘴角流口水情况,治疗上,继予针刺 中药口服,中药上患者较前好转,稍加人参剂量,针对流口水情况稍加益智,拟方如下:
酸枣仁20g 龙眼肉20g 当归30g 茯苓20g
白术20g 炙甘草20g 人参20g 阿胶10g(烊化)
远志20g 川芎15g 地黄20g 白芍20g
桃仁6g 红花6g 大黄9g 竹茹10g
栀子15g 石菖蒲15g 郁金15g 益智20g
上三付 水煎服 两日一剂 一天三次 胃管送服
至8月12日 患者情绪稳定,已无躁狂烦躁情况,可与人正常交流,活动耐量进一步增加,每日可在家属搀扶下行走30-60分钟。继予上方 针刺按摩穴位治疗,拟方如下:
酸枣仁20g 龙眼肉20g 当归30g 茯苓20g
白术20g 炙甘草20g 人参20g 阿胶10g(烊化)
远志20g 川芎15g 地黄20g 白芍20g
桃仁6g 红花6g 大黄9g 竹茹10g
栀子15g 石菖蒲15g 郁金15g 益智20g
上三付 水煎服 两日一剂 一天三次 胃管送服
后于8月13日患者自感可自行进食,予胃管拔出,后进食正常。
至8月20日,患者症状大幅好转,几如常人,生活基本能自理,自感稍有疲倦,语声较低微。继予上方 针刺按摩穴位治疗。拟方如下:
酸枣仁30g 龙眼肉20g 当归30g 茯苓20g
白术20g 炙甘草20g 人参20g 阿胶10g(烊化)
远志20g 川芎15g 地黄20g 白芍20g
桃仁6g 红花6g 大黄9g 竹茹10g
栀子15g 石菖蒲15g 郁金15g 益智20g
上三付 水煎服 两日一剂 一天三次
至8月27日患者病情较入院大幅改善,西医检查各项指标均较前好转要求出院,患者脉仍较沉弱,考虑患者大病初愈,嘱患者家属出院后继予中药口服治疗,避风寒,注意保暖,避免摔伤。
笔者较年轻,治疗重症经验不足,初诊患者时病情危重,后历经一个半月时间,在传统中医基础的辩证基础下,纯中医治疗针药同治,竟收如此奇效,不得不感叹祖国传统医学之伟大而神奇,特分享于各位同道讨论指正。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体质虚弱易外感,感邪旧疾复参难 张宝华
处方:生党参5克、茯苓5克、山药5克、陈皮3克、甜叶菊1克30帖,粉剂,内服每天1次,每次5g此患素来体质虚弱,生活压力又大,肝郁脾虚为其常态。如是状态触外邪即内外相召而作祟。后以健脾祛湿茶包常服巩固之,此乃善其后,王道方可久安。 -
伤寒论第五十六条(一) 张宝华
五十六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这个“头痛有热”是表里共有的病,太阳病有头痛发热,阳明病也有头痛发热。 -
伤寒论第五十二条 张宝华
五十二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条跟上面的一样,如出一辙是的,只是脉浮而数,桂枝汤也脉浮而数呀,单凭脉浮而数就宜麻黄汤?要是太阳伤寒表实证那就不光是无汗,头疼、腰疼、骨节疼,这都是麻黄汤证,这是必有的症状,同时病人得恶寒。 -
伤寒论第四十九条(一) 张宝华
四十九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这个样子就不能吃发汗药了,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要津液逐渐恢复,复归常态后,自然就出汗,这个病就可以好的。 -
伤寒论第120条 李华歆
——高尔基1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此时你仔细想想,发现《伤寒论》第116条有这样的记载: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
伤寒论第四十六条(一) 张宝华
四十六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在这一条后面就是“麻黄汤主之”,麻黄汤就在这个时候吃。病比较重,时间久,或者是经过误治人身体虚。有时吃药“中”病,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瞑眩状态。 -
孩子何处打不得 谢江强
孩子挨打几乎是常事,但是,打孩子也不是什么文明事,打不好还可发生意外。下边只剩下手脚了,打几下手和脚,出出气又对孩子进行惩罚,本来目的就算达到了,但是不少家长在气头上根本顾不得何处打不得,气不打一处来,随手就是一下子,随之导致严重后果。 -
伤寒论第二十条(五) 张宝华
伤寒论一百一三方,八十七味药,你要是停留在先生授之之鱼,而不甚求解其渔,充其量就是个半瓶满啦! -
伤寒论第四条(三) 张宝华
可见这个病依始就似感冒一样,它就有个前奏,咱们拿传统的望闻问切就是这个结论,这是合理的诊断。这个“传”,咱们先生的书讲表里相传,开始病在外,它往里头传,传入半表半里,再传入里,随着条文的展开,先生会陆续说这个传变的方方面面,届时大家就知道了。 -
“口疮胃胀、眠差乏力半月余“案 宗琪
患者:徐某某性别:男年龄:27岁初诊日期:2024年11月17日主诉:口疮疼痛,眠不解乏伴胃胀乏力半月余。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最新文章
-
经方加减治手指麻涨2月余伴汗多眠差案 宗琪
患者:郑某某性别:女年龄:59岁初诊日期:2024年7月14日主诉:左手拇食中三指麻木涨2月余,伴汗出明显多年,睡眠差。
-
想让孩子少生病、不生病,抓住两个要点 谢江强
想让孩子少生病、不生病,抓住两个要点《医学三字经》里有一章讲的是小儿疾病,原文如下:小儿病,多伤寒。《医学三字经》的作者陈修园认为,孩子在患外感的时候,只要抓住足太阳膀胱经的问题就可以了;对于小儿的内伤证,只要抓住足太阴脾经的问题就行。
-
3剂中药治愈“身痒夜重2月余”案 宗琪
患者:马某某性别:男年龄:9岁初诊日期:2024年6月22日主诉:身痒,夜间痒甚2月余。现病史:家长代述孩子身上痒2个来月了,夜间痒的厉害,一挠红一片,伴纳差,舌部裂纹,舌质淡红,苔薄略厚,大便1-2天一行,时有费劲,夜间张嘴呼吸伴打呼噜,脉浮有力。
-
厥阴病 李华歆
这并不是小编杜撰的故事,而是日常接诊过程中真是的案例,其实小编并不是一个推销“乌梅丸”这张方子有多好,而是要提醒大家日常因“厥阴病”而导致失眠的患者有很多!
-
梅雨 陈鹏
梅雨文/陈鹏2024.6.19那随风飘扬的细雨绵柔且长像极了遥不可及的爱情雨落在肩上如蝴蝶停留在花瓣将爱轻轻传递垂柳锁在江南的烟雾中蛙也不住鸣那是一场自编自演的梦或雨或泪那桥上落魄的身影早已没了魂河里的鱼儿会不会被雨滴打疼那是一条河流的眼泪岸边的山色青朦朦
-
中药3剂治“咳嗽、流涕伴鼻塞5天”案 宗琪
患者:许某性别:女年龄:48岁初诊日期:2024年5月10日主诉:咳嗽,头痛,伴流涕5天。
-
中药加减治愈“双眼干涩”2年案 宗琪
患者:李某某性别:女年龄:31岁初诊日期:2024年4月21日主诉:眼干2年余。
-
坐骨神经性麻木,针药并施,为了患者能睡成觉 于军
女,46岁,主诉:双下肢后侧、脚掌麻木2月。按摩,口服天麻胶囊,均无效。吃头疼粉,晚上才能睡成觉。扎针,臀部,一针治麻,麻木减半。患者说,这样晚上就能睡成觉了。开7付中药口服,针药并施,效果更佳。让患者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花费,享受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
可能这就叫“无效的手术”吧,颈椎病不是“背锅侠”(有更新) 于军
今天的病例,男,72岁,主诉“右侧肩胛骨内侧疼痛2个月”,40多天前在某985大学的附属医院诊断为“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手术。持续剧烈的颈肩臂部神经根性疼痛且有与之相符的影像学征象,保守治疗无效。
-
妇人妊娠病脉证病治 陈玉佳
)3.妇人妊娠腹痛。妊娠之妇,多水寒血负,寒湿下阻腹部,血行不畅,故腹痛。)4.妇人妊娠,少腹胀痛,腹部恶寒怕风。妊娠之妇,经血下停,上膈湿阻,脾阳困顿。妊娠之时,血虚而湿盛。但妊娠不耐攻下,勉强以葵子茯苓丸主之。
学习
感谢您的回复,后生可畏!
请问您在哪家医院?中药是自煎还是代煎?希望看到长期的结果。患者是精神疾病吗?不象脑梗死引起的
我在一家小医院。。。患者中途中药自煎和代煎都有,因为照顾的人在换有人不会煎药,我个人考虑还是精神因素为主和口服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现代医学的抗抑郁和抗焦虑药在笔者临床看来确实是百害而无一利)加上这次脑梗导致病情加重出现严重的精神问题,患者儿子因为腰痛也在我这里就诊,随访现在状态非常好几乎和常人一样,现在也在口服中药调理。
中医治病药物对症疗效确实好,优于西药
中医药在不少内科病的治疗确实要优于西药,不过还是要辩证的来看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还是要兼收并济选择对于患者最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