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

2022.10.04 380阅读 评论数 0 0

一、头 痛

【病因】有外感头痛和(或)内伤头痛。外感头痛多与外邪侵袭有关。内伤头痛则因脏腑、气血损伤,或内邪上扰所致,如操劳过度、睡眠不好、性情急躁或身体衰弱等。

【症状】

  • 外感头痛 多数伴有怕冷发热、鼻流清涕、咳嗽等症状。
  • (1)风寒头痛:头痛暴甚,连及项背,骨节酸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

    (2)风热头痛:头痛而胀,恶风,目赤面红,口渴喜饮,便秘溺赤,苔薄黄,脉浮数。

    (3)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腹胀,口干少饮,脉濡浮缓。

  • 内伤头痛 以虚证居多。多数兼有消化不良、头晕、失眠、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
  • (1)肝阳头痛:额角及头顶牵引痛,眩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宁,脉弦。

    (2)气虚头痛:兼神疲乏力,饮食无味,脉弱或大而无力。

    (3)血虚头痛:眉尖至额角抽痛或隐痛,头晕目花,面色觥白,心悸,脉芤。

    (4)肾虚头痛:颞颛痛,头晕耳鸣,腰膝无力,舌红脉细。

    (5)痰湿头痛:痛沉重如物包裹,兼胸脘满闷,呕恶癌多,苔白腻,脉滑或濡滑。

    (6)瘀血头痛:痛如锥刺,时发时止,面色晦滞,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沉涩。


    【治疗】

    (一)方药治疗(仅供参考)

    1.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芎芷汤(疏风散寒): 川芎9克,白芷9克,防风9克,细辛3克,羌活9克,甘草6克,水煎服。

    方解: 白芷、防风善散阳明经风湿之邪; 川芎活血化瘀且能搜风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达表人里; 羌活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甘草调和诸药。

    (2)风热头痛

    桑菊饮加减(疏风清热): 秋桑叶9克,杭菊花 9克薄荷6克,黄芩9克,连翘9克,白蒺藜9克,甘草6克,水煎服。

    注: 热重者加蒲公英 15 克,生石膏30克。

    方解: 秋桑叶、杭菊花疏风散热; 薄荷以清凉,黄芩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热; 连翘清热解毒; 白蒺藜宣散肝经风邪; 甘草和中。

    (3)风湿头痛

    羌活防风汤(祛风胜湿): 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9克,藁本9 克,川芎9 克,蔓荆子 12 克,香白芷 9 克,水煎服。

    方解: 羌活、防风、苍术、藁本散风胜湿;川芎、蔓子、白芷散寒、祛风止痛。前几味药配伍,能够祛风活血止痛。

    2. 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天麻钩藤汤(平肝潜阳): 钩藤9克,石决明 15 克,栀子6克,黄芩9克,川牛膝9克,桑寄生 15 克,合欢皮 15克,甘草9克,水煎服。

    方解: 钩藤、石决明、栀子平肝潜阳; 川牛膝引药下行; 桑寄生、合欢皮益肝肾,收安神解郁之效。

    (2)气虚头痛

    补中益气汤加减(益气升阳): 黄芪15克,党参9克,当归9克,广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9克,川芎9克,水煎服。

    方解: 黄芪、党参、当归、升麻益气升阳; 柴胡、川芎解热止痛配以陈皮行气止痛、健脾和胃。

    (3)血虚头痛

    四物汤加减(养血益阴): 当归9克,杭白芍9克,熟地黄9克,川芎9克,菊花 12 克,蔓荆子9克,水煎服。

    方解: 当归、杭白芍、熟地黄养血益阴;川芎配以菊花、蔓荆子疏散风热,清理头目,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4)肾虚头痛

    杞菊地黄汤加味(滋阴补肾): 熟地黄9克,山药9克,牡丹皮6克,泽泻9克,茯苓 9克,枸杞子 12 克,菊花9克,甘草9克,水煎服。

    方解: 熟地黄、山药、枸杞子滋阴补肾;牡丹皮、泽泻茯苓凉血泄肾与膀胱之热,共收补泄之功。

    (5)痰湿头痛

    二陈汤加味(健脾祛湿化痰):陈皮9克,清半夏9克苍术9克,香白芷9克,茯苓9克,甘草6克,水煎服。

    方解: 六位配伍健脾除湿化痰,祛痰湿头痛妙方。

    (6)血瘀头痛

    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 生桃仁9克,红花9克,川芎9克,当归9克,赤芍9克,丹参9克,香白芷9克,甘草6克,水煎服。

    方解: 红花、桃仁、川芎、赤芍活血祛瘀; 丹参为活血化瘀之要药; 白芷通窍止痛; 甘草缓急。

    (二)针刺治疗

    1. 按头痛症因施治

    (1)主穴:风池、百会、印堂、合谷。

    配穴:外感头痛加头维、曲池;

    内伤头痛加足三里、太阳;

    头晕失眠加神门、三阴交、内关; 消化不良加足三里、中脘、关元; 恶心呕吐加足三里、内关;

    胸腹胀满加中脘、足三里、太冲;

    高热加曲池、风池、大椎、印堂; 眉棱骨痛加攒竹、鱼腰、风池、太阳。

    (2)主穴:印堂、风池。

    配穴:合谷、足三里。

    (3)主穴:风池、合谷。

    配穴:太阳、百会、列缺。

    2.按头痛部位施治前头痛:

    (1)主穴:印堂、合谷、头维。

    配穴:太阳。

    (2)主穴: 印堂、合谷。

    配穴:上星、列缺。

    (3)主穴:印堂、太阳、列缺。

    配穴:睛明、丝竹空。头顶痛:

    (1)主穴:百会、太冲。

    配穴:涌泉、三阴交。

    (2)主穴:百会、涌泉。

    配穴:四神聪。后头痛:

    (1)主穴:风池、后溪。

    配穴:肾俞、腰俞、志室、次髎。

    (2)主穴:大椎、后溪、风池。偏头痛:

    (1)主穴:太阳、头维、外关。

    配穴:率谷、列缺。

    (2)主穴:太阳、外关。

    配穴:风池、合谷、悬钟。

    【小贴士】

    1、无论何种头痛,都可以针刺太冲穴(颅脑太冲求)。

    2、急性头痛可以用采血笔在至阴穴点刺出血。(肘后歌:头面之疾针至阴


    【按语】

    急性单纯性头痛灸1-2次痛止者为多。慢性头痛患者,病程5年、10年甚至更长,艾灸后头部轻松,精神愉快,头痛经灸1个月渐止者亦为多数。某些因用脑过度,失眠而致的头痛,可酌情加灸太阳穴(于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外开1寸的凹陷中取穴)区域及耳部20分钟。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胃脘痛案 张宝华

      王某某,女45岁。既往有慢性糜烂性胃炎,痛经等病史。初步诊断:胃脘痛处方:姜半夏15克、生姜15克、茯苓15克、麸炒苍术15克、陈皮30克、姜厚朴15克、麸枳实15克、柴胡15克、生黄芩15克、生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7帖,颗粒剂,内服一天2次二诊:胃胀

    • 月经量少中医教你怎么办? 白成振

      月经量少是指女性在月经周期中,经血量较正常情况明显减少的现象。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月经量少,中医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在治疗月经量少时,除了考虑中医治疗方法外,还需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缓解精神压力、避免滥用药物等。

    • 大柴朴汤加减治疗胃胀 夏耀飞

      大柴朴汤加减治疗胃胀全某某,女,63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郝寨村,2023年8月28日初诊。

    • 大建中汤小记 张宝华

      概述大建中汤属于温里剂,首见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以及胃寒引起

    • 葛根汤治疗二阳 张新东

      2023.5.23患者,女,60岁新冠第二次感染,开始体温37.0℃,头痛、身胀疼,腰痛,咽痛,偶咳嗽、白痰,乏力;自行口服小柴胡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无效,又继续口服小柴胡+四君子颗粒,体温上升到38.4℃,其他伴随症状加重,无汗、无恶寒等症状。遂微信求助

    • 中医临床治疗淋巴结肿大用方经验总结 崔国宁

      淋巴结肿大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在治疗淋巴结肿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认为,淋巴结肿大主要与湿热、瘀血、气滞等病机有关。

    • 咽痒咳嗽1月余,经方加减诸证愈 宗琪

      患者:董某某性别:男年龄:18岁初诊日期:2023年10月29日主诉:咳嗽、咳痰伴咽痒1月余。条文学习:《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

    • 麻黄附子甘草汤 李华歆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麻黄附子甘草汤”的组成!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一枚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膏方好入口 谢江强

      膏方好入口,功效不输中成药为什么过去有钱人家生病了多煎制膏方,很少喝草药?可见膏方已经演变成能调整人体生理机能的药物,不再是单纯的滋补药先通后补,健康长寿的正途“慢补”是我在本书中想要提出的重要观点。

    • 孩子慢性腹泻,要从肝脾入手 谢江强

      孩子慢性腹泻,要从肝脾入手治疗9岁的患儿杨小朋友,因为间歇性肚子隐痛而来看病。我判断孩子的情况应该是肝脾不和引起的腹泻,可能是因为着凉,或是吃了不对的食物所导致的,因此我给他开了能够疏肝缓急止痛、健脾升清止泻的升清止泻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