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

2022.10.04 387阅读 评论数 0 0

一、头 痛

【病因】有外感头痛和(或)内伤头痛。外感头痛多与外邪侵袭有关。内伤头痛则因脏腑、气血损伤,或内邪上扰所致,如操劳过度、睡眠不好、性情急躁或身体衰弱等。

【症状】

  • 外感头痛 多数伴有怕冷发热、鼻流清涕、咳嗽等症状。
  • (1)风寒头痛:头痛暴甚,连及项背,骨节酸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

    (2)风热头痛:头痛而胀,恶风,目赤面红,口渴喜饮,便秘溺赤,苔薄黄,脉浮数。

    (3)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腹胀,口干少饮,脉濡浮缓。

  • 内伤头痛 以虚证居多。多数兼有消化不良、头晕、失眠、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
  • (1)肝阳头痛:额角及头顶牵引痛,眩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宁,脉弦。

    (2)气虚头痛:兼神疲乏力,饮食无味,脉弱或大而无力。

    (3)血虚头痛:眉尖至额角抽痛或隐痛,头晕目花,面色觥白,心悸,脉芤。

    (4)肾虚头痛:颞颛痛,头晕耳鸣,腰膝无力,舌红脉细。

    (5)痰湿头痛:痛沉重如物包裹,兼胸脘满闷,呕恶癌多,苔白腻,脉滑或濡滑。

    (6)瘀血头痛:痛如锥刺,时发时止,面色晦滞,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沉涩。


    【治疗】

    (一)方药治疗(仅供参考)

    1.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芎芷汤(疏风散寒): 川芎9克,白芷9克,防风9克,细辛3克,羌活9克,甘草6克,水煎服。

    方解: 白芷、防风善散阳明经风湿之邪; 川芎活血化瘀且能搜风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达表人里; 羌活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甘草调和诸药。

    (2)风热头痛

    桑菊饮加减(疏风清热): 秋桑叶9克,杭菊花 9克薄荷6克,黄芩9克,连翘9克,白蒺藜9克,甘草6克,水煎服。

    注: 热重者加蒲公英 15 克,生石膏30克。

    方解: 秋桑叶、杭菊花疏风散热; 薄荷以清凉,黄芩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热; 连翘清热解毒; 白蒺藜宣散肝经风邪; 甘草和中。

    (3)风湿头痛

    羌活防风汤(祛风胜湿): 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9克,藁本9 克,川芎9 克,蔓荆子 12 克,香白芷 9 克,水煎服。

    方解: 羌活、防风、苍术、藁本散风胜湿;川芎、蔓子、白芷散寒、祛风止痛。前几味药配伍,能够祛风活血止痛。

    2. 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天麻钩藤汤(平肝潜阳): 钩藤9克,石决明 15 克,栀子6克,黄芩9克,川牛膝9克,桑寄生 15 克,合欢皮 15克,甘草9克,水煎服。

    方解: 钩藤、石决明、栀子平肝潜阳; 川牛膝引药下行; 桑寄生、合欢皮益肝肾,收安神解郁之效。

    (2)气虚头痛

    补中益气汤加减(益气升阳): 黄芪15克,党参9克,当归9克,广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9克,川芎9克,水煎服。

    方解: 黄芪、党参、当归、升麻益气升阳; 柴胡、川芎解热止痛配以陈皮行气止痛、健脾和胃。

    (3)血虚头痛

    四物汤加减(养血益阴): 当归9克,杭白芍9克,熟地黄9克,川芎9克,菊花 12 克,蔓荆子9克,水煎服。

    方解: 当归、杭白芍、熟地黄养血益阴;川芎配以菊花、蔓荆子疏散风热,清理头目,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4)肾虚头痛

    杞菊地黄汤加味(滋阴补肾): 熟地黄9克,山药9克,牡丹皮6克,泽泻9克,茯苓 9克,枸杞子 12 克,菊花9克,甘草9克,水煎服。

    方解: 熟地黄、山药、枸杞子滋阴补肾;牡丹皮、泽泻茯苓凉血泄肾与膀胱之热,共收补泄之功。

    (5)痰湿头痛

    二陈汤加味(健脾祛湿化痰):陈皮9克,清半夏9克苍术9克,香白芷9克,茯苓9克,甘草6克,水煎服。

    方解: 六位配伍健脾除湿化痰,祛痰湿头痛妙方。

    (6)血瘀头痛

    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 生桃仁9克,红花9克,川芎9克,当归9克,赤芍9克,丹参9克,香白芷9克,甘草6克,水煎服。

    方解: 红花、桃仁、川芎、赤芍活血祛瘀; 丹参为活血化瘀之要药; 白芷通窍止痛; 甘草缓急。

    (二)针刺治疗

    1. 按头痛症因施治

    (1)主穴:风池、百会、印堂、合谷。

    配穴:外感头痛加头维、曲池;

    内伤头痛加足三里、太阳;

    头晕失眠加神门、三阴交、内关; 消化不良加足三里、中脘、关元; 恶心呕吐加足三里、内关;

    胸腹胀满加中脘、足三里、太冲;

    高热加曲池、风池、大椎、印堂; 眉棱骨痛加攒竹、鱼腰、风池、太阳。

    (2)主穴:印堂、风池。

    配穴:合谷、足三里。

    (3)主穴:风池、合谷。

    配穴:太阳、百会、列缺。

    2.按头痛部位施治前头痛:

    (1)主穴:印堂、合谷、头维。

    配穴:太阳。

    (2)主穴: 印堂、合谷。

    配穴:上星、列缺。

    (3)主穴:印堂、太阳、列缺。

    配穴:睛明、丝竹空。头顶痛:

    (1)主穴:百会、太冲。

    配穴:涌泉、三阴交。

    (2)主穴:百会、涌泉。

    配穴:四神聪。后头痛:

    (1)主穴:风池、后溪。

    配穴:肾俞、腰俞、志室、次髎。

    (2)主穴:大椎、后溪、风池。偏头痛:

    (1)主穴:太阳、头维、外关。

    配穴:率谷、列缺。

    (2)主穴:太阳、外关。

    配穴:风池、合谷、悬钟。

    【小贴士】

    1、无论何种头痛,都可以针刺太冲穴(颅脑太冲求)。

    2、急性头痛可以用采血笔在至阴穴点刺出血。(肘后歌:头面之疾针至阴


    【按语】

    急性单纯性头痛灸1-2次痛止者为多。慢性头痛患者,病程5年、10年甚至更长,艾灸后头部轻松,精神愉快,头痛经灸1个月渐止者亦为多数。某些因用脑过度,失眠而致的头痛,可酌情加灸太阳穴(于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外开1寸的凹陷中取穴)区域及耳部20分钟。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咳嗽 罗沿印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通常有声无痰叫咳,有痰无声谓嗽,但临床上往往痰声并见,所以多以咳嗽并称。后随访,未再咳嗽。

    • 阳事不举,补肾要先健脾 谢江强

      阳事不举,补肾要先健脾南先生阳事不举的情况已经有两年多了,每次到中医那儿看,医生都是从大补肝肾的角度去治,一点疗效也没有,为此他非常苦恼。治疗时只需根据患者的不同症候,配合舒肝、养心、固肺、健脾来开方,若患者在服药期间完全遵守医嘱,即可收到良效。

    • 咳嗽诸药乏效一月余,经方七剂病几无 张宝华

      于2023年11月27日13:36初诊症状简述(刻诊):咳嗽一月余,咽痛两月,曾服用双黄连、头孢类,罗红霉素以及其他止咳药物等均乏效,延诊于余。病已月余,且夫旧恙缠身,非一诊可全功耳。

    • 四逆汤 李华歆

      关于“四逆汤”的条文非常之多!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重汗之后阳气大伤,复与烧针重伤其表,表里阳俱虚,可与四逆汤温之!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 升麻鳖甲汤 李华歆

      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升麻鳖甲汤类!升麻鳖甲汤主之。升麻鳖甲汤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雄黄(研)半两鳖甲一片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 方剂中的“洗肠草”:缓解腹胀有奇效 谢江强

      方剂中的“洗肠草”:缓解腹胀有奇效患者郑女士是名厨师,由于手艺很好,是店里的一宝,老板一直舍不得让她退休,而她也热爱做菜这一行,便一直做到了现在。

    • 冬雨夜 陈鹏

      文/陈医生冬天来的也太快了一层山一层水瞬时在烟雨间如人生之无常一缕残魂穿窗而飞我看见万家灯火下意识的蜷缩着身子灯火与我无关窗外是匆忙的行人各有各的生活他们是要回家吃热气腾腾的饺子吗苦命人继续值班在等待中蹉跎岁月隔江而望远处是灯火通明的江南近处是昏暗的老城区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李华歆

      小编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半两甘草(炙)一两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 一位脑萎缩患者 张宝华

      郑某某,女80岁。既往有脑萎缩,脑梗等病史,遗尿病等病史。肾虚髓减则脑失所养,可至本病。本案即是其中之一。患者肾之精气不足,肾阳虚弱,不能生髓养脑;肾阳不足,津液不得正化,变生湿浊漫身;病久,阳虚,温煦推动血液减退,至其瘀滞,宜于此处求之。

    • 经方加减治舌唇疼痛2年余案 宗琪

      患者:张某某性别:男年龄:83岁初诊日期:2023年9月25日主诉:舌尖疼痛伴唇疼2年余。现病史:患者因腰椎间盘突出入住我科治疗,治疗期间与其交谈,谈到舌头前中部及双唇疼痛2年多了,因在别处吃了不少中药了,想在借此次住院治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