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师“对照条文”举隅(五)

今天继续为大家解读仲师“对照条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 三两 甘草 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将息如前法。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 三两 芍药 六两 甘草 二两 大枣 十二枚 生姜 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这两个条文从用药上非常相似,可以说就是“一药之差”!

首先,第21条描述的是患了“太阳病”的患者,我们知道治疗“太阳病”在表证未罢的时候仍应该寻求“表解”,而医生却错误的用了“下法”,这就是“误治”,而患者在“下后”的反应上脉象是“脉促”,“促”的本意是加快脚步走路的意思,也就是小步快走,而我们说“促脉”不仅仅指脉的速度很快,而更富有深意的是指患者体内阳气被“下法”激发后的一种应激反应!因为下法最伤里阳,而我们人体内在的阳气为了缓解“下后”引发的虚寒就会“自救式”的暂时亢进,在脉象上体现就是“促”脉!与此同时,患者“下后”在症状又出现了“胸满”,我们知道引发“胸满”的原因有很多,这里我们参考“结胸证”的成因(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可以推断:医师用了“下法”后患者的里阳是很虚弱的,这就给形成“痰饮”等病理物质提供了客观条件,而“痰饮”等病理物质上乘阳位(心胸处)使胸中阳气不能正常的输布,就会出现类似“胸满”的症状!

综上所述,患者在“下后”里阳虚弱进而产生类似“痰饮”阻塞了胸中阳气运行就出现了“胸满”,此时体内阳气在“下后”暂时亢进以图缓解里阳虚弱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在脉象上表现为“促”脉!此时的根本矛盾很明显就是要恢复里阳,恢复“痰饮”引发的阳气不伸的影响,所以,仲景在治疗上指导我们用“桂枝去芍药汤”,也就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去除了性质“阴柔”且具有补力的芍药,用“姜、枣、草”温中益气,而“桂枝”外温阳化饮的同时也可以辅助暂时亢进的阳气帮助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对于另一条的解释:同样是患了“太阳病”的患者,医师同样错误的使用了“下”法,而患者在“下后”的表现却与第21条大为不同!

患者在“下后”出现了“腹满而时痛”,而仲师也直截了当的告诉我们这时的患者已经转入“太阴病”范畴!根据第273条所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太阴病”的实质其实是里阳虚湿不得运,“腹满”是里阳虚弱不能运湿引发的,而“时腹自痛”可以理解为湿阻所滞,“湿”能通过利下排除就不痛,反而就“痛”!此时的主要矛盾在于里阳虚并湿不得运,仲景告诉我们用“桂枝加芍药汤”,也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使“芍药”用量加倍,对于此方的理解可以直接根据仲景用药习惯,患者在出现腹痛的时候,仲景往往会加“芍药”以来缓急止痛,比如小柴胡汤加减、通脉四逆汤加减、防己黄芪汤加减等!

从两个方剂上对比,我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把“桂枝汤”当成一个基准线,那么如果你想让方药的力量偏于“解表”、“温散”,那就去掉比较“阴柔”的“芍药”,以防止它阻碍其它诸药“向上”、“趋表”的“药势”,相反,如果你想让方药的力量偏于“温里”,那就加重“阴柔”的“芍药”的用量,把“桂枝”的“温力”引入太阴!如此用药规矩非常精妙,同样的用法还有很多,还有待大家共同研究!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欢迎扫码加入我的公众号,个人微信yangzhengtang123)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闲词其二 张宝华
青春年少也曾,指点江山激昂。几经风雨秋如故,春江逝水莫愁。诗中数位燕雀,词里几尊骚客。比不过酒中真儿女,情肠十八弯。太公八旬西伯望,丹溪四十方研医。李广绝功难封,冯唐机至已老,好个造化弄人。张宝华甲辰年壬申月己巳日于家中 -
经方之黄连汤 郭文龙
张某,女,60岁。遂用黄连汤以清上温下,和胃降逆;甘麦大枣汤以养心安神兼除烦。《伤寒杂病论》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
孩子情绪压抑,肝气不舒,就会影响脾胃 谢江强
孩子中焦(脾胃)里的积滞长期堆积,不能被运化,就会慢慢地变成热。本来,肝气跟脾气从左边升,胃气和胆气从右边降,心肺之气随着胃气往下降,中焦一旦发生堵塞,就会影响人体的气机循环。不仅是成人,孩子的身体也会因为中焦阻滞而受到影响。 -
善持堂近期医案摘录(六十四)儿童腸系膜淋巴结肿大腹痛 钱开达
儿童腹痛患者,B超检查常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善持堂近日接诊的腹痛患儿男7岁即属此例。西医一般配服抗生素治疗肠系膜淋巴肿大。善持堂认为该病本虚标实,其治本当健脾补肾,其治标当化痰散结。淋巴结肿大为痰凝。半月后复诊,腹痛大为减轻;续服半月,腹痛基本不再。 -
善持堂近期医案摘录(五十八)单纯疱疹性唇炎 钱开达
善持堂最近用引火汤加减治愈了一位疱疹性唇炎患者。患者女四十六岁。西医认为疱疹性唇炎无法根治,因病毒潜藏在体内,稍有不当便会复发。善持堂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审视,认为疱疹性唇炎终属热毒为患,如能去其热毒,比如釜底抽薪,何愁唇炎不愈?因疗效显著,深受后世医家推崇。 -
胃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恶变患者的诊治 蔡乃亮
王某男61岁西医诊断胃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恶变2024年01月07日首诊续方中医证型:反复上腹部胀满、嗳气反酸,纳差,口干舌燥,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药方:麸炒苍术12克麸炒白术12克茯苓15克生木香6克阳春砂6克陈皮6克柴胡7克蒲公英15克太子 -
血府逐瘀汤合炙甘草汤合陈皮枳实(橘枳姜汤)治疗心慌乏力案 张训景
检查亦无明显检查。现乏力全身不适,自觉胸部压迫感。患者效果良好,无不适感,原方继续服用巩固疗效。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 -
三伏贴 李华歆
知道了啥是“三伏天”后,我们就知道啥是“三伏贴”了,其实古人真的非常牛,他们很早就提出了“治未病”的先进观念,啥叫“治未病”? -
对照条文 李华歆
今天让我们继续研究仲师“对照”条文!这两个条文虽然仅仅寥寥数语却隐藏着很大玄机!从这两个条文对比来看,我们懂得两个患者同样出现“呕”,但是兼并症状不同,代表的意义也可能不同,治疗方法也大相径庭,所以研究仲景之学一定要学会为在细枝末节上下大功夫! -
脾胃病或宫寒的忌口 陈鹏
1.不吃零食冷饮2.晚上少吃,或者是不吃3.每天七杯热水4.适当运动5.少熬夜6.不吃油炸食品/烧烤/夜宵7.保持心情愉快比吃药管用多了
最新文章
-
鼻炎的调理 陈鹏
今天来分享调理方法。为什么鼻炎反反复复,一换季就卷土重来?中医认为鼻炎的本质是——正气不足,无力祛邪。鼻炎只是反映脏腑的能力不足的一个表现。除了肺虚,鼻炎同、也脱不开关系。调理肺脾,最简单是中药。
-
胸闷胸痛医案整理 谢江强
2019年9月15日二诊:服药后胸闷胸痛,十去八九,继以上方7剂治之,煎服法同前。医案105王某,52岁。
-
越婢汤 李华歆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越婢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感冒医案分析 谢江强
医案3周某,女,54岁。自服头孢及感冒止咳药,继则不欲食,恶心,便溏,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濡。补气升清扶正,肺气足则肺气宣,则打喷嚏、流涕、咳嗽症状除。医案4姜某,女,69岁。本患者为阴暑证。
-
疲劳综合征的膏方调理 谢江强
疲劳综合征的膏方调理1.补气膏:肺脾气虚型《中医进补膏方》。饮食有节,戒烟酒;劳逸适度,动静结合,积极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各种病毒感染,减少慢性疾病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有利于虚劳的康复。
-
感冒后遗症,中药3剂愈 宗琪
诊断:感冒后遗症处方:小柴胡汤合苍耳子散加减3剂方组:柴胡60g清半夏20g生黄芩20g炙甘草20g党参15g生姜20g大枣6个生石膏60g白芷20g葛根30g苍耳子15g细辛6g薄荷15g(后下)仙鹤草30g煎服方法:冷水1800毫升左右泡透,水开煮到6
-
脉法新悟(四) 陈玉佳
现咳嗽、咳出大量黄绿色痰,伴气急胸闷,痰液咳出后症状有所缓解。自由是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体外超声波碎石,后服金钱草颗粒,腹痛呕吐均缓解。形丰面苍,动则汗出,乏力腰痛,尿清无血,素有便秘,大便已5天未解。
-
修行(陈鹏医生) 陈鹏
-
眩晕 罗沿印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出现,因此统称为“眩晕”。后随访,眩晕至今未再发。二诊患者诉轻微口苦,故去厚朴合柴胡和少阳,药后眩晕至今未再作。
-
想根除恐惧,先温暖自己的胆 谢江强
想根除恐惧,先温暖自己的胆先天胆子小的人,要练练胆子,克服恐惧感。所以,中医治疗受惊吓后引发的胆小怕事症状,主要从肝胆和心肾入手,柔肝摄魂,温胆镇怯,宁心安神,补肾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