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眩晕

2021.09.03 1443阅读 评论数 4 10
    眩晕不适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许多原因所引起的一种症状。眩,从目从玄,玄者,黑也,本义指眼前发黑,即眼花而言;晕者,运也,运转之意,指其如坐舟船,站立不稳,两者兼有统称眩晕。因此,眩晕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头昏眼花、视物旋转、时时欲倒,甚则恶心呕吐、胸闷气短、全身乏力、盗汗潮热。正如《证治心得》所定义:“眩者视物皆黑,晕者视物皆转,二者兼者,方名眩晕”。

    综合历代医家论述,结合临床认识,指出头为天象,诸阳会焉,若清则灵、若杂则钝。故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伤食、伤酒、房劳、金疮、吐衄、贫血、长期失眠、颈椎间盘突出症、妇人经产崩漏、伤寒失治误治、年老体衰,均可导致清阳不升、眩晕发作。其病因如繁杂,但总细细分析无外正虚、邪实两方面;正虚为年老体衰、久病缠绵、劳累过度、内伤七情等,导致脏腑、气血亏虚;邪实则包括外感六淫、内生五邪。据此,眩晕归为六型来分析:
1、外感眩晕:
    外感眩晕除有头晕目眩之主症外,必兼外感之脉症,感风,则脉浮,汗出、项强不仁;感寒,则脉浮紧,无汗,紧挛挚痛;感冒,则脉洪大而虚,自汗烦闷,则脉濡细,头重不起。在治疗眩晕症,以祛病邪为主,邪去则正安,祛风方用消风散、本事川芎散;散寒,治以不换金正气散加川芎、白芷、白芍或三五七散;消暑,方用黄连香薷饮、十味香薷饮;除湿,给予羌活胜湿汤及羌活除湿汤。
2、肝病眩晕:凡肝风、肝阳、肝气、肝火均可兼一定程度的眩晕,并兼有情绪郁闷、易激动、恶热、面赤、耳鸣、肢麻、筋挛等症,其舌质红,无苔,脉象必弦。 
     在治疗该型眩晕症,以疏肝解郁、养阴润燥、凉血清热、镇肝息风为主,方用丹栀逍遥散、天麻钩藤饮、龙胆泻肝汤治疗。
3、颈椎病眩晕:由于患者颈椎突出后压迫椎动脉(尤其是C3/4、C4/5)突出症导致脑基底血管收缩、神经痉挛、脑动脉缺血缺氧引发眩晕、偏头痛、血压波动大、失眠、健忘、目涩、乏力、颈肩酸楚、颈大肌僵硬之症状,舌质紫红,苔少,脉象滑数。治疗以牵引、推拿、针灸、穴贴膏药为主,内以天麻杜仲丸或黄芪川芎饮治疗。4、痰饮眩晕:该型患者多体胖面白,眩晕而见头重如蒙、神眷肢困、胸闷吐涎、心下悸、口干、食少多寐、脉滑或濡数不畅。治疗以健脾除湿为主,方用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若兼有热邪者,则需加黄芩、天竺黄、竹沥、姜片。
5、肾亏眩晕:该型除眩晕主症外,多兼无梦遗滑、阳痿早泄、腰腿酸软、面色憔悴、不耐劳倦、耳鸣、发落、齿摇、尺脉无力或虚大而芤。若命门火衰,则更兼面色白或黧黑、形寒肢冷、嗜热恶寒、舌淡嫰、脉象沉迟细弱;若兼有面颊红赤,则为命门火衰,浮阳上越之象。治疗遵“虚则补之”为法,肾阴虚者,给以六味地黄丸;肾阳虚者,则用金匮肾气丸;肾气虚而不能摄纳者,选用黑锡丹治疗。
6、气血虚亏眩晕:凡病人禀素体质虚弱,或劳倦过度,或病后未复,或老年体衰发生眩晕,都是气虚眩晕;凡金疮、吐衄、经产期崩漏、便血所致眩晕,均为血虚眩晕。气血虚亏眩晕症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神疲懒言、气短声低、面白少华,或见萎黄、心悸失眠、纳减体倦,舌淡,苔少或厚、质胖嫰、脉细或虚大。此外,胖人多痰多气虚,瘦人多火多阴虚,所以在注意病人体质的胖瘦对本病的诊断,亦有一定帮助。治疗此型眩晕、气脱者用独参汤,气虚者用补中益气汤;血虚者用人生养荣汤;气血俱虚者用十全大补汤。
【典型病例】:
高某,女,52岁
初诊:2019年2月24日
主诉:头昏、双下肢无力反复发作6年病史:患者6年前出现头晕,测血压160/90mmHg,口服富马酸比索洛尔片5mg,每日1次,血压控制尚可,因服药后出现皮肤瘙痒,故时停时服,
就诊时见:头晕、头胀、耳鸣、双下肢乏力、酸软、无明显咳嗽,咽部有痰、口苦、纳可,眠差多梦、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会诊分析:患者头晕而胀,口苦、失眠、脉弦,此为肝阳上亢之象。肝阳上亢,上冒巅顶,故见头晕、头胀;木火偏盛,热蒸胆汁,而致口苦;火扰心神、心神不安,则失眠多梦。患者兼见耳鸣、双下肢乏力、酸软,乃是一派肾水亏虚之证,肾开窍于耳,肾水虚少,耳失濡养,故时时耳鸣;肾主骨生髓,肾亏则筋骨无力,肢体酸软,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俱为阴虚阳亢之象,
据此分析:患者为肾水亏下、肝阳亢于上,水不涵木,上实下虚之眩晕。
中医诊断:眩晕
西医诊断:脑梗死恢复期
辨证施治:水不涵木、肝阳上亢
临床治疗:平肝潜阳、滋水涵木
中药处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钩藤15g、防风15g、蝉衣10g、草决明30g、石决明30g、栀子10g、杜仲15g、桑寄生15g、夏枯草15g、牛膝15g、葛根15g、酸枣仁15g、炙远志6g、茯神15g,7剂,日一剂,水浓煎服。
二诊:2019年3月6日服前方药后患者觉头晕、头胀好转,口苦消失,双下肢乏力减轻,仍有耳鸣,睡眠好转,每天可睡七个小时左右,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处方:天麻10g、钩藤15g、防风10g、黄芩10g、草决明30g、石决明30g、栀子10g、杜仲10g、桑寄生15g、夏枯草15g、牛膝15g、葛根15g、酸枣仁15g、炙远志10g、茯神15g、柏子仁30g,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9年3月14日服前方后,患者觉头晕、头胀、耳鸣、双细致无力减轻,睡眠好转,现感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处方:太子参15g、川芎6g、天麻10g、石菖蒲10g、炒枣仁15g、甘草6g、麦冬10g、炙远志15g、茯神12g、杜仲15g、钩藤15g、7剂,服法同前。
四诊:2019年3月23日患者服用上药后,自觉无明显头昏、头胀、耳鸣、双下肢乏力明显好转,口干减轻,数目正常,大便偏干,舌质红,苔白偏腻,脉弦。
处方:天麻10g、半夏10g、白术15g、茯苓10g、酸枣仁15g、生甘草6g、石菖蒲10g、炙远志15g、生龙骨10g、生牡蛎30g、龟甲10g、火麻仁15g、党参15g,7剂,服法同前,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 语:此案患者为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之眩晕,治宜平肝潜阳、滋水涵木,以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生石决明、草决明平肝潜阳,又以栀子、黄芩清热泻火、肝经之热不致上扰;寄生、导致补益肾水、滋水涵木,使肝阳得以潜藏,不再浮越;枣仁、茯神、远志养血安神、益肾水,滋水涵木,以解失眠多梦之症;牛膝引药下行,与桑寄生、杜仲配伍以助补肝肾、强筋壮骨之力;防风、蝉衣、葛根外散风邪;夏枯草清泻肝胆。二诊患者眩晕改善,内风渐弱,故见风药蝉衣;加黄芩、柏子仁、川芎以通经气;菖蒲化痰开窍;诸药相合,佐金平木。
四诊,肝火得降,脾虚之象渐起,故本诊以健脾和胃、化痰安神为法,方药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为主。                
                 杨家强主任撰稿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杨家强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脉法新悟(四) 陈玉佳

    现咳嗽、咳出大量黄绿色痰,伴气急胸闷,痰液咳出后症状有所缓解。自由是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体外超声波碎石,后服金钱草颗粒,腹痛呕吐均缓解。形丰面苍,动则汗出,乏力腰痛,尿清无血,素有便秘,大便已5天未解。

  • 中医治疗耳鸣的临床用药总结 崔国宁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总结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耳鸣的中药及其药物特点。在使用中药治疗耳鸣时,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避免滥用药物,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 骨质增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宝华

    X线检查是诊断骨质增生的常用方法,可显示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骨质增生的程度。六、预防与保健1.保持适当的体重:过重会增加关节负担,加速关节退行性变,进而诱发骨质增生。

  • 中医治疗阳萎的临床用药总结 崔国宁

    中医药治疗阳萎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可以有效改善阳萎症状,提高性生活质量。本文将总结中医治疗阳萎的临床用药方法及其药物,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 现代视角下的四物汤 张宝华

    下面将对四物汤的组成、功效、适用人群以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介绍。

  • 感受温暖就可以治疗疾症 谢江强

    感受温暖就可以治疗疾症舒心祛痛风37岁的杜女士3年前被确诊患有痛风病,发作时,小关节红肿热痛,有时可见头晕乏力,有时伴有双下肢沉重无力,有时还会出现腹泻、胃胀等表现。针对杜女士的情况,我去掉了成膏药中的阿胶,以免加重她的溃疡症状。

  • 慢慢调慢慢养,松桂通脉活肩颈 谢江强

    慢慢调慢慢养,松桂通脉活肩颈白领们从早至晚在办公桌前处理事务,用电脑办公就同睡觉一般平常。常规治疗肩颈酸痛的主要方式是活血祛风,活血以疏通经脉、舒活脉络,祛除风邪以止酸痛。

  • 胃脘痛案 张宝华

    王某某,女45岁。既往有慢性糜烂性胃炎,痛经等病史。初步诊断:胃脘痛处方:姜半夏15克、生姜15克、茯苓15克、麸炒苍术15克、陈皮30克、姜厚朴15克、麸枳实15克、柴胡15克、生黄芩15克、生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7帖,颗粒剂,内服一天2次二诊:胃胀

  • 乌梅丸医案二则 孙亮

    乌梅丸医案二则医案一:患者汪某某,女,54岁,主因"发作性胸闷、气短3年,加重1月余"由门诊收住院。入院诊断:1.不稳定型心绞痛2.胃-食管返流病伴有食管炎处方:乌梅丸合小柴胡汤、百合地黄汤、三物黄芩汤加减。

  • 大建中汤小记 张宝华

    概述大建中汤属于温里剂,首见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以及胃寒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