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加减温胆汤配合针灸治疗一例夜店吸“笑气”中毒瘫痪。

2022.04.18 1230阅读 评论数 10 15
一女孩18岁,双下肢无力两个月,一直在私人诊所打针治疗效果不佳。经一熟人介绍过来求治。
刻下,不能行走,其男朋友背过来,告知我在夜店多次吸了一氧化二氮(笑气)后,过量导致不能行走。我当时没反应过来,也许是孤陋寡闻,没听过笑气是啥。只是可惜了这个个年轻的小姑娘,只是不听话,在外面瞎混。听他们说这个在外面吸的人人超多,很多过量的都走不了路了。
舌质淡红,苔腻,脉滑。乏力,双下肢肌力1级。肌肉松弛。膝反射无反应。
参考一氧化碳中毒属于痰湿蒙蔽清窍,
就拟方,加减温胆汤化裁。
处方,广陈皮10克,法半夏15克,白茯苓15克,广藿香15克,淡竹茹15克,广郁金15克,川芎15克,北柴胡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
七剂水煎服。
并配合针灸取穴去下,
百会穴,凤池穴双,风府穴双,委中穴双,涌泉穴双。
隔日一次。
一周后,肌肉剂量明显增强,能扶着走,舌质淡红,苔腻好转。脉滑。
拟守上方,增紫丹参20克,大黄15克后下。
广陈皮10克,法半夏15克,白茯苓15克,广藿香15克,淡竹茹15克,广郁金15克,川芎15克,北柴胡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
七剂水煎服。
一周后,肌力基本恢复。走路时间长了感觉无力。继续上方巩固半个月而愈。
面对这种新事物导致的新病重,不要慌,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里面一样可以找到对付的办法。就算是现在的新冠也一样管用。只要辩证准确,效果错不了。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袁振兴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汗证、潮热医案整理2 谢江强

    医案26孙某,女,37岁。医案27张某,女,68岁。主诉:夜寐出汗、口干1个月余。外院查血糖正常。故治疗仍守前法,滋阴降火生津,补气升清布津,加白芍生津养阴,葛根升清布津,增强治盗汗、口干之力,炙甘草调和药味。

  • 咳、哮、喘医案整理6 谢江强

    咳、哮、喘医案整理6医案18徐某,男,81岁。医案19朱某,女,7岁。配5剂,每剂两煎,每煎取药液100mL,以冰糖化服,每6小时服50mL。儿童感冒咳嗽,常少量配用,效果显著。医案20张某,女,74岁。故以百合固金汤加味,滋养肺肾,润金止咳。

  • 口腔异味一则 曹雪盼

    患者男28岁主诉口腔异味三月余,患者自述平时睡醒后及饭后见口腔异味口黏痰多白色平时胃口可无口干口苦胸闷晨起恶心晚上躺时恶心加重睡眠可大便一般小便调。

  • 白虎加人参汤与四逆散合方加减治疗胃中刺痛 夏耀飞

    白虎加人参汤与四逆散合方加减治疗胃中刺痛陈某某,男,49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玉蝉镇丈北村,2023年11月6日初诊。“口舌干燥,口渴喜冷饮,饮水较多”,这是典型的“白虎加人参汤证”,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茵陈五苓散 李华歆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患者同样是得了“黄疸病”,此时应该“身目俱黄”,而从后面的用方可以推断,患者此时核心病机应该是“水湿夹热”,且湿偏重于热!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 黄帝内针治疗少阳头痛 夏耀飞

    黄帝内针治疗少阳头痛温某某,男,12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甘峪口村,2023年6月23日初诊。其实元胡郁金汤在本案中只是善后,真正让疼痛消失无影无踪的是黄帝内针。

  • 黄帝内针治疗左耳后疼痛 夏耀飞

    黄帝内针治疗左耳后疼痛李某某,男,65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付家庄村,2023年8月10日初诊。主诉:左耳后疼痛1月。黔驴技穷之际,笔者想到了针刺,想到了黄帝内针,于是建议患者以此治之,患者也欣然同意,前后针刺10次,临床治愈。

  • 心慌气短医案一例 王建飞

    2023年10月17日顾某,男,93岁,初诊。主诉:心慌气短6年加重一个月。目前服用芪苈强心胶囊,参松养心胶囊,麝香保心丸,金水宝胶囊以及利尿药。今复诊告知情况无明显改善,仍容易气喘。现心慌稍减轻,小便量增加。后未前来复诊,仍服用芪苈强心胶囊,麝香保心丸等

  • 减肥茶饮方 陈鹏

  • 冯世伦:少吃也是愈病方 彭功伟

    5岁男孩长期反复发烧,经方辨证属实,故遵“实者损之”而使病愈。而增加营养是提高抗病能力的理念,是违反“实者损之”之理,故使病长期不愈。即是说,“损谷则愈”,体现了经方的辨证论治精神,经方治病是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不能不问虚实,盲目用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