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脾约案

2021.09.30 1173阅读 评论数 2 14
近日得一案,女,35岁,以便秘,面色暗黄有斑来就诊。自我感觉胃部发凉,泛酸,食后腹胀,吹凉风及生气后加重。经甘草微信问诊单后参诊,患者精神疲倦乏力,易烦躁焦虑,怕风,纳差眠一般,长期大便不爽,夜间起夜。经量多,色暗有血块,经期伴腿酸。舌瘦质红,苔薄黄,舌下络脉粗紫。





一诊辨证为肝胃不和,气滞血瘀。处方以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加理气活血之品。

用药详情:柴胡 10 克、生黄芩 15 克、生白芍 15 克、酒大黄 3 克、清半夏 12 克、黄连 6 克、生党参 10 克、干姜 3 克、浙贝母 10 克、海螵蛸 30 克、净山楂 15 克、郁金 10 克、炙甘草 10 克、生大黄 3 克。七剂代煎,日两次。

二诊:反馈服药时面色变好,便秘稍微改善,但是胃部疼痛发胀,受凉和生气后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舌间无苔。




二诊辨证为脾约。处方以麻子仁丸加减。 用药详情:生大黄 6 克、麸枳实 12 克、姜厚朴 12 克、燀苦杏仁 12 克、生白芍 20 克、火麻仁 15 克、郁李仁 15 克、北沙参 12 克、制玉竹 12 克、郁金 12 克、焦栀子 12 克、生甘草 9 克、佛手 10 克、当归 15 克。

七剂代煎,日两次。

愚按:《伤寒论》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 麻子仁丸
主之。"《绛雪园古方选注》:"下法不曰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润脾燥,白芍安脾阴,而后以枳、朴、大黄承气法胜之,则下不亡阴。法中用丸渐加者,脾燥宜用缓法,以遂脾欲,非比胃实当急下也。"

一诊以大柴胡汤清少阳阳明郁热,半夏泻心理中焦之气后,见胃强脾阴弱之象,以润燥之法。正如《医宗金鉴》言:里实者,有脾约,有胃实,有大便难,三者均为可下之证,然不无轻重之别。三承气汤、脾约丸,量其可者而与之,庶乎无过也。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金治臣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寐浅易醒医案一例 王建飞

    2023年11月13日邹某,女,64岁,初诊。主诉:寐浅易醒5个月现病史:面色少华,精神一般。诉去年在中医外科老医生处就诊,老医生让其服用膏方,后自费四千元购回膏方服用。目前肝功能正常。真阳不潜则寐浅易醒。寐浅易醒好转,时有做梦。

  • 贡丸粉丝青菜汤 陈鹏

    陈鹏(文)先在锅里倒入食用油,油热起泡了就可以把葱花和姜丝放进去炒个几秒味道出来赶紧放大白菜。。翻炒几下加入白开水,加入贡丸。。小火慢炖几分钟然后再放点麻油就出锅。出锅后可以再撒点香菜或者是葱花

  • 经方实验录 张宝华

    张某某,男67岁。既往有肺结节,反应性关节炎,颈椎病,脑梗等病史。观其面暗,舌暗,舌下瘀滞,苔白厚中黑,正是痰饮于内久矣,当下复有风寒叩表,不可不兼顾之,且有血淤之象,依仲景方法,外解风寒,内化水饮,兼及血淤。

  • 桔草相遇可宣肺,止咳利咽已千岁 张宝华

    3.用药期间注意饮食:患者在服用桔梗甘草汤期间需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 重温一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张宝华

    三、适应症1.神经衰弱:对于长期失眠、多梦、易醒的患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精神状态。

  • 乌梅丸 李华歆

    ——高尔基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乌梅丸!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仲景告诉我们治疗“蛔厥”可以“乌梅丸”,当然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局限在治疗“蛔厥”,也可以治疗长期的腹泻!

  • 经方加减治愈“感冒后咳嗽1周”案 宗琪

    患者:王某某性别:女年龄:9岁初诊日期:2023年11月15日主诉:感冒后咳嗽1周。

  • 四君子汤治疗腹泻 崔乐

    从中医角度多考虑是脾胃气虚证,根据望闻问切四人合参情况,决定给予其四君子汤加减调理治疗。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其病机是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乏源,运化能力失常。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李华歆

    ——佚名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麻黄连麻轺赤小豆汤!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有这样的记载: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 膏方好入口 谢江强

    膏方好入口,功效不输中成药为什么过去有钱人家生病了多煎制膏方,很少喝草药?可见膏方已经演变成能调整人体生理机能的药物,不再是单纯的滋补药先通后补,健康长寿的正途“慢补”是我在本书中想要提出的重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