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第29条说疑

2021.04.22 113阅读 评论数 2 5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29条言: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笔者对于这条的理解始终存在很大疑惑,今天带着诸多疑问,拿来与大家一起探讨,首先让我们先试着解释一下条文。




 开篇说到“伤寒脉浮”,脉浮的意义在伤寒论里主表、主虚、主热、主病机向外等,接着说这个患者除了脉浮还有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单从“脉浮、自汗出”来看,这个病人的确很像是太阳中风证,而偏偏在“自汗出”的同时又有“小便数”的症状,这就让人不得不去怀疑这个到底是不是太阳中风证。我们知道人体津液系统是以“三焦——膀胱——腠理”为主的复杂结构,而现在这个患者既出汗,又尿频,津液在两个方面都出现了损失,这是非常异常的情况。
 与此相似的是另外一条,第233条所言: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这条描述的患者同样出现了类似汗出与小便同时出现的异常现象,而仲景把这样的情况称之为“津液内竭”,由此可知,这种异常的病理状态其实是非常棘手的,我们知道津液不仅仅是一种具有滋润、濡养作用的阴性物质,它更携带了足够多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阳性物质,打个比方津液就是一杯有温度的水,只有水没有温度不行,有温度没有水更是行不通!


 后面的条文说这个患者除了“自汗出、小便数”以外,还出现了“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的症状,上面我们知道患者因为“自汗出、小便数”导致体内津液内虚,具有滋润、濡养作用的“阴”不足则“心烦”、“脚挛急”,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阳”不足则“微恶寒”,这个时候是“阴阳”俱虚,应该在补津液的同时增加“温”的力量,这里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该用的方剂,但是我们参考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由此我们似乎略有所得!
 接着再看下面的条文,患者此时出现了所谓的“阴阳俱虚”,按理来说应该“补”,而医反用“桂枝攻表”,那么疑问来了,“桂枝攻表”的“桂枝”是指“桂枝汤”吗?


 参考后来的第30条,我们知道这个“桂枝”其实是说的“阳旦汤”,而“阳旦汤”的组成自古以来各个医家就存在争议,一种主流观点认为“阳旦汤”就是“桂枝汤”,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阳旦汤”是“桂枝汤加黄芩”。两种说法都不能明确说谁对谁错,而我在《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第二十一》找到这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我们知道“新产妇人,血虚,复汗,寒多”,产后妇人体质多为虚寒夹瘀,如果此时用了黄芩,恐怕会伤害胃气,似乎于证不符,而从上面描述的症状来看似乎更符合桂枝汤证,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所谓的“阳旦汤”其实更符合“桂枝汤”证。


 这时第二个问题也来了,什么“攻表”?桂枝汤真的具有类似“攻表”的作用吗?从第372条来看: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可以说这个“攻表”是与“温里”其实是相对应的,“攻表”仅仅提示此时治疗的方向,但绝不是说“桂枝汤”就是单纯解表的方剂。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解读条文,在津液亏少且阳气不足的前提下,如果你只是一味的用“桂枝汤”增加津液,并使津液在“桂枝”的驱动下“走表”,那么本来已经虚弱的里阳(津液)一直得不到改善,反而会更加虚弱,里阳虚到了一定程度,这个人就会出现了类似手足逆冷的“厥证”,这是由于中阳衰极引发的,而如果中阳不足,不能把处于身体下半部分的水分化成津液(膀胱处于下焦,藏津液),那么就会导致咽喉得不到水的滋润而出现“咽中干”,水聚集在下面不能为阳所消化而出现“烦躁”,“土虚不能制水”引发的水饮上冲继而引发的“吐逆”,归根结底来说这一切都是因为“中阳衰”引发的!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里找到印证(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如上我们用了“甘草干姜汤”温了里阳,里阳得复,“厥愈足温”的同时,我们绝对不能高兴太早,前面说过津液已经因为“自汗出、小便数”而出现了不足,阳气现在得到了补充,这个时候就要着手补充“阴”。仲景告诉我们用“芍药甘草汤”,因为“芍药甘草汤”具有类似“阴成形”的作用而补充“阴”损,此时“津液”得复,“阴”液下流,所以“其脚可伸”。
 当然我们还要知道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津液虚极,导致胃中躁,而变成了阳明病(可参181条: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这时候因为“胃家实”,继而出现了“燥屎”引发谵语(可参第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我们这时候应该顾及先与泻下力量较轻的“调胃承气汤”或者是“小承气汤”以“微和胃气”,不要期待一蹴而就,一味攻下,恐有大伤津液的危险,从而产生更大的变数(可参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如果医生误治“重发汗、复加烧针”,大汗出使津液大虚,直至引发少阴虚寒证,患者可以出现诸如“吐、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等证,可以用“四逆汤”温少阴以期待自愈!
 从对这条分析来看,我们知道了仲景治疗疾病是非常重视“津液”的,“阳化气”和“阴成形”,一样都不能缺少,重视培养阳气,然后再滋阴,好比在寒冬,地面已经被冰雪覆盖,你往地里种再多的东西也不会长出来,只有土壤的温度足够才行,此外,阴液的充足,对阳气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只有有了物质基础,阳气才能得以存留,总体上说既不能“褒阳抑阴”,也不能“重阴轻阳”!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我的公众号,阅读更多内容!)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一味麦芽,催乳回奶两相宜 谢江强

    一味麦芽,催乳回奶两相宜惊蛰过后的一日上午,患者小徐走进我的诊室。小徐说她还坚持母乳喂养,毕竟对孩子有好处,但是母乳好像不够吃。小徐吃了一个月的膏药后,脾气也缓和了,腹胀也消失了,奶水也充足了,没事的时候她自己还会做做瑜伽,身材也渐渐恢复了。

  • 四逆散1 李华歆

    因为仲景给出的信息实在太少,所以让我们先看四逆散的组成!由此我们发现一共7味药的小柴胡汤竟然有5个药可以减去,而剩下的只有“柴胡、甘草”,今天研究的四逆散恰好有此药对。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四逆散的方证应该是基于少阳枢机不通。

  • 血管性神经性水肿性荨麻疹康复案例思考 朱强伟

    去年同期,我以血管性水肿性神经性荨麻疹,全程用中医辩证治疗+埋线近四个月,西药全停,症状偶发,由于疫情,无法继续治疗,又口服激素但不能停。发作时“关节疼痛”;眼睛剧痛伴视力下降;呼吸困难,眼睑嘴唇浮肿等……

  • 禅悟 陈鹏

    文/陈鹏医生山中一座无名的小亭柱子的油漆有些斑驳满山的竹林随着微风摇曳(落叶有禅性山水皆佛也)医生陈大大在安静的打坐深深吸气,将身体的杂念渐渐排除,开始专注于自己的呼吸(道家降龙伏虎亦是此意)呼吸的韵律渐渐与自然声音融为一体仿佛与大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默契时

  • 咳嗽一月,喝中药五天愈 李娟

    女,35岁,咽痛,咳嗽一月来诊。予以麻黄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五副,嘱忌生冷油腻辛辣及甜食水果,适当多饮温开水,勿劳累熬夜。2023.11.14复诊,告知,服药第二天即不咳嗽,眼稍红,上方稍作加减,继服五天,可停药。

  • 麦门冬汤 李华歆

    ——席慕容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麦门冬汤!从后面用的麦门冬汤来说,我们知道此处的气逆的根本原因可能与热证过后阳明不降有关!麦门冬汤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 养养血祛祛皱 谢江强

    养养血祛祛皱,鹤发依旧童颜在众多被我诊治过的女性面斑患者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位年纪稍微有些大但非常注重外表的歌唱家严女士。因此我初步判断,她的情况属于气虚血瘀证。

  • 福报的碗 陈鹏

    文/陈医生整理20231021有些人20岁就身患重病花光积蓄而亡,有些人一辈子勤勤恳恳都是处在还债之中,有些人看是在做好事却一生坎坷,这些都是跟福报有关。"福即是善,义即是福。"于生命中,善心为福报。"行善积德,福报无穷。"用真心感化他人,福报自然来。

  • 己椒苈黄丸 李华歆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己椒苈黄丸防己一两椒目一两葶苈(熬)一两大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李华歆

    ——扬格小编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