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病机探讨终篇
自此便进入到厥阴以及相关传变的一系列问题,我用四天之零碎时日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以及扶阳医学的相关理念将伤寒论以病机的形式串联起来,压缩成这三篇文章,以飨诸位道友。
若邪自少阴传至厥阴,见胸腹胀满、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如疟者,此为阳邪传入厥阴肝经之标病。若便清不呕,其病可自愈,亦可投柴胡桂枝汤以和之。若本病头痛发热已退,反见腹胀消渴、四肢厥逆、时温时冷、舌卷囊缩、谵语躁乱、大便不通者,属热邪深入厥阴本病,脉沉有力,法当以大承气汤下之。
若初起即无发热恶寒头痛,而见蜷卧、脐腹及阴器绞痛、或泻利呕哕、口吐涎沫、爪甲青黑、冷过肘膝、舌卷囊缩、筋急身重、脉沉迟无力或数或伏者,宜茱萸汤、四逆汤、回阳返本汤等温中回阳。若六脉伏绝,宜生脉散合四逆汤温服。若虚阳格阴、阴盛格阳、阴极发躁等证,其机与少阴相似,然治法较之少阴更为急重。病邪随经传变,用药亦当随证施治,如此则证治相合。
又有三阳合病而不传者:太阳与阳明合病,见头痛发热、口干鼻塞,宜冲和汤合解肌汤;太阳与少阳合病,见头痛发热、胸胁满、口苦,宜冲和汤合小柴胡汤;阳明与少阳合病,见咽干鼻塞、胸满口苦,宜小柴胡汤合葛根汤。若兼见头痛发热、咽干鼻塞、胸满口苦者,属三阳合病,宜冲和汤、灵宝饮通解三阳之邪。
若一经未解又传一经,成两经并病,如太阳与阳明并病、阳明与少阳并病,则宜将两经之药合用,仿合病治法,分其轻重施治:先病重者,以先病之药为主,过经之药为辅,以塞其源;过经重者,则以过经之药为主,先病之药为辅,以疏其流。如是则邪不复传,病可自愈。
又有表里同病而成两感者:若阳经热邪在表,阴经邪热在里,表热里实,宜冲和汤合承气汤,如通圣散法;若阳经热邪在表,阴经寒邪在里,里寒表热,宜冲和汤合四逆汤,如麻黄附子细辛汤、续命汤法。或解表攻里,或温里发表,随证合用,则两感治法亦可周全。
又有伤寒不传,始终在一经,寒邪郁表蒸热,至六七日或十二三日不解,致表里俱热,宜双解散。若扬手掷足、揭被烦渴、谵语热郁者,主以解毒六一汤。身热便黄者,可用大柴胡汤。
若伤寒自太阳传至厥阴,邪衰正复,热退病愈;若至八九日或十三四日过经未解,已经汗下者,宜小柴胡汤和之;虚烦者以参胡三白饮、十味温胆汤调养;未经汗下而表里热极者,宜双解散通解表里;内热烦渴者可选用三黄石膏汤、人参白虎汤或解毒六一汤。病有轻重,治须合宜,汗、吐、下法稍有差误,则致虚虚实实之变,慎之慎之。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伤寒论》之病机探讨上篇 王永利
近日给学生以及中医爱好者讲授关于扶阳医学的内容,关于病机方面我感受到大家没有形成体系,今日难得空闲,便于《伤寒论》的病机来探讨一番。若身热烦渴、欲饮水、蒸蒸汗出、恶寒发热者,此为由标传本,阳明本病,脉微数有力属热在腑,宜清泄胃热,主以白虎汤。 -
夏日敷贴,助你康养 杨悦娅
当前正值"入伏"之际,中医外治疗法"三伏贴"冲上热搜,并受到热捧。简单的说就是夏季入伏实施中药贴敷穴位,被称之为"三伏贴"。"三伏贴"实施在初伏开始,每一伏里贴敷3至5次不等,一般连续贴三年多有收效。 -
关于血压问题的探讨 王建飞
血压的形成有其生理上的基本因素。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视为高血压。钙离子拮抗剂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断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钙离子主要存在于肌肉细胞中的内质网中。 -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名家医案经验总结 周家霁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积累了丰富经验。以下结合国医大师徐景藩、李佃贵、路志正、周仲瑛等名家医案,总结其治疗思路与用药特色。 -
次第治疗的魅力 王永利
这种平衡体现了时空观,所以中医治疗在乎于整体而非局部。其实这就是次第思维,其充分体现了时空动态性的核心理念,在《伤寒论》与郑卢扶阳医学体系中呈现多层次的气化调控模式。此时痰湿已去七八,治疗重心转向恢复气化时序。 -
养脾胃的经典方剂与名家经验:从古籍到临床的传承智慧 周家霁
历代医家对脾胃养生与治疗尤为重视,创制诸多经典方剂,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独特经验。经典方剂与名家经验相互印证,不仅彰显中医对脾胃生理病理的深刻认知,更为现代脾胃病防治提供了“理法方药”的完整体系,值得后世深入挖掘与传承。 -
伤寒论方在高血压、高血脂治疗中的应用与名医经验 周家霁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典籍,其方剂以“方简效宏”著称,虽未直接记载高血压、高血脂病名,但其辨证论治思想及经典方剂,对现代代谢性疾病的治疗具有深刻指导意义。以下结合《伤寒论》原文及当代名医经验,探讨经方在血压、血脂调理中的临床应用。 -
中医治疗血虚证的研究:理论、验案与现代应用 周家霁
本文结合经典理论与名医验案,探讨中医治疗血虚证的特色与优势。临床研究显示,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未来,需进一步整合中西医优势,深化血虚证的精准诊疗,推动中医药在血液系统疾病、慢性病康复等领域的应用。 -
心肝脾脉都弱——血虚无疑 欧阳慕颖
宗伯周念潜周公,身体极为肥胖壮硕而且痰多。人这一生赖以生存的就是血,而血由心生(心生血),藏在肝中(肝藏血),由脾来统摄(脾统血),这三条经脉都虚弱,血少就可想而知了。 -
浅谈惊悸、怔忡的内在关联 郭文龙
惊悸和怔忡是中医中两个与心神不宁、心悸相关的病症,它们既有内在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然而暂惊轻于常惊,明悸重于暗悸。怔忡,惊悸之渐也,故惊悸宜知轻重,一遇怔忡即宜防惊,一惊即宜防悸。
最新文章
-
名中医黄水源治疗血尿的临床用药经验 崔国宁
名中医黄水源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独到的治疗血尿的用药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六、黄水源治疗血尿的医案分析医案一:下焦湿热型血尿患者李某,男,35岁。守方加减治疗3个月,血尿基本消失,其他症状明显好转。
-
近贤曹颖甫治疗血尿的临床用药经验 崔国宁
深入研究曹颖甫治疗血尿的临床用药经验,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医治疗血尿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曹颖甫在治疗血尿时,常以小蓟为君药。六、曹颖甫治疗血尿的医案分析医案一:患者王某,男,35岁。
-
《太平圣惠方》治疗血尿的用药规律分析 崔国宁
结果表明,《太平圣惠方》治疗血尿以清热凉血、止血化瘀、补虚扶正为主要治法,常用药物有地黄、小蓟、蒲黄、阿胶等。总之,《太平圣惠方》中治疗血尿的用药规律为现代临床治疗血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从《太平圣惠方》虚劳病因病机谈虚劳预防 崔国宁
了解《太平圣惠方》中虚劳的病因病机,有助于我们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重视先天禀赋、合理饮食、调节情志、适度劳作和病后调养等,以减少虚劳的发生风险。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虚劳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本文通过对《太平圣惠方》中治疗虚劳的方剂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其用药规律。对《太平圣惠方》中治疗虚劳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医家对虚劳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为现代临床治疗虚劳提供参考。
-
清代医学家陈士铎临床用药经验及用药规律 崔国宁
深入研究陈士铎的临床用药经验和用药规律,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传统医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咳嗽方剂举例及特点 崔国宁
丸剂的作用较为缓和,适合慢性咳嗽患者长期服用;汤剂的药力较强,起效较快,适用于急性咳嗽或病情较重的患者。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本文通过对《太平圣惠方》中治疗脾胃病的方剂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其用药规律。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遗尿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对其治疗遗尿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古代中医治疗遗尿的智慧。而《太平圣惠方》更侧重于从传统中医脏腑、气血阴阳理论出发进行用药。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大便不通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通过对《太平圣惠方》中相关方剂的收集、整理,分析其中药物的类别、性味归经、用药频次等方面,总结其用药规律。-枳实和厚朴的高频次使用表明理气药在治疗大便不通中的关键作用。
学习
学习
学习
感谢分享学习
感谢分享
学习
学习
好文
学习
感谢分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