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为师二~~四姑娘山游记
对于一个在沿海城市长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上高原是一种挑战,导游特意在海拔2千米的地方停留了半个小时,让我们稍微适应一下,在这里我也第一次看到了下雪的场景,看到雪花一片一片飘下来,落在身上感觉特别好玩和神奇。
去四姑娘山镇车子必须要上到四千两百米的巴郎山后再向下走到大约三千四百米的地方。刚上到大约3千米的时候,妹妹就出现了恶心的感觉,脸色蜡黄,然后吐了一堆很酸的东西,吐过以后稍微好转,然后出现头痛,双小腿疼痛,过后姐姐也出现了难受,过了半个小时左右,吐了一些东西后就好了很多。而我自己也感觉到了一些呼吸困难,胸闷,头痛,特别是后枕部胀痛感,好来胀痛的感觉一直延伸到整个头部,特别是头顶。特别是在到达八郎山山顶后更加难受,后来随着车下行,海拔逐渐下降稍微好转。
到达四姑娘山镇后,感觉到自己全身乏力,头晕,头重脚轻,走路稍微快一些会胸口难受呼吸困难,所以在第一天到达双桥沟的景点后,走大约200米必须停下来休息一下,如果走得快一些,会觉得胸闷气短。
晚上吃饭的时候,妹妹并没有胃口,就喝了点汤之类的,其实我也没有什么胃口,简单吃了一些东西,牦牛肉的韧性明显比普通的黄牛要强。饭后就有藏族的唱歌和跳舞表演。很佩服那些藏民的表演,唱歌歌声洪亮高亢,跳舞也是大开大合,连续表演了一个多小时不带气喘,跟我们这些刚上高原走两步路都气喘的人形成明显的对比。在篝火晚会上,妹妹也来了精神,跟着大家跳了一会儿。
晚上回到酒店后,妹妹说脚痛,一个晚上反复醒来让我揉小腿胃经,我也在十点左右头痛加重,恶心感觉,到了十二点左右一股难受的感觉上涌,然后跑厕所吐得一塌糊涂,吐出来的东西很黑很浊而且量很多,不像是下午或者中午的午餐,更像是陈年旧食,吐完后人轻松了,也惊奇发现自己中脘穴的硬结神奇消失了。那天晚上基本上是伴着头晕头痛迷迷糊糊地睡了一会。
第二天去长坪沟的时候明显比第一天有了一些力气,一开始向下走的时候还是比较轻松,后来回来向上走时明显疲倦心悸。
在长坪沟的时候看到了非常干净的雪,而且没有感觉到有风,天空也非常干净,太阳出来后,紫外线明显比平时在低海拔时候强烈。还看到一些牦牛在慢悠悠地啃着地上的青苔,没有错就是只有苔藓,没有草,树叶也是枯的,有一些柏树虽然有绿色叶子,但是明天比较高,而且柏树的叶子是偏尖的。
离开长坪沟后就开始了返程,再次经过海拔四千二百米的巴郎山时候还是会有那么一些不舒服,但是明显比来的时候好很多,还在巴朗山上抛了隆达,向山神祈福,把疾病留下让山神化解。随着海拔降低,所有的症状也慢慢消失,两个孩子也恢复了原来的活泼。
我个人觉得所有的症状都跟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气压,一个是氧气浓度,特别是气压。在海平面的空气密度大约1.225kg/m³。海平面的标准气压约101.325kPa。在海拔3千米空气密度约为0.7787kg/m³,气压为70kPa。不管是气压还是空气密度都只是在海平面的三分之二左右,而我们胸中、腹中脑中的压力如果还是原来的样子的话,和周围的环境的压力差会增大,所以出现了头胀,胸闷,呕吐的现象。
特别是呕吐,假设我们胃中有一些硬结,这些硬结可能是积食等引起,这些硬结处就是压力较大处,在大气气压表小时,肺中的气压也会跟随变小,胃中的浊气引起的硬结和周围的压力差会比之前增大,也就是体内的风力增大,这个是腹痛的原因,胃中压力需要释放,呕吐就是释放压力的最好出口。所以我们三个人出现了不同层度的呕吐。特别是我本人,在半夜时候呕吐出大量的黑色物质。这个也是我自己中脘穴的硬结消失的原因。
头晕头部昏沉是缺氧引起,而出现头胀,这个就有意思了。胀在中医上是气胀,是气多余的表现,而在高原地区出现头胀这个症状应该是头部特别是后枕部的经络堵塞,导致压力差增大的原因。
在文献中,我没有查到高反的好处,我认为适当的高反对身体还是有好处的,特别是那天呕吐后,身体的浊气得到了释放,回到低海拔后明显感觉自己身体轻松不少。
在中医中,利用压力差解决问题的典型疗法就是拔罐,如果能灵活运用,可以通过拔罐调节身体各个区域的压力差,让身体内形成气流(风),风为百病之长。之前结合背输穴建立了平衡火罐,效果还不错,也结合募穴创立了五行罐法,因为比较复杂的关系,并没有深入运用,这次的高原之行让我看到了五行罐法的优势和重要性,用吸力的方法改变身体的张力差。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通天汤治疗尿频多尿症 伍丽贤
郭志辰老师的"通天汤"是其智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经典方剂,以调节人体能量运动为核心,尤其针对太阳区域(膀胱经)能量失衡引发的尿频、尿多等症状。多年服壮腰健肾丸,尿频多尿无改善。 -
伤寒论第四十条(一) 张宝华
四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三十九条借着大青龙汤的延伸,拓展到水气,第四十条继续来谈这个水气相关。伤寒嘛,依始是无汗。这条有众多“或”的证侯便是其表现。 -
国医节︱日常“修炼”之旅 李华歆
接下来跟我一起开始我的日常“修炼”之旅!穿衣、洗漱、厕所直至出门,我一直在“背”,这是我与中医新一天的亲密接触……这就是我,一个深爱中医“小中医”的日常“修炼”,我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不经历风雨怎么能看见彩虹,加油! -
伤寒论第三十五条(二) 张宝华
麻黄汤发汗的力量是相当强的,不像桂枝汤那样温和了,我们使用它时一定要观其脉证,知犯太阳伤寒而现麻黄汤证,方可不误。 -
孩子发热应该首选温水擦浴吗 谢江强
治疗的目的是让孩子不难受,温水擦浴却可能让孩子更难受,而且这种方式降温效果差,持续时间短,自然不是一个好的治疗方式。比如知道孩子对退热药过敏,或者不能耐受(罕见),可以优先选用擦浴。如果发热让孩子极度不适,或者孩子呕吐,可建议配合退热药使用擦浴。 -
中医治疗淋巴结核的临床应用体会 崔国宁
因发现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2个月就诊。继续治疗2个月,淋巴结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总之,中医治疗淋巴结核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金匮要略》第一条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解读 高帆
治未病的重要性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第一条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上工治未病,何也?”《金匮要略》第一条不仅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理念,还通过肝脾关系的论述,展示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精髓。 -
马家湾刘二郎读《金匮》第九篇心得体会 刘仲书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共九条条文,方十首。阳微阴弦既是胸痹心痛的脉象,又是其病机。为医者当须紧紧抓住此治疗胸痹心痛病。 -
中医调理儿童生长发育的具体案例分析 崔国宁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调理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同,用药和治疗方案需因人而异。 -
陈医生书法欣赏 陈鹏
最新文章
-
咳嗽口干口苦乏力案。 李高勤
蒋某,女,49岁。有可能,阳明热伤津,津液不濡养,就是乏力,可以选竹叶石膏汤,相比于白虎汤竹叶石膏除了清热,还可以生津,还可以化水饮。睡眠好很多,腿困也缓解,口干口苦,发热也好转。
-
《伤寒杂病论》中的痹证 张宝华
《伤寒杂病论》谓其为“风湿相搏”、“汗出当风”、“久伤取冷”、“汗出入水中”、“风血相搏”、以及“饮酒汗出当风”等,可见其更具体化。《伤寒杂病论》关于痹证的论述相当丰富,如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大大小小的斑 谢江强
大大小小的斑薛太太从怀孕四五个月开始,原本干干净净的脸上就出现了几块大大小小的斑,尤其是两颊的部分更加明显。在足浴的帮助下,现在薛太太脸上的斑已经完全消失,无影无踪了。薛太太自己也说没想到足浴能给她这么大的帮助,让她又能自信的生活下去。
-
《伤寒杂病论》中黄柏 张宝华
经方中用黄柏者见于大黄硝石汤、栀子柏皮汤、白头翁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和乌梅丸等5方。黄柏于阳明病大黄硝石汤中,主除热祛黄。《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261条: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现多认为黄柏苦,寒。
-
医案 李华歆
医案面诊患者女年五十余,现居广东深圳2024年4月29日初诊以“腹胀多年”为主诉求诊!欢迎大家点赞、在看、转发及邀请热爱中医朋友加入公众号,感谢大家大力支持!
-
坐骨神经性麻木,针药并施,为了患者能睡成觉 于军
女,46岁,主诉:双下肢后侧、脚掌麻木2月。按摩,口服天麻胶囊,均无效。吃头疼粉,晚上才能睡成觉。扎针,臀部,一针治麻,麻木减半。患者说,这样晚上就能睡成觉了。开7付中药口服,针药并施,效果更佳。让患者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花费,享受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
麻子仁丸 李华歆
小编临床治疗了几例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平时靠吃降糖药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也是比较平稳,但是他们有个共同之处就是“乏力”,总觉得没力气,还有就是最严重的症状——便秘,有的患者几天也上不了一次,后来机缘巧合下找到小编看病,小编用了“麻子仁丸”加减效果良好!
-
川穹茶调散治疗头痛医案 张训景
3服药后头痛症状基本消失。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川芎茶调散是集多种祛风药物于一方,具有疏风止痛的作用。该方剂对脑循环有一定改善作用,并有镇痛、镇静作用,其关键可能是川芎的钙拮抗作用,因此对偏头痛应有一定治疗作用。
-
经方实验录之杂病诊治 张宝华
23年体检查有肺结节,时忧虑其长大。平素关节疼痛,肿胀。观其脉证乃三阳合病兼血虚,宜于此处求治。
-
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觉得患者是照书本得的病 于军
不仅仅是为自己,更是为了患者。患者,女,38岁,首诊在3月15日,二次在3月18日,三次在3月25日。消瘦,仅八十多斤。这不就是“抑肝散加陈皮半夏”的腹证吗?抑肝散加陈皮半夏,原方,不加减,9味药,每副药116克。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觉得患者是照着书
感谢分享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