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歌”,你明白它深层的含义了吗? 新站人民医院 潘洪波

2021.09.05 1274阅读 评论数 7 24
导读:今天跟着李仲愚先生复习一下“十问歌”。


问诊即医家通过对病人及病人亲属等进行询问,从而全面了解病人疾病起始、发展,特别是现状等相关情况,以判明疾病阴阳、虚实、寒热、表里的方法。


明代张景岳通过《景岳全书》将它归结为十问。


歌曰: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彰神见,


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其歌诀是比较全面的,后来李仲愚先生在实践中有所增删。


歌曰: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问服药参机辨;


儿科特重问痘麻,妇人尤必问经期。


李仲愚先生认为,问诊也是医家与病家沟通的过程。凡临床诊病,病家往往都有自述,医家应抓住病家自述的机会追问,并通过追问建立起信任,这是很重要的。


而真正明白以上十问的内容,则病情、病性、病位,则只在掌指矣。


病人求医而不告诉医生病情病状是错误的。但若医生装神气不进行问诊,或说“你不要讲,我都晓得”,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唐代大医孙思邈之所以叮咛告诫学医者“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就是这个道理。


1. 一问寒热二问汗


问寒热,即是要探明患者内外之寒热,于是表里立判。


如伤寒太阳病,先问寒热。凡有烧热的情况,就决定恶寒;有恶寒,也就决定有烧热。此时,有汗即应选桂枝汤解肌止汗,无汗则应选麻黄汤透表。


若有厥阴的寒症,则应选吴茱萸汤;若是四大症都具备,则自然选白虎汤主之。


若身上只是感觉不舒服,是无汗的温病,即以银翘散主之。若只是上呼吸道感染而有汗,还只是温病初期,应以桑菊饮主之。若阳明热症又有太阳表症,则以麻杏石甘汤主之。


胃病,只是疼痛严重,则属于寒症,一付理中汤即可解决问题。但若肠中有热而胃中有寒,则病家又痛又心烦,说明是寒热夹杂的情况,这时就要变通用理中汤加黄芩、黄连,使肠中之热能清,胃中之寒能温。


所谓“问汗”,关键亦在察明表里。


如表邪盛,一定无汗。


若病家自述在睡着之后即出汗,就说明是阴虚的盗汗,选当归六黄汤(当归、黄芪、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效果就很好。


但若病家自述是睡醒即出汗,则说明是阳虚自汗,选四君子汤加黄芪、防风之类,自然补虚止汗。


这两种自汗又都可用麻黄根、浮小麦、龙骨、牡蛎、五倍子等治标之药敛汗。


但若有大吐大泻之后突然出现大汗淋漓的情况,就说明已由实症转为脱症了;若中风之后大汗,也属脱症,都要大补元气。


若有肺心病至气喘严重后,突然出现大汗淋漓的情况,则说明已向肺脑病转移,不及时治疗,就要产生神昏谵语的情况了。


还有病家出黄色汗液的情况,若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判明是胆囊的原因,就应选茵陈蒿汤为基础方。


还有未满周岁的小孩和少女经潮期间,自觉身上发热,有汗或无汗,而体温测量又正常,在小儿,是身体发育的原因;在少女,是经潮的原因。


由此可见,掌握病家寒热情况与出汗的情况,是很重要的。


2. 三问头身四问便


头与身的症状可以是分离的,也可以是联系在一起的。


如张景岳说:“问其头,可察上下;问人身,可察表里。头痛者,邪居阳分;身痛者,邪在诸经;前后左右,阴阳可辨;有热无热,内外可分。”


先说头身。如头部的病症,就有头昏头痛等。


若单纯头昏而不头痛,又表现为一时昏一时不昏,则说明是虚症头昏,多因贫血、阴虚或脑力劳动过度等所致。


若持续头昏,又有颈项僵痛的情况,无汗以葛根汤主之,有汗用桂枝汤加葛根主之。


还有因肝阳不潜、血压升高导致的头昏,就要用养阴、平肝、潜阳之法,以四物汤加夏枯草、桑叶、菊花、草决明、石决明、荷叶、芭蕉叶主之。


有脑中厥阴瘀阻或脑部血管收缩变细,使脑部供血不足产生头昏,又宜选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


若有阳明经瘀阻,则应以桃红四物汤加白芷、葛根主之;若太阳经瘀阻,则当用桃红四物汤加羌活等。


除了头昏,还有头痛。


气虚头痛白天甚,从晚上子时到次日午时更甚,此时便要壮阳,用参附、术附汤甚至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阴虚头痛是午后更重,至半夜方减轻,应选四物汤为基础方,养阴加天冬、麦冬、玄参、生地等,清血热加丹皮、紫草等。


但若有颈项痛又发热,又有神昏,又有牙关紧闭、项背腰背僵硬而病人又发寒颤的情况,则说明是脑炎类温病,这时候,千万不能盲目退烧,不然,会使温热内伏,由卫气至营血,从而使病情转坏。


此时应发汗,若右手脉大,则一定化热,要用辛凉解表之法,以桑菊饮或银翘散主之。若左手脉大,则一定化寒,要用麻黄汤主之。


但若无表症又无恶寒,而现少阳病症,有寒热往来的情况,则间隙时间不论一天、两天,或一天之内反复几次,都说明不是柴胡汤症而是桂枝二麻黄一汤症。凡冷久而热短,用桂枝一麻黄二汤;冷热时间相等,则用桂枝麻黄相合各半汤。


再说大小便。


张景岳说:“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盖前阴通膀胱之道,而其利与不利、热与不热,可察气化之强弱。后阴开大肠之门,而其通与不通,结与不结,可察阳明之实虚。”


简单说来,凡大便结燥,便有热症;小便清长,只可能是寒症。小便黄短,便自然是热症;大便带血,可能有痔疮;解黑大便,就可能是胃溃疡出血等;若小便浑浊,可能是前列腺炎症;小便刺痛、出血,可能是生殖系统疾病等。


“十问歌”,你明白它深层的含义了吗?
3. 五问饮食六问胸


先说胸。


胸部泛指人体上焦,包括了肺与心两个重要的脏腑。张景岳说:“胸部膻中,上连心肺下通脏腑。”


人的肺气通天,地球大气层内空气,即所谓天气,通过人的鼻孔进入到肺,通过人体血液氧化产生人体所需要的热能。


人的心脏主全身血和血脉,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动力。心属火,肺属金,本来是相克的,相克之中又寓相生,所谓相反相成,从而完成了人体卫气营血的形成。


比如病家的胸闷、胸部隐隐作痛,说明人的心脏已经出现了障碍。


若有心悸心累出现,则可基本判明病家或心肌炎,或心脏缺血,或心动力不足。


有胸闷的情况,或是有胸部痰饮,或是肺内留饮或肺内积液等。


但若在背上的肺俞、身柱等穴有压痛点,则说明是肺脏本身的病变;而若乳根、膻中等穴有压痛点,神道、心俞有压痛点,则说明是人体心脏的病变了。


若肺内长包块等,背上肺俞等穴的压痛点就很宽,而病灶在中间部位,则人体背部(以督脉身柱为中心)两旁均有压痛。


问饮食。


张景岳说:“问饮食者,一可察胃口之清浊,二可察脏腑之阴阳。病由外感而食不断者,知其邪未及脏”。


问饮食包括问人的胃口和食欲等。


若胃口不好,则不宜用滋腻之药。胃口好,又要辨明喜欢哪种味道,如喜吃酸,说明肝脏有病;喜吃甜,说明脾脏有病;喜吃辛(麻辣类),肺有病;喜吃苦,心有病;口甜,脾有病;口中麻辣,则肺有病;口咸,肾有病。


若口渴,有高烧、大汗等,是比较好辨别的阳明热症,要用石膏、知母、花粉等对治。


另外有阴症的口渴,舌干咽干,欲饮水,两部尺脉均弱,尤其是右手尺脉很弱,这种情况,说明是肾阳不足,不能将人体津液蒸发上去,当用姜、桂、附及参、芪类药,使津液上升。


而一般的阳虚口渴,舌质是嫩红或是红色的,舌润鼻孔也润。阴虚口渴则舌质苍白或黑色,有口鼻均干的情况,此时,当用甘露饮养阴,或以甘露饮与参麦散合用。


但若吞咽东西不利,又有大便干燥的情况,说明胃阴不足,当用半夏、蜂蜜等降逆养胃阴之品。


而若从咽喉食道到胃,均有痞满的感觉,而且吞咽食物不下,即不通不利,很可能就是食道癌之类的病变了。


4. 七聋八渴俱当辨


张景岳说:“耳虽少阳之经,而实为肾脏之宫,又为宗脉之所聚,问之非唯可辨虚实,亦且可知死生。”


具体说来,耳聋一是外感少阳病症的耳聋,一般是口苦、咽干、目眩的情况,凡发病时间不长(属新病),均可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


二是外感太阳或阳明而突然耳聋。凡太阳病症,均恶寒,阳明有鼻干不眠的情况,均应以解表清热之法对治。有寒以麻黄汤或葛根汤主之;有热用银翘散、桑菊饮或三黄解毒汤主之。


三是肾虚导致的耳聋。一般有腰酸腿软、遗精早泄等症状,可以地黄汤为基础方。


四是有脱阳或脱阴导致的耳聋。脱阳必然脉散大,脱阴必然脉虚细、人疲乏;脱阳有幻视,脱阴有眼盲等情况,应以参附汤或独参汤主之。


五是有耳聋并发头眩晕的情况,是因胆经和三阴经的风与火,每见于美尼尔综合症。


另有中耳或耳乳突感染而致的耳聋,均宜以温胆汤为基础方,加以清轻之品,如银花、连翘、夏枯草、菊花、蒲公英等,而三黄汤类均属凉药,不宜早用,而应慎用。


所谓问渴,即张景岳所言:“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以见。”


口渴主要有外感的口渴和内伤的口渴两种情况。


外感口渴以上焦温病居多,宜以辛凉解表之法对治,选麻杏石甘汤与银翘散或桑菊饮合用,也可再加入花粉、甘草、生石膏等。


阳明口渴,或因寒邪化热,或直接进入阳明,有口大渴、大汗等,以白虎汤主之。肺热一清,口渴自止。这类病,宜适用甘草并服用新鲜水果汁等。


若内伤阴口渴,或咽干、咽痛、喉痛,均可以甘露饮加味而治。咽痛、喉痛剧烈,必要时可加入青黛等。


若肾虚导致口渴,病家舌下不能分泌津液,这时,就要用六味地黄汤与参麦饮合用了。


5. 九问旧病十问因


问旧病,就要弄明白旧病与现在新病之间的因果关系。若是旧病未全愈,就要继续治旧病。


问因就是问明病因,是因外感六淫的风、火、暑、湿、燥、寒,还是内感喜、怒、惊、恐、忧、思、悲的七情内伤,再不然是不内外伤等,旧病和病因明白了,依理治病的方向和目标才不至于错误。


6. 再问服药参机辨


即通过问诊,了解掌握病人服过哪些药,哪些有效,哪些无效;如何有效,如何无效;病人对哪些药物有特殊反应等。


这里,值得说明的是,最后两问,是针对妇女和儿童的。过去麻疹对小儿生命威胁很大,故必问明。而妇人经期,涉及妇科疾病并关系是否受孕,甚为重要。


唐代笔记《红线》就有为医者不慎,对孕妇开泻药,伤及人命,自己受到惩罚的故事,所以为医者对女子和儿童之病,都应格外小心诊治,方才与医家慈悲精神相合。


姚梅龄教授查房诊治肝癌患者实录


【病情介绍】


陈某,女,56岁,因“全身皮肤瘙痒伴纳差消瘦1年余,加重伴全身乏力1月余”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瘙痒,夜间为甚,伴全身皮疹,躯干明显,伴纳差、消瘦,无发热,无关节疼痛,无脱发,无口腔溃疡。


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肺转移,红细胞增多症。


入院时症见:精神倦怠,全身乏力,纳差,皮肤瘙痒,消瘦,面色黄而晦暗,无发热,无关节疼痛,无脱发,无口腔溃疡,无腹胀,眠差,大便1日2次,质软成型,夹有不消化食物,小便黄。双下肢无水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


【查房实录】


姚教授:我来问一些情况,这个病人没有黑便史吧?没有消化道出血史吧?


某医生:没有,但是有反酸,有呕吐。


姚教授:是呕还是吐?


某医生:有呕又有吐。


姚教授:吐出来是一些什么东西?


某医生:胃的内容物,主要是吃的一些东西。


姚教授:还有胃液吗?有黏液吗?


某医生:没有,看不到有黏液。


姚教授:有泡沫样的东西吗?


某医生:没有,她就是吃饭之后没多久就呕出来,时有时无,吃比较腻的早餐就容易呕。


姚教授:没有做肝穿刺?


某医生:没有。


患 者:你好,姚教授。


姚教授:好,好,不用动,就躺着,躺着更好一点,你现在最不舒服是哪些地方啊?


患 者:最开头就是皮肤痒。


姚教授:你现在最不舒服也是皮肤痒吗?


患 者:手痛,日也痛,夜也痛。


姚教授:就是左边痛?哦,还有什么最不舒服呢?


患 者:刚刚吃饭就是口干干,没有味道。


姚教授:哦,还有什么?


患 者:没有觉得什么了。


姚教授:好,我先摸一下脉。有没有鼻塞、流鼻涕、打喷嚏这些现象?


患 者:没有。


姚教授:有没有咳嗽、喉咙痛?


患 者:咳嗽有。


姚教授:咳嗽明显还是偶尔有一点咳嗽啊?


患 者:是明显的咳嗽。


姚教授:咳了多久了?


患 者:咳了好久了,去年十二月份开始。


姚教授:那咳了将近一年啊?


患 者:有时候会有时不会。


姚教授:寸脉浮,所以就问一下她有没有上呼吸道的症状,上部有病寸脉都可能会浮。当然有少部分人脖子痛、颈椎病也会寸脉浮,但是这种情况反映为寸脉浮的比较少。


患 者:从小到大还没咳嗽过。皮肤痒了一年,但是痛只痛了一个月。


姚教授:(摸左手脉)你这个一点一点是什么?是痒留下来的吗?(指左手前臂)


患 者:是痒留下来的,抓的。


姚教授:这个像老年斑(指着右手前臂),这里就不像了,这里还有一些高出皮肤的,是这里痒吗?


患 者:是,痒我就抓它。


姚教授:(查体:巩膜、舌象、下肢、腹部切诊、肝脾叩诊。)腰不痛吧?这样睡久了腰痛吗?


患 者:腰不痛。


姚教授:有没有觉得自己天天发烧?或者到下午就发烧、或者晚上发烧?没有发烧的感觉?


患 者:没有。


姚教授:也没有怕冷跟发烧同时出现的感觉?


患 者:没有。


姚教授:我给你检查你也不觉得很冷吗?


患 者:不冷。


姚教授:小便会短吗?


患 者:有时短。


姚教授:不是问次数多少,是问每次的量大不大,长不长?


患 者:四五百毫升。


姚教授:一次有四百毫升啊?那就很吃力了。小便黄的还是清的?


患 者:黄的,跟茶色一样。


姚教授:浓茶样?


患 者:开头就是浓茶样,后来不会。


姚教授:小便解出来会混浊吗?尤其是早晨第一次小便,会跟洗米水一样沉淀一层东西吗?


患 者:我开头用那个便盆也没看到,就是颜色很深。


姚教授:这肩膀怎么痛?酸痛、胀痛、扯住一样的痛、还是拉得很紧一样痛?


患 者:像用一根线拔脸上的毛一样痛。


姚教授:就有点像针扎样的。不出汗吧?不会整日出汗吧?


患 者:有时睡醒有汗。


姚教授:哪些地方出汗?


患 者:脖子。


姚教授:背上会湿吗?


患 者:不会湿。


姚教授:没有四周摸一下吗?腰以下有没有汗吗?


患 者:没有,就是脖子出汗。


姚教授:口苦不苦?


患 者:不苦,就是干干的


姚教授:口干喝水多还是不多?


患 者:喝水喝得不多。但是嘴巴觉得没有味道,没有食欲。


姚教授:大便干燥吧?


患 者:还可以,还能成形。


姚教授:我还想请问一下,这个病人一天的输液量多大?


医 生:2500ml左右。


【名师精析】


姚教授:对于这个肝癌的女性病人,我谈一下个人的一些见解。


第一点,这个脉是涩脉的早期,不但不是滑脉,反而是涩脉的早期,这种涩脉跟常讲的如轻刀刮竹的涩脉不一样。涩脉有两种,一种我曾在其他中医院讲过,就是从脉搏波来判断,它不是血流,有的血流来得很滞缓也是涩脉,但有的不是血流滞缓,而且可能还很通畅。这里讲脉搏波,脉搏波这个主干线的波按照西医的测试是每秒钟0.8~1.2m,是脉搏本身有波动,不光是心有搏动,而且脉搏有波动,这个脉搏波很滞缓,你感觉到这个脉搏的跳动从无名指到食指的时间延长,这也是涩脉,但是这种涩脉我们今天讲的涩脉又不一样。


这个病人的涩脉早期,按照传统的说法叫做“来盛去衰”,它甚至血流来得很流畅,但是收得很快,“刷”就收回来,好像水碰到壁就回来,这种叫“来盛去衰”,收得快,这种涩脉是另一种。这种早期的涩脉,就只能写做略涩,这个都不能写不流利,只能写略涩,这是另一种涩脉,不是滑脉,是涩脉,它来得流利,收得也快。收得也快也是涩脉,收的偏快一点,所以是早期的涩脉,这是第一点要注意的。


第二点它的那些疹子是高出皮肤的,颜色是暗的,这个要记上去,因为这个是血分的瘀阻现象,你们诊断的瘀血,我很赞成。


第三点她咳嗽了将近一年,这个症状不能漏。肩痛晚上甚,也是风湿瘀阻经脉的现象。临床上绝大多数的疾病,如果有表证又有里证,就得先表后里,这是一大法,否则的话,就会引邪入里,就越闭越厉害,所以她的咳嗽和肩痛是不可以不治的。从中医的辨证施治的理论讲,这个原则是大前提,不管怎么治黄疸,怎么治肝癌,咳嗽和肩痛现在是重头戏之一,这点是不能放弃的,因为它有可能会给你带来一点机会。我曾治过一个肝脏硬的结节肿大,吃了药以后肝脏肿大都消失了,就是先表后里的,不要小看先表后里,人类的身体有一个抗病层次性的,不先表后里多数情况会犯错误。除非这个人里面已经要脱了,已经要枯亡了,那就不能先表后里,除此以外都要先表后里。所以这些症状要问到,要记上去,而且还要治疗,这是补充几个病史。


需要注意的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讲到小便利者,其人不黄,小便不利,其人发黄。为什么?因为小便不利,湿留在体内,所以就发黄。而这个病人是小便自利,要按照张仲景的话叫什么呢?“此无水也”。所以我也问了一下腹水,她的腹水也不多,当然这不能完全等同,但是有关系,什么意思呢?因为她如果有水,那么到底是瘀浊化水还是气分的湿热慢慢的陷入血分,就是你们的诊断讲湿热瘀阻?也就是说,这个病是从气分来的,还是血分来的?这个病现在在气分还是在血分?


现在她明显是一身的黄疸,小便自利,大便不溏,呕出来并没有酸水、黏液,这是在气分还是在血分啊?当然是在血分啊!所以它不影响膀胱气化功能的水出,不影响三焦通调水道、气机,所以当然在血分。也就是说,她这个黄疸是血分的瘀热为主,这是鉴别的要点,这个就跟西医比较吻合了,中医讲瘀结,西医讲肝癌嘛。


这是第二点意见,它是以血分的瘀结为主,气分的湿热至少已经是微乎其微了。当然我没有问病史,即使问了也不一定探得出蛛丝马迹。判断病从血分来的还是从气分来的,这点很重要,这决定到底是用水蛭、虻虫来退黄,还是用茵陈来退黄。茵陈当然也走点营分,但以气分为主。如果用茵陈栀子柏皮汤来退黄,那就是考虑以气分为主了,这是方向问题,是主要着眼点的问题。这个病人当然是以瘀血为主,连她的肩痛都是晚上痛嘛,疼痛是拔毛样的、针刺样的感觉,这都是瘀。所以用张仲景一句话叫“瘀热在里故也”。当然张仲景那个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从临床事实来讲,是指病人原来里面有瘀热,一感受风寒就发黄疸,我的一个病人就是这样一个特点,他肝脏里面有两三个肿瘤,一感冒就发黄,西医很紧张,让他开刀,我给他用中药治疗,现在两年过去了,挺好的,人也长胖了,这次就是他送我来。


那么这个病人我建议怎么治疗呢?


应该现在还要给她解表,还要给她通经络,还要给她化瘀,表里的药同时用。为什么要问她有没有咳嗽呢?她右寸脉浮旺啊,你们的病历中没有记载这个脉象。脉象比舌象还重要的,脉象比舌象的诊断意义多数情况下更确凿一些,当然舌象也很明显,我没有谈她全部的诊断,因为时间有限,我抓几个要点,拣比较突出的来提一下建议。


那么第一个基本方向就是表里双解;第二个,以化瘀浊祛瘀热为主,就是用药要以化瘀浊祛瘀热为主;第三个治疗意见就是要养点阴,为什么要养阴?这个病人有些典型的脉、舌象需要考虑,她舌质比较红,舌苔很薄,甚至接近于无苔,说明瘀热慢慢在伤阴。她的脉搏还有点弹指,这点要注意,如果脉象再进一步有力就要注意上有没有消化道的出血,当然现在还不至于,这个弹指的脉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可靠性相当大。弹指跟有力有点不同,弹指是有力,是实脉的一种,这点首先要肯定,但弹指的有力与抬举性搏动,脉搏波动一来,从下到上顶着你的手指起来,那就叫弹指。弹指脉,如果出现在这样一类病,出现出血的量很大。那么这个脉如果再进一步发展,就有可能上消化道出血,那是瘀热伤阴,而且化火伤血导致大出血。所以这个病人还要养阴,她阴虚只有两个症状,一个舌象,刚才我们讲过,第二个口干,口干可以是瘀血,口干不欲饮,也可以瘀热,口干不欲饮。瘀血口干不欲饮的口可以很干很干,它都不欲饮。当然这个结合舌质红来讲,她这种口干就有可能是因为阴虚。


那么顺延这个意见,治疗上建议基本上可以全方搬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连里面的杏仁什么的都保留,再参考身痛逐瘀汤的办法。至于用药,红花、桃仁的药力是很轻的,可以加用点水蛭,她虽然没有少腹急结、少腹硬满这些厥阴的蓄血的症状,没有出现血性腹水,当然我估计出现血性腹水的趋势是可能有的。虽然没有出现腹水胀气,按之硬,按之痛,少腹急结这症状,但是她有这个趋势,有瘀血,对于她的瘀热发黄,可以用一点水蛭。另外,养阴药,可以用点血余炭啊,有利水化湿的作用,也可以用点生地,生地凉血,防止她出血,现在的生地很细,滋腻性不强,可以再加些竹茹、枳实,往下降气,免得她总呕吐。


我就建议这样,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再加上红花、桃仁跟水蛭,最多再加桑枝或者海风藤,海风藤走营血分祛风湿,引红花、桃仁、水蛭走少阳经脉,她颈椎增生多半是循手少阳三焦经脉肩髃、肩井这样下来,不管落枕也好,肩周炎也好,颈椎增生也好,可能有60%以上的可能属于少阳经脉的风湿痹阻,属于少阳经脉表证。这种解表的办法用得不厉害,就是海风藤有点走经脉的作用。


这样治疗多久时间呢?我想最多四到五天,如果解表解得很好,就留一部分表药,其他药集中攻里了。攻里的话,我建议可以参照抵当汤,还可以合山慈菇,也可以用一些血余炭。《金匮》讲“诸黄,猪膏发煎煮之”,诸黄指所有的黄疸,当然张仲景有时审字审得也不合理,怎么能所有的黄疸都用猪膏发煎?猪膏发煎就是拿头发用猪油一熬,它会溶掉,头发是脂溶性的,先焦后溶,然后就吃猪油。猪油也是润的阴药,比猪肤汤还更育阴,我曾用过猪膏发煎,一瓢一瓢猪油直接让往嘴里送,很少病人吃得下,只有一个病人好,越吃越香,其他人想吐得要死,很难接受。猪膏发煎治疗的黄疸是阴虚有瘀热的黄疸,这个病人倒勉强适用,她阴虚不重,瘀热重,所以说勉强适用,但估计她很难吃得下去猪油。所以可以用血余来育阴、化瘀。那散结的药,可以加山慈菇,败毒散瘀结,当然用白花蛇舌草也可以,白英也不错,龙葵力量强一点。


这个病人我就谈这些,预后凶多吉少,这个预后主要参考西医,但中医也有依据,比如说脉象有些弹指,有点弦,有点涩,而且整个趋向于涩。弹指说明整个病还在进展当中,她没有胃气,而且胃阴比较虚,就比较容易往胃阴枯竭发展,她这些症状一点都不至于构成她呕吐,那么对于这个腹胀、腹满,就要注意木克土的趋势,当然《伤寒论》里面的腹胀、腹满可能跟我们理解不一样,它是腹比较大,同时有呕吐。我的水平,参考中医判断预后,不如参考西医那么准,但总体来说就是预后不良。


这个病非表不可,她身上现在正在痒,痒是个好事。这说明有表出之机嘛,它发于皮肤嘛。她有一点太阴风湿热的营分表证,但是她是偏瘀,而不是仅营分的痹阻,虽然有瘀,但还是要发表,在发表的过程中注意一下,她如果汗能够彻腰以下,那就说明她卫分、气分的湿确实不重,如果不彻腰以下,那么要考虑是否要加用茵陈,甚至还要加点藿香,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先清气后清血,当然我们现在的分析她气分是没有什么邪,所以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这个走营分为主的方。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可以用8、9g比较稳妥一点。吃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后,如果她身上更痒,那就是湿邪走营分外透,我希望她身上痒得比较厉害,但疹子要变淡、要变红,不能那么暗,那就有点顺气。这两个问题我就讲这些。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里面那个生梓白皮没有的话,不用也可以,用茵陈代也行,或者白茅根代都可以。


中医有四种诊断方法,即望、闻、问、切。其中,问诊占有重要地位,古人将问诊经验总结为《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症十问因!


一问寒热


寒热是中医“八纲辨证”中非常重要的两纲,中医认为辨别寒热,对调理有着重大的意义。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选择调理方式的重要依据。


寒与热是相对的,但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有时可以呈现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或寒热错杂等情况,必须注意辨别,一旦辨别错误,往往不仅没有效果,还有害健康。


二问汗


《素问•评热病论》说:“汗者精气也”。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又与血密切相关,所以说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汗虽一物,而系阴阳两个方面,故正常汗出具有调节阴阳,使之恢复平衡的重要作用。


汗出异于常人,就意味着人体阴阳失衡,其表现一是无汗、少汗;一是汗出过多。二者皆与人体正气、致病的邪气两个方面有关。寒邪犯表,多致无汗。而风、暑、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多表现为汗出过多。


汗出异常对人体会产生相应的影响。无汗、少汗则影响肺气之宣通,致气机升降失常;阳气不得泄越,郁积而见发热;卫气不能布于体表而见恶寒;荣卫不行,津液不布,则皮肤失养。


三问头身四问便


《景岳全书》中记载:“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察表里。”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周身、四肢为十二经脉循行之处,脏腑气血之荣。无论外感还是内伤,都可引起头、周身、四肢病证。


大便的排泄与脾胃受纳运化、肾阳温煦、肝的疏泄、脾气肃降都有密切关系。小便的排出,与肾的气化、脾的运化、肺的肃降以及三焦通调有关。所以,“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寒热虚实。”


五问饮食


中医问饮食,是了解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食欲正常,是脾胃功能健全的反映;食欲减退,是脾胃功能失常的表现。食欲逐渐增加,是好转的体现;食欲渐减,示消化吸收不良,是不利于身体好转。


六问胸腹


中医问胸腹的情况,是借以辨识虚实。痛在胸部多属心肺;在上腹多属胃;痛在两胁多属肝胆;痛在脐周多属脾、大肠、小肠,或有虫积;痛在脐下小腹多属膀胱、子宫;痛在少腹或控引睾丸多属肝经。


七聋八渴


肾开窍于耳, 聋不是耳聋的意思,主要是看看是否有耳呜,以辨是否有肾虚,问渴与不渴,口渴,可见于津液已伤、水湿内停;非常渴又喜欢吃冷饮,为热盛伤津;渴不多饮,或水入即吐,可见于痰饮水湿内停或湿热内困。


九问旧症十问因


除了询问以上的现在症状以外,还会了解过去情况,并要求推断引起问题的原因。


“十问歌”,你明白它深层的含义了吗?
中医门诊上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患者一进门,坐下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胳膊伸出来,说:“大夫,给我号号脉,看我有什么病。”


难道中医诊病只靠号脉吗?其实不然。中医讲究的是“四诊合参”,脉诊只是其中一种,中医临床诊治时光靠号脉是远远不够的。下面详细介绍一下中医四诊。


所谓中医四诊,是指望、闻、问、切。这是我国古代名医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四种诊法。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及切脉”。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载:“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可见诊法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中医四诊法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医诊断疾病和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望诊


望诊,顾名思义就是用眼睛看,包括观察形体、精神状态、面色、舌头、排出物等,通过对患者进行观察来了解病情。中医学长期的实践证明,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人的脸部、舌部,因此通过对外部的观察,可以了解整体病变,即《黄帝内经》中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望全身情况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望态四个方面。望局部情况包括望头面、望五官、望颈项、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及望皮肤等。望舌包括望舌质、望舌苔两部分,望排出物包括望分泌物、望呕吐物及望排泄物等。另外,儿科还有专门诊法,即望小儿食指络脉。


以望色为例,一个患者走进诊室,中医大夫一眼望去,看到其面色发黄,枯槁无光,就知道这个患者有可能脾虚失运,气血不足。再比如望舌,不同人的舌头各不相同,若舌苔黄厚,还有剥脱,一看就知道这个患者湿热内盛,同时还有胃阴不足。


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通过这两种手段来了解健康状况,诊察疾病。听声音指的是诊察患者的呼吸、咳嗽、呕吐、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嗅气味指的是嗅患者体内发出的各种气味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气味。人体的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能反应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比如有的患者咳嗽声重浊沉闷,多属实证,为寒痰湿浊停聚于肺,肺失肃降所致。再比如嗅病室之气,如一进病房就能闻到烂苹果样气味,多见于糖尿病重症。


问诊


问诊是医生与患者直接进行语言交流的临床信息采集方法,在疾病诊察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史、家族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得到。了解这些情况,可以为医生分析病情,判断病位,掌握病性,进而辨证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特别是患者尚未出现客观体征,仅有自觉症状时,只有通过问诊,医生才能抓住疾病的线索,做出诊断。中医“十问歌”,把需要问诊的内容归纳在了一起,非常详尽,这也是每个中医人的必会歌诀之一。


切诊


切,即接触、靠近、按压的意思。切诊就是医生用手指或手掌对患者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方法。切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在获取患者的健康与疾病信息、获得重要的辨证资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切诊包括按诊和切脉。


按诊,指医生用手给患者做检查,以了解患者身体局部是冷是热,是润是燥,是软是硬,以及有无压痛、肿块等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


切脉,就是常说的号脉、把脉、摸脉等。医生用手指对患者某些特定部位的浅表动脉进行切按,体会脉动应指的形象,进而了解身体状况。中医学认为,人体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系肌表。心主血脉,脉为血府,心的阳气能推动气血运行在脉管中。因此,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的功能、气血、阴阳等综合信息。关于脉诊部位,历史上有很多种,应用最广泛的有三种。一是三部九候诊法,二是三部诊法,三是寸口诊法。现在临床最常用的是第三种。脉诊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得到了历代中医大家的重视,其理论和应用也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中医学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


望、闻、问、切是中医调查、了解疾病的四种方法,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千变万化,若仅以单一诊法进行诊察,会造成辨证信息的残缺,进而对论治产生影响。而且,中医四诊之间有相互参照、补充、证明的作用。要想全面了解病情,保证临床资料的准确性、全面性,必须将所有诊法有机结合起来,望时有闻,闻时有问,问时有切,不可仅凭一种诊法来断病。医生若是对切诊、望诊等单一诊法情有独钟,甚或有研究或专长,当然值得称道,但是取一法而舍三法,以一诊而代四诊,不可取。只有做到“四诊合参”,综合全面地考察患者病情,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中医视角下的支原体性咳嗽 张宝华

    根据中医理论,治疗支原体咳嗽应以宣肺止咳、解表散邪为原则,以达到疏风散寒、清热化痰、利湿排痰的目的。

  • 寺前的树 陈鹏

    文/陈鹏医生在一个明媚的下午偷闲我孤身入寺寺里寺外空无一人如同佛性之空空随机扫码捐了点功德666是个吉利的数字没有贿赂佛祖的嫌疑本来我什么也不求什么我喜欢在佛像前静立享受片刻的宁静也不用许任何愿佛祖自会知晓一切事实上我宁做寺庙前的一颗树无心无欲无争就这样静

  • 腰痛患者 张宝华

    大抵病有虚实两端,不可不知,至若寒湿等外邪侵袭,至腰部经脉绌掣,经络不通,亦可为病腰痛耳。本案患者年已五旬,“阴气过半”,肾之精气自然而减,舌之淡嫩可征也。

  • 麻黄附子甘草汤 李华歆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麻黄附子甘草汤”的组成!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一枚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五行、五脏与四季五时关系 谢江强

    五行、五脏与四季五时关系表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世界上万物万事都由五行构成,正所谓木能生火,火能暖土,土的繁衍功能造就了金,金能生水,而水能植木,这就是五行相生的顺序。具体的五行、五脏与四季五时的关系,我就简要地列在下面的表格之中,以便读者朋友们对照。

  • 孩子慢性腹泻,要从肝脾入手 谢江强

    孩子慢性腹泻,要从肝脾入手治疗9岁的患儿杨小朋友,因为间歇性肚子隐痛而来看病。我判断孩子的情况应该是肝脾不和引起的腹泻,可能是因为着凉,或是吃了不对的食物所导致的,因此我给他开了能够疏肝缓急止痛、健脾升清止泻的升清止泻膏。

  • 福报的碗 陈鹏

    文/陈医生整理20231021有些人20岁就身患重病花光积蓄而亡,有些人一辈子勤勤恳恳都是处在还债之中,有些人看是在做好事却一生坎坷,这些都是跟福报有关。"福即是善,义即是福。"于生命中,善心为福报。"行善积德,福报无穷。"用真心感化他人,福报自然来。

  • 胃痞一案心得 刘娟

    枳术丸出自《内外伤辨惑论》,主治因脾虚不运,气滞于中或气虚下陷,而表现为胃脘痞胀,神疲,纳少,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之症。该患者辨证属于脾气虚弱而致的腹痛、便秘等症,以枳术丸为主方。

  • 桂枝甘草汤 李华歆

    仲景告诉我们此时可以用“桂枝甘草汤”治疗!再看看“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桂枝麻黄各半汤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 汗症治疗体会 谢江强

    汗症治疗体会多汗者皮肤表面常湿润,且有阵发性的出汗。临床上以自汗、盗汗多见,治疗也以此为主。自汗、盗汗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治疗当以固护卫外功能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