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诊治久咳的经验

2021.09.19 1646阅读 评论数 2 6
咳嗽是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症状之一,西医治疗咳嗽只能是治疗原发病或止咳,且止咳药应用非常有限。而中医治疗咳嗽辨证论治,分外感、内伤,又根据不同证型,治则不同。即便同一证型在不同阶段也可随证遣方用药。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咳嗽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其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标本兼顾,通过个体化的辨证,精心调治,多能得到满意的疗效。


1.风寒袭肺证


证候: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病机: 风寒外束,内袭于肺,肺气失宣。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三拗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合止嗽散 (《医学心悟》) 加减。


处方: 麻黄6g,苦杏仁9g,荆芥6g,桔梗9g,紫菀9g,百部9g,白前9g,陈皮9g,甘草6g。


2.风热犯肺证


证候: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咽喉燥痛,咯痰不爽,痰黏黄稠,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病机: 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肺失清肃,肺热伤津。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 (《温病条辨》) 加减。


处方: 桑叶9g,菊花9g,苦杏仁9g,连翘9g,薄荷6g (后下),桔梗9g,芦根15g,甘草6g。


3.燥邪伤肺证


证候: 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咳甚胸痛,或痰黏不易咯出,初起可有恶寒,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黄,脉小而数。


病机: 燥邪伤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肃。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 桑杏汤 (《温病条辨》) 加减。


处方: 桑叶9g,苦杏仁9g,北沙参9g,浙贝母9g,淡豆豉9g,栀子6g,梨皮9g,桔梗6g,连翘6g。


4.风盛挛急证


证候: 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干咽痒,痒即咳嗽,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外界寒热变化、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多见夜卧晨起咳剧,呈反复性发作,舌苔薄白,脉弦。


病机: 风邪犯肺,邪客肺络,气道挛急,肺气失宣。


治法: 疏风宣肺,解痉止咳。方药: 苏黄止咳汤 (晁恩祥经验方) 加减。


处方: 炙麻黄6g,蝉蜕6g,紫苏叶9g,紫苏子9g,前胡9g,五味子9g,牛蒡子9g,枇杷叶9g,地龙9g。


5.邪壅肺窍证


证候: 咳嗽并伴有鼻塞咽堵,鼻腔、咽喉分泌物增加,鼻后、咽喉部黏液附着或鼻咽后滴流感。由过敏引起的鼻炎表现为鼻痒、喷嚏、鼻流清涕、眼痒等。鼻窦炎表现为黏液性或脓性浊涕,常伴咽喉不利,可有疼痛(耳面部痛、头痛)、嗅觉障碍等。


病机: 风邪留伏,邪气上逆于肺窍。


治法: 疏风宣肺,止咳通窍。


方药: 苍耳子散 (《严氏济生方》) 合止嗽散(《医学心悟》)。


处方: 荆芥9g,桔梗9g,紫菀9g,百部9g,白前9g,陈皮6g,甘草3g,苍耳子6g,辛夷6g,薄荷6g (后下),白芷6g。


6.痰湿蕴肺证


证候: 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黏腻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清晨咯痰尤甚,因痰而嗽,痰出则咳缓,胸闷,脘腹胀满,纳差,舌苔白腻,脉濡滑。


病机: 脾湿生痰,上渍于肺,痰湿蕴肺,肺失宣降。


治法: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合三子养亲汤 (《韩氏医通》) 加减。


处方: 法半夏9g,茯苓9g,陈皮15g,苍术9g,白芥子6g,莱菔子9g,紫苏子9g,炙甘草6g。


7.痰热郁肺证


证候: 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痰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病机: 痰热郁肺,肺失清肃,热邪久郁,热伤肺络。


治法: 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 清金化痰汤 (《医学统旨》) 加减。


处方: 桑白皮9g,黄芩9g,栀子9g,知母9g,浙贝母9g,瓜蒌仁9g,桔梗6g,橘红9g。


8.胃气上逆证


证候: 阵发性呛咳、气急,咳甚时呕吐酸苦水,平卧或饱食后症状加重,平素上腹部不适,常伴嗳腐吞酸、嘈杂或灼痛,舌红、苔白腻,脉弦弱。


病机: 胃气上逆,痰浊壅中,肺胃失和,气道受累。


治法: 降浊化痰,和胃止咳。


方药: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加减。


处方: 旋覆花9g (包煎),赭石9g,法半夏6g,党参15g,干姜5g,黄芩9g,枇杷叶9g。


9.肝火犯肺证


证候: 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口干口苦,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病机: 肝失条达,郁结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肃降。


治法: 清肺泄热,化痰止咳。


方药: 黄芩泻白散 (《症因脉治》) 合黛蛤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加减。


处方: 桑白皮12g,地骨皮12g,黄芩9g,青黛6g,海蛤壳15g (先煎)。


10.肺阴亏虚证


证候: 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见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咽燥,起病缓慢,日渐消痩,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滋润,肃降无权。


治法: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 沙参麦冬汤 (《温病条辨》) 加减。


处方: 北沙参9g,麦冬9g,天花粉9g,玉竹9g,桑叶9g,知母9g,川贝粉2g (冲服)。


江苏省名老中医万铭对久咳诊治经验丰富,今整理介绍如下:


一.治前重视三问一观


1.问胸痛之有无:


咳嗽病人伴胸痛不适,鼻燥咽干,舌干红、苔薄少津者,多为燥热伤肺或久病肺阴耗伤,肺络失养。治宜清肺润燥,养阴通络,药用南北沙参、麦冬、橘络、郁金。


如果咳而胸肋引痛,或胀满不适,每遇忿事即发,则辨为肝火犯肺,灼伤肺金,治以平肝降逆为主,旋覆花、桑白皮、生白芍、海蛤壳为常用之品。


2.问便秘之有无:


咳嗽病人伴便秘者,因大便秘结,腑中浊气上迫于肺,使肺气不能清肃下行,此时若便秘不解,则邪无出路而咳嗽难愈。


万老认为,此种便秘以痰热烁津,肠燥不润为多见,每用瓜蒌仁、冬瓜仁、杏仁、火麻仁以润肠通便,腑通脏清而咳嗽缓平。


3.问咽痒之有无:


有些咳嗽病人,自觉咽喉部痒燥涩痛,随之咳嗽不止,一直咳至咽喉痒止方罢,反复发作。


万老认为,这种咽痒咳嗽多见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致咳和过敏性咳嗽,病机关键在于阴液不足,风燥之邪搏结于咽喉,治疗当润燥与疏散风邪并施,常以沙参麦冬汤加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马兜铃为用。


4.观面浮之有无:


万老在治疗咳嗽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是否伴有面目浮肿。认为伴有面浮者是因为肺失宣肃,肺主皮毛失职引起,此时车前草(子)为必用之品。因为肺为水之上源,应用车前草(子)利水以通调水道后,有助于肺肃降功能的改善。另外,《本草纲目》记载车前草(子)有协助排痰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该药能缓解支气管痉挛而止咳。


二.治咳莫忘调畅气血


1.调理气机:


万老认为,咳嗽虽有五脏六腑之分,内伤外感之别,而最终皆致肺宣发肃降功能失职,故治疗中应时时注意调理肺脏气机,使壅滞不宣之肺气得宣,令上逆之肺气得以肃降。


临床上,万老擅于将具宣发、肃降作用的药物配合使用,以顺其机制,如麻黄配杏仁,麻黄宣肺散邪,杏仁肃肺止咳;枳壳配桔梗,桔梗行气排痰,枳壳理气降逆;类似的还有白前配前胡,紫菀配款冬花等等。而在组方当中,万老更重视以清肃为要,故炙枇杷叶、桑白皮、旋覆花每为常用。


2.活血化瘀:


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合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肺失宣肃,则气机不利,推动血行不畅,导致瘀血阻滞。同时在咳嗽过程中,痰作为一个主要病理因素,阻于肺络也促使瘀血形成。


故万老在治疗咳嗽过程中,常于方中加地龙、当归、郁金、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不仅有助于痰邪排出,更使气机调和,百脉流畅,而收到从本治咳之功。


三.验案举例


刘某,女,52岁,1998年4月22日初诊。


患者于2月前感冒后,咳嗽迁延不愈,就诊前曾自服橘红痰咳液、克咳、希刻劳、阿莫仙等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现症:阵发性呛咳,干咳少痰,咳甚汗出,夜间加剧,胸部隐痛不适,咽喉干痒涩痛,大便干结难解,夜寐欠安,舌暗红、苔薄黄有裂纹,脉细小弦。


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不肿大,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血常规和胸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


证属:肺阴耗伤,清肃失职,治拟养阴清肺,润燥止咳。


处方:天麦冬各10g,沙参10g,前胡10g,牛蒡子10g,杏仁10g,桔梗6g,炙紫菀10g,款冬花10g,瓜蒌仁10g,当归10g,地龙10g。每日1剂,水煎服。


5剂后患者咳嗽次数减少,胸痛、咽痛好转,夜能安寐。上方加百部10g,橘络5g,续服5剂,患者诸症悉除。


按:该患者时值更年期,阴阳失衡,气阴双亏,感受外邪后,易入里化热伤肺,耗伤津液,使肺失清润,肺气上逆而致咳。恙延两月,病邪由气入血,邪结郁遏不解,肺脏气津两伤。治疗宜润肺散邪兼顾,理气和血同施。


方义分析:


天麦冬、沙参养阴补肺润燥;
前胡味苦辛,辛能宣肺散风,苦能下气祛痰;
牛蒡子能“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喉,理痰嗽”(《本草纲目》),尤擅宣畅肺经之气,气畅则邪易透达,与前胡共用疏散风邪;
杏仁和桔梗为肺经之气分药,杏仁下气止咳,桔梗宣肺利咽,一降一宣,疏利气机;
紫菀、款冬花同为辛散苦降之品,温润不燥,既入肺经气分,又入血分,能疏利肺经气血,为润肺降逆,止咳化痰的要药;
瓜蒌仁既可利气宽胸,又与杏仁、当归共奏润肠通便之功;
当归、地龙活血通络,使气血流畅,助邪排出。
诸药合用,既补又散,既宣又降,于养阴中降气,于散邪中利气,使肺之宣发与肃降功能恢复正常而咳嗽得愈。


咳嗽虽属常见,但久咳不止临床治疗十分棘手,万铭老中医的这些经验十分可贵,当有裨于后学。


据传,有一年的秋天,唐武宗李炎患病,终日口干舌燥,咳嗽不止。太医们不敢慢怠,急忙会诊,一番“望、闻、问、切”后,均认定是“秋燥”作祟。


原来是那年秋天气候异常干燥、湿度较低,故秋燥太过,成为“燥邪”。此燥邪最易伤及肺气,若伤及肺气,肺气不顺,就会出现口干舌燥、咳嗽不止的症状。


明确病因病机后,太医们急忙拟方,无非是一些桑叶、菊花、川贝、陈皮、沙参、麦冬等养肺阴、止咳之类的中药,派人熬药送来给皇上喝。


皇上一喝,哎呀!中药那个苦啊,皇上那里受得了?于是,皇上拒绝服用。太医们犯难了:再好的药,皇上不吃,也没法治好他的病啊!


这时,从四川青城山来了一个道士。他认为人应该顺着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养生才健康长寿。


老中医诊治久咳的经验
秋天在五脏中对应为肺,最忌干燥,喜滋润,如秋燥太过,则易患咳嗽。于是,道士用当季水果----秋梨,加补中润燥的蜂蜜,润肺止咳的川贝,再加少许姜片、干草,用大锅像炼丹一样熬,经一天一夜的熬制,终于熬成一罐膏状膏药,呈给皇上。


皇上李炎一闻,清香无比,沁人肺脾。一尝,入口即化,苦中带甜,甜中有苦,味道很好。李炎不禁龙颜大悦,每天都按时服用,不知不觉,口干舌燥、咳嗽都好了。


据说,这就是膏方秋梨膏的原型,从唐朝开始在宫中、达官贵人中流行,每到秋天,贵权们为了养生保健,防治秋燥均服用。到了明清,是秋梨膏的鼎盛时期,并逐步传入民间。











制作方法


秋梨膏也叫雪梨膏,是以精选的秋梨为主要原料,根据不同的需求,搭配具有止咳、祛痰、生津、润肺的中草药,如红枣、生地、葛根、萝卜、麦冬、藕节、老姜、贝母、蜂蜜等药食同源之原材料,精心熬制而成的传统药膳饮品。这里介绍一款美容暖身,滋阴润肺,通便清火秋梨膏的制作方法。


老中医诊治久咳的经验
材料:


雪梨8个、川贝15克、百合50克、罗汉果1个、生姜100克、大枣10枚、蜂蜜150克、冰糖200克。


制作步骤:


1.准备材料。梨洗净切片,姜去皮切片,罗汉果砸碎,红枣剪开去核,砂锅中加入2500克水浸泡2-8小时(夏天2小时,冬天最长浸泡8小时)。


2.大火烧开,改文火煎煮1.5小时,滤出药汁备用;锅中加2000克水煎煮第二遍,大火烧开改文火煎1小时,滤出药汁备用;锅中加2000克水煎煮第三遍,大火烧开改文火煎40分钟,滤出药汁备用。


3.合并三次煎煮所得的药汁,在敞口锅中大火煎煮,约需1.5-2小时,得到浓缩清膏一大碗。


4. 趁浓缩药汁的时间,把川贝捣碎后,用75克蜂蜜和160克水浸泡2小时,然后中小火加热,煎煮30分钟,滤出药汁备用。


5.将清膏转入稍小的砂锅中,加入冰糖继续浓缩,这时要不断搅拌防止糊锅,一直到锅中出现细密的气泡。


6.将之前炼制过的川贝蜂蜜液加入砂锅中,搅拌均匀。


7.凉透后兑入75克蜂蜜,搅拌均匀,装入干燥的容器中即可。


老中医诊治久咳的经验
功效:


梨润肺,枣补血,姜暖胃,蜜养神,乃一道秋季滋补良品。尤其适用于喜爱抽烟喝酒却又不爱喝水的人,清心润肺、生津和胃。此膏兼有美容暖身,滋阴润肺,通便清火之功效,为秋季饮用佳品。


秋梨膏具有润肺,清心,止热咳,消痰水的功效。适用于痰多,痰少咳不出,白痰,黄痰,声音嘶哑,咽喉干燥者。但痰稀而薄、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不宜食用。


注意事项:


熬制秋梨膏的所用蜂蜜宜选用凉性蜂蜜,如枇杷蜜、紫云英蜜、槐花蜜,而桂圆蜜、荔枝蜜等则是温性的,不宜用于熬制秋梨膏。


秋天为什么要食秋梨膏


秋气与肺紧密相关,要让身体与秋天的气候相适应,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就要调理养肺,适应秋天干燥的气候。


老中医诊治久咳的经验
大家都知道,梨有润肺止渴的作用,可以入肺经,有助于气血速降,帮助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等到了冬天的时候,气血都到身体里面去了,再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它就能够充分的运化,补充气血,为来年的春天做准备。


秋梨膏怎么吃


一、辨证服用


秋梨膏固然是润肺止咳的佳品,但即使秋梨膏口感再好,也不能当成饮料随便喝,而应当辨证来服用。


1、中医讲“燥邪伤肺”,燥为阳邪,从口鼻侵于肺,最易耗伤肺阴。秋梨膏所含成分多是为防润燥护阴之品,比如秋梨、麦冬、贝母等,因此对于阴虚肺热之燥咳,特别有效。


2、然而,咳嗽有诸多证型,比如风寒咳、风热咳、痰饮咳、肝火咳等,此时吃秋梨膏不仅效果不佳,有时还会雪上加霜。


3、此外,中医认为秋梨膏性凉,故脾胃虚寒、手脚发凉、大便溏泻的人最好少吃或不吃,以免虚寒症状加重,更容易腹泻,即便是易上火、大便干、咳嗽的患者也不要喝,应适可而止。


4、还应注意一点,因秋梨膏含糖量较高,因而糖尿病人也不适宜食用。


老中医诊治久咳的经验
二、服用方法


1、秋梨膏宜空腹服,可用温开水和匀冲服,也可以含化。


2、如空腹服不适,可在饭后服用。


3、如膏滋稠厚,难以烊化,则可隔水蒸化后服用。


4、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如每日先服一汤匙,如果消化功能正常,或病情需要,再改为早晚各服一汤匙。


5、秋梨膏不宜用茶水、牛奶送服。


6、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以及具有解药性的食物。


老中医诊治久咳的经验
三、服用禁忌


1、秋梨膏里还含有较多铁,喝多了可能导致牙齿变色、发黑。喝过之后最好立即漱口。


2、1岁以下的宝宝不能喝秋梨膏。秋梨膏里含有蜂蜜成分,1岁以下的小宝宝的胃肠屏障功能发育还不完善,蜂蜜里可能含有的肉毒杆菌有可能导致宝宝中毒。


3、感冒、突发急性疾病时,或服用“秋梨膏”后舌苔厚腻者,应暂停服用。


4、服用秋梨膏后出现过敏症状,如荨麻疹、皮肤瘙痒,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处理。


俗云“名医不治咳”,咳嗽多发,咳嗽不好治。临床中医生都有这样的体会,感冒好治,咳嗽难医。咳嗽其理易明,但其方难效。之所以难效,应该是不理解咳嗽的本来病机,只是见症治症,那的确是不容易治好了。


▉一,咳嗽的病机


肺气宣降失司,导致咳嗽,这不过是咳嗽的标象,而导致肺气宣降失司的根本则可能在于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这才是咳嗽之本质。治病必求之本,此话永远不要忘记,大凡临床效果不显,当时时回想此话,并深以自悟之。


我自己临床体会,咳嗽并不难治,关键是要掌握六经理论。知道正气在哪个层次上与邪气抵抗。《黄帝内经》早已明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明医治咳嗽,往往考虑到全身各个脏腑,不单单是肺脏。一般来说,治肺有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二陈汤等等,都是治疗咳嗽的实用方子,但贵在要会辨证。


中医看病,最重要的是要有活泼泼的纯中医思维,最怕被西医的病名牵着鼻子走。治咳嗽即是如此,不能见咳治咳,当根据脉症,考虑正气在六经的哪个层次上抵抗邪气,再根据正邪交争的程度考虑如何用方用药,这样效果才好。如果按西医病名,弄出个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等,就会自然而然地考虑清热解毒,岂不是牛头不对马嘴!这样的中医,中不中,西不西,治病疗效肯定差。


▉二,咳嗽的脉象


咳嗽时引气上咳,这是肺失宣肃,气机上越的表现。从脉象上来观察,右寸脉超出其位,上延到鱼际,这是大多数咳嗽的脉象特征。


由此推之,咳嗽是肺气当降而不降,当肃降肺气,使右寸脉归于本位,脉平则咳自平。


▉三,咳嗽也是排邪反应


为什么治咳效果不好,关键是要理解为什么会咳嗽。外邪犯肺会引起咳嗽,反过来,“邪之入路亦即邪之出路”,邪气从三阴经向外透发,经过太阳经时,也会咳嗽,这时的咳嗽就是病将愈的表现。


明代医家周慎斋提出“内伤久病,必转病而后阳气活动。伤风咳嗽是太阳经阳气通也。阳气通,则病自退。”意思是说,对于各种慢性病、重病、大病、危病等,要把阳气扶起来,等阳气足了,就能冲开阴邪,则邪气必然会自皮毛散出去,而在从内向外走的过程中,会经过太阳经,引起咳嗽,这种咳嗽很象是伤风感冒,但却是邪气排出的必然反应。


因此说,不能一概把咳嗽当成病来治。咳嗽既可能是病,也可能是排邪反应。


▉四,治疗外感风寒咳嗽的药方


以外感风寒咳嗽有例,初病咳嗽,往往是外邪袭肺,为表实证。需解散表邪,兼宣降肺气。课本上推荐的是三拗汤合止嗽散。我自己临床体会,止嗽散并不十分好用,其解表之力太弱,用于咳嗽初起,效果不是非常满意,不如用于咳嗽晚期,似乎效果更好些。


近人不敢用麻黄,治疗外感风寒咳嗽,亦不离桑菊饮,且方中多用金银花、连翘、黄芩、枇杷叶之类,用量又偏大,可能是受西医细菌、病毒理论的影响吧。如此治疗外感风寒咳嗽,容易导致其邪不从表解,反而冰伏,导致的结果是往往一咳便是几个月。却不知外邪不退,咳嗽不止。祛除表邪,麻黄的效果最好。舍弃麻黄而不用,终是影响治咳的效果。


(一)金沸草散


近贤余国俊著书推荐金沸草散。其老师为四川乐山名医江尔逊,江老数十年用此方以治咳,毋论新久,遑论表里寒热虚实,恒喜用此方化裁,有的患者咳嗽缠绵2-3月,遍用中西药乏效,往往服此汤数帖而愈。


我临床所用的金沸草散基本方如下:


旋复花10(包煎),麻黄10,白芍12,荆芥15,生甘草6,水煎服,日一剂。


就我的临床观察,以此方化裁治疗外感咳嗽,其治愈率不低于八成。


余国俊在书中说:“江老使用金沸草散,并不拘守某一方,而是综合取舍三方,以及随证合用六安煎(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和桔梗汤(桔梗、甘草)。江老使用本方几十年,积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加减方法,有的加减方法还方中寓方,大大地拓宽了本方的适用范围。 如乍寒乍热,加柴胡、黄芩(小柴胡汤意);高热气喘,加麻黄、生石膏(麻杏石甘汤意); 发热咽痛,加银花、连翘、射干(银翘散意);痰多稠粘,加浙贝母、瓜蒌仁(贝母瓜蒌散意);哮喘痰鸣,加苏子、葶苈子(葶苈大枣泻肺汤意);发热恶风、自汗,加桂枝、厚朴(桂枝加 厚朴杏子汤意);久咳不止,加紫菀、百部、枇杷叶(止嗽散意);体虚易感冒,加黄芪、白术、防风(五屏风散意);脾虚食少或便溏,加党参、白术(六君子汤意);痰涎清稀,头眩,心下满,加桂枝、白术(苓桂术甘汤意)。”


这段话非常实用,值得反复体味,临床加以实践。


(二)苏陈九宝汤


当代名老中医蒲辅周治疗风寒入肺咳嗽,其通用方是张景岳的苏陈九宝汤。此方最早见于宋代王贶《全生指迷方》,今时有人以此方通治咳嗽,不管寒热。


其方:桑白皮6,大腹皮6,陈皮6,麻黄6,杏仁(打碎)6,苏叶6,炙甘草6,薄荷6,桂枝6,水煎服,日一剂。


此方治疗感冒风寒,头痛身痛,微恶寒发热,咳嗽,鼻塞声重,胸闷。不必加重剂量,轻量即有显效,不但适合于小儿咳嗽,即如老年人、体弱者也都可以用。


此方有加减法:痰多加姜半夏、茯苓,以苏子易苏叶;有里热,兼见痰粘、口苦,舌红,脉滑数加生石膏、黄芩。


此方亦是三拗汤的加味方。我自己体会,治咳,只要有外邪,就离不开麻黄。麻黄治疗咳嗽,其效有二,一则可以解表祛邪;二则可以宣肃肺气。治疗咳嗽时麻黄用量不需过大,我一般用6-10克,以不出汗或稍出汗为度。仲景用麻黄三两,若按一两为15克计算,约为45克。这样的用量甚巨,我自己临床体会,一般不需要。


(三)小柴胡汤


我的老师黄煌教授治咳嗽,喜用小柴胡方加减。黄煌教授认为,小柴胡汤是呼吸道疾病的常用方。只要病人的重要脏器没有受损,都可以考虑使用小柴胡汤。


其方:柴胡10,黄芩10,姜半夏15,党参10,生姜三片,大枣10(切开),炙甘草6,水煎服,日一剂。


黄煌教授所用的小柴胡汤治咳嗽的加减法:


加半夏厚朴汤,称为柴朴汤: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亦可治重症支气管哮喘(激素依赖型)。适用于感染不明显、患者精神紧张、对外界环境过敏或饮食过多即感不适。


加栀子、连翘,重用黄芩至30g(也可加桔梗):治疗咳痰黄稠、久治不愈、弥泛性支气管炎。黄芩清肺热极有效果。


加干姜、五味子:适用于感冒后,久咳不愈,吐白痰,且用抗生素无效者。


加防风、连翘、生石膏治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支气管炎患者有一特点,稍遇风寒,咳嗽即来。


用小柴胡汤治疗咳嗽气喘,柴胡不须大剂量。我自己临床体会,只要能随证变化,灵活应用,小柴胡汤治疗咳嗽的效果非常好。特别是仲景在小柴胡的加减法中,专门就咳嗽进行加减,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我称之为六味小柴胡汤,其方:柴胡10,黄芩10,姜半夏15,炙甘草10,干姜10,五味子10(打碎)。若痰多,我常加细辛3-6克,取其合小青龙汤之意。


今人有柴胡二陈汤,用小柴胡汤合二陈汤,治疗痰湿咳嗽,疗效甚高。


又有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痰热咳嗽,亦属高明。


还有柴胡桂枝汤,治疗咳嗽愈后,过几天又复发。我认为是营卫失调,上焦不畅,邪气复侵,常诊为少阳病和太阳病。余国俊的经验是再加炙紫菀、蝉衣、木蝴蝶。


其方如下:


柴胡10,姜半夏15,黄芩10,党参10,炙甘草10,生姜三片,大枣10(切开),桂枝15,白芍15,炙紫菀10,蝉衣10,木蝴蝶15,水煎服,日一剂。


(四)走马通圣散


《蒲辅周医疗经验》载有“走马通圣散”,即用麻黄与生甘草合方,其用量麻黄:甘草为2:1。每服6克,开水送服,治疗冬季风寒感冒初起,恶寒、无汗头痛、身痛。


这其实是麻黄汤的减味方。我按此方做成散剂,名为宣肺散。治疗咳嗽,不论新久,配合汤药及针灸,可大大提高疗效。我的用量较小,每次三克,温水冲服,日服一两次即可。


我自己体会,偶尔感冒风寒,在极早期出现似咳非咳,略有气紧时,即自服一小勺宣肺散,服后立觉周身微微发热,也无汗出,而诸不适豁然消失。屡用屡验,神效无比。自认为是止咳圣药。


▉小结


中医治疗咳嗽,若能辨证准确,用方精当,往往有速效之功。我曾经治疗过多例数月、五年,甚至十余年的咳嗽,病人曾经被西医治来治去,总未能康复。服几付中药,即可取得显效。若能配合针灸,其效更速。中医疗效之快,常令病人叹为观止。


试举一例,去年治疗一位中年女性患咳嗽二十余天,病人不知道中医能治咳,先去输液,前后花去5000多元,而咳嗽未止。后来听说中医有效,即来诊。见病人咳嗽不休,声高气粗,诊为外感风寒咳嗽实证。先针大椎、椎杼(大椎与大杼中点)、风池诸穴,针入稍提插即出针,以祛表邪。更针四关、鱼际、孔最、足三里诸穴,调畅气机,升清上下,兼宣肃肺气。针入而咳嗽大减,病人极为满意。未服汤药,只连续针刺三次,咳嗽治愈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中医上所说的津液是什么? 王晨阳

    在体内,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水液均属于津液范畴。同时,津能载气,全身之气以津液为载体而运行全身并发挥其生理作用。津液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也有密切关系。所以,津液不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寒湿痹症痛难当,仲景乌头蜜主煎 张宝华

    乌头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十》:“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不知,尽服之本方能散寒除湿,除痹止痛,对寒湿痹证引起的疼痛,仲景力用乌头煎主之,足见乌头辛热散寒祛湿止痛之功弥丰也。

  • 月经量少中医教你怎么办? 白成振

    月经量少是指女性在月经周期中,经血量较正常情况明显减少的现象。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月经量少,中医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在治疗月经量少时,除了考虑中医治疗方法外,还需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缓解精神压力、避免滥用药物等。

  • 中医辨证郁证医案一则及体会 姚维新

    中医郁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埂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郁证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体型适中,月经规律、正常,白带偏黄。

  • 中医视角下的支原体性咳嗽 张宝华

    根据中医理论,治疗支原体咳嗽应以宣肺止咳、解表散邪为原则,以达到疏风散寒、清热化痰、利湿排痰的目的。

  • 洞中人 陈鹏

    文/陈医生玻璃的后面是你诱人的身体可是你我之间隔了半步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偶尔抬头想起远方的你光阴飞梭月亮圆了,又圆我学不会肝肠寸断只有喝酒梦中我在一个洞中打坐那里泉水叮咚灵气充足寸寸皆是你

  • 寺前的树 陈鹏

    文/陈鹏医生在一个明媚的下午偷闲我孤身入寺寺里寺外空无一人如同佛性之空空随机扫码捐了点功德666是个吉利的数字没有贿赂佛祖的嫌疑本来我什么也不求什么我喜欢在佛像前静立享受片刻的宁静也不用许任何愿佛祖自会知晓一切事实上我宁做寺庙前的一颗树无心无欲无争就这样静

  • 肝郁兼痰浊阻滞证治疗一例 蔡根深

    腰部不适,眠可,纳少,大便尚可。方药:黄芪15g茯苓12g白芍15g法半夏20g厚朴12g陈皮12g射干10g淡豆豉15g杏仁10g枳实10g苏子10g焦山栀12g桑叶20g神曲12g竹茹15g炙甘草6g,7剂。

  • 五行、五脏与四季五时关系 谢江强

    五行、五脏与四季五时关系表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世界上万物万事都由五行构成,正所谓木能生火,火能暖土,土的繁衍功能造就了金,金能生水,而水能植木,这就是五行相生的顺序。具体的五行、五脏与四季五时的关系,我就简要地列在下面的表格之中,以便读者朋友们对照。

  • 孩子慢性腹泻,要从肝脾入手 谢江强

    孩子慢性腹泻,要从肝脾入手治疗9岁的患儿杨小朋友,因为间歇性肚子隐痛而来看病。我判断孩子的情况应该是肝脾不和引起的腹泻,可能是因为着凉,或是吃了不对的食物所导致的,因此我给他开了能够疏肝缓急止痛、健脾升清止泻的升清止泻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