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2022.10.04 483阅读 评论数 0 0

失眠

【病因】多由于精神活动过度紧张而引起此病,是神经活动的功能障碍。中医认为是心肾不交、肝胆火旺、脾胃不和所引起。失眠有严重的患者还彻夜不眠; 失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是一种常见病; 临床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时寐时醒,容易被惊醒,对声音或灯光敏感,或彻夜不寐为其证候特点,并常伴有日间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体倦乏力甚则心烦懊恼,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和生活。失眠,中医学上称“不寐”,藏医称为"宁龙病",古时称为“不得卧”或“不得眠”。它有虚实之分。

【症状】早期患者心情烦躁,记忆力减退,多梦或头昏。逐渐加重则经常失眠,头脑闷胀并疼痛。

【治法】

(一)方药治疗

(1)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当归6克桃仁9克,红花6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6克,川芎6克,怀牛膝9克,生地黄9克,柏子仁9克,合欢花12克,获神9

克,甘草6克,水煎服。

方解: 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配合当归、生地黄活血、养血,使瘀血去而不伤血; 柴胡、积壳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 牛膝破瘀血下行; 桔梗人肺经,载药上行,使药力发挥于胸(血府); 甘草缓急,通百脉以调和诸药; 柏子仁、合欢花、茯神凉血、养心、安神。

(2)温胆汤(平肝利胆): 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半夏6克,陈皮6克,枳壳9克,竹茹9克,五味子6克,远志6克,石菖蒲6克,酸枣仁6克,茯苓9克,水煎服。

方解: 龙骨、牡蛎平肝利胆; 半夏、枳壳、竹茹、陈皮燥湿化痰,清热除烦; 五味子敛肺滋肾,宁心安神; 远志、石菖蒲、酸枣仁、茯苓养心安神、化湿和胃。

(3)镇肝熄风汤加减(息风潜阳): 参 9克,怀牛膝12 克,川楝子9克,杭白芍 15 克,钩藤 12 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 30 克,甘草 9 克,生代赭石 30 克,水煎服。

方解: 钩藤、生龙骨、生牡蛎、生代赭石息风潜阳;川楝子能清肝火,泄郁热,行气止痛; 白芍有养肝阴、调肝气、平肝阳,缓急止痛之效; 玄参清热凉血与牛膝引火下行,并诸药镇肝息风。

(4)甘麦大枣汤:甘草90g,浮小麦30g,大枣十枚(劈开)。

水煎服。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方解: 方中小麦为君药,养心阴,益心气,安心神,除烦热。甘草补益心气,和中缓急(肝),为臣药。大枣甘平质润,益气和中,润燥缓急,为佐使药。三药合用,甘润平补,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主治脏躁。症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若见阵发性身热,脸赤,汗出,可加麦冬以养心止汗; 心烦不眠,可加百合、酸枣仁以养肝宁心; 呵欠频作属于心肾两虚者,可加山萸肉、党参以补养心肾。

《金匮》甘麦大枣汤,妇人脏躁喜悲伤,精神恍惚常欲哭,养心安神效力彰。

(5)安神定志丸 :茯苓、茯神、人参各30g,石菖蒲、远志、龙齿各15g。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朱砂为衣。每次6g,温开水送服。

方解:方中朱砂、龙齿重镇安神,远志、石菖蒲入心开窍,除痰定惊,同为主药;茯神养心安神,茯苓、党参健脾益气,协助主药宁心除痰。益气养心,安神定志。

主治: 心气不足所致惊恐失眠证,症见心神不安,夜寐不宁,梦中惊跳怵惕,舌淡苔白,脉细弱。亦可用治癫痫和遗精。


(6)酸枣仁汤:酸枣仁(炒)15g,甘草3g,知母、茯苓、川芎各6g。

方解:重用酸枣仁为君,以其甘酸质润,入心、肝之经,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苓宁心安神;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润燥,清热除烦,共为臣药。与君药相伍,以助安神除烦之功。佐以川芎之辛散,调肝血而疏肝气,与大量之酸枣仁相伍,辛散与酸收并用,补血与行血结合,具有养血调肝之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标本兼治,养中兼清,补中有行,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

本方是治心肝血虚而致虚烦失眠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虚烦失眠,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为辨证要点。

血虚甚而头目眩晕重者,加当归;白芍、枸杞子增强养血补肝之功;虚火重而咽干口燥甚者,加麦冬、生地黄以养阴清热;若寐而易惊,加龙齿、珍珠母镇惊安神;兼见盗汗,加五味子、牡蛎安神敛汗。

(附)酸枣仁粥

【原料】酸枣仁末15克,莲子15克(泡发),粳米100克。

【制作】先以粳米煮粥,临熟,下酸枣仁末再煮。

【用法】空腹食用。

【功效】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悸、失眠、多梦、心烦。

(二)针刺治疗

1·神经衰弱:

主穴:鸠尾。亲身体验,甚效。

2. 头痛

主穴: 神门、内关、三阴交。

配穴: 头昏加百会、太阳、风池、曲池;

腰酸加肾俞、委中、志室、四髎; 身倦无力加关元、内关、印堂; 消化不良加足三里、太冲、梁丘。

3. 遗精、健忘

(1)主穴: 足三里。

配穴:内关、三阴交、血海。

(2)主穴: 睛明、内关、三阴交。

配穴: 食欲欠佳加足三里、丰隆; 心烦、心慌加神门、大陵、内关; 高血压加曲池、臂臑、合谷; 多梦加通里、灵道。


(3)主穴: 风府、天柱、翳风、百会。

(4)主穴: 肝俞、胆俞、脾俞、肾俞、承山

(5)主穴:合谷、足三里。

(6)主穴: 内关、行间。

(7)主穴: 神门、足三里、内庭。


(三)艾灸


失眠睡前灸效果较好。失眠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睡前不要剧烈运动、玩手机打游戏,选择舒适的衣被、枕头。

养成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的习惯,可以练习一下八段锦、静坐冥想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前列腺肥大 潘洪波

    中医认为,如果属于湿热下注型前列腺肥大所导致的尿潴留,以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治疗原则,可试用“二珍饮”治疗。前列腺肥大所致尿潴留属中医“癃闭”范畴,多为老年人肾气日衰,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或因湿热下注,导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阻塞尿道所为。

  • 胃痛、痞证、嘈杂、泛酸、噎膈医案整理1 谢江强

    胃痛、痞证、嘈杂、泛酸、噎膈医案整理1医案40王某,男,56岁。心下痞即胃部痞塞不通,痞证的特点是中焦脾胃痞塞不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腹部憋闷,同时还有上热下寒的特点。医案41骆某,男,60岁。方中黄芪有托疮生肌之效,于胃复合性溃疡疗效确切。

  • 手脚冰凉十年案一 王建飞

    主诉:手脚冰凉10年,加重3个月。手脚冰凉十余年,近三个月来加重。肝肾精血不足,不能滋养真阳、收敛真阳,致真阳无力生发生长并抵御外(寒)邪,真阳不足,阴寒内生,则手脚冰凉持续十余年之久。今复诊告知手脚冰凉好转。

  • 咳嗽咳痰案。 李高勤

    病史:2周前开始咳嗽咳痰,连续发烧2天,最高38.9,口服布洛芬、阿莫西林2天后退烧退烧。但仍然有咳嗽咳痰。咳嗽厉害时影响睡眠。分析:1.患者咳嗽咳痰2周,算是比较长了。服药3剂后,咳嗽基本消失。

  • 咳嗽 罗沿印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通常有声无痰叫咳,有痰无声谓嗽,但临床上往往痰声并见,所以多以咳嗽并称。后随访,未再咳嗽。

  • 月经量少中医教你怎么办? 白成振

    月经量少是指女性在月经周期中,经血量较正常情况明显减少的现象。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月经量少,中医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在治疗月经量少时,除了考虑中医治疗方法外,还需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缓解精神压力、避免滥用药物等。

  • 甘草泻心汤小记 张宝华

    组成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4枚(擘)、黄连3克方中炙甘草起到和中缓急、补虚益气的作用;黄芩清肺热,干姜温中散寒,半夏降逆止呕,大枣则补脾和胃;黄连则清热燥湿。适用人群与禁忌甘草泻心汤适用于脾胃不和、心火旺盛、肠道湿热等症状的人群。

  • 人参养荣汤治疗肺癌晚期 崔乐

    万般无奈之下,患者选择中医治疗改善生活质量、提升身体机能。患者用药一周后,病情无明显变化,嘱咐其注意休息及营养膳食,继续进行药物治疗。

  • 现代中医治疗心悸小记 张宝华

    同时,中医治疗心悸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心悸的临床案例表明,中医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心悸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 厚朴麻黄汤 李华歆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厚朴麻黄汤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