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实学伤寒,老实用经方
最近有很多粉丝都在后台私信问我有什么学习伤寒的“好方法”和“捷径”,所以今天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个人学习伤寒的方法和琐碎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立志
记得民国中医大家张锡纯曾经说过:凡事先发大愿力后,方可有大作为。所以在学习中医之前最重要的就是“立志”,也就是学习的目的。
个人觉得立什么样的志向直接影响你学医的动力充足与否。有的人学习伤寒是为了给人看病赚钱,而如果只把学习伤寒当作你赚钱的工具的话,我觉得那样不是理智的,把赚钱当作目的,你可能就会看那些伤寒里的某某方能治什么病,某某药能治疗某某症状……而不会去再去钻研仲景书中条文的深意,也许你可能很快就会看好几个病人,但是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其实这都是必然结果,因为你没练好“内功”!
以前练武之人都是有扎实的“内功”的,人家的招式其实都是在雄厚的“内功”下催动下打出来的,外行可能只看人家的招数漂亮,也就只学招式,不去练习“内功”,其实人家一拳能打断小树,而你到头来只是打出来“好看”,所以,我说“立志”很重要,有什么样的志向?想当什么样的大夫?学习中医为了什么等等?我觉得这些问题一定要要反复的问自己,有了志向,你才有动力,只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你才能在中医学习路上走得更远!其实我的个人志向很简单,就是当个“明医”,“明白”的“明”,也就是不糊涂的意思,看病时能够做到心里有数,这样对自己是提高,对病人也是负责任,我想这辈子能当个“明”医对于我来说就足够了!
内功修炼之“背诵”
在“立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学习方法,我想不管你是从前往后学,还是从后往前学其实最关键的就是——“背诵”,背诵的好处非常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我个人觉得如果你想好好学习经方理论,那么你连伤寒,金匮背都背不下来的话,以后的遇到问题其实会很难,其实真正的捷径就是“背诵”!这点确实值得下大功夫!
内功修炼之“看书”
个人觉得“博览群书”的方法最好,起初在自己经验不足的时候一定不要死抠一家之言,也不要迷信某个人、某个派别,你要记住的是所谓的大家也同样是人,而只要是人就会犯错,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阅历、经验等不同而对伤寒的理解各异,我们要学会做“旁观者”,而不是“克隆人”,你学某个大家学的再像其实顶天就是个“克隆人”,而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所谓的那个“大家”并不能代表经方的“最好境界”,其实每个医家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记得在《神雕侠侣》中有个片段就是杨过旁观洪七公和欧阳锋比武对决中武功进步很大,原因就是杨过本人天生悟性就好,而眼前的二位都是武功界一顶一的高手,杨过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而是二者的武功都学,所以得到了两位高手的真传,我想学习中医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博览群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行!
内功修炼之“琢磨”
这就是考验所谓的个人“悟性”罢了,其实所谓的“悟性”都是在“内功”深厚的基础慢慢得来的,曾经有个“名医”跟我说他自己没看过几次《伤寒论》,但是自己平时用的却很好,我暗自佩服其“悟性”甚高,但是究竟存不存在这样的人呢?我个人是持否定态度的,我觉得在中医学习上最不可能跨过得就是“内功”修炼这个阶段,书都不熟,怎么可能用的“合理”,而“琢磨”其实就是在“书熟”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去研究,而且更要去结合生活实践,多去观察、体会才能把理论变成自己的朴素“认识”,这样你才能说自己真的学明白了!
实践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我们学经方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指导临床,理论即使再完美,用了不好使也是空谈,我们不要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是要做战场上有勇有谋的“廉颇”,当然实践也要有追求方法,临床上我会选择那些比较配合,喜欢交流的患者使用“经方”,开始用药基本是原方或者原方加减,做到遵守仲景原意,药一定不能太多,太多反而不利于患者的病情,也不利于自己的经验总结,开药时一定要做到心里有趣数,患者是什么病?什么证?脉证如何?方证如何?药证如何?一定要多问几个问什么,而且要嘱咐患者煎药方法及服药期间的注意事项等等,我一般会加患者微信,经常询问其用药后的症状改变并及时记录下来,最后写成医案,作为个人经验总结!其实患者本身也是一本“书”,各式各样的症状、用药后的体会等等这些都是很难在书本上能学到的,所以临床一定要多去跟患者交流,这本来就是学习的过程!
今天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了我学习经方的些许经验,希望大家能够结合个人实际,为自己的学习指定计划,能够做到“踏实学伤寒,老实用经方”,共同为中医发展作出个人贡献!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诊病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切不可身试药!创作不易,喜欢随手点赞转发!)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从“子午流注”谈养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4—卯时(大肠经当令) 张训景
卯时:大肠经当令卯时是指早晨5点到7点,这个时候是大肠经当令。大肠经最旺,是手阳明大肠经活跃的最佳时段。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寅时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手阳明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
秋来感怀 张宝华
秋哥金曲杯中满,一轮明月将东山。逝去舞榭夏日红,别来情景上心田。往春芳樽频频浅,津口桥头老朱颜。尔来人世已五八,堂前飞燕今何年?张宝华于奉天。时年甲辰,月在壬申,是日丙午。 -
善持堂近期医案摘录(五十九)白涩症 钱开达
白涩症症状表现为眼睛干涩,外观正常,如中医眼科学中所说“眼部赤肿不显,只觉眼内干涩不舒”。某君男六十五岁患眼睛干涩一年多,视力没受影响,眼科检查正常。善持堂认为,百病皆因于堵。药服7剂,某君苔白腻大减,白涩症基本痊愈,之前说话时常出现的耳呜现象也没有了。 -
经方加减治“胃胀伴打嗝2月余”案 宗琪
患者:任某某性别:男年龄:30岁初诊日期:2024年6月5日主诉:胃胀伴打嗝2月余。 -
线上指导针刺缓解急性腰扭伤 王健
-
泄泻调理调理总结 谢江强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如水样,或伴见不消化食物,或有黏液为特征的常见小儿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节尤为常见。此病大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 -
咳嗽 潘洪波
现病史:患者1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咯白色泡沫样痰,量多,伴有喘息,夜间尤甚,影响睡眠,自行服用“止咳糖浆”后症状未见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诊。 -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药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从而导致体内有毒的代谢产物不能排除体外,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引起的一系列全身中毒症状,故又称尿毒症。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可造成全身各个系统的损害,出现多样的临床表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典型的本虚标实之证。 -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甲状腺素分泌过多造成的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主要由自身免疫、遗传及精神创伤等因素引起。 -
产后缺乳的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产后缺乳产后缺乳又称“乳难”“缺乳”“无乳”,以产后初期的缺乳最为常见,也可发生在整个哺乳期。但研究表明,产妇产后缺乳、乳房不适等现象明显增加。
最新文章
-
桔草相遇可宣肺,止咳利咽已千岁 张宝华
3.用药期间注意饮食:患者在服用桔梗甘草汤期间需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
杨宇飞教授中西并重治疗肺恶性肿瘤举偶 张训景
众所周知,肺癌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配合中医扶正祛邪综合治疗抗肿瘤转移复发。未见疾病进展及复发转移,生活治疗良好。中医学认为,机体失调,正气不足,外邪客体,是诱发结直肠癌的重要原因。
-
产后失血过多,补益肝肾为要 谢江强
产后失血过多,补益肝肾为要小刘三周前产下了一个胖娃娃,但是由于当时失血过多,整个人昏睡了一天一夜,醒来后才看到了她的小宝贝。我告诉小刘的丈夫,她的症状都是因为生产时候失血过多,出院后也没有补血养血,阴血不足,体内化燥化热所造成的。
-
感冒后头晕3天,针药结合速愈 宗琪
患者:宋某某性别:女年龄:28岁初诊日期:2023年12月4日主诉:感冒后头晕3天。治疗效果:患者述当时针灸上后即感头晕减轻,症状好转,12月5日回访头晕好多了,纳増,精神佳。
-
芍药甘草汤 李华歆
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芍药甘草汤芍药四两甘草(炙)四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
“水土不服”竟是您脱发的推手 谢江强
“水土不服”竟是您脱发的推手梁先生刚从国外来到中国工作,他在国外工作时,那里的气候就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一年几乎就只有夏季,冬季不过才一两个月,所以当地既潮湿又闷热。
-
一例虚劳病治疗 于桂荣
诊断:虚劳病心肺肾虚肝郁化火处方:中药颗粒黄芪12太子参12柴胡6香附6白芍8黄芩5生姜3覆盆子8枸杞子8菟丝子8车前子8丹参8炙龟板10合欢皮8肉桂3山萸肉8陈皮8用法:水冲服3剂患者反馈服药当天入睡较快,睡眠达到7个多小时。
-
父母必须知道的秘方 谢江强
父母必须知道的秘方:告别青少年发育迟缓茵茵(化名)是11岁的时候来月经的,孩子月事第一次来的时候,她的母亲觉得应该给孩子进行全面的身体调补,于是就带着孩子来我这儿,看看她有哪个方面需要调整。
-
胸痛气短伴双下肢水肿案,有效到治愈的思辩过程。 李高勤
巩某,女,26岁。胸骨处牵扯样疼痛。下午双腿肿6年。下颌有少量暗色的痘痘。双下肢腿肿明显减轻,按压已无明显指头印。下肢稍肿,经前或久坐加重。上热,脾虚为小柴胡汤证。戴口罩仍有胸闷气短。月经前2天多,第3天减少。
-
季秋飘绪 张宝华
即杨树,杨树生长迅速,高大挺拔,树冠有昂扬之势,故树得名为“杨”。据其象性当为阳,然其考杨树之药用价值,树为白杨,用其皮,白杨树皮别名—白杨皮、山杨皮,味苦,性寒。其发在季春,其落在季秋,异于阳之早发早落。《周礼·秋官》面三槐三公位焉。足见其有吉兆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