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身体不适有水气,不妨试试苓桂剂

2022.04.01 1221阅读 评论数 1 3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提出了水气为病的概念。并创立了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的一类方剂,用来治疗各种水气病证。这里的水是指水饮之体,气指水饮之性,多为寒水。水气为病,变化多端,或在上,或在下,或在心下,或在胸胁,或上犯清窍。水气病涉及到以下脏腑:肾阳虚衰,或者膀胱气化失司。脾阳不足,土不制水,水邪上逆。心阳不足,水邪上凌心胸。仲景根据水气所在部位的不同,脏腑虚实的不同,所用方剂也有所区别,但方剂的组成,药物往往仅仅有一二味之差,细节之处需仔细辨别,方能用药准确,其效可期。下面就每一个方子所及的病因,病机,辩证要点及用药方法做如下总结。

第一张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原方治疗: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主要病位病机:中(脾)阳不足,饮停心下
辩证要点: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
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3.小便不利,浮肿。根据刘渡舟先生的运用经验,苓桂术甘汤的方证要抓两个环节:1抓桂枝证的“气上冲”: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发作性胸满。夜间为甚,遇寒加重,伴咽喉不利、如物梗阻。发作性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后,伴左侧颈动脉胀痛。
发作性短气。动则胸闷憋气,呼吸不利,甚至冷汗自出。
体位性眩晕。起则头眩 或转头则头晕 或位置性眩晕。2抓白术证、茯苓证的“水证”:水色:面色青灰冷 或黧黑 或肥白。水斑:颧骨、面颊、鼻柱、唇周、下颏或皮里肉外出现色素黑斑。水舌:舌色淡、舌体嫩、舌胖大、边齿痕、舌面水滑欲滴。水体:形体多肥胖,肉质松软,肥白易汗。水脉:沉 弦 结代。除上述指征以外,尚可以见到患者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淡无味、常吐清唾、苔白滑等证。此外,本方证有发作无定时、时好时坏的临床特征。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而精神刺激、心身疲劳等常是引发本证的诱因。
用法: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 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注意茯苓用量最大,桂枝次之,白术,甘草最小。

第二方 茯苓甘草汤

原方治疗:伤寒汗出不渴者;伤寒厥而心下悸者。
主要病位病机:胃阳不足,水停心下
辨证要点:以胃脘部悸动不安或者振水音,恶心嗳气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腹部柔软而胸胁胀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呕吐痰涎,量多色白清稀而不渴,小便利,或浮肿倾向,或心悸;舌质淡或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沉紧或沉滑, 有时也可见到呕吐,失眠,四肢厥冷等症状。
用法:茯苓2两,桂枝2两(去皮),甘草1两(炙),生姜3两(切)。上药以水4升,煮取2升,去滓,分三次温服。生姜的量最大,茯苓,桂枝次之,甘草量最小。

第三方 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

原方主治①《伤寒论》: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②《圣济总录》:伤寒发汗后,腹下气满,小便不利者。

主治病位病机:脐下,心阳虚,肾水欲上冲。
辨证要点: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或有:心悸,乏力,小便不利,自汗。舌淡、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
注意:茯苓桂枝甘草汤证为欲作奔豚证,桂枝加桂汤证为已发奔豚证,两者同中有异,当予审辨。欲作奔豚证,为太阳表证发汗,心阳虚损,下焦水寒之气,欲作上逆,证见脐下悸动,欲作奔豚,然无典型奔豚证候,治则温通心阳,化气行水,用苓桂甘枣汤,而重用茯苓,以伐肾邪。已发奔豚证,为太阳表证,烧针取汗,心阳虚损,下焦阴寒之气上逆,证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于心,有典型之奔豚证候,治则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用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以降冲逆。

用法: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升,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注意:茯苓用量比较大,半斤,另外,要先煎,同时,用水为甘澜水,甘澜水治法原文说的很清楚。

关于方义:
成无己:茯苓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气;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

方有执:茯苓淡渗胜水,能伐肾脏之淫邪;桂枝走阴降肾,能御奔豚于未至;甘草益气,能补汗后之阳虚;大枣和土,能制为邪之肾水。甘澜水者,操之而使其性抵于纯,不令其得以助党而长祸也。

柯琴:君茯苓之淡渗,以伐肾邪;佐桂枝之甘温,以保心气;甘草、大枣培土以制水,亢则害者,承乃制矣。澜水状似奔豚,而性则柔弱,故又名劳水,用以先煮茯苓,水郁折之之法,继以诸甘药投之,是制以所畏;令一惟下趋耳。

李中梓:用甘澜水者,取其动而不已,理停滞之水也。

吴谦等: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也。彼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脐上悸,是邪上干心也,其病由汗后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仍以桂枝、甘草补阳气,生心液,倍加茯苓以君之,专伐肾邪,用大枣以佐之,益培中土,以甘澜水煎,取其不助水邪也。土强自可制水,阳健则能御阴,欲作奔豚之病,自潜消而潜化矣。若已作奔豚,肾阴邪盛,又非此药所能治,则当从事乎桂枝加桂汤法矣。

章虚谷:茯苓取其味淡以泄水邪,既重用为君,而又先煎,则更淡而力胜也。肾为寒水之脏,肾气上逆,欲作奔豚,故佐甘草大枣,培土以制水,桂枝通太阳经腑之气,则水寒之邪,随茯苓从膀胱而泄矣。

茯苓甘草汤和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都用茯苓、桂枝、甘草三味药温阳利水,但苓桂术甘汤用白术配苓桂,重在温脾利水,治在中焦。
苓桂枣甘汤重用茯苓、桂枝通阳化气行水,并配大枣培土以制水,温阳崇土,治在下焦欲动之水邪。本方重用生姜温胃散饮,治在中焦胃腑,故药仅一味之差,剂量略有出入,而主治迥异,此仲景制方精髓所在,吾辈宜深长思之

第四方 五苓散

原方治疗:
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4,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主要病位病机:
太阳经腑同病,水蓄膀胱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有: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有人总结五苓散证方证标准如下,可做参考
1、特征症状:(1)渴而口燥烦,欲饮水甚至消渴,更有甚者水入则吐(水逆);(2)吐涎沫而癫痫者,或者吐涎沫而眩晕者。
2、主要症状(水饮证):小便不利,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痞满,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动或者脐下动,或者头面、肢体浮肿。

3、可伴随症状:(1)桂枝汤轻证: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流清涕。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2)或者咳喘,或者小便数,大便硬,无所苦,或者上吐下泻。
4、舌苔脉象:舌质淡,或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浮,或沉弦,或滑。

用法: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现代用量: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
基本方义: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水逆证";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泻;水饮停于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白术、茯苓相须,佐以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第五方,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原方治疗: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基本病位病机:胃阳不足,水气郁经。
辨证要点:身痛、关节痛、小便不利者。
用法:甘草(炙)二两,桂枝、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有关各家论述: ①《金鉴》:此条为汗下后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者立治法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之表乎?若去桂则是芍药、甘草、茯苓、白术,并无辛甘走营卫之品,而曰余依桂枝汤法,无所谓也。且论中有脉促胸满、汗出恶寒之证,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去芍药者,为胸满也;此条证虽稍异,而其满则同,为去芍药可知矣。用桂枝汤以解表,去芍药之酸收,避无汗、心下之满;加茯苓之燥渗,因水停小便不利也。余依桂枝汤法煎服,谓依桂枝汤法取汗也。小便利则愈,谓饮病输水道则愈也。此方即桂苓甘术汤而有生姜、大枣,其意专在解肌,利水次之,故用生姜、大枣佐桂枝,以通津液取汗也。②《伤寒论方解》:本方如去桂,便与证候不合。日医如吉益猷、丹波元简、山田正珍诸氏亦认为不当去桂。因此,理应从《金鉴》及吉益猷氏的说法,将“去桂”改为“去芍”,庶几药与证合。当然也有相反的观点。
 第五方 肾着汤
原方治疗: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病因病机:太阴虚寒兼有饮湿

辨证要点:腰冷重,小便自利者”。这里的“小便自利”并非指小便正常,而是指“尿频”、或“尿失禁”。其发生机制与小便不利相同,只是临床表现有别而已。临床常见小便急、频、痛等,或者腰部怕冷,胃脘怕冷等症状;大便情况可见先干后溏或者偏溏等。因为太阴虚寒,可以引起排便次数减少或者增多。寒湿为患,肾着汤主之!心惊胆寒众生,心寒意懒患者,恶语伤人六月寒者,或拖泥带水,慵懒迟步之人,皆可以肾着汤治之。
用法: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原方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有关方义:虽苓术并用,但以来自于甘草干姜汤,故反治小便自利。干姜重用,伍苓术反更治湿盛,此方所以治肾著而腰以下冷痛也。暖土胜湿;补土制水,散寒渗湿;温脾化湿。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刘革命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牡蛎汤 李华歆

    “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幸运的是同篇就有关于“牡疟”的记载:牡蛎汤“疟多寒者,名曰牡疟”。牡蛎汤牡蛎(熬)四两麻黄(去节)四两甘草二两蜀漆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眼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 先心病胸闷气短伴失眠案。 李高勤

    段某,女,25岁。主诉:乏力伴胸闷失眠3年。失眠,入睡困难。发现卵圆孔未闭2年。此处以心失濡养论治。主诉:乏力伴心悸胸闷气短3天。心慌明显,胸闷,气短,坐着需要长出气,长吸气方可。建议食道超声进一步检查。心慌消失,胸闷缓解50-60%。

  • 【李绍武医案医话】中医再除鼻病顽疾 李绍武

    至此,唐小朋友鼻病顽疾症状已消失,诸证候亦消除,仍在继续调理脏腑巩固疗效中。西医的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之类病症,分属中医的鼻鼽、鼻窒、鼻渊、打鼾病范畴,此类病症皆为鼻病顽疾。

  • 浅谈经方之葛根汤 王飞

    我们一谈到葛根汤,就自然而然的想到这是经典的太阳病方,具有解肌散寒,发汗、松项背、利头目、治腹泻、促月经的功效,出自《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俗话说"百草之中,葛根为贵,葛根上下,柴葛为尊。

  • 浅谈补血调经方之四物汤 王飞

    四物汤实际是从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变化而来的。就是说,当归如春季之生发,川芎如夏季之长养,白芍如秋季之收敛,熟地如冬季之固藏,四味药恰好对应一年四季,化生万物,故名为"四物汤"。

  • 谁说良药要苦口 谢江强

    汉方慢养新主张谁说良药要苦口为什么过去有钱人家生病了多煎制膏方,很少喝草药?因为草药味苦,难以下咽,而膏方味道甘美,形状晶莹剔透,药效还高。膏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内经》就对它有所记载。

  • 杂病诊治(三十二) 张宝华

    唐某某,女,37岁。医嘱:1、规律生活;2、清淡营养饮食;3、病情变化随诊。

  • 从肝的疏泄说失眠 罗沿印

    阴阳相交,肝的疏泄作用至关重要,肝气郁结不舒,导致气机升降逆乱、阳不入阴,从而出现阴阳不交而失眠。所以,肝的疏泄不节是导致心肾不交型不寐的重要原因,其中肝血不足为本,心肾水火不济为标,本与标互相影响。故从肝之疏泄入手治以滋阴潜阳,养血疏肝而取效。

  • 柴胡桂枝汤加减治感冒后头晕心胸冷案 宗琪

    诊断:太少两感证处方:柴胡桂枝汤加减3剂方组:柴胡60g姜半夏20g党参20g生黄芩20g炙甘草20g桂枝20g赤芍20g生姜20g(切)苦杏仁15g厚朴30g葛根45g制附片15g大枣6个(擘)煎服方法:冷水1800毫升左右泡透,水开煮到约600ml,分

  •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及膏方调治 谢江强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及膏方调治寒湿痹阻型主症:关节冷痛,触之不温,皮色不红,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关节拘急,屈伸不利,肢冷,口淡不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