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一百四十条(一)

2025.07.02 322阅读 评论数 0 5
一百四十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太阳病,下之”,太阳病宜汗不宜下,下之就是为误治。“其脉促”,促脉就是寸浮、关以下沉,促脉是结胸证的脉,与寸浮关沉是一样的。那么有此脉而不结胸,说明促脉在这儿还是表不解。寸脉浮者也是表,前面的葛根芩连汤就是,“下之后,脉促者,表不解也”嘛。倘若是结胸,促脉也是结胸证的脉;如果不结胸,只是表不解而已,病没因泻下而变成坏病,所以还不要紧,“此为欲解也”。

那么本条到“此为欲解也”就可以了,至于“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都是以脉定证,仅凭脉就定证是不可靠的,临床上这些是要不得的。你看这个“脉浮者,必结胸”,下后脉浮就结胸?哪有这等绝对的事?这不符合客观事实啦!你要是说理论上这么讲也是牵强,临床上可不是这么回事,咱们得尊重事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合理路径。咱们前面讲了,脉浮者,此为在外,用桂枝汤,这不就证明了嘛,怎么到这儿他就“必结胸”了呢?以下条文大体如此,都是靠不住,就不一一细说了。这本书是张仲景写的,他一个人做的文章怎么前后不一致呢?绝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你看他的文章多么的精炼,怎么自己跟自己矛盾呢?就一般的作家,最起码行文上他也能做到口吻一致,自圆其说,更何况是身为太守的他,文化功底还能是一般了?所以像这样的条文有可能是王叔和类人搞出来的。脉浮者,必结胸,结胸脉浮也是寸脉浮关脉沉,前面就有嘛。脉紧就一定咽痛?当然邪盛容易咽痛,但是下之后见紧脉咽就一定痛?这在临床上是不成立的。咱们这个人体很复杂,生化反应复杂去了,疾病状态下更是复杂得很,所以以脉定证绝对是靠不住,像底下的、其他的所有类似条文都是如此,经不起临床考验,咱们看看就得了,不可取。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张宝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伤寒论第五十九条(三) 张宝华

    那么前面这个“阴阳自和”说了,先生就不明言啦!

  • 3剂阴毒汤治愈“阳后乏力头晕牙痛”案 宗琪

    患者:成某某性别:女年龄:23岁初诊日期:2024年9月13日主诉:新冠后乏力,头晕,智齿发炎,伴流清涕6天。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 咽痛难忍伴口腔溃疡,2剂阴毒汤后症大减 宗琪

    8月25日三诊:述服阴毒汤2剂后,咽痛大减,口中溃疡好转,续方5剂,用法同上。8月27日回访:咽痛及溃疡皆愈。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 闲诗其三 张宝华

    清风予我览山河,悠然低首梦是昨。半江渭渭半江泾,月朗星稀移时觉。甲辰年壬申月丙寅日张宝华于药所。

  • 小柴胡汤 李华歆

    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 御医 李华歆

    所以还是少说话为妙,古代御医遇到有诊疗需要的“皇亲国戚”时也是非常头疼,有的人干脆会直接花钱贿赂患者身边的丫鬟太监啥的,毕竟他们天天接触患者,对他们的症状是非常了解,所以只能花钱消灾,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 寒温之争 李华歆

    小编今天想通过一则医案为大家讲一讲所谓的“寒温”之争!这样再一看你会发现其实患者的病还是那个“病”,理论还是运用了“伤寒”的道理,而药却比伤寒更加拓展,所以“寒温”之争本不应该,大家都是师出同门,本应该互相学习,相煎何太急!

  • 中医“塞因塞用”之补中益气汤 郭文龙

    王某,女,73岁。遂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胃气虚,升阳举陷。综上补脾胃气虚兼温补元阳达到脾胃升降功能恢复故大便排除正常,再不会出现乍难乍易的情况,从而体现了中医“塞因塞用”的理论之妙用。

  • 不能多吃 李华歆

    小编注意到小朋友手中的棒棒糖,故作神秘的说到:也可能,不过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吃多了……临床上有很多患者在病愈后胃口稍微好了些就开始“暴饮暴食”,这是十分不正确的,且看两千多年前名医张仲景怎么说?最后仲景更是不耐其烦的告诉我们治疗方法:损谷则愈!

  • 浅析《复方鲜竹沥液》 胡松岩

    言归正传,今天聊聊一个比较经典的中成药——《复方鲜竹沥液》。我考证了一下,复方鲜竹沥的处方组成没有找到古代名家医案,所以它大概率是近代的医药工作者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