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一百四十条(一)
“太阳病,下之”,太阳病宜汗不宜下,下之就是为误治。“其脉促”,促脉就是寸浮、关以下沉,促脉是结胸证的脉,与寸浮关沉是一样的。那么有此脉而不结胸,说明促脉在这儿还是表不解。寸脉浮者也是表,前面的葛根芩连汤就是,“下之后,脉促者,表不解也”嘛。倘若是结胸,促脉也是结胸证的脉;如果不结胸,只是表不解而已,病没因泻下而变成坏病,所以还不要紧,“此为欲解也”。
那么本条到“此为欲解也”就可以了,至于“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都是以脉定证,仅凭脉就定证是不可靠的,临床上这些是要不得的。你看这个“脉浮者,必结胸”,下后脉浮就结胸?哪有这等绝对的事?这不符合客观事实啦!你要是说理论上这么讲也是牵强,临床上可不是这么回事,咱们得尊重事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合理路径。咱们前面讲了,脉浮者,此为在外,用桂枝汤,这不就证明了嘛,怎么到这儿他就“必结胸”了呢?以下条文大体如此,都是靠不住,就不一一细说了。这本书是张仲景写的,他一个人做的文章怎么前后不一致呢?绝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你看他的文章多么的精炼,怎么自己跟自己矛盾呢?就一般的作家,最起码行文上他也能做到口吻一致,自圆其说,更何况是身为太守的他,文化功底还能是一般了?所以像这样的条文有可能是王叔和类人搞出来的。脉浮者,必结胸,结胸脉浮也是寸脉浮关脉沉,前面就有嘛。脉紧就一定咽痛?当然邪盛容易咽痛,但是下之后见紧脉咽就一定痛?这在临床上是不成立的。咱们这个人体很复杂,生化反应复杂去了,疾病状态下更是复杂得很,所以以脉定证绝对是靠不住,像底下的、其他的所有类似条文都是如此,经不起临床考验,咱们看看就得了,不可取。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伤寒论第四十九条(一) 张宝华
四十九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这个样子就不能吃发汗药了,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要津液逐渐恢复,复归常态后,自然就出汗,这个病就可以好的。 -
临证感悟 李格铬
作为一名学院派学生,在学到方剂内科后,应试的需要使我们重复的背诵方药内容,但很多人临证时却总缺乏流畅,效果差强人意。这是中医临床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部分。 -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口疮案 谢江强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口疮案韩某,男,58岁。如此案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年余,此亦可看做心烦的一种,加之易汗出、畏寒、大便日两三次偏稀不成形,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而获效。 -
中医治疗荨麻疹医案分享 赵阳
荨麻疹,民间俗称"鬼饭疙瘩",中医则称其为"瘾疹",当风团反复发作超过6周,就会被界定为慢性荨麻疹。接下来的这则医案,便是中医精准辩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生动体现。结合这些症状,医生诊断她患上了慢性荨麻疹。 -
从三焦气化论五苓散应用心法——《伤寒论》第71条临证思辨录 刘颖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今结合现代疾病谱,试论五苓散活用之法,以启临床新思。此属水气凌心,五苓散加葶苈子、丹参,可改善心室舒张功能。 -
马家湾刘二郎读《金匮》第十二篇心得体会 刘仲书
咳嗽一病,在金匮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一次就是在本篇!这是在金匮中独一无二的,可见咳嗽的重要性。苓桂术甘汤有冒眩,泽泻汤也有冒眩,窃以为临床中二方可同用,且可一方中的白术换苍术。 -
阳后心慌胸闷1年余加重伴乏力9天案 宗琪
患者;张某某性别:女年龄:55岁初诊日期:2024年12月27日主诉:心悸伴胸闷1年余加重伴乏力9天。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
小青龙汤治疗肺炎临床应用探讨 高帆
本文旨在探讨小青龙汤在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青龙汤具有抗炎、抗菌、止咳、祛痰等多种药理作用,能够有效改善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此外,小青龙汤还能有效降低肺炎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马家湾刘二郎读《金匮》第十篇心得体会 刘仲书
此方之蜜,与乌头汤、乌头桂枝汤同意,皆所以助乌头毒,非缓解之谓。乌头桂枝汤条文下,陆渊雷引《医宗金鉴》:深痼之疾,服药而中病则瞑眩,瞑眩愈剧,则奏效愈宏,凡乌头得蜜,往往致大瞑眩。《方极》乌头桂枝汤治腹中绞痛,手足逆冷或不仁,或身疼痛。 -
伤寒论第十一条(三) 张宝华
接着又说疾病在太阳病的时候,得多加小心少阴病,表证上有阳也有阴,明确的提出来了,表有太阳病,也有少阴病,有这两种表病。少阴病有少阴病的治疗方法,它不同于太阳病,后面有少阴篇,将来会细说。
最新文章
-
伤寒论第五十九条(三) 张宝华
那么前面这个“阴阳自和”说了,先生就不明言啦!
-
3剂阴毒汤治愈“阳后乏力头晕牙痛”案 宗琪
患者:成某某性别:女年龄:23岁初诊日期:2024年9月13日主诉:新冠后乏力,头晕,智齿发炎,伴流清涕6天。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
咽痛难忍伴口腔溃疡,2剂阴毒汤后症大减 宗琪
8月25日三诊:述服阴毒汤2剂后,咽痛大减,口中溃疡好转,续方5剂,用法同上。8月27日回访:咽痛及溃疡皆愈。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
闲诗其三 张宝华
清风予我览山河,悠然低首梦是昨。半江渭渭半江泾,月朗星稀移时觉。甲辰年壬申月丙寅日张宝华于药所。
-
小柴胡汤 李华歆
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
御医 李华歆
所以还是少说话为妙,古代御医遇到有诊疗需要的“皇亲国戚”时也是非常头疼,有的人干脆会直接花钱贿赂患者身边的丫鬟太监啥的,毕竟他们天天接触患者,对他们的症状是非常了解,所以只能花钱消灾,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
寒温之争 李华歆
小编今天想通过一则医案为大家讲一讲所谓的“寒温”之争!这样再一看你会发现其实患者的病还是那个“病”,理论还是运用了“伤寒”的道理,而药却比伤寒更加拓展,所以“寒温”之争本不应该,大家都是师出同门,本应该互相学习,相煎何太急!
-
中医“塞因塞用”之补中益气汤 郭文龙
王某,女,73岁。遂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胃气虚,升阳举陷。综上补脾胃气虚兼温补元阳达到脾胃升降功能恢复故大便排除正常,再不会出现乍难乍易的情况,从而体现了中医“塞因塞用”的理论之妙用。
-
不能多吃 李华歆
小编注意到小朋友手中的棒棒糖,故作神秘的说到:也可能,不过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吃多了……临床上有很多患者在病愈后胃口稍微好了些就开始“暴饮暴食”,这是十分不正确的,且看两千多年前名医张仲景怎么说?最后仲景更是不耐其烦的告诉我们治疗方法:损谷则愈!
-
浅析《复方鲜竹沥液》 胡松岩
言归正传,今天聊聊一个比较经典的中成药——《复方鲜竹沥液》。我考证了一下,复方鲜竹沥的处方组成没有找到古代名家医案,所以它大概率是近代的医药工作者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