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 "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
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治疗方法:
1. 处 方
主穴:内关 ( 手厥阴心包经 )
人中 ( 督脉 )
三阴交 ( 足太阴脾经 )
辅穴:极泉 ( 手少阴心经 )
委中 ( 足太阳膀胱经 )
尺泽 ( 手太阴肺经 )
内关:
位于腕横纹中点直上 2 寸,两筋间,直刺 0.5~1.0 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泻法。内关穴采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配合提插,双侧同时操作,施手法 1 分钟。

补法(左侧顺时针;右侧逆时针)
泻法(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
人中:
于鼻唇沟上 1/3 处,向鼻中隔方向斜刺 0.3~0.5 寸,采用重雀啄手法。针体刺入穴位后,将针体向一个方向捻转360° ,使肌纤维缠绕在针体上,再施雀啄手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三阴交:
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进针1.0~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
部分古籍记载极泉穴为禁针穴,究其原由有以下几点:极泉穴部位腋毛茂密,不易消毒;极泉穴部位的汗腺丰盛,细菌容易滋生;极泉穴部位组织疏松,对穴位部位中的血管缺少压迫,容易出现皮下血肿。
根据极泉穴的解剖特点,醒脑开窍针刺法将其延经下移 1~2 寸,避开腋毛,在肌肉丰厚的位置取穴。直刺 1~1.5 寸,施用提插泻法,以上肢抽动 3 次为度。

尺泽:
取穴应屈肘为内角 120º ,术者用手托住患肢腕关节,直刺 0.5~0.8 寸,用提插泻法,针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或手动外旋,以手外旋抽动 3 次为度。

委中:
仰卧位抬起患侧下肢取穴,术者用左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以术者肘部顶住患肢膝关节,刺入穴位后,针尖向外 15º ,进针 1~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 3 次为度。

2.中风病其他并发症的治疗
( 1 )改善椎 - 基底动脉供血
椎—基底动脉系统是颅脑供血的一部分,负责颅内 1/3 的血供,与颈内动脉系统有丰富
的吻合支。是脑卒中病人侧枝循环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方:双侧风池( GB20 ,足少阳胆经)
双侧完骨( GBl2 ,足少阳胆经)
双侧天柱( BL10 ,足太阳膀胱经)
颈椎夹脊刺( EX-B2 ,经外奇穴)
风池、完骨、天柱:
双侧风池,向对侧眼角直刺 1~1.5 寸,双侧完骨、双侧天柱,直刺 1~1.5 寸,均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 90° ;捻转频率为 120~160 转 / 分钟,行手法 1 分钟。要求双手操作,留针 15 分钟。
颈椎夹脊刺:
颈椎正中线旁开 5 分,直刺 0.5~0.8 寸,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 90° ;捻转频率为 120 ~ 160 转 / 分钟,行手法 1 分钟。
( 2 )吞咽困难
2005 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正式将中风后发生的吞咽障碍、震咳不能、构音障碍、饮水咳呛等症状确定为"卒中后吞咽困难"。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假性延髓麻痹"诊断理念。
石学敏院士自 70 年代开始对该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治疗研究,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疗效.传统认识的"假性延髓麻痹"是指由于双侧皮质脑干束损伤导致延髓疑核功能紊乱。出现吞咽困难、震咳不能、构音障碍、饮水咳呛。多年研究,我认为我们所治疗的吞咽困难不仅是上运动神经元所致,部分延髓血管病可以直接导致疑核缺血,出现功能障碍,应该属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但是与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病变的"进行性延髓麻痹"有着本质的区别,针灸治疗该病也收到非常理想的疗效。
延髓疑核缺血性病变导致的下运动神经元性吞咽障碍,由于发病迅速、损伤弥散,早期并非出现明显的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特点,未得到合理治疗的数月或更长时间后可以出现舌肌萎缩、舌肌纤维震颤等症候。因此,早期对吞咽困难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诊断,只能依据影像学的病变部位而判定。
处方:双侧风池( GB 20 ,足少阳胆经)
双侧完骨( GB l2 ,足少阳胆经)
双侧翳风( TE l7 ,手少阳三焦经)
咽后壁点刺
三穴均向喉结方向斜刺,进针 2~2.5 寸。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 ;捻转频率为 120~160 转 / 分钟,行手法1 分钟。要求双手操作同时捻转,留针 15分钟
( 3 )语言謇涩或舌强不语
处方:上廉泉 (RN23 ,任脉 )
金津、玉液点刺放血( EX-HN 12 、 EX-HN 13 ,经外奇穴)
上廉泉:
位于任脉走行线上,舌骨上缘至下颌之间 1/2 处,向舌根部斜刺 2 寸,施用提插泻法,以舌根部麻胀感为度.
金津、玉液:
用舌钳或无菌巾将患者舌体拉起,在舌下可见两支静脉,用三棱针点刺舌下静脉,以出血 1~3 毫升为度。
( 4 )手指握固或手指功能障碍
指功能障碍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多由于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出现手指握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脑卒中肢体功能康复中,手指功能康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手指运动功能是康复疗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处方:患侧合谷( LI 4 ,手阳明大肠经)
患侧上八邪( EX-UE 9 ,经外奇穴)
合谷:
向三间穴方向(既第二指掌关节基底部)透刺 1~1.5 寸,施用提插泻法 ,以握固的手指自然伸展或食指不自主抽动 3 次为度;再取 1.5 寸毫针 1 支,仍在合谷穴位置针刺向第一指掌关节基底部透刺,进针 1~1.5 寸,施用提插泻法,以拇指不自主抽动 3 次为度,合谷穴两针均留针 15 分钟以上。
上八邪:
分别在 2~3 、 3~4 、 4~5 指掌关节上 1 寸,向指掌关节基底部斜刺,进针1~1.5 寸,施用提插泻法,以各手指分别不自主抽动 3 次为度,留针 15 分钟以上.
( 5 )足内足内翻翻
处方:患侧丘墟透照海( GB40 ,足少阳胆经 ;KI6 ,足少阴肾经)。
自丘墟穴进针向照海部位透刺,透刺应缓慢前进,从踝关节的诸骨缝隙间逐渐透过,进针为
2~2.5 寸,以照海穴部位见针尖蠕动即可,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 ,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 30 秒钟,手法结束后,将针体提出 1~1.5 寸,留针 15分钟。
( 6 )共济济障碍障碍
脑干血管病共济障碍是非常多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临床表现以平衡运动、协调运动及震颤为主。石学敏院士设定两个穴位,收到非常理想的疗效。但是穴位针刺操作规范非常严格。
处方:风府或哑门( DU 15 ; DU 16 ,督脉)
( 7 )症状性癫痫
症状性癫痫是一个脑卒中多发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额、顶、颞区皮层梗塞,并发症状性癫痫的机遇相当高。症状性癫痫多发生于恢复期或后遗症 , 脑卒中患病 1 个月后或更长时间, 3 个月、半年后发作癫痫最为多见,发病早期发生癫痫的反而少见。针刺治疗症状性癫痫有较好的控制症状;减少或停止抗癫痫药物的应用的作用。
处方:双侧大陵( PC7 ,手厥阴心包经)
鸠尾( RN15 ,任脉)
大 陵:
位于内侧腕横纹中央,于皮肤呈 75° 角,稍向掌心斜刺 0.3~0.5 寸,施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 1 分钟,留针 15 分钟。
鸠尾:
位于腹正中线上,剑突下。施术前必须认真触诊,患者是否存在剑突下肝大。如果肝大,鸠尾穴应避免使用。施术时令患者双手抱头,将胸廓提起,吸气时进针,直刺 1 寸,施用捻转平补平泻 30 秒钟,不留针。
( 8 )高血压
处方:双侧人迎( ST9 ,足阳明胃经)
双侧曲池( LI11 ,手阳明大肠经)
双侧合谷( LI4 ,手阳明大肠经)
双侧太冲( LR3 ,足厥阴肝经)
双侧足三里( ST36 ,足阳明胃经)
人 迎:
位于喉结旁开 1.5 寸,胸锁乳突肌前缘,直刺 1.5 寸,视针体随动脉搏动节律而晃动时,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 ;捻转频率为 120~160 转 / 分钟,行手法 1分钟,留针 15 分钟。
曲池:
曲肘时,肘横纹桡侧端与尺骨鹰嘴连线 1/2 处,直刺 1~1.5 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 1分钟 ,留针 15 分钟。
合谷、太冲:
分别直刺 0.8~1 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 1 分钟,留针 15 分钟。
足三里:
足三里直刺,进针 1~1.5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补法,即左侧顺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右侧逆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施手法 1 分钟。
( 9 )便秘
由于脑卒中后排便体位改变和饮食结构、胃肠功能的紊乱,便秘也是脑卒中后的多见的并发症。尤其脑卒中急性期内,由于便秘引起腹压的增高,进而影响血压及脑压的调整。祖国医学也认为:在急性病证之时,通腹气是治疗的关键。
处方:双侧丰隆( ST40 ,足阳明胃经)
左侧水道、归来( ST28 、 ST29 ,足阳明胃经)
左外水道、外归来(自定腧穴)
丰隆:
直刺 1.5~2 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 ,行手法 1 分钟,留针 15 分钟。
水道、归来、外水道、外归来:
左侧外水道、外归来分别位于水道、归来旁开2 寸。 4 穴均直刺,进针 2.5~3 寸,施用大幅度;低频率捻转泻法,即捻转幅度大于 180° ;捻转频率为40~60 转 / 分钟,行手法 1 分钟,留针 15 分钟。
( 10 )小便失控
脑卒中患者随着脑功能的蜕变,或部分小便控制中枢(旁中央小叶)的损害,常出现小便失控,老年患者更为多见。小便失控包括小便失禁和尿潴留两类,也是脑卒中治疗中比较难以解决问题。
处方:关元( RN4 ,任脉)
中极( RN3 ,任脉)
曲骨( RN2 ,任脉)
关元、中极直刺 1.5~2 寸,施用呼吸补法,行手法 1 分钟,针后加温针灸。以1.5cm 长度艾条插入针柄,点燃至燃尽。曲骨,直刺 1~1.5 寸,施用捻转平补平泻,行手法 1 分钟。留针 15 分钟。
(11 )肩周炎
脑卒中早期瘫痪的肢体没能及时地进行被动锻炼,就会发生多种骨关节、软组织病变。肩周炎就是脑卒中患者最多见的软组织病变之一。
处方:肩髃( LI15 ,足阳明大肠经)
肩髎( SJ14 ,手少阳三焦经)
肩贞、肩中俞、肩外俞( SI9 、 SI15 、
SI14 ,手太阳小肠经)
痛点阿是穴刺络拔罐。
肩周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经筋发病,因此,所列腧穴并非重要,主要采用的是肩部经筋围
刺。肩部经筋主要是手阳明大肠经经筋;手太阳小肠经经筋。以上腧穴均为此经筋走行位置,针刺均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每穴行手法 1 分钟。
术者为患者做上肢被动运动,认真寻找肩部痛点。在痛点位置上用三棱针点刺 3~5 点,加用闪火罐,视其出血状况。一般出血 5~10ml 即可。拔罐时间不宜超过 5 分钟。
( 12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是脑卒中后比较容易发生的合并症之一,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也是非常困难,由于智力的衰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
处方:百会( DU20 ,督脉)
四神聪( EX-HN1 ,经外奇穴)
四白( ST2 ,足阳明胃经)
太冲( LR3 ,足厥阴肝经)
百会、四神聪:
均向后斜刺 0.3~0.5 寸,施用捻转平补平泻,行手法 1 分钟,留针 15 分钟。
四白:
直刺 0.8~1 寸,施用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 90° ;捻转频率为120~160 转 / 分钟,行手法 1 分钟,留针 15分钟。
太冲:
直刺 0.8~1 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 行手法 1 分钟,留针 15 分钟。
(13) 复视
脑干血管病,影响到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的任何一支,均会出现复视症状。主要症状是双目视物在某种角度时出现复视或物体边界模糊。针刺仍然有非常好的临床疗效。
处方:双侧天柱( BL10 ,足太阳膀胱经)
患侧睛明( BL1 ,足太阳膀胱经)
患侧球后( EX-HN7 ,经外奇穴)
天柱:
哑门穴旁开 1.5 寸,直刺0.3~0.8 寸,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 ;捻转频率为 120~160 转 /分钟,行手法 1 分钟。
睛明、球后:
睛明直刺 0.2~0.5 寸,球后先向下直刺,进针 0.5 寸后针体向上再进针0.3~0.5 寸。两穴手法要轻柔,出针后应按压片刻。
( 14 )听力障碍
脑干血管病影响到耳蜗神经时,临床可见耳聋、耳鸣等症。对于急性缺血性耳鸣、耳聋针刺治疗疗效显著。
处方:患侧翳风( TE l7 ,手少阳三焦经)
患侧耳门( TH21 ,手少阳三焦经)
患侧听宫( SI19 ,手太阳小肠经)
侧听会( GB2 ,足少阳胆经)
翳风:
直刺 0.5~1 寸,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 90° ;捻转频率为 120 ~ 160 转 / 分钟,行手法 1 分钟。
耳门、听宫、听会:
开口取穴,直刺 0.5~0.8 寸,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 90° ;捻转频率为 120 ~ 160 转 / 分钟,行手法1 分钟。
( 15 )睡眠倒错
睡眠倒错是中风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与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功能紊乱有关。针刺治疗优于药物疗法,收效迅速、无毒副作用。
处方:上星( DU23 ,督脉)
百会( DU20 ,督脉)
四神聪( EX-HN1 ,经外奇穴)
神门( HT7 ,手少阴心经)
上星:
正中线入发际 5 分,平刺 1~1.5 寸,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 90° ;捻转频率为 120~160转 / 分钟,行手法 1 分钟,留针15 分钟。
百会、四神聪:
均向后斜刺 0.3~0.5 寸,施用捻转平补平泻,行手法 1 分钟,留针 15分钟.
神门:
腕横纹尺侧端凹陷中,直刺0.2~0.5 寸,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 90° ;捻转频率为 120~160 转 / 分钟,行手法 1分钟。
治疗时间
每日针 2 次, 10 天为 1 疗程,持续治疗 3~5 个疗程。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黄帝内针实践录 陶鹏飞
黄帝内针治痛效如桴鼓,针下痛止,立竿见影,兹分享近期几个案例。案例3:一患者左侧肩胛部疼痛,脊柱中间僵硬,依次针右手外关、腕骨、后溪,每进一针,患者不适部位少一个,三针结束,不适全部消失。 -
骨伤科医案 冯彭盛
骨伤科医案姓名:王某性别:男年龄:38岁职业:建筑工人就诊日期:2024年9月20日---主诉反复腰部重着疼痛2月余,加重3天。嘱续服中药2剂巩固,避免劳累及辛辣饮食。 -
晕针急救一例 孙宇
2024年10.24日,今天在学校进行针灸诊疗,晚上七点左右来了一个精壮小伙,望诊看身形壮实,自诉右手肘因健身导致扭伤疼痛。 -
针灸治疗吞咽困难 崔乐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增高,各种生活压力、应酬、作息不规律等问题已经逐渐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其中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年轻化,发生脑中风后极易出现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起居及家属护理难度。 -
针灸治疗吞咽困难 崔乐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增高,各种生活压力、应酬、作息不规律等问题已经逐渐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其中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年轻化,发生脑中风后极易出现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起居及家属护理难度。 -
针灸治疗呃逆 崔乐
案例1:李某,男,55岁,因"饭后呃逆1天"来诊,用尽各种常规治疗方法,虽呃逆症状稍有减轻,但是频次却未曾改变,严重影响吃饭、睡觉。来诊后发现李某呃逆声急,伴有明显的前胸浮动,呈呕恶状。 -
吴门针灸临床散记 孙成力
吴门针灸明理则神效。案例4,某男,新冠感染,咽痛,颈背部酸痛,刺双侧液门,手三里,咽痛及颈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案例5,某女,新冠后腰痛半年许,针腹部水道,疼痛消除,再加液门、手三里、曲池辅助。 -
患儿腹痛点穴按摩立刻见效 王卫文
今天中午来一小孩10岁,脐左边疼痛难忍,弯腰手捂住疼痛的位置,疼痛时间半小时,无恶心呕吐腹泻。我本来给患者肌肉注射654-2的患者拍打针,我想到用手指给他点穴按摩,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按压两边的天枢穴,配合足三里,时间差不多两分钟,患者立刻说不疼了。 -
吃坏肚子针亦可解 王晨阳
但是另外也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听我细细道来昨天去朋友家里玩,已经吃过晚饭,但是嘴馋就让朋友带了一个鸡蛋灌饼。结果凌晨四点左右肚脐一下的小腹像绞痛一样疼醒,心想坏了估计就是昨晚的鸡蛋灌饼里榨菜出问题了。 -
一点感受 张文强
圣洁脊柱手法和三和课程的随感高老师一整天的课程对我来说,因为听过一次公开课。之前总说望而知之谓之神,一直没有切入点。高老师用手法帮我想通了一些点。其实大脑简单一点反倒挺好。
最新文章
-
针灸刺法(四) 胡松岩
进针先直刺,后透刺至前腹部。三个穴位的针刺方向是偏向患者喉结方向。针刺到位患者咽喉部会有针感。后改为舌下3寸针,深刺金津玉液。后面关于针灸是否有补泻和刺激量的观点,仅为记录还原。
-
针灸刺法(三) 胡松岩
刺入后禁止针身旋转。以防止针身缠绕肌肉纤维,形成滞针。以下肢出现三次抽动为宜。特例:极泉操作避开动脉在穴位下1寸进针,针尖到达穴位即可。特例:阴陵泉可用3寸针向下斜刺,针感到达小腿后侧对于下肢沉重感的缓解,效果甚佳。
-
针灸教学刺法(二) 胡松岩
风池穴深层解剖示丰富的血管、神经分布,故针刺可改善椎动脉供血。深刺法对顽固性疾病疗效较好。深刺风池穴医疗事故分析针刺风池穴所致医疗事故,虽然不及风府、哑门二穴多。风池穴的临床常用针刺方向或可能发生事故的方向的针刺深度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
针灸教学(一) 胡松岩
关于风池穴的针刺角度和进针深度,各家说法不一。现代针灸名家姜揖君认为风池穴进针深度需因人因病而异。著名针灸家方幼安先生取风池穴治肝胆诸疾,或驱泄风邪时,其进针方向为对准对侧瞳孔,进针后小幅度捻转,针感到局部。
-
一例针刺治疗经期综合征显效 姚维新
中医药治疗经期综合征优势明显,针刺可快速缓解症状。经期综合征,是指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发生的恶心、呕吐、腹泻、下腹痛、月经疹、痛经、经期头痛、情绪焦躁、月经前肥胖、乳房胀痛及敏感等表现,严重的可出现面色苍白、手脚冰冷、冷汗淋漓等症状,并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
-
腰背痛的中医针灸治疗辩证 毛家立
第四种为肩胛骨周围的疼痛,最常见为天宗及膏肓周围的疼痛,此类疼痛针灸汤剂疗效差,只能通过放血疗法才能治疗,放血得当可有立竿见影之效。
-
发现【经络】 武邵
美国的这些科学研究人员在文中说道:“长久以来,中医的经络系统存不存在,一直是现代医学质疑的主要对象,我们的研究发现证明,中医经络的确是存在的。这将会为未来人类医学的融合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必将促进中国医学与世界医学的结合,产生一个新的时代!”
-
安徽省名中医肖伟教授“项丛刺”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经验 丁宁
笔者有幸跟师肖伟教授学习针灸,现将其运用“项丛刺”针法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经验总结如下。诊断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4讨论肖教授认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为本虚标实之证,虚于五脏,以肾为主,实于瘀血、痰浊。
-
脐针三针用法笔记 丁宁
-
脐针入门 丁宁
相关方剂文章
-
在治疗不孕症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应诊中深有感触 林文强
在治疗无排卵不孕症中常用的两个方剂——益五合方和促排卵汤。1方剂介绍1.1益五合方在治疗不孕症中特别强调肾的主宰作用。无排卵不孕症的患者,临床上常见月经后期或闭经,月经量少,甚则稀发,经色淡红。其丈夫精子检查正常。
-
方剂针灸处方 李坚
很久以前收集的一份有意思的配穴处方,特此分享,希望对各师兄及老师有所助益。
-
【行医故事】医者心有千千结 于云
耳闻已注射鲁米那、冬眠灵等镇静解痉药,却未见效。此病此景已过四十余年,却心有千千结,"开锁法"不解其中奥秘,也无文本记录,以后也从未遇此病症。两条经文皆有类似之症,有主方治之。目前"医之所病,病道少",在悬壶行医的路上,病者病去才是医者的快乐!
相关医书文章
-
裘沛然:史料中这些惊人的艾灸案例,值得拜读 杭雅雯
病家则畏艾灸灼痛,灸后会遗留瘢痕。历代医书中有关灸法治疗急性炎症性和发热性疾患的记载,是屡见不鲜的。至于灸疮问题,也得全面考虑。
学习
学习
针灸醒脑开窍
学习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