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离奇的方子出奇的疗效

2021.12.20 3050阅读 评论数 9 35

止咳十一味治疗寒热不明的咳嗽

杨某某,男,23岁,2020年10月16日初诊。

主诉:咳嗽15天。

现症见:咳嗽,痰色白不稠,容易咳出,晨起咽干较甚,午后咳甚,舌脉无异常。

方证辨证:此为止咳十一味汤证,宜止咳十一味汤加百部,其方如下:

浙贝母10杏仁10甘草6半夏10

陈皮10茯苓10青皮10桑白皮10

五味子10当归10川芎10百部10

生姜3片

结果:2020年10月19日电话随访,服用上方3付后,诸症已!

按语:止咳十一味,这是一个验方,最早是从余国俊的著作中看到,余国俊乃江尔逊的高足,他在《我与先师的临证思辨》一书P18中写到“若遗留咳嗽尾巴者,则继服止咳十一味,此方流传在民间,原治疗肺结核咳嗽,20余年前我偶然移治1例外感咳嗽,外症已解,咳减而旬余不止者,1剂咳止,尔后治验渐多,便作为外感咳嗽的扫尾方来使用”。虽然读到知道,但是没有想到用到,直到后来有一老患者给笔者几个自己用过且疗效显著的“秘方”,发现其中便有这个方子,于是才真正重视此方,但是怎么用、什么情况下用也是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于这种主症不明的方子,笔者常采用以方测证的办法解决,经过认真分析方中药物组成,发现此方是二陈汤加减变化而来的,里面有佛手散(当归和川芎),里面有三皮(陈皮、青皮和桑白皮),另外再加五味子、浙贝母和杏仁即可。笔者治疗咳嗽,常以寒热二分,寒者多用金沸草散(旋覆花、白芍、甘草、止嗽散、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热者常用前胡止嗽散(前胡、止嗽散、贝母、杏仁、枇杷叶、竹茹、瓜蒌和芦根),对于这种寒热不明的咳嗽常用本方,“痰色白不稠”这是寒象,“晨起咽干较甚”这是热象,你说寒象它有热象,你说热象它有寒象,对于这种处于寒热过渡时期的咳嗽,或者有寒欲化热之象的咳嗽,或者有夜咳较甚之情形者,或者有痰瘀互结之病机者,均可用本方化裁,本案即是明证,方药对症,效如浮鼓,果然服用三剂后,咳嗽霍然而愈!

余国俊认为“本方药味十分平淡,但组合离奇,很难强为之诠解”,但是笔者还是想尝试诠解一下,细细研究本方,似乎有温胆汤之义,均含有二陈汤,竹茹与贝母相似,枳壳与青皮相似,二陈汤治疗痰饮,仲景有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非常符合医圣法旨;化热用贝母和桑白皮治之,有瘀用当归和川芎治之,二陈汤加当归笔者常用之治疗咳嗽夜甚者,二陈汤和五味子类似于经方姜辛味组合,用温散配伍酸收,不至于宣发太过,不至于温燥伤阴,加减化裁随证治之,完全可用于寒热痰瘀诸证咳嗽,此笔者之点滴心得也,一孔之见,还望读者斧正!

另外为了方便记忆,笔者将药物组成自编为一句口诀:“我本人23.5岁当英雄”,本人指的是贝母和杏仁,23.5指的是二陈汤、三皮和五味子,当英雄指的是当归和川芎,剂量除了甘草用6克,其他诸药均用10克,此为笔者所拟之常用量,而余国俊方中诸药剂量均为6克,且原方中贝母为川贝母,笔者为浙贝母,此为两方之细微区别,然其义也是大同小异也!

后记:2021年12月14日,也就是1年多后,本案的主角杨某某又来看咳嗽,已经咳了4天,笔者观其刻症“痰白稀,舌尖略红,咳甚则呕,咳甚则右头痛”,仍旧用上方治之,只是与温胆汤合用,12月18日电话随访也是三付而愈。呜呼哀哉,此方之精妙不可不精研也!前后俱用一方于一人,非笔者懒惰,乃病机相同耳!大概此人之体质易患“止咳十一味汤证”,姑且命之曰“止咳十一味体质”,此法非笔者独创,乃效法南京黄煌教授耳!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夏耀飞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姜素恩 资质认证

    👍🏻赞👍🏻

    2022-09-10 01:16 评论数 0 0
  • 黄磊 资质认证

    实为临床千锤百炼所得

    2022-04-28 04:49 评论数 0 0
  • 李艳艳 资质认证

    厉害了

    2022-04-07 04:50 评论数 0 0
  • 马亮 资质认证

    学习

    2022-02-24 01:52 评论数 0 0
  • 陈玉佳 资质认证

    感谢夏老师

    2022-02-17 04:29 评论数 0 0
  • 李成蹊 资质认证

    在余国俊老师的书中见过,但书中只说“组合离奇”,未加细解。夏老师此文剖析深入浅出,学习!

    2022-01-29 11:04 评论数 0 0
  • 牛元增 资质认证

    给你点赞,功德无量!👍 👍 👍

    2021-12-24 10:19 评论数 0 0
  • 苏燕 资质认证

    写的真好,受益匪浅,感恩分享!

    2021-12-21 03:05 评论数 0 0
  • 张鹏 资质认证

    写的真好!!

    2021-12-21 09:31 评论数 0 6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厥阴4 李华歆

    大家仔细想想患儿高热的时候手脚发冷是不是符合“厥阴病”中的“厥”,而高热则符合“厥阴病”中的“发热”(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

  • 经方实验录之便秘不寐案 张宝华

    张某某,男,69岁。慢病多年,气血已虚,今大便干难解月余,腑气不通而腹胀不适,素有失眠,时下腑气不通,臣扰君主,神明难安也。服一次后大便未得泻,腑气运转,得屎气,即觉舒适,眠略佳。药后便通,诸症迎之而缓,且未见不适,药证魂体合一耳。

  • 口腔异味一则 曹雪盼

    患者男28岁主诉口腔异味三月余,患者自述平时睡醒后及饭后见口腔异味口黏痰多白色平时胃口可无口干口苦胸闷晨起恶心晚上躺时恶心加重睡眠可大便一般小便调。

  • 茵陈五苓散 李华歆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患者同样是得了“黄疸病”,此时应该“身目俱黄”,而从后面的用方可以推断,患者此时核心病机应该是“水湿夹热”,且湿偏重于热!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 黄帝内针治疗胃胀痛效如浮鼓 夏耀飞

    黄帝内针治疗胃胀痛效如浮鼓麻某某,女,54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叶寨村,2023年11月1日初诊。这就是黄帝内针所谓的“6321”法则,6指的是六经,3指的是三焦,2指的是左右,1指的是阿是穴。

  • 基于壬水癸水治疗水肿 罗沿印

    临床中,水肿病的发生不仅与肺、脾、肾关系密切,与壬水、癸水也密切相关。水肿一般是因外感或内伤所致肺、脾、肾气化功能异常而出现的水液潴留,表现为身体局部或全身浮肿的病证。壬水、癸水学说是十天干与阴阳五行和人体脏腑相对应而成。

  • 冯世伦:少吃也是愈病方 彭功伟

    5岁男孩长期反复发烧,经方辨证属实,故遵“实者损之”而使病愈。而增加营养是提高抗病能力的理念,是违反“实者损之”之理,故使病长期不愈。即是说,“损谷则愈”,体现了经方的辨证论治精神,经方治病是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不能不问虚实,盲目用补。

  • 高血压头晕头闷案。5剂效。 李高勤

    冯某,女,60岁。2023年12月4日就诊。主诉:高血压头晕头疼10年,加重11天。分析:1.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肺炎住院后头晕头闷加重,口干口苦,上热,便秘,4-5天一次,是里结。

  • 现代人认为的麻杏石甘汤 张宝华

    麻杏石甘汤一、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 反复口疮,泻心汤合升阳散火汤治愈 陈玉佳

    临床常会见到一些患者,反复口疮,伴有口气,反酸,打嗝。思考过后,认为是阳明湿热,葛根芩连汤应该可以应对。服药四剂后,反馈口疮已经下去,心中窃喜此病随手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