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平陈定眩汤

2022.05.31 773阅读 评论数 0 2
无痰不作眩—眩晕医案两则与平陈定眩汤

绍案1

何某,男,83岁。

2010年3月1日 初诊。

主诉:眩晕加重两年余。

病史:眩晕病史很长,十余年前曾因眩晕而昏倒。近两年多来加重,平时头昏,严重时眩晕伴恶心。

不能平躺,一平躺马上就晕,只能侧睡,且早上起床时会头眩,需闭目休息一会儿才能缓解。

患者特别提出,想做白内障手术,但是不能平躺,因此没法做手术。胃纳、大便、睡眠可,口臭口腻,头项无不适。有高血压病史30余年,平日服珍菊降压片。舌淡红苔薄腻,脉沉弦。平陈定眩汤加味。

处方:制半夏30g,茯苓30g,陈皮9g,苍术30g,川朴9g,白蒺藜30g,天麻30g,钩藤30g,泽泻30g,藿香9g,佩兰9g,7剂。

另,本拟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但因患者无法平躺而作罢。

2010年3月8日二诊:药后曾有1天头晕消失,但今天头晕又加重,口腻。舌苔薄白略腻,脉沉弦。平陈定眩汤加味

处方:制半夏30g,茯苓30g,陈皮9g,苍术30g,川朴9g,白蒺藜30g,天麻30g,钩藤30g,泽泻30g,葛根30g,鬼箭羽30g,7剂。

2010年3月22日三诊:上方只服7剂,头晕大减,经常有头目轻松的感觉,仍有口腻。舌苔薄白略腻,脉沉弦。

处方:守3月8日方,加全蝎3g,14剂。

2010年4月12日四诊:四分之三时间头不晕。舌苔薄淡黄,脉沉弦。

处方:守3月22日方,加菊花9g,7剂。

2010年4月26日五诊:服上方后,前12天均安,前天开始又有头晕。舌苔薄白腻,脉弦。

处方:守3月22日方,改葛根90g,14剂。

2010年5月17日六诊:平日头已不晕,且能平躺15分钟。舌苔薄白腻,脉沉弦。

处方:守3月22日方,改葛根90g,加菊花30g,14剂。

2010年5月31日七诊:头不晕,舌苔薄白略腻,脉沉弦。平陈定眩汤加味。

处方:制半夏30g,茯苓30g,陈皮9g,苍术30g,川朴9g,白蒺藜30g,天麻30g,钩藤30g,泽泻30g,葛根90g,鬼箭羽30g,全蝎粉(吞服)3g,蜈蚣粉(吞服)3条,17剂。

2010年6月21日八诊:已能平躺30分钟。舌苔薄白略腻,脉沉弦。

处方:守5月31日方,加制半夏10g(即共用半夏40g),7剂。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2010年7月5日九诊:患者能平躺至少30分钟,有时还能睡着。6月29日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右侧软斑,左侧钙化斑)形成,右颈内动脉供血不足。舌苔薄白略腻,脉沉弦。

处方:守5月31日方,加水蛭粉(吞服)3g,地龙粉(吞服)3g,7剂。

2010年7月26日十诊:曾有一天头晕恶心呕吐,自行缓解。余时安。舌苔薄白略腻,脉沉弦。

处方:守5月31日方,加水蛭粉(吞服)3g,地龙粉(吞服)3g,地鳖虫6g,7剂。

2010年9月13日十一诊:停药以来,症状尚平稳,能平卧,但右侧卧位引起头晕。舌苔薄白腻,脉沉弦。平陈定眩汤加味。

处方:制半夏30g,茯苓30g,陈皮9g,苍术30g,川朴9g,白蒺藜30g,天麻30g,钩藤30g,泽泻30g,葛根90g,鬼箭羽30g,全蝎粉(吞服)3g,蜈蚣粉(吞服)3g,水蛭粉(吞服)3g,地龙粉(吞服)3g,血竭粉(吞服)3g,7剂。

2010年9月27日十二诊:头晕已明显缓解,平卧、右侧卧皆不头晕。最近因为西医嘱更换降压片,导致血压不稳定。舌苔略腻,脉沉弦。今测血压180/70mmHg。

处方:守9月13日方,加钩藤(后下)15g(即共用钩藤45g),14剂。

2010年10年18日:病证尚安,今测血压145/85mmHg。舌苔略黄腻,脉弦。

处方:守9月13日方,加钩藤(后下)15g(即共用钩藤45g),地鳖虫9g,7剂。

案2

王某,男,80岁。

2010年10月21日初诊。

主诉:头晕两年。

病史:患者两年来反复头晕头昏,2009年6月15日头颅CT示两侧半卵圆区小缺血灶,老年脑改变。否认高血压、颈椎病史。

平素经常目糊、腰酸、走路打飘,行走快则时有胸闷,睡眠多梦,时有拳打脚踢,踢到老伴或墙壁,小溲黄,夜尿一二次,大便两日一行,偏干。

舌苔根白腻带黄,脉弦。平陈定眩汤加味。

处方:制半夏30g,茯苓30g,陈皮9g,苍术30g,川朴9g,白蒺藜30g,天麻30g,钩藤(后下)30g,泽泻30g,菖蒲30g,远志9g,7剂。

2010年10月28日二诊:头晕头昏已减轻,睡觉时拳打脚踢现象大减,近日舌尖痛,舌苔根白腻带黄,脉弦。

处方:守初诊方,加决明子30g,川连3g,竹叶9g,连翘9g,7剂。

2010年11月4日三诊:头晕头昏减轻,睡觉时拳打脚踢已除,舌尖痛消失,口腻减,大便日行一次,通畅。舌苔根白带黄腻,脉弦。

处方:守初诊方,加决明子30g,川连3g,葛根30g,7剂。

以后仍以初诊方加减,服至2010年12月16日诉头晕头昏消除,继续服药巩固至2011年4月21日,诸症均安。

按语:古人论眩晕,大率与风、火、痰、虚诸端有关。

以我粗浅的临床体会,肝风上扰、痰湿内蕴、中气不足是眩晕最常见的类型。

肝风上扰,可用天麻钩藤饮、镇肝息风汤化裁;

中气不足,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加减;

痰湿内蕴,古方虽有半夏白术天麻汤,然我以为似有势单力薄之嫌,因新订平陈定眩汤一首。

是方由二陈汤合平胃散、泽泻汤,加白蒺藜、天麻、钩藤而成,具体组成是:

制半夏30~60g(甚则80g,100g),茯苓30g(或兼有失眠用90~100g),陈皮9g,苍术30~60g,川朴9g,白蒺藜30~50g,天麻30g,钩藤30~60g,泽泻30~60g(甚则90g)。

案1患者高龄而长期头晕,不能平躺,属痰湿内蕴,经用平陈定眩汤稍事加味,病情获得明显改善。

后查颈动脉超声,发现颈动脉斑块,加用全蝎、蜈蚣、地龙、水蛭、地鳖虫等虫类药,可惜后未进一步复查。

案2患者同样是高龄老人,除眩晕外尚有睡眠异常,多梦而拳打脚踢,经用平陈定眩汤加菖蒲、远志,即参入平陈宁神汤,诸症很快改善乃至消失,疗效尚称满意。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刘剑锋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乌梅丸医案二则 孙亮

    乌梅丸医案二则医案一:患者汪某某,女,54岁,主因"发作性胸闷、气短3年,加重1月余"由门诊收住院。入院诊断:1.不稳定型心绞痛2.胃-食管返流病伴有食管炎处方:乌梅丸合小柴胡汤、百合地黄汤、三物黄芩汤加减。

  • 经方加减治愈“感冒后咳嗽1周”案 宗琪

    患者:王某某性别:女年龄:9岁初诊日期:2023年11月15日主诉:感冒后咳嗽1周。

  • 咽痒咳嗽1月余,经方加减诸证愈 宗琪

    患者:董某某性别:男年龄:18岁初诊日期:2023年10月29日主诉:咳嗽、咳痰伴咽痒1月余。条文学习:《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

  • 寺前的树 陈鹏

    文/陈鹏医生在一个明媚的下午偷闲我孤身入寺寺里寺外空无一人如同佛性之空空随机扫码捐了点功德666是个吉利的数字没有贿赂佛祖的嫌疑本来我什么也不求什么我喜欢在佛像前静立享受片刻的宁静也不用许任何愿佛祖自会知晓一切事实上我宁做寺庙前的一颗树无心无欲无争就这样静

  • 肝郁兼痰浊阻滞证治疗一例 蔡根深

    腰部不适,眠可,纳少,大便尚可。方药:黄芪15g茯苓12g白芍15g法半夏20g厚朴12g陈皮12g射干10g淡豆豉15g杏仁10g枳实10g苏子10g焦山栀12g桑叶20g神曲12g竹茹15g炙甘草6g,7剂。

  • 水边的枯叶 陈鹏

    水边的枯叶文/陈鹏医生南飞的雁群哀鸣阵阵我独自在寒夜中静坐凝望星空两岸的芦苇轻舞河里有一叶孤舟钓鱼的人伸了伸懒腰天上的残月如钩镜中人一夜间的白发如秋后的菊花开遍山坡如同我杂乱的心绪被风吹过的中年脚下又踏上寒霜那凋零的葡萄藤在空中沉默我不能回头身后的万家灯火

  • 找准自己的调补方 谢江强

    因人而异,找准自己的调补方每个人的阴阳气血属性都不尽相同。然后辨别气血是否有余或不足,在适合自己的膏方中按加减用药原则做相应调整即可,这在书中每节内容中都有提及。女性在经期、孕期、哺乳期忌服用膏方,以免造成气血失调。

  • “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的典型案例 宗琪

    患者:徐某性别:男年龄:43岁初诊日期:2023年8月31日主诉:腰痛多年,加重4天,自述一吸气时腰痛不适。现病史:患者既往腰痛病史多年,4天前述因受凉诱发腰痛加重,在青岛多家医院就诊,未得明显效果,迟迟不愈。

  • 厚朴麻黄汤 李华歆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厚朴麻黄汤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再论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量 姚金虎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量,这确实很有道理啊。量不仅仅是剂量,也是配伍比例。量是证的体现,也是辨证论治的灵魂。另外有些独特的剂量,比如逍遥散中的薄荷,补中益气汤中的升麻,柴胡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中医思维的重要体现,绝不是什么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