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医圣治痞有十方,十方病机各不同

2022.03.25 1190阅读 评论数 4 14
痞满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症,使病人自觉上腹部饱满有阻塞感,但是按之柔软不痛。多有中焦斡旋失职所致。常见病因有色诱汗,有痰有水,有气有饮,有单独为病,有相兼病。医生张仲景治疗痞满,只是至少给出了t个方剂,每个方子都有严格的适应症,如果能够准确应用,效果非常显着,下面我们就谈谈十个方子的具体应用及辩证要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张方子:大黄黄连泻心汤
此方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主要病机为邪热阻滞中焦。
辨证要点为心下痞,觉有一物,以手按之濡软,散之无物,两傍无支结之感,但觉心下痞者,同时伴有心烦,舌红,一苔黄等症状。
最具特色或者说需要注意的是本方的煎服方法与众不同:大黄二两(味苦寒) 黄连一两(味苦寒)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汁去滓,分温再服。
第二张方子附子泻心汤
原方主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 主要病机为邪热阻滞中焦,同时病人又有阳气虚弱。辨证要点心下痞闷,恶寒汗出,舌淡苔黄,脉沉。
其煎服方法也要十分注意:大黄、黄连、黄芩用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滓,取其味薄气轻以清泻心下热壅;别煮附子,久煎取汁,取其药力醇厚以温经扶阳,并能降低其毒性。再将两种药汁混合,分二次温服。徐大椿《伤寒论类方》云:此法更精,附子用煎,三味用泡,扶阳欲其熟而性重,开痞欲其生而性轻。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云: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第三张方子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医圣张仲景治疗心下痞满的代表方子。
原方主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主要病机为寒热互结之心下痞证。寒热并存,在中焦虚寒的基础上燥热壅堵。也就是说,半夏泻心汤证是在中焦虚寒证的基础上伴有实热内壅。辩证要点:呕,利,而肠鸣,心下痞硬者。舌头薄而黄,而且腻,脉弦数。注意煎法: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第四张方子 生姜泻心汤

原方治疗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主要病机为水热互结,胃气不和。本方以干噫食臭、心下痞硬、肠鸣下利为辨证要点。煎法同半夏泻心汤。

第五张方子 甘草泻心汤

原方治疗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主要病机胃中虚,客气上逆。辩证要点: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腹泻频作,顽谷不化。
   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和甘草泻心汤证均为寒热错杂,中焦气机痞塞所致的心下痞、呕而肠鸣、下利等症状,但半夏泻心汤证以心下痞、呕而肠鸣为主,乃寒热互结,胃气失和所致;生姜泻心汤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为主,乃水热互结,兼有食滞所致;甘草泻心汤以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下利频剧、干呕心烦为主症,为脾胃虚弱较甚,寒热错杂于中,水谷不化所致。半夏泻心汤证重在呕逆,故以半夏为君降逆止呕;生姜泻心汤证兼有水饮食滞,故以生姜为君宣散水饮;甘草泻心汤证脾胃虚弱较甚,故重用炙甘草补脾和胃。

第六张方子 桂枝人参汤

原方主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主要为病机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辨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利下不止,心下痞硬,畏寒怕冷,表里俱寒。

(本病方下利与葛根黄芩黄连汤下利区别,后者治疗表里皆热而下利者,桂枝人参汤治疗表里皆寒而下利者,临证可将二方对等看待。所治发热腹满与厚朴七物汤区别,后者治疗里实腹满而发热者,桂枝人参汤治疗里虚腹泻而发热者)
注意本方的煎服方法。桂枝四两(另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本方理中汤先煎、久煎,桂枝汤后下。理中汤先煎,使其发挥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之作用;桂枝后下,使其气锐先行以解表。古人曰:理中加人参,桂枝去芍药,不曰理中,而曰桂枝人参者,言桂枝与理中表里分头建功也。故桂枝加一两,甘草加二两。其治外协热而里虚寒,则所重仍在理中,故先煮四味,而后纳桂枝,非但人参不佐桂枝实表,并不与桂枝相忤,宜乎直书人参而不讳也。

第七个方子 旋覆代赭汤

原方主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主要病机胃虚痰阻,逆气上冲。辨证要点:主症: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噫气频作。副症:呕吐痰涎,或头晕目眩,或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或泛清水。舌脉: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缓。诊断要点1.必须具备主症。2.副症加典型舌脉。3.主症之心下痞硬或噫气频作加副症之呕吐痰涎。煎服方法:旋覆花、半夏(洗)、甘草(炙)各9g、人参、代赭石各6g,生姜15g,大枣(擘)4枚。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第八张方子 五苓散

原方治疗: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病机为水饮内停致使中焦气机痞塞不通所成。辨证要点:心下痞,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舌滑体润,脉弦。煎服法: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注意喝米粥,饮温水,促汗出。

第九张方子 大柴胡汤
 
原方治疗: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病机:少阳不利,阳明郁热。辩证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吐不止、心下痞硬、大便不解、胁热下利等症状。煎服方法: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大黄二两,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第十个方子 十枣汤

原方治疗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病机:饮停胸胁,阻碍气机,气机升降不利。辨证要点:主症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心下痞硬胀满,或有:咳嗽,气短,头痛,微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或干呕,下利。舌脉:舌苔白,脉沉弦。诊断要点1.必须具备主症。2.或有症加一至二个副症。
煎服方法:芫花(熬)、甘遂、大較各等分。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1.5~3g),羸人服半钱匕(0.7~1.5克)。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药物的炮制用量用法以及服药后的调养交代的都十分清楚,务必注意,避免不良反应。
   
经方的应用十分广泛,每一个方都有多种用途,在此仅仅就心下痞满的症状的用法,做一小小总结,挂一漏十,望补正。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刘革命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桂枝芍药知母汤 李华歆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炮)二枚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 腰扭伤后腰痛 张宝华

    孙某某,男,72岁。二诊:“药后当天即觉腰部舒适,疼痛缓解”。

  • 大青龙汤 李华歆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条中其人未见少阴证,太阳受湿所困,故重而不疼,脉见缓象,此为湿,亦可与大青龙汤发之。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亦可与大青龙汤发之。

  • 脂肪肝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谢江强

    脂肪肝的概念及临床表现脂肪肝是以肝细胞脂肪过度贮积和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目前我国常见的肝病之一,可发生在不同年龄,一般40~50岁发病较多。通常,脂肪肝经过生活习惯的改善、锻炼以及及时的药物治疗,多数可以恢复正常。

  • 奔豚汤 李华歆

    小编还是利用业余时间为大家讲解经方理论,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经典名方——奔豚汤!《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 慢性萎缩性胃炎方 李超鹏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腕痛""痞满""胃痞"范畴,其发病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 中医人日常 李华歆

    坚持背诵也是对古人的一种慰藉,圣人传精神,而后学只有不断的努力,摸索才有可能成功,其实处于当今社会,面对浮躁的人心,真正能静下来的人真的不多了,而小编并不觉得坚持背诵是愚公移山一样的蠢事,反而觉得是一种能够传承精神的幸事!

  • 病案分享:乌蛇荣皮汤减味治疗银屑病皮损 于长振

    【就诊背景】HIV10余年,既往曾有8年左右抗病毒治疗,近6年停药,就诊时HIVRNA3次方,CD4计数90个/ul,‘银屑病史10余年,与HIV同时起病,长年困扰于皮肤问题,应用各类护肤品及激素类药物等,反复起病。此次以HIV就诊,重新启动抗病毒治疗“T

  •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愈外伤头痛案 刘晓伟

    李某,男22岁。

  • 经方 耳石症案 周荣胜

    思某,女,四十岁,患头晕症年余,经西医诊断为耳石症,平素焦虑,时发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食欲欠佳,多次求诊于中西医,先后予天麻钩藤、镇肝息风之属,倍他司汀、耳石复位之类,均未取效。故投吴茱萸汤加味,一剂症减,两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