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瑛抽丝剥茧起沉疴治疑难证

2021.06.28 72阅读 评论数 2 3
小编导读
中医擅治疑难杂症,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有些疾病,着实让人伤透了脑筋,这不,来了一位不明原因全身肿胀的患者,把名中医都难住了!一起去看看怎么回事吧!
刘某,女,43 岁,干部。门诊号: 01060482。初诊时间: 2003 年6月30日。
患者诉全身浮肿6 年,曾到上海检查和治疗,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故长期服双氢克尿噻片。虽服药后肿稍退,但一停药则肿胀又起,以下午为甚,伴尿量减少。检查见无明显凹陷性水肿,肌肉较硬,按之诉发胀。余无他症,纳、便正常,舌红,苔白根厚,脉细缓。
脉证合参:《黄帝内经》云: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今之肿胀乃寒伤形也。又云: “热胜则肿。”故此为阳气内郁,日久必生肿胀。今皮肌无红热痛之象,但舌根白厚,乃水湿下注,肾阳不足,气化不利,并郁而化热。
治法:清下焦之湿,通阳利水。
方药:知柏地黄汤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肥知母、炒黄柏、生地黄、地骨皮各12g,淮山药、茯苓皮、煨葛根、地骷髅、大腹皮各30g,川芎、炒白芍、泽泻各15g,桂枝9g。7 剂,水煎两汁,分服。嘱仍可服双氢克尿噻片,以后慢慢减量。
2003/07/07
二诊
药后下肢未见浮肿,自觉小腿肌肉发胀,口腔溃疡,舌红,苔白,脉细缓。
处方:肥知母、炒黄柏、生地黄、地骨皮各12g,淮山药、茯苓皮、煨葛根、大腹皮、地骷髅各30g,川芎、炒白芍、泽泻各15g,桂枝6g,淡竹叶9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3/07/13
三诊
下肢浮肿胀又起,下午为甚,口腔溃疡除,纳、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肥知母、炒黄柏、生地黄、水牛角各12g,炒白芍、泽泻各15g,淮山药、茯苓皮、煨葛根、大腹皮、地骷髅各30g,桂枝9g,生枳壳20g,生白术6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3/07/21
四诊
下焦湿解,下肢浮肿未见,仍发胀,舌淡红,苔转薄白,脉细缓。
处方:桂枝、川牛膝、生白术、生姜皮各9g,猪苓、白茯苓、生枳壳、地骷髅各30g,地骨皮、生黄芪、鸡内金、独活各12g,泽泻、车前草各15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3/07/28
五诊
下肢发胀稍减,尿量仍少,仍服双氢克尿噻片,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桂枝、生白术、生姜皮、川牛膝、砂仁、蔻仁各9g,猪苓、白茯苓、生枳壳、地骷髅、桑椹子各30g,泽泻、车前草各15g,地骨皮、生黄芪各12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3/08/04
六诊
下肢肿胀以下午为主,腓肠肌处特别硬胀,尿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生黄芪、仙茅各15g,升麻3g,绞股蓝20g,防己、软柴胡、生白术、生姜皮各9g,生枳壳、猪苓、白茯苓、地骷髅、大腹皮、仙灵脾各30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3/08/18
七诊
下肢仍浮肿发胀,近日头晕,有时潮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生黄芪、生枳壳、猪苓、白茯苓、地骷髅、仙灵脾各30g,生白术、炒当归、川牛膝各12g,软柴胡、防己各9g,鹿角片6g,粉丹皮、仙茅各15g,绞股蓝20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3/08/25
八诊
下肢午后仍肿胀,程度有所减轻,头晕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生黄芪、生枳壳、地骷髅、猪苓、白茯苓、仙灵脾各30g,防己、生姜皮各9g,鹿角片6g,仙茅15g,生白术、地骨皮、白芥子、葶苈子各12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3/09/01
九诊
下肢浮肿减轻,余无殊,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生黄芪、生枳壳、地骷髅、猪苓、白茯苓、仙灵脾各30g,生白术、地骨皮、白芥子、葶苈子各12g,生姜皮9g,仙茅15g,鹿角片、川椒目各6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3/09/08
十诊
坐久午后仍下肢肿胀,乏力,胃纳正常,大便干,舌淡红,苔薄,脉细缓。测K、N、CL 均正常。
处方:淡附子10g,肉桂(后下)、山茱萸各6g,猪苓、白茯苓、粉丹皮、炒白芍、川芎、仙茅、泽泻、车前草各15g,淮山药、仙灵脾、大腹皮各30g,生地黄、白芥子各12g,葶苈子9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3/09/15
十一诊
下肢浮肿胀减轻,乏力存在,纳、便正常,夜寐欠安,舌红,苔根白,脉细缓。
处方:淡附子10g,肉桂(后下)、山茱萸各6g,猪苓、白茯苓、粉丹皮、炒白芍、川芎、仙茅、泽泻、车前草各15g,淮山药、仙灵脾、大腹皮各30g,生地黄、白芥子各12g,葶苈子、防己各9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3/09/23
十二诊
浮肿明显减轻,自己开始撤利尿剂,口干,纳、便正常,舌尖红边锯齿,苔白,脉细缓。
处方:淡附子10g,肉桂(后下)、山茱萸各6g,猪苓、白茯苓、粉丹皮、炒白芍、川芎、仙茅、车前草各15g,淮山药、仙灵脾、大腹皮、桑椹子各30g,生地黄、熟地黄、泽泻、白芥子各12g,葶苈子、防己各9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3/09/29
十三诊
下肢肿胀全消,利尿剂停用,纳、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泽泻、白芥子各12g,淡附子10g,肉桂(后下)、山茱萸各6g,猪苓、白茯苓、粉丹皮、仙茅、川芎各15g,淮山药、仙灵脾、桑椹子各30g,葶苈子9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3/11/03
十四诊
肿胀半月来未见,近来头痛,夜寐欠安,纳、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细缓。
处方:肉桂(后下)、山茱萸各6g,生地黄、熟地黄、泽泻、白芥子各12g,淮山药、仙灵脾、桑椹子、煨葛根各30g,白茯苓、猪苓、仙茅、川芎、粉丹皮各15g,葶苈子9g,淡附子10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3/11/24
十五诊
11 月3 日月经来潮,出现面部浮肿,潮热,耳鸣,夜寐已安,纳、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细缓。经前易肝火犯脾,故面部浮肿。
处方:淡附子10g,生地黄、熟地黄、川石斛、白芥子各12g,猪苓、白茯苓、粉丹皮各15g,淮山药、仙灵脾、桑椹子各30g,山茱萸、肉桂(后下)、川椒目各6g,葶苈子、焦山栀各9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3/11/29
十六诊
面浮肿减轻,夜寐安,腰酸,月经行量多,舌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淡附子、猪苓、白茯苓、山茱萸、白芥子、川石斛、白蔹、巴戟天各12g,肉桂(后下) 6g,粉丹皮15g,淮山药、桑椹子各30g,淡竹叶9g。10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4/02/23
十七诊
下肢肿胀和浮肿均未发生,纳、便正常,体重增加,月经2 月10 日已行、量多、兼块,舌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桂枝9g,白茯苓、生白术、泽泻、川石斛、白蔹各12g,苦丁茶20g,绞股蓝15g,芦荟1g,生枳壳、决明子、桑椹子、仙灵脾各30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4/04/19
十八诊
停药两月,近1周开始出现下肢浮肿,纳、便正常,舌红,苔厚,脉细缓。
处方:生白术、桂枝、白芥子各9g,猪苓、白茯苓各15g,生枳壳、苦丁茶、绞股蓝各20g,决明子、仙灵脾、桑椹子各30g,芦荟1g,白蔹、地骨皮、车前草各12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4/05/18
十九诊
下肢浮肿又起,与前相比症状减轻,乏力,纳、便正常,舌红,苔薄,脉细缓。
处方:生黄芪、猪苓、白茯苓、绞股蓝各15g,桂枝、淡附子各9g,泽泻、地骨皮、白芥子各12g,大腹皮、仙灵脾、决明子各30g,鹿角片6g,芦荟1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4/06/21
二十诊
劳累后下肢浮肿时起时伏,但能缓解,纳、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细缓。
处方:桂枝、生白术各9g,猪苓、白茯苓各20g,广木香、怀牛膝、白芥子、淡附子、泽泻、地骨皮各12g,生枳壳、地骷髅各30g,鹿角片6g,车前草15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4/07/04
二十一诊
4 年来病情一直稳定,未出现下肢肿胀和面部浮肿,近日下肢又出现浮肿,纳、便正常,舌淡红边锯齿,苔薄,脉细缓。
处方:桂枝、鹿角片各9g,泽泻15g,地骨皮、桑白皮、生白术各12g,猪苓、白茯苓、生枳壳、地骷髅、仙灵脾、车前草各30g,生姜皮6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4/07/12
二十二诊
午后出现浮肿,面肿肢胀,口干饮多,纳、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淡附子、桂枝、白芥子、鹿角片各9g,猪苓、白茯苓、泽泻、生枳壳、地骷髅、鲜石斛、仙灵脾各30g,仙茅15g,生白术、白蔹各12g。7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4/07/18
二十三诊
下肢仍肿胀,腰痛,皮肤干燥,纳、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细缓。
处方:生黄芪、鹿角片、川椒目、桂枝、山茱萸各9g,生白术、淡附子各12g,猪苓、白茯苓、泽泻、生枳壳、大腹皮、紫丹参各30g,粉丹皮15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4/08/01
二十四诊
下肢浮肿减轻,纳、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细缓。
处方:淡附子、粉丹皮各15g,桂枝、山茱萸、鹿角片、川椒目各9g,猪苓、白茯苓、泽泻、生枳壳、大腹皮、紫丹参各30g,生黄芪、生白术、巴戟天各12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4/08/15
二十五诊
下肢浮肿改善,脱发,面浮,纳、便正常。舌淡红,苔薄,脉细缓。
处方:生黄芪、淡附子、炒白芍、粉丹皮各15g,桂枝、生白术、鹿角片、炒当归、巴戟天、菟丝子各12g,泽泻、生枳壳、猪苓、白茯苓各30g,川椒目9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4/09/05
二十六诊
浮肿好转,乏力,纳欠香,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生晒参3g,生黄芪、淡附子、粉丹皮、炒白芍15g,桂枝、生白术、鹿角片、防己、炒当归、巴戟天、菟丝子各12g,泽泻、生枳壳、猪苓、白茯苓各30g,川椒目9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4/09/18
二十七诊
近日浮肿又起,同时出现口腔溃疡,纳、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细滑。
处方:生黄芪20g,桂枝、生姜皮、小茴香、鹿角片、淡附子各9g,川黄连4g,川椒目6g,泽泻15g,桑白皮、地骨皮各12g,猪苓、白茯苓、地骷髅、鹿衔草各30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4/09/29
二十八诊
浮肿基本缓解,口腔溃疡仍存,纳、便正常,舌淡红,苔薄,脉细缓。
处方:生黄芪20g,桂枝、生姜皮、淡附子、鹿角片、小茴香各9g,桑白皮、地骨皮、菟丝子各12g,川黄连、川椒目各6g,地骷髅、猪苓、白茯苓、鹿衔草各30g,泽泻、人中白各15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4/10/27
二十九诊
下肢浮肿基本消失,口腔溃疡已解,纳、便正常,舌淡红,苔薄,脉细缓。
处方:生黄芪、地骷髅各30g,桂枝、生姜皮、防风、鹿角片各9g,猪苓、白茯苓各20g,泽泻、地骨皮、炒当归、粉丹皮各15g,生白术、淡附子、炒白芍、菟丝子、甜苁蓉各12g,川椒目6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同时开出膏方。
患者乃水湿下注,肾阳不足,气化不利,并郁而化热。先用清利下焦之湿、通阳利水之法,症状一度缓解。今邪犯后浮肿又起,伴口腔溃疡,纳、便正常,舌淡红,苔薄,脉细缓。今冬正值,给予健脾理气,养血柔肝,温肾通阳,化湿利水,制成膏滋缓调治。
处方: 淡附子150g,桂枝120g,生地黄120g,熟地黄120g,猪苓300g,白茯苓300g,山茱萸120g,淮山药300g,泽泻300g,车前草300g,鹿角片90g,生晒参80g,寸麦冬120g,五味子90g,生黄芪200g,生白术120g,生枳壳300g,炒杜仲120g,川续断120g,巴戟天120g,甜苁蓉120g,菟丝子120g,覆盆子120g,女贞子200g,旱莲草120g,仙灵脾300g,炒当归120g,炒白芍120g,川芎150g,生薏苡仁300g,藤梨根300g,川黄连60g,粉丹皮150g,鹿衔草300g,灵芝120g,制香附120g,砂仁90g,蔻仁90g,川椒目60g,白芥子90g,潼蒺藜120g,白蒺藜120g,制首乌300g,陈皮90g。1 料。
水煎浓缩,加入鹿角胶100g,龟甲胶400g,冰糖500g,黄酒半斤,收膏备用。早、晚各1 匙,开水冲服。遇感冒、腹泻停服,来再开方药,待调整后再服。
【按】
本案以下肢肿胀为主,无凹陷性水肿,西医学认为多属慢性淋巴结回流受阻,或黏液性水肿。该患者经检查,属不明原因。中医学认为,非凹陷性水肿属气,凹陷性属水。本案水肿当辨为阳气虚。因阳气虚弱,无力推动水津之液,故按《内经》中“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之理论,以温肾法为主要治则。因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互根之地,患者初诊时尚存虚火,故先用知柏地黄汤合五苓散治之。水肿消失,虚火清除,仍有肿胀,即转为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治之,以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两相互制,以制水中之火,又阴中求阳,使肾之阴阳平衡,从而达到临床痊愈。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杏林小书童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赵景州 资质认证

    病案分析详细,治疗效果不错

    2021-06-30 09:16 评论数 0 0
  • 俞家晟 资质认证

    近30诊👍也佩服病人的坚持

    2021-06-28 11:25 评论数 0 0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梅核春解膏 谢江强

    梅核气主要是因为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郁气循经上逆,结于咽喉造成肺气不畅,或乘犯脾胃导致运化失调,津液输布异常而凝结成痰,痰气凝结于咽喉所致。于是我给张女士开了梅核春解膏,以期疏肝解郁、理气通便、化痰宽中。

  • 岳美中谈延年半夏汤 许春杰

    岳美中谈延年半夏汤,《古今录验》方,载于《外台秘要》。除此以外,延年半夏汤所治范围尚广。急出延年半夏汤全方,2剂后霍然而愈。我国中医药数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我们勤于采掘,不忽略古之成方,所得又何止延年半夏汤一方而已。

  • 头疼咳黄痰案 李高勤

    2023年11月就诊[主诉]:感冒后头疼,眼眶疼,咽喉疼1周。咳嗽咳痰,咳黄痰,咳不出,小便黄,大便2天未上。可以考虑用苇茎汤,清肺化痰。

  • 有关“闭门留寇” 高群

    许叔微先用小建中汤补,后用麻黄汤驱邪,也没看到所谓的“闭门留寇”。如果病人有痰,咳嗽,这时候还用镇咳药,那就是闭门留寇了。有没有闭门留寇的关键,在于气机通不通畅,有没有堵住邪气的出路。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李华歆

    ——佚名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麻黄连麻轺赤小豆汤!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有这样的记载: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 失眠案一则 曹雪盼

    important;">辨证:肝胆之火渐灭阴血虚之象渐露治则以疏肝健脾滋阴宁心为主处方如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14g黄芩6g法半夏9g党参10g茯苓15g生龙骨15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天花粉12g麦冬15g白术15g炙甘草6g桂枝9g10

  • 膏方好入口 谢江强

    膏方好入口,功效不输中成药为什么过去有钱人家生病了多煎制膏方,很少喝草药?可见膏方已经演变成能调整人体生理机能的药物,不再是单纯的滋补药先通后补,健康长寿的正途“慢补”是我在本书中想要提出的重要观点。

  • 季秋飘绪 张宝华

    即杨树,杨树生长迅速,高大挺拔,树冠有昂扬之势,故树得名为“杨”。据其象性当为阳,然其考杨树之药用价值,树为白杨,用其皮,白杨树皮别名—白杨皮、山杨皮,味苦,性寒。其发在季春,其落在季秋,异于阳之早发早落。《周礼·秋官》面三槐三公位焉。足见其有吉兆之义。

  • 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中医治疗 崔乐

    作为骨科常用治疗方法,非甾体抗炎药加活血止痛药物为标配,并且配合活血止痛膏药进行外敷治疗。同时对于水肿比较严重的,前期可以配合局部贴敷消炎软膏并加服非甾体抗炎药。

  • 虚劳小记 张宝华

    c.大病久病之后失于调养:大病久病之后,机体气血阴阳亏虚,若未能及时调理,易导致脏腑功能受损。通过合理的调护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虚劳症状并预防其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