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一百一十条(二)

2025.05.14 509阅读 评论数 5 21
“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这说的是病的预后。这个病主要由于胃中干,丧失津液太多了,大汗出嘛。那么到十余天的时候,如果津液要是恢复了,这个病自然就能够好。等到十余天之后,如果津液恢复,这个人要发生瞑眩状态。“振栗”,就是打寒战,战栗。“自下利”,津液达到下面。胃干,胃气不能输布,尤其不能往下输布。那么要是胃气恢复了,津液也恢复了,那么气由上注于下,发生振栗而自下利,这个病就好了。这是一个倒装句,搁在后头通顺,当然张仲景这么著也是没关系的,每个的写作思维方式不一样。

“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这是接着上面“躁烦,必发谵语”说的,中间那句就是倒装放哪的嘛。这说明胃中干,而且有热,火热入胃,胃中水竭,所以底下没有汗,病人“从腰以下不得汗”,只能上头有汗,由于津液枯竭,不足以润下。

“欲小便不得”,老想要小便,但是小便没有,津液下不来嘛。

“反呕,欲失溲”,反呕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热往上涌,一个是由于下面还是有水饮的。饮是饮,津液是津液,津液是由胃所生的,就是谷气,那么人身上的水分是相当多了,人身上的重量以水分为最多了,由于热往上,激动人身上的水气也往上逆满,所以病人也呕。这条他没说治疗,在后面,后面有对应的治疗。大凡是呕,皆是有水往上逆。所以呕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热涌,一个由于热激动里水而呕逆。
“欲失溲”,水火不两立,水火是不并存的,热燥,排斥人身上的水分,所以汗多,小便也数,阳明病篇就会细致的说这个事,阳明病法多汗,小便也数。“欲失溲”,其实没有多少小便,欲失溲者有两种问题,一个是谷气不能下,不能布于下,下面虚,那么小便失于溲者,要小便不解的;二呢,但是又没有津液,所以欲失溲,老像要失溲,但是无溲可失,就是没有尿。就是欲小便而不得尿,这么个病态。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张宝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静脉曲张 潘洪波

    杜仲9克、续断9克、狗脊9克、五味子45克、黄芪9克、白术6克、白芍9克、归身6克、制首乌9克、丝瓜络9克、新会皮6克上方加减服6剂后,腰酸症状已减,腿部静脉曲张亦好,腿膝沉重感消失,小腹部不再有坠胀感。

  • 养肝护肝 谢江强

    养肝护肝中医认为“肝主藏血”,即肝脏具有贮藏、收摄血液,调节血量之功能。应多食强肝养血、排毒护肝的食物,如鸡肝、党参、花生、红枣、枸杞子、红豆、黑豆、猪肝、天麻、柴胡、菊花、车前草等。

  • 夏日手札 张宝华

    之述,足征其为病邪性属阳。可见暑邪热盛则易伤害肺气而现诸多关乎肺之症状。暑邪为“六淫”、“六邪”之一,其发病在夏暑季节,夏至后毗邻小暑、大暑二气,此正值暑热之时。《内经》以夏至日为界划分温病与暑病。如《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 初步认识栝楼瞿麦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张宝华

    本方可用于慢性前列腺炎小便不利者,临床老年、体虚寒者常见此方证。这种水饮停蓄出现的口渴证,主因里虚寒停饮,宜用瓜蒌瞿麦丸治疗。本方证常见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尤其是老年慢性前列腺炎者更容易出现本方证。

  • 出了水痘要小心 谢江强

    出了水痘要小心还在上幼儿园大班的晶晶小朋友,连续几天来的体温都稍微有点高,但也不是特别的高,就是37℃多一点点,而且变得不爱吃东西,偶尔还会有几声轻微的咳嗽。虽然水痘是由于外感的病因引发的,但主要侵袭人体的部位还是在于肺和脾两条经脉。

  • 条文 李华歆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小编既往文章《经方解说之调胃承气汤》!(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看病需要医生具体诊断,切不可以身试药,已开启赞赏模式,支持小编原创文章!

  • 经方实验录之肺癌,肺结节,脑梗,乙肝 张宝华

    侯某某,男,65岁。诊断为肺癌、肺结节、脑梗、乙肝等,经手术治疗后咳嗽咳痰减。

  • 经方实验录之反复感冒 张宝华

    某老年88岁女性患者。可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

  • 可能这就叫“无效的手术”吧,颈椎病不是“背锅侠”(有更新) 于军

    今天的病例,男,72岁,主诉“右侧肩胛骨内侧疼痛2个月”,40多天前在某985大学的附属医院诊断为“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手术。持续剧烈的颈肩臂部神经根性疼痛且有与之相符的影像学征象,保守治疗无效。

  • 看中医前,请不要刷舌苔 于军

    今天上午有个女病人,68岁,头晕4个月,看过几个医生,效果不佳。望诊,舌诊,脉诊,问诊,腹诊,把我搞糊涂了。我告诉她,下次看病前一两天,千万别刷舌苔。中医诊疗需要“望”舌为线索,去寻觅与之有关的发病因素。看中医前,不要刷舌苔,不要刮舌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