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四十八条(四)
“何以知汗出不彻”?那么是如何知道这是汗出不彻的呢?他说是“脉涩故知也”。脉涩,这个涩脉,注解的医家都是根据经文来解释点,有人认为是这个涩是不及的脉,这种病理状态下的脉的不及;有的人认为是由于邪盛阻碍血行而不流利,而发生脉涩,一般大家都是这么解释的。这里就难以服众了,我们知道,人精血不足,津气血液虚时,总之就是虚吧,发汗会伤人的津血,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发汗呢?后世医家都那么注的,但总是感觉不对头,这里它有些云山雾罩的,不透彻。人虚脉涩是不可发汗,大夫怎么还敢发汗呢?这个脉涩,《素问》“参伍不调”、王叔和说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诀》“如轻刀刮竹”、《通真子》“如雨沾沙”李时珍谓其“如病蚕食叶。涩为阳气有余,气盛则血少,故脉来蹇滞,而肺宜之。
《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极细而软,重按若绝曰微。浮而柔细曰濡,沉而柔细曰弱。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人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
杜光庭云∶涩脉独见尺中,形同代为死脉”。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可谓集前人研究脉学之大成,对于涩脉的认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是集前人智慧结晶于一体了。从其主病诗来看是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总之就是虚。涩脉来参伍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反应了血液在内流行的状况,凡是涩脉都是虚。真正实而见脉涩的并不多见,就是其主气滞血瘀这个。
“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依据仲景这个书,以及历代医家的对这个脉的认识,这里这个脉涩有待商榷,这个有疑问。是不是这个“脉涩”应该是“脉紧或是脉浮”?这样的脉证在这里出现才合理嘛,对吧!病、人;病邪作用于人体,它得统一起来,脉证也是得对应的,不然就不合理了嘛,不合理怎么能够存在呢?也许这个脉涩就是错字,这个书由于种种原因吧,不完美的地方是有的,这倒不是张仲景本来就这么著的,也许是传抄有误。但是后世医家就根据这个条文来解释,认为实得太厉害,当汗出不汗出阻碍了血行流畅,也有涩的现象,但这种涩它绝对是有力的。
大家都这么解释,这么解释倒也能解释得通,我这临床还是不够了,实际上我没遭遇过这种情况。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真正的表实证而现脉涩,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这个脉涩为脉浮是合理的,浮为在表,脉浮还在表嘛,脉浮紧也比较合理,这个脉涩有所争议,有争议,既然达不成共识,那就先搁置这吧!咱们心里先有个数,那么《伤寒论》里的错字还是有的,这个“脉涩”,各家的注解差不多,说由于表实得厉害,不得汗出,血在脉里头反倒受了阻碍,这个状态下的涩。这个“涩”不按着一般“涩者为血虚津液少”的解释来解释。
我们这个民族的人呀,自汉以后就尊经敬圣,这尊经先前的好是好,做人那没得说了,可做事有时要不得的,古人的书,圣人的东西,也不管它原来是怎么回事,就全盘接受,古人的书都竖着读,给人的思维上就是一个强化的过程:你看古人读书,他是竖着写的,读书的人就上下看吧,不就会老点头,外在上看,点头就是对对对,是是是,因此,我们出现所谓的科学家就少嘛,你看诺贝尔奖,我们中国人少的可怜,我想与这个思维观念上有关系,也难怪了,咱们这个文明太悠久了,太优秀了,先秦而上的人都把该做的事都给做了,留给后人的多是传承了。所以难免有敷衍古人的论说出现,不一定是对的,它不合理嘛!
我们受儒家思想影响太深了,自从董仲舒整合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下,这两千年了,根深蒂固的思想了,也不是儒家思想不好,搞人际关系,和平共处的生活,过日子挺好的,可做事,搞科研,来干实事就成束缚了,兜兜转转还是跳不出那个圈,现在不就是各种圈嘛!什么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这还能出啥科技成果,更别谈科学了,都一心思上搞人际关系了,还有啥精力和心思来科研呢?这个太复杂了,不说了。这里我的意思呢?大家都是独立的而有完善思维能力的个体的人,大家不要墨守,得有独立思考,思辨的精神,所谓的至理就是没有争议的,达到至善不容易了,但大家要有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来学习和工作,一个人得有点精神的,不能人云亦云,那不成复读机了嘛。就说这些,但这重要的不是字面,咱们心里明白这个机理就可以了,它不耽误我们治这个病。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伤寒论第二十九条(十一) 张宝华
再看看这个药量,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这个药分一煎两剂,“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对吧!经过他们药理研究后总结出来乌头碱能镇痛,还能免疫抑制以及局部麻醉。 -
从少阳论柴胡类方应用心得——谈《伤寒论》第96条之临证体悟 刘颖
《伤寒论》第96条详述小柴胡汤证治,历代注家多执"往来寒热"为辨证眼目。今不揣浅陋,试以三焦气化论柴胡剂运用心得,或可补前贤未尽之意。对于柴胡剂用量尤当斟酌。可见柴胡类方运用贵在调畅气机,非必以量大取胜。于肿瘤术后调理中,柴胡剂尤显妙用。 -
退热贴、湿毛巾裹腿为什么这么流行 谢江强
退热贴、湿毛巾裹腿为什么这么流行不知何时开始,退热贴已经成为发热的标配,无论大人小孩,只要发热,无论体温、状态如何,先给额头来上一贴。 -
头晕、呕吐3天,中药3剂痊愈 宗琪
患者:李某某性别:男年龄:8岁初诊日期:2025年1月17日主诉:头晕、呕吐3天。现病史:患者3天前头晕、呕吐,伴咳嗽,纳差,伴口臭,无汗,大便时不畅,昨日喝水即吐,舌质淡,苔白厚腻,舌边红点,舌尖略红,左脉:浮数有力,右脉:浮数略弦有力。 -
诊疗二三事 李华歆
小编平时出全科门诊总会遇到一些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和事真的很值得记录下来!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件门诊的事情! -
《伤寒论》第110条 李华歆
——高尔基1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 -
脐疗技术操作规程 谢江强
脐疗技术操作规程内容主要包括脐疗技术常用操作方法、操作技术规程及注意事项。1.脐疗技术常用操作方法脐疗技术常用操作方法有填脐法、涂脐法、滴脐法、熨(敷)脐法、灸(敷)脐法、掺脐法及熏脐法,临床可根据病情和药物剂型随证选用。 -
穴位贴敷技术的优势 谢江强
穴位贴敷技术的优势穴位贴敷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易学,药物取材方便、量少价廉、安全性强、起效快、疗效肯定、适应范围广泛等优势,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
通魄汤治疗便秘案 高颖
二诊时,遂处以吴雄志通魄汤枳实30生白术50升麻6川牛膝30瓜蒌仁30白芍30肉苁蓉30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不论是王自立运脾汤,或是吴雄志通魄汤,均重用枳实,白术,健脾运脾之中,又能导气下行,对于脾虚不运的便秘,乃对症之品。肛门亦称为魄门,故本方称之为 -
温阳灸的临床应用探析 陈虹
温阳灸是传统中医疗法改良之后的治病方式,使用相应的中药同时利用罐的负压原理,共同作用于机体,又叫温阳罐疗法。愚将温阳灸目前主要用于以下几种功能时常和疾病的治疗。
最新文章
-
中药泡脚好处多 谢江强
中药泡脚好处多中药泡脚是指在水中加入中草药煎剂后,利用水的温热刺激、机械刺激和药物协同作用,通过浸泡人体的双小腿和双足部,以达到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的一种疗法。
-
六经辨证—太阳病2太阳腑证 张训景
I太阳之经、腑、气一、太阳之经1.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挟脊低腰,络肾属膀胱。膀胱为太阳经之府,太阳病不解,邪热随经入府,膀胱气化不行,与水相结,而成蓄水证。
-
易医不分 陈鹏
眉心在拉萨,肚脐在武当山,长江黄河是两条腿。风水这样看中医亦如是大大小小的河流如血管,树木如汗毛,山脉如筋脉。。大道至简,万法归一陈鹏,2024.5.17假如整个中国,就是个躺着的巨人。。
-
失眠 潘洪波
当然,可能也是因为酸枣仁在失眠这个问题上用的广、原材获取也不容易,近些年的价格一直是飞涨,很多患者用起来负担也是挺大的。
-
伤寒论62-63 李华歆
小编的话帮助别人其实就是救赎自己!正所谓天道好轮回!1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2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全身瘙痒医案 张训景
现病史:近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痒。患者服用5剂后全身瘙痒症状消失。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表散邪、清利湿热并举,既可祛风清热,外邪从表而散,又可清利在里之湿热,使内湿从溲道而出,即有“开鬼门洁净府”之意。
-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医案一则 张新东
初诊,男,64岁。自去年新冠后气短1年,出气困难,咳嗽,咳严重咽紧,有轻微痰鸣声,晨起严重,浓白痰,咽干,后背怕冷,大便正常,小便次数多,纳差,食凉会不适,舌淡苔薄,脉沉紧。
-
颅脑手术后左腿剧烈凉痛一月,针刺治凉,针起凉减腿热,立杆见影 于军
前天我查体时,因患者说话不清,仅知左腿剧烈疼痛,以大腿前侧为主,双腿凉,左侧明显。患者家属说,患者吃不下中药,西药也是研末后才能喝下。扎针治凉,前天扎了一针,针起凉减、腿热,立杆见影,患者家属很是兴奋。一人疼痛,全家不宁。
-
多囊卵巢综合征 谢江强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一种复杂的内分泌及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以慢性无排卵及高雄激素血症为特点。临床常见多囊卵巢所致不孕症中,中医证候以肾虚证为主,包括肾气虚证、肾阳虚证及肾精不足证,并且常常以复合证型出现,兼见脾虚、痰湿、肝郁、血瘀等。
-
94岁高龄升结肠癌伴肝多发转移治疗案2 张训景
刘*男94岁2019.09.12复诊主诉:升结肠癌伴肝多发转移5月余,口服呋奎替尼d1-21,q28d第2周期第21天,乏力4-5级同前,腹胀2级2月,夜尿多影响睡眠,CEA,CA199下降。
学习了
不错不错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