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湾刘二郎学习《金匮》第十七篇心得体会

2025.03.16 615阅读 评论数 0 2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本篇共有条文48条,方24首(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小半夏汤、猪苓散、四逆汤、小柴胡汤、大半夏汤、大黄甘草汤、茯苓泽泻汤、文蛤汤、半夏干姜汤、生姜半夏汤、橘皮汤、橘皮竹茹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桃花汤、白头翁汤、栀子豉汤、通脉四逆汤、紫参汤、诃梨勒散方)。附方2首(《千金翼》小承气汤、《外台》黄芩汤)。
本篇是《金匮》中条文最多,方剂最多的篇章,陆渊雷曰:此篇皆胃肠炎之炎症也,从病理、解剖言,实与腹满寒疝宿食病及痰饮之中一部分同类,《金匮》如此分篇者,古人但认证候,忽于病理故也。小子甚赞同!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此处疑点重重,痈脓在何处?如果痈脓在体表,会出现呕么?出现呕的病机是什么?如果痈脓不在体表,又如何知道体内有痈脓?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此条作为喝酒之人深有体会,当喝醉呕吐完口渴,人也清醒了。但此条放在此处,此为欲解,是外感病欲解?还是内伤病愈解?还是机体中毒后欲解?而临床中也确实会见到有些患者感冒了,会出现呕吐,即西医所谓的胃肠型感冒,此时藿香正气水是正解。至于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此条疾病,病机,已经很明白了,方子也很明了,即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皆可用之。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此条小子疑问颇多,是患者出现了什么症状而导致医者会用汗法?而这个汗法是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如果用辛温,虽不算太对证,但也不会导致胃中虚冷,虽说阳气会随汗泄,但是汗法最重要的还是损伤津液,要说也是个胃中虚热。如果是辛凉药,这个有可能,苦寒败胃,从而导致胃中虚冷,所以此处之发其汗,当考虑为用了辛凉解表药。而此处之数脉,应该是个虚数脉,是虚热也,提示胃气虚也,胃气虚不能消磨水谷,非邪热不杀谷也,而突然蹦出来一个弦脉,后面又解释到是因为医反下之,盖医见呕吐,考虑胃气以降为顺,再用苦寒之品降胃气,再次损伤脾胃,故出现了弦脉,由上可知,脾胃虚寒是会出现弦数脉的,只是此时的弦数脉是无力的。此时应该用温补中焦的药,比如六君子汤,如果有水饮内停,可考虑联合苓桂术甘汤,当然,此皆理论推测,还当验之临床。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互为表里夫妻,升降相因,纳运相合,燥湿相济,互相影响,前条言胃病,此条言脾病也。
呕而胸满,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虽然吴茱萸辛开苦降,为何选吴茱萸,而不选半夏泻心类?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还是仲圣先师想以此告诉我们,其实也是可以选半夏泻心汤的,汤虽不一样,只要法一样就行了。
呕而肠鸣,心下痞,用半夏泻心汤,无可非议,但临床中见心下痞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疗效却不尽人意。
干呕而利,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此方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去了人参,黄连,干姜,加入芍药,生姜,当是重在呕而兼利,黄连可不去。如按《金鉴》云是黄芩汤加半夏,生姜而言,当是重在利而兼有呕也。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陆渊雷说小半夏镇呕涤饮,为急性胃病治标之本也!窃不以为然,急性胃病,见呕止呕,如急性咳嗽,见咳止咳,未得其道也。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此条甚不解。
呕吐条文,只有大黄甘草汤条文、大半夏汤未用生姜,其余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四逆汤、小柴胡汤、大半夏汤、茯苓泽泻汤、文蛤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橘皮汤、橘皮竹茹汤条文,皆用生姜或干姜,窃以为后世总结的生姜为呕家圣药或多或少与此有关,而临床中治疗疾病,我们嘱咐患者用姜,用个两三片,五六片,多的用个十片左右,这个用量,值得商榷,毕竟文中的生姜少则都是三两,多则半斤。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其条文下,陆渊雷引《三因方》橘皮竹茹汤治咳逆呕哕,胃中虚冷,每一哕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至于惊人者。又引《类聚方广义》小儿呛乳及百日咳,此方加半夏,极效。在临床中当留意此方证治。
陆渊雷引丹波元坚语:呕吐之证,其因不一,今细检经方,吴茱萸汤之呕与干呕,因阴逆,四逆汤之呕,因阳败,大黄甘草汤之吐,因食壅,除此之外,凡十一方,虽有兼凉兼温之殊,大要皆不出于驱饮逐水,则知其系于水饮所致者为多,盖胃喜燥而恶湿,故水饮停潴,其气易逆也。呕之为物,最能使呕,叙在次篇。总结甚为的当。
至于下利一病,实则囊括了今之痢疾和泄泻,因余近年来分至呼吸和心血管科,于下利之病实属无临证经验所得,而从文章看,下利除从脉象区分外,当分虚实寒热两端,虚者四逆辈,实者承气类,而虚证中虚寒者用桃花汤,实证中有形实热用承气类,无形实热用栀子豉汤,湿热证用白头翁汤,而后妇人产后篇中有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条文。
至于脾胃病,余平素以升阳益胃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今学完十七篇,自当留意半夏泻心汤类,而于刚才回忆起升阳益胃汤药物乃由柴芍六君子汤+玉屏风散+黄连泽泻羌独活组成,实则亦有半夏泻心汤意。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刘仲书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伤寒论第九十三条 张宝华

    九十三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汗下失法,一时的津液不足,血液则虚,眩冒一过性的发作,如果病人要是出汗了,说明津液已恢复了,表和了。

  • 伤寒论第八十四条 张宝华

    八十四条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淋家”是一种炎症,拿现代医学来说是淋病,西医认为本病是由淋病奈瑟菌感染引发的一种传染病。久伤阴血于下,阴血已亏虚,发汗再夺其津液,阴血受伤“必便血”。

  • 一个处方开这么多中药,药锅里能放下吗? 于军

    开“开大处方”的原因可能很多。一是医生利用“大处方”来提升医院和个人效益,卖药谋财。若用大处方,用药时间不宜过长,中病即止。

  • 又见重阳 陈鹏

    又见重阳文/陈鹏2024.10.11我的身体就像一个沙漏一切都忘记了唯独留下时间的流失寒蝉鸣泣声愈远夏天已经过去又见重阳那故乡留守的老人白发更加苍苍远方的打工的儿女呀在远方吃糠黄叶飘零是无言的叹息大雁无声在秋风中呜鸣这样的盛况啊菊花盛开的季节里宛如千多年前

  • 伤寒论桂枝汤加味 张宝华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第六十一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依据仲景先师的定法,表未解,已经发过汗了,如需再发汗,依法得用桂枝汤。

  • 伤寒论桂枝汤加味 张宝华

    《伤寒论》第十八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论》第四十三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知犯是在旧喘的基础上新感了太阳病,那么得用桂枝汤来解肌发表,同时得兼顾他的旧喘这个病,加厚朴,杏子就是针对于此的。

  • 半夏泻心汤治疗失眠一例 黄阁

    无独有偶,在《卫生室的经方故事第二辑》这本书中,其作者王彦权也有以半夏泻心汤治疗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而导致失眠的案例。归纳临床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有以下几点:1、胃热脾寒的胃肠道疾病,如腹胀,胃痛等。

  • 医案一则! 李华歆

    感谢李医生每次的尽心帮助,也希望你能一直坚持自己的道路。果断又联系了李医生,填了问卷。很快李医生给调了一副药,八点药房开门就抓了药。听了李医生的建议去医院检查了一下。李医生早起仔细询问了症状,低热有汗,肚子疼未排便后。

  • 经方实验录之口腔溃疡 张宝华

    韩某某,男21岁。初诊:近来天气时冷时时热,上火后现下嘴唇内侧口腔溃疡长时间不消退,反复肿胀,淤血,吃过维生素B2并配用外敷西瓜霜也不好使。既往有口腔溃疡病史数年,否认过敏史。舌红苔白,舌边溃疡破溃。

  • 2剂阳毒汤治愈“患者感冒后胸闷憋喘”案 宗琪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