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秋季腹泻

2021.09.11 1174阅读 评论数 1 10
秋高气爽的天气让人们倍感舒适,但伴随着这份舒适,也进入了“秋季腹泻”的高发期,这让许多患者头疼万分,为方便读者预防并避免不必要的担忧。
一、腹泻是怎么回事:与便秘一样,腹泻也是正气和邪气的交战过程,症状本身也是身体发出的信号。急性腹泻大多是人体的“排毒”反应,它显示身体正在自己处理问题,如果毫无辨证地直接使用止泻药,就容易给身体添乱。而慢性的腹泻,跟脏器功能异常有关,就需要我们找到症结,不只是止泻,还要恢复脏器正常的功能。
二、腹泻的迹象及原因:因为过食或增加辅食不当引起腹胀腹痛,中医简称为伤食泻,其表示为便前腹痛、大便酸臭,或见不消化食物,口臭气促、食欲不振、夜卧不安。

    如果是过食生冷,感触风寒引起的腹泻,中医称为寒泻,其症状是发热、腹痛腹胀、大便清稀、肠鸣;对脾虚泻,则是患者久病久泻引起身体衰弱、面色发黄、疲惫无力、大便疏松,不成形或次数多。
    本证《内经》中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称谓,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祖国医学认为其病机在“湿”,病位在“脾”,几千年来治疗方法颇多,散见各种书籍,尤以李中梓治泻九法记载最为详尽,倍受后世推崇。
    所谓九法见于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篇:“治泻有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之意,基本涵盖中医治疗泄泻的大法,审证变通使用可获良效。
1、淡渗:泄泻病机首重于“湿”,水湿偏渗大肠,清浊不分而致,淡渗之法利其水湿,分清浊而实大便。《伤寒论》159条,赤石脂禹余粮汤后提及淡渗治泻的治则“利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虽未给出明确方药,这也是后世“利小便以实大便”之说的源头。

2、升提:泄泻根本为清阳不升,故升提之法为治泄泻之重要原则。《伤寒论》32条“太阳与阳明合并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此条太阳、阳明合并,邪犯胃肠,葛根发汗解表,又可提通阳而起阴气,升提之法寓于其中,《伤寒论》34条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亦使用葛根解肌祛邪、升提止泻,不选择其他辛凉解表药物作为止泻剂的君药。
3、清凉:湿热泄泻需用清凉之剂,上条所讲葛根芩连汤证即为清凉之代表剂,葛根心凉解肌表之邪,黄芩、黄连苦寒、清里热以止利,甘草和胃,四药相合,共治表不解而邪内陷,表里俱热之“协热剂”。另外《伤寒论》提出:“热结旁流”的下利证,此下利因为肠中糟屎阻结,邪热逼迫津液从旁而下,不夹渣滓、臭秽难闻,并指出此种下利需用承气汤苦寒泄热通滞,里实去,利始能止,如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4、疏利: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郁则气不畅,脾虚则运失健,肝郁易克脾土,致清阳被遏,脾运失职,故下利。《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条肝气乘脾、阳郁致厥,治以疏肝理脾,透达郁阳以止利始疏利止泻在《伤寒论》中的具体表现。
5、甘缓:甘以健中,缓以止泻,甘缓之法是中医治泻又一大法。《伤寒论》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桂枝人参汤主之。”此条为误下之后,表邪不去,反伤脾阳,脾气虚而利,为表里皆寒的“协热利”。仲景使用桂枝、人参甘缓温健之品散寒缓急止利。
6、酸收:泄泻以健脾利湿为主要治疗大法,不主张滥用酸收、固涩之品,以防“闭门留寇”,但久泻滑脱不禁之人则须考虑使用,用标本兼治的意味,《伤寒论》338条乌梅丸证除治“呕吐”、“蛔厥”外“有主久利”,乌梅酸收为君药,是酸收止泻法的代表。
7、燥脾:泄泻之病,湿为主因,脾为主位,脾为湿困是主要病机,燥脾法当然是治疗泄泻的传统大法。《伤寒论》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此为太阴虚寒下利,“四逆辈”如理中汤、四逆汤之类,温之燥之以散寒止利、燥脾法彰显其中。

8、温肾:肾主水液,为胃之关。《素问·逆调论》“肾主水脏,主津液”,其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与内湿产生有关;另外,肾主前后二阴,司二便,二便通利有度,是肾脏正常功能使然,若肾功能失调,必致二便通利无度。温肾法即为此证所设。《伤寒论》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己,至四五日……自下利……真武汤主之。”少阴肾阳虚寒盛,水气不化,水寒下趋大肠,肾失其司而下利,……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灸法多是温肾止泻,是温肾法在《伤寒论》中另一体现。
9、固涩:常用于病久不愈、下利滑脱之证,为对症治标之法,《伤寒论》306条“少阴病,下利……桃花汤主之,”所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即为固涩止泻之利,可见《伤寒论》中后世所谓治泻九法已悉数齐备。
三、治疗:
(1)寒泻:即吃过食生冷或秋季受风寒后引起腹泻,常见发热、怕冷无汗、腹痛腹胀、大便清稀、肠鸣,用药可选藿香正气软胶囊,每日三次,每次4粒,具有解表发汗、缓中止痛、清热化湿、清炎收敛之功效。食疗上以【芡实小米粥】为主,组成:芡实20g(净泡1个小时)净米100g(洗净)与芡实一起加水熬至120分钟成粥后温服即可。

(2)热泻:肠胃积热或外受暑湿引起腹泻,常见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便味酸臭或有泡沫,小便黄等症状。可选用清热止泻、缓急止痛中药治疗,如葛根芩连丸,每日三次,每次2克,食疗以【陈皮枸杞薏米汤】服用。组成:陈皮5g、枸杞15g、生苡米30g、大米100g(洗净)加水一起熬制120分钟(小火)加入红糖方可食用。
(3)伤食泻:饮食过量,伤其脾胃,伴有腹胀腹痛、解便困难、大便酸臭或见不消化食物,口臭气促、食欲不振、夜卧不安,故以香砂养胃丸,每日三次,每次3克,具有:健脾化湿、理气消食、缓急通气、清热排气、温中散寒之功效。食疗上以【山楂百合汤】为主,组成:生山楂50克、熟百合100克、大枣3枚(洗净)加入冷水小火熬至60分钟取一碗,放适量冰糖食用即可。具有润肺化痰、健脾消食、补气生津之功效。
(4)脾虚泻:腹泻久病,见身体虚弱、面色发黄、疲倦无力、口臭气促,服用《归脾丸》,每日三次,每次4克,食疗以【乌梅当归莲子芡实汤】为主,组方:乌梅10克、当归10克、莲子肉30克、芡实30克(这两味要先泡1-2小时)后与当归、乌梅、粳米200克,一起加入冷水,慢火熬制120分钟,方可温食,每日1-3次,具有健脾收敛、补养脾胃、宁心安神、扶正祛邪、增强免疫之功效。
                杨家强主任撰稿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杨家强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刘艳兵 资质认证

    手表改一下,收藏学习,受益匪浅。

    2022-06-23 06:28 评论数 0 0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汗证、潮热医案整理6 谢江强

    汗证、潮热医案整理6医案35傅某,女,72岁。医案36王某,男,63岁。痰热内蕴,蒸腾于上,则腰半以上颈胸盗汗,口干口黏;苔腻、脉滑,痰热之征。

  • 手脚冰凉十年案一 王建飞

    主诉:手脚冰凉10年,加重3个月。手脚冰凉十余年,近三个月来加重。肝肾精血不足,不能滋养真阳、收敛真阳,致真阳无力生发生长并抵御外(寒)邪,真阳不足,阴寒内生,则手脚冰凉持续十余年之久。今复诊告知手脚冰凉好转。

  • 不再是疑难杂症 谢江强

    不再是疑难杂症中风后遗症疗治有方中风后遗症属于中医“偏瘫”“偏枯”“偏痿”“偏废”的范畴,“偏”指的是偏瘫,瘫、枯、痿、废则是指后遗症。

  • 怕冷十年病案一例 王建飞

    2023年07月14日吉某,女,51岁,初诊。颈肩僵硬,不容易出汗,手脚冰凉,怕冷怕风,全身游走性阻塞感两年。无其他基础疾病。卫阳失助则怕冷怕风,寒邪痹阻则不容易出汗。2023年9月8日四诊全身阻塞感仍存在,口中吐冷气好转,手脚冰凉改善。

  •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大都脾胃虚弱(二) 李娟

    咱们分享了一期,关于孩子脾胃虚弱的问题,浏览量及反馈都很高涨。或者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中药介入调理体质。此时,就怕孩子病后初愈的喂养错了。

  • 皮肤泻心汤加减治疗皮肤瘙痒 夏耀飞

    皮肤泻心汤加减治疗皮肤瘙痒病案一:界某某,女,50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庄元村,2023年8月10日初诊。干者用皮肤泻心汤加地肤子、蝉蜕,湿者再加苍白术,若合用皮肤解毒汤则更佳。

  • 桂枝加葛根汤小记 张宝华

    此外,桂枝汤还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

  • 月经量少中医教你怎么办? 白成振

    月经量少是指女性在月经周期中,经血量较正常情况明显减少的现象。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月经量少,中医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在治疗月经量少时,除了考虑中医治疗方法外,还需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缓解精神压力、避免滥用药物等。

  • 经方加偏方治愈感冒后咳嗽半月案 宗琪

    患者:王某某性别:女年龄:67岁初诊日期:2023年11月18日主诉:感冒后咳嗽半月余。12月2日患者电话告知:咳嗽已愈。《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 十枣汤 李华歆

    ——佚名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十枣汤!十枣汤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以上三条核心病机均为水饮水作,可与十枣汤攻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