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经方之男人的“痛”

2024.03.17 3阅读 评论数 0 0

丁某,男,35岁。

主诉:晨起少腹急结不适10余年。

现病史:患者10年前出现晨起小腹胀满、疼痛不适,起床小便后或活动一下症状逐渐缓解。随年龄增长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伴性生活后少腹胀痛,同时勃起障碍2年余。曾于多地求医问药,多数医生给予补肾壮阳之药,均无明显好转,遂来我处就诊。刻下症:晨起小腹胀痛不适,勃起障碍,性生活后小腹胀痛加重,腰酸痛,焦虑状态。饮纳可,夜寐可,小便黄,大便黏。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

中医诊断:少腹痛-下焦血热互结证

治疗方药:桃核承气汤加减

桃仁10  大黄15  芒硝10  桂枝10   

炙甘草10    川牛膝15     柴胡15

               水煎服   3剂

辩证分析:男性青壮年晨勃时血充于前阴,醒后血行则勃起祛。此患者出现了明显的血祛时间的延长,血留渐成瘀,气血凝滞不通渐成勃起障碍。下焦的热可以是太阳经表邪不解而随经入里或者阳明经热盛下移或者是少阳肝胆湿热下注,遂形成以少腹急结为主要表现的下焦血热互结证。方用桃核承气汤破血泄热。加柴胡解少阳热。加川牛膝引血药下行。方中调胃承气汤可泄阳明之热。共成行瘀泄热之功。

疗效反馈:3剂后诸证缓解明显,患者大悦遂行房。病情出现反复,复诊嘱其服药期间禁欲。原方加水蛭10克增强破血之力,9剂后诸证已愈。

《伤寒论》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此病例分享只希望与同僚们共同学习讨论,并批评指正,感谢!🙏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郭文龙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中医临床治疗淋巴结肿大用药经验总结 崔国宁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治疗淋巴结肿大的用药经验总结包括辨证施治、中药调理、针灸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等方面。

  • 中医视角下的癌症 张宝华

    中医认为,癌症的发生与人体内阴阳失衡、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 土生万物(脾胃) 陈鹏

    中医常说一句话,“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中焦不通,就会出现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中焦有瘀。👉这类人大多舌尖发红,舌根发白或者厚腻,这是上火下寒的典型表现。调理——脾胃才是关键。

  • 中风后遗症疗治有方 谢江强

    不再是疑难杂症:中风后遗症疗治有方中风后遗症属于中医“偏瘫”“偏枯”“偏痿”“偏废”的范畴,“偏”指的是偏瘫,瘫、枯、痿、废则是指后遗症。抽动、麻木的动作,其实就是中风后遗症的表现,因此我们只需从息风止痉的角度来开处方,就能对应上老李的病症。

  • 浅谈经方之玉屏风散 王飞

    危亦林认为这三味药能提高人体体质,就像是给人围了道屏风,让病邪不易上身。于是就把黄芪、白术、防风三种药组成的方剂叫玉屏风散,用于表虚不固的治疗。

  • 找准自己的调补方 谢江强

    因人而异,找准自己的调补方每个人的阴阳气血属性都不尽相同。然后辨别气血是否有余或不足,在适合自己的膏方中按加减用药原则做相应调整即可,这在书中每节内容中都有提及。女性在经期、孕期、哺乳期忌服用膏方,以免造成气血失调。

  • 小议《伤寒论》 郑向前

    《伤寒论》存在的价值就是把中医简单化,学起来更容易。但同时也把很多人限制到中等水平,再也无法提高。对中医来说,如果突破不了经方思维,就无法进入大医的境界。医者,意也,治疗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没有定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摘自《自律互助联盟ZY

  • 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颈椎病 崔乐

    桂枝加葛根汤由葛根、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发热,汗出恶风,项背强痛拘急,不能自如俯仰。本方由桂枝汤加葛根构成。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李华歆

    ——扬格小编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李华歆

    ——爱因斯坦小编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三两牡蛎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