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苍柏散治痛风

2021.12.21 323阅读 评论数 1 9
裴永清教授认为,经方为源,时方为流,源流结合,师法不泥方,才能适应不断复杂变化的疾病谱。如其对加味苍柏散的运用,便深刻体现了这一思想。



祛湿清热疗痛风



加味苍柏散出自《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原方为治湿热下注、红肿热痒之脚气病所设。



裴永清教授提出,当下之痛风病,以膝以下(尤以脚趾、踝关节)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其红属热,肿属湿,痛为不通,湿热兼瘀,阻滞下焦,舌质红或暗红,舌苔多白腻罩黄或黄腻,多发于以酒为浆、以肉为粮之人,用本方治之效佳:



苍术15克,黄柏12克,木瓜9克,川牛膝9克,独活10克,羌活10克,木防己12克,木通6克,生地12克,赤芍15克,当归12克,知母9克,炒槟榔9克,白术15 克,生甘草6克,另加桃仁9克,红花9克,连翘9克,制没药6克;酒气重者,再加炒神曲15 克。



裴永清教授曾诊治一位患痛风多年患者,足大趾上段红肿,剧痛难忍,盖个床单在脚上,床单一碰脚都疼。诊治过程中,没到床边患者就先说:“别碰我!”



予加味苍柏散三剂后,肿痛锐减,能够下床行走,继以原方调理后渐愈。



大多数痛风患者治疗好后血尿酸归于正常,极个别患者痛风症状虽消失,但血尿酸还是高。就好比转氨酶高不一定是肝病,好多疾病如心肌、骨骼肌有问题等都可能引起转氨酶高一样。



可见,用西化的方法来要求中医是死胡同。

降浊消肿化丹毒



加味苍柏散不仅可用来治疗痛风,还可治疗丹毒。丹毒多发于下肢,临床表现亦以红肿热痛为主,病机属湿热下注,浊毒壅滞者多。



裴永清教授曾治一患者,双下肢丹毒3 年,膝下至踝肤色暗红,踝上6~7 公分处可见丹毒病发灶,色紫红,平素有脚气,瘙痒流水。既往高血压、中重度脂肪肝病史。西医给予抗炎抗感染治疗,近半年用抗生素无效。



患者平时喜喝酒吃肉,此为饮食不节,湿热内盛,导致湿热下注,日久热毒壅遏,营热肉腐,伤及血脉,导致丹毒。用加味苍柏散治疗,1天服1剂半,3天后复诊,肿消痛减,前后共服25 剂后痊愈。



此外,加味苍柏散还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紫癜,多表现为腿部见紫红色出血点,舌苔多黄腻,亦属于湿热下注病机。



总而言之:不论是痛风还是下肢丹毒、过敏性紫癜,只要病机相同,便可异病同治。可见,抓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



临床加减运用



临床运用加味苍柏散,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加减。



如痛风以疼痛为主症者,可加桃仁9克,红花9克,连翘9克,制没药6克;

嗜酒之人,加炒神曲15克;

肥胖湿气甚者,加生苡仁30克。

丹毒疼痛程度比痛风轻,以热为主,可酌加双花、连翘、公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

过敏性紫癜则可酌情加入丹皮、桃仁、红花、丹参等清热凉血活血药。



另,无论是痛风还是丹毒,其发病均与饮食结构不合理有直接关系,故要求患者忌口非常关键。如痛风患者,蘑菇、油菜、菠菜、鱼类、动物内脏、豆类、菜花等高嘌呤饮食应控制摄入。



严格忌口,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再与中药配合,则事半功倍。



痛风方

【组成】

炒苍术15g,黄柏15g,薏苡仁60g,萆薢30g,土茯苓30g,生地黄30g,赤芍30g,牡丹皮30g,山慈菇20g,百合30g,萱草15g,雪莲15g,防己30g,蚕沙30g,牛膝15g,玉米须15g。

【功能】

清热祛湿,凉血祛毒。

【主治】

痛风证属湿热内蕴,痰瘀痹阻者。症见足趾关节皮肤发红、肿胀,局部灼热,行走艰难,疼痛剧烈,昼轻夜重,关节皮下结节,舌红苔黄燥,脉数等,属痛风急性发作期。

【用法】

上药加水600mL,煎取300mL;再加水400mL,煎取200mL。共取500mL,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日服1剂。

裴永清运用加味苍柏散治疗痛风经验
【方解】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急性单一性关节炎,尿酸盐结晶、沉积形成痛风石及痛风性关节炎。若未经适当治疗,通常最终发展为痛风性肾病。属中医“痛风”“热毒痹”“历节病”“白虎历节”等范畴。主要由于脏腑积热,内伏毒邪,加之劳倦内伤,饮酒饱食,膏粱辛辣、劳累外伤等致“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焮热赤肿疼痛也”(《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时气毒攻手足候》)。又如《万病回春》云:“一切痛风肢节痛着,痛属火,肿属湿……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煿,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因此,形成痛风发作期的基本病机为内生湿热毒,充斥血脉,痹阻经络,流注骨节,着于肌肤。其病位初在血脉,继而骨节、经络、肌肤。其病性为湿热证。而当今世人不合理膳食多有高脂血症、高血糖病、高尿酸血症等,说明过食膏粱厚味、辛辣醇酒肉腻,膏剩之余毒必深入血脉肢节,形成胶腻之湿瘀毒邪。



所以何老以三妙散、四妙散为基础方清除瘀热;苍术、黄柏攻伐湿毒,有助于截其源流,祛除毒邪之胶黏之性。大剂量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性凉可解热、镇静、镇痛;山慈菇含有秋水仙碱,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重用萆薢、土茯苓、防己、蚕沙等清热解毒利湿药可加强利尿排毒之功,使毒邪从前阴而出;土茯苓、萆薢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能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抑制白细胞趋化,可碱化尿液,抑制肾小管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萱草、百合、雪莲含有丰富的秋水仙碱,能迅速减轻炎症,有效止痛;玉米须是消除尿酸特异性用药。

痛风的主要矛盾在于复发,复发的主要根源在于血尿酸增高,患者体内血尿酸持续增高,遇诱因则可导致急性发作。血尿酸属中医的“血毒”“浊毒”之范畴,故以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凉血解毒,血脉通畅有助于祛毒外出;牛膝活血且引药下行。

裴永清运用加味苍柏散治疗痛风经验
【加减运用】

红肿痛明显者,加石膏100g,水牛角60g利水消除血管炎症;大便秘结不畅者,加生大黄6-12g;热甚者,加连翘、忍冬藤;伤阴者,加生地黄、麦冬、石斛等;下肢痛明显者,加独活;上肢痛者,加桑枝、姜黄、威灵仙;皮下结节,加白芥子。

【注意事项】

合理膳食,禁食含嘌呤高的食物,如沙丁鱼、黄豆粉、螃蟹、动物内脏及骨髓等。多饮水;肥胖者减少热量的摄取,降低体重。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病案举例】

患者,李某,男性,42岁,因职业关系常朋友聚会,于6年前开始出现发作性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多在午夜疼痛而醒,呈刀割样痛。发作时关节周围未见明显红肿热痛等,在西医院就诊多次,查血尿酸偏高,诊断为痛风。因发作前有明显饮酒、进食海鲜等,故医师建议饮食控制等,未予“秋水仙碱”治疗。疼痛发作时曾口服“布洛芬”等。2015年10月10日来我院就诊。何师予以处方如下:

炒苍术10g,黄柏10g,薏苡仁45g,萆薢15g,土茯苓15g,生地黄30g,赤芍30g,牡丹皮30g,山慈菇20g,百合30g,萱草15g,雪莲15g,防己30g,蚕沙30g,牛膝15g,玉米须15g。5剂。

上药加水600mL,煎取300mL;再加水400mL,煎取200mL。共取500mL,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日服1剂。

2015年10月15日二诊,诉服药至第3剂时疼痛明显缓解。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发生紊乱,致使体内尿酸盐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性疾病,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型。原发性痛风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呈现遗传性;继发性痛风可由肾病、血液病或药物等多种病因导致尿酸排泄减少或尿酸生成增多而发病。本病临床特点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急、慢性关节炎、痛风石,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肾功能不全等重要脏器损害[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痛风的发病与生活饮食习惯,以及高血压、肥胖、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等导致心、脑、肾疾病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1]。目前痛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出现低龄化趋势,使痛风病以及高尿酸血症备受关注,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



目前临床上西医治疗痛风的常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疗效可靠但副作用大,且停药后易复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依赖性[2]。而中医治疗痛风同样疗效确切,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并发症,更易被患者接受[2]。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进展综述如下。



痛风的病因病机



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首次提出“痛风”一词。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明确提出“痛风”的病名,“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3]。可见当时对痛风的病因病机已有污浊瘀结阻滞的认识。历代医家对痛风病因病机进行归纳与总结,其不外乎素体亏虚,脾胃运化失常,加之外感邪气,积湿生痰,气血郁滞,日久化热,痰浊凝聚,痹阻经络,不通则痛而引发关节疼痛[4]。



潘婷等[5]将痛风的病因病机归纳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痰、瘀为标,浊毒贯穿其中。因痛风好发于中年男性和更年期或绝经期女性,近年来又多见于因房劳过度或酗酒引起的年轻患者,故付滨[6]认为肾虚是痛风发作的主要内因,而饮食不节、湿热内蕴为主要诱因,肾脏亏虚、脾脏受损、湿热内蕴为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病机。汲泓[4]认为,痛风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肝肾亏虚,加之恣食肥甘厚腻或酒热腥发食物,导致脾失健运,湿热痰浊内生,复外邪侵袭,痰、湿、 瘀等病理产物郁于关节,气血运行受阻而发病,脾肾两虚为痛风发生的主要病机。张露等[7]亦认为痛风发病之初多因先天不足,后天调摄失养,脾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湿热浊毒内生,阻于经络、骨骼、关节。袁建丽等[8]分别从痛风与人体肝、肾、脾、胃的关系分析了其中医发病机理,认为痛风病位在肝、肾、脾、胃,因此中医痛风之病,关系肝、脾、肾之兴衰,治疗亦应从调节脏腑功能入手。



由此可见,各医家对痛风病因病机的阐述切入点和侧重点不同,但归纳起来不离其宗,均认为痛风的发病以正虚为本,外邪为标,内外因相互影响而致痰瘀互结,最终滞于关节。



痛风的辨证治疗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痛风的证型分为湿热蕴结证、瘀热阻滞证、痰浊阻滞证和肝肾阴虚证[9]。但临床中痛风患者病情复杂,辨证也当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地归于同一证型,同时应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因此各医家对痛风的中医辨证分型尚不统一。



杜静[10]通过研究近年来痛风病的相关文献,总结目前痛风的证型分类少则两型,多至8型,以4~5型居多,最常见的证型包括寒热夹杂、脾胃虚弱、脾胃阴虚、脾肾阳虚、肝郁脾虚、肝脾不调等,兼气滞、血瘀、痰结、湿阻等病理因素。罗冬梅[11]通过对中老年男性痛风高发人群的临床观察,将其辨证分为湿热蕴阻证、瘀热阻滞证、痰浊阻滞证和肝肾阴虚证。吴蕊等[12]综合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认为沿海地区及经济发达地区的痛风患病率较高,辨证分为湿热痹阻型、寒湿痹阻型、痰瘀痹阻型和肝肾阴虚型。栗明等[13]认为痛风的中医治疗应当遵循整体原则,重视个体的同时进行肝、肾、脾的整体调节,在辨证施治时除常见湿热痹阻型、风寒湿痹型、痰瘀阻滞型、肝肾阴虚型,又加脾肾阳虚型。张颖等[14]进一步将痛风细分为风寒湿盛型、湿热壅盛型、脾胃虚损型、肝胃不和型、瘀血阻络型以及肝肾不足型。



痛风之病虚实夹杂,治疗应当遵循“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的原则。因此痛风的辨证施治原则,当以清热解毒、利水渗湿为主,调理气血为辅,兼以活血通络、化痰逐瘀[2]。



痛风的分期治疗



痛风的病变可累及多个系统,临床除可见关节红、肿、热、痛等急症表现,也可见痛风石等持续存在的慢性损伤,但尽管其病情复杂,痛风的病理变化是一致的[10]。何昱君等[2]根据痛风症状和程度的轻重缓急,提出分别从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期、急性痛风关节炎期、间歇发作期、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和肾脏病变期5个分期进行用药规律分析。而临床较为常见的是将痛风归纳为两个主要分期,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



毛古燧等[9]认为痛风急性期以实邪为主,为湿热及寒湿之邪侵袭,治疗当祛除外邪;慢性期多以虚衰为主,为脏腑功能不足导致痰、瘀等病理产物生成,治从肝、脾、肾入手而化痰祛瘀泄浊。杨良山等[15]通过分析病因病机,认为急性期患者症见关节剧痛难忍,肌肉红肿麻木,多由寒湿郁热、湿热化毒、浊毒痰瘀而致,治疗以解毒清热、利湿化痰、活血化瘀为主;慢性缓解期或间歇期患者症状缓解,临床表现不明显,以肝、脾、肾亏虚为主,治疗以舒筋通络、运脾化湿、补益肝肾为主。张明教授[16]根据痛风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痰瘀阻为标,认为急性期主要为湿热、寒湿、瘀血,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除痹为治疗原则;缓解期多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治宜培补脾肾、温阳泄浊,亦强调痛风性肾病患者应科学饮食,调畅情志。



中药治疗痛风具有一定的优势,不同病变时期用药也当不同。汲泓[4]]认为本病急性发作期多为湿热痹阻证,治宜清热解毒、宣痹止痛,药用忍冬藤、海桐皮为君药,以土茯苓、红藤、萆薢为臣药,虎杖为佐药,诸药合用,解毒化湿,活血散瘀,祛风止痛;慢性缓解期多为正气不足,证型多为肝肾亏虚证、脾胃虚弱证和痰瘀互结证,治疗宜健脾化痰、活血散瘀,方以生黄芪、泽泻、茯苓为君药,桑白皮、大腹皮为臣药,佐以白芍、鸡血藤、威灵仙、杜仲、牛膝、桑寄,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渗湿、补血敛阴、行血通络之效。刘湘玲等[17]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研究名老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处方用药规律,总结常用药物有忍冬藤、防己、黄柏、薏苡仁、苍术、牛膝、土茯苓、泽泻、赤芍、萆薢、威灵仙、甘草、山慈菇等,因此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治疗原则应为清热祛湿、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王素芝[18]治疗痛风将活血化瘀治则贯穿始终,多用血肉有情之品及虫类药,并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加大活血药与化痰药的比例,缓解期常用化瘀消痹汤(土茯苓、萆薢、桃仁、红花、茯苓、五加皮、金钱草、海金砂、制半夏、当归、鸡内金、川芎、陈皮、甘草)。平凡等[19]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得出,萆薢除痹汤(萆薢、土茯苓)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尿酸,同时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杜明瑞等[20]通过Meta分析得出,利用中药方剂四妙散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高于西药。



中医针灸和外治法治疗急性期痛风发作同样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李如祥等[21]通过针刺放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溪、太冲、内庭、丰隆以及阿是穴等,观察临床50例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0%。周静等[22]对10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利用中药消痛酊湿敷联合金黄膏外敷疗效显著。郑冬全[23]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刺拔罐放血疗法与中药外敷序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结果显示其能有效缓解疼痛,并且起效快、镇痛时间长,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



总结



中医对痛风的分期治疗,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总则,并且结合患者病情差异辨证论治。临床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取长补短,可以更好地提高疗效[10]。同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教育,调整合理的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鼓励患者增加运动量,并积极配合治疗也十分关键[5]。目前临床已经发现中医治疗痛风病的优势,然而痛风的中医研究仍有很多改进之处。对于本病的辨证分型虽不能一概而论,但临床过于杂乱的分型,一方面不利于诊断,另一方面无法评定疗效标准,阻碍痛风病的系统规律性研究。此外,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都缺少大量的样本资料,同时科研设计不够完善,使得研究科学性不足,研究范围也稍显局限性。因此提高科研水平,拓展并深入中医痛风的相关研究是各临床学者未来的方向。



泄浊化瘀治痛风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贵病”也应运而生,痛风病就是其中之一,古代将痛风称为“宫廷贵族病”,究其发病原因与暴饮暴食、肥甘酒醇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认为痛风病是人体内嘌呤的物质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尿酸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属于关节炎的一种,又称代谢性关节炎。本病多见于30~45岁的男性患者,起病急骤,且多在午夜突然因足痛惊醒,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明朝虞抟所著《医学正传·卷四》云:“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诸方书又谓之白虎历节风,以其走痛于四肢骨节,如虎咬之状,而以其名名之耳”。



本病一般呈间歇性发作,急性发作时多出现关节剧烈红肿热痛,夜间加剧,70%以上的患者首发关节为足跖趾关节,其次累及踝、膝、指、腕、肘等关节,且有结节形成,甚或溃流脂液。患者常因疼痛难忍来就医,急性缓解后,即转为慢性期,虽关节红肿消失,但仍疼痛或剧痛。



本病病因复杂多样,如脾失健运、肾失气化等原因造成体内水湿积聚,浊毒内蕴,流于关节,阻于筋脉;或过食肥甘酒醇,滋生湿热痰浊,流注关节筋骨,痰阻脉络;或过度劳累或风邪诱触,致使浊毒凝聚,气血瘀滞,运行不畅,以致关节、肌肉疼痛、肿胀、屈伸不利而形成痹证。国医大师朱良春将其命名为“浊瘀痹”。若病情日久或反复发作,多有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亏虚的表现,若正虚邪实,痰瘀交阻,深入筋骨,病情加重,则见关节僵硬变形;若痰浊凝结局部,则有痛风石形成。



山东省名老中医刘启廷教授认为,本病好发于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人,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故治宜益气温阳、泄化浊瘀为大法,审证加减,待气血调和、气化正常、分清泌浊之功能恢复,浊瘀即可逐渐泄化,而血尿酸亦将随之下降。自拟利湿泄浊散瘀汤加减治疗痛风病,短期效果明显,长期疗效巩固。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生活指导。



方药组成:茯苓30克,桂枝15克,苍术15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萆薢15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防己15克,黄柏10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生姜3片为引。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药渣温浴患处。



功用:健脾益气,温阳化湿,泄浊散瘀。



组方依据:痛风以其疼痛阵作、来去如风的临床特点而得名,病理基础为脾胃虚弱,湿浊瘀阻。急性期多因外寒内湿相搏,闭阻关节经络肌肤而发病;寒湿闭阻关节经络则见关节剧烈疼痛;午夜阴寒最盛,故疼痛多于午夜突然发生或加重;湿浊之邪侵入关节肌肤则关节肿胀;湿性重着下行,故受累关节以下肢跖踝为多见。方用茯苓益脾培土、淡渗利湿,桂枝甘温助阳,化气行水,茯苓得桂枝通阳除湿,桂枝得茯苓不发表而专注化气行水;苍术、薏苡仁健脾燥湿,渗湿除痹;土茯苓、萆薢解毒除湿,疏利关节,分清泌浊;羌活、独活疏风散寒,除湿通痹,活络止痛;防己、黄柏清利湿热,消肿止痛;桃仁、红花活血通络,化瘀散结;半夏、陈皮、生姜燥湿,理气化痰。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利湿祛浊、解毒散瘀、通络除痹之功。药渣再煎外敷熏洗,以内服与外浴治疗相结合,3~5剂即可缓解疼痛。



加减运用:形体肥胖者,加泽泻、槟榔以增加利水渗湿、行气化滞之功;形体虚胖浮肿者,加黄芪、冬瓜皮、生姜皮以益气补虚、利湿消肿;大便干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泄浊,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大黄中的大黄素对黄嘌呤氧化酶有较强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而黄嘌呤氧化酶在尿酸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大黄可影响尿酸形成,而且大黄的泻下和利尿作用,能帮助尿酸的排泄,因此,痛风患者应保持大便通畅;下肢膝关节肿痛者,加木瓜、紫苏叶以化湿通络,宣畅气机;关节红肿者,加生石膏、知母、虎杖以清热通络,利湿消肿;关节漫肿痛甚者,加白芥子以温化寒湿,涤痰利气,通络止痛;关节剧痛者,加全蝎、蜈蚣以开瘀定痛;关节腔及泌尿系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以化石通淋;伴见头晕昏沉者,加石菖蒲、荷叶、薄荷以疏肝解郁,开窍醒神。



典型病案



王某某,男,33岁。2013年7月29日初诊。



患者主诉左足踝、足跖趾肿胀疼痛三天,因连续三天在下半夜患处剧烈疼痛、坐卧不宁而来诊,刻诊见患者形体丰满,痛苦面容,走路坡行,左足踝及足跖趾关节处明显肿胀,微红不热,因连续夜间疼痛影响睡眠而心烦,伴有脘腹痞满、大便干结,查舌质暗红,苔白稍厚,脉弦滑。血液检查提示,血脂偏高,血尿酸554umol/L。结合患者形体丰满,工作应酬多,生活无规律,偏食肥厚重味,嗜饮啤酒及可乐饮品,当属痰湿体质。依据舌脉症状,辨证为脾肾失调,湿浊内生,肾不分清泌浊则湿浊内阻,流注于关节而发病。方用利湿泄浊散瘀汤化裁。



处方:茯苓30克,桂枝15克,苍术15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萆薢15克,独活15克,防己10克,黄柏10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大黄10克,姜半夏15克,陈皮15克,生姜3片为引。每日1剂,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早晚温服,药渣趁热装布袋内外敷患足踝跖趾部20分钟,每晚再用药渣煎汤温浴足,注意温度,防止烫伤。另嘱其禁食油腻重味、啤酒饮料、辛辣刺激及富含嘌呤核酸的食物,多喝水以利尿酸的排泄,适当户外运动,鼓舞体内阳气,以利于减肥,按时起居,规律饮食。



2013年8月5日二诊:按医嘱服用1剂疼痛即有减轻,3剂后肿胀基本消失,唯疼痛时作,尤其是久立行走后明显,再服3剂痛渐向愈。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服药效显不更方,继续维持原治疗。



2013年12月18日再诊:上方连续服用24剂,疼痛肿胀均已消失。一周前因出差多次进食海鲜产品,当晚即被脚痛扰醒,来诊时复现左足踝及足跖趾关节处明显肿胀,微红触之灼热,余未述明显不适,予上方倍防己、黄柏以增加清利湿热、消肿止痛之功,取药10剂。



痛风患者要重视饮食禁忌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西医多以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或者糖皮质激素缓解症状,但易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刘启廷在治疗痛风时,多次强调需要注意痛风的预防和康复,重视饮食禁忌,如节制饮食,禁食富含嘌呤和核酸的食物,少吃脂肪、海鲜、啤酒等食物,多饮水,避免精神刺激和劳累。有一些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病情基本稳定,未再现剧烈疼痛,但过食肥甘厚味,尤其是进食肉汤、鸡汤时,又出现关节疼痛,夜间加重,故患者在饮食起居方面要非常注意。



另外,刘启廷常嘱病家以薏苡仁作为食疗必备。薏苡仁,俗称六谷米,可食可药,具有利湿除痹的作用,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痹之品。《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薏苡仁具有解热、消炎、镇痛、抗骨质疏松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因此久痹之人,可将薏苡仁与粳米、赤小豆、百合、大枣等煮粥常服。



用中药及针灸治疗痛风的简易疗法



西医学认为痛风是尿酸过高导致沉淀物堆积在关节中,故产生剧痛,皮肤红肿,碰触不得,以足部跖趾关节及大拇指为多发部位,部分患者发病部位可呈游走性。其一般治疗是消炎止痛,同时要求病人不可喝酒,控制高嘌呤饮食的摄入,如海鲜、啤酒、豆制品及动物内脏等,以免痛风再发,至今尚无根治之法。中医认为过食甜味及油腻食物与酒是致病之因,并非单一饮酒造成,必须少吃甜食,少吃油腻食物。一旦得病,则可用中药及针灸治疗。



方药

本病一般参照“历节”治疗,中医认为金能克木,辛为金,酸为木,以辛制酸。如此一来不但可以缓解疼痛,且能把多余的酸味排出体外。本病一般多发在肝经循行部位,如跖趾关节、内踝等,同时与脾、肾有关,在治疗上宜加强脾胃的功能,及加强肾的代谢力。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附子汤等方药可以选用。很多病患在夜半发病,更证明与肝胆的关系密切。在痛风缓解期宜补肝肾,增强其排泄功能。



针灸

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治疗白虎历节风(痛风),针金门穴。金门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治疗白虎历节风(痛风),针金门穴。



还有一种刺血加拔罐的方法,据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针灸科潘红玲医师介绍,取阿是穴(红肿明显处)消毒,用七星针重叩至皮肤出血,注意:要将红肿处全部叩遍。立即加拔火罐,小关节处可用去底磨平之青霉素小瓶以抽气法拔之,等瘀血出净,取罐,用干棉球擦去瘀血。每处每次宜拔出瘀血5~10毫升为宜。每周2次,4次为1疗程。效果很好。



笔者曾在临床上应用周尔晋“X形平衡疗法”针刺缓解痛风急性疼痛。该疗法源自中医针灸缪刺法,以左治右,以上治下,在疼痛部位的身体对称点,如左手拇指和右脚大拇指最对称,左肘部与右膝盖对称,找到对称点后按压寻找压痛点,即是疾病反应点,采用针灸或按揉方式,疼痛可快速缓解,并能恢复正常活动。此外,还可配合第二掌骨诊疗法及耳穴治疗。



单验方

《管氏秘方》中有一个食疗方:“两足急痛拘急挛,不分昼夜动移难;猴姜炖(羊)肉趁热服,生姜膏贴康如前。”对于足筋拘挛抽搐或关节疼痛严重者,可采用骨碎补60~90克,炖羊肉1斤,温热吃,同时用生姜捣绒成膏状,贴敷患处,便可恢复健康。《孙真人海上方》也有用生姜捣膏外敷治疗足筋急痛的记载。《急救危症简便验方》治疗两足痛如刀剜不可忍,用生姜切片蘸香油搽痛处,随用生姜火烧热、捣烂,敷患处,不久姜干而痛止。这可以说是“以辛制酸”的外治法,简单有效。



四低一高防痛风



痛风症是尿酸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在使用药物治疗痛风症的同时要配合饮食治疗,坚持低嘌呤、低热量、低脂肪、低盐及高水分供给的“四低一高”食疗原则,以达到减少外源性尿酸的形成和促进体内尿酸的排泄目的。



低嘌呤摄入

进食过量的嘌呤可转化成为尿酸,加速痛风发作,所以痛风患者需长期进食低嘌呤餐,即每天摄取少于150毫克的嘌呤。高嘌呤的食物如各种动物内脏、脑髓、浓肉汤、海鲜、豆类、花生、菠菜、菇菌藻类、咖啡、浓茶等,最好尽量避免。多吃含嘌呤较少的面粉类制品(面条、馒头、花卷、面包等)、芋头、红薯、莲藕、土豆、玉米、新鲜蔬果等。



低热能摄入

因痛风症患者多伴有肥胖、原发性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故应降低体重,限制热能。当然也不能减重过快,应循序渐进,每星期减重不宜超过0.5~1公斤。痛风患者每天若进食低于900千卡的热量,或节食不当,也会增加血尿酸的含量。



低蛋白质和脂肪供给

蛋白质应限制在每天80克内,选用牛奶、干酪、鸡蛋、谷类等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尽量不用肉、禽、海鲜类等含嘌呤较高食物。慢性痛风症患者也可在营养师的指导下,有选择性地摄入少量肉、鱼类。居家煲汤不应超过两小时,除了食用前先去掉汤表面的油层,痛风患者还应尽量做到只吃固体少喝汤。此外,痛风患者的饮食应偏清淡少油,脂肪摄取过多会抑制尿酸盐的排泄,宜控制在每天50克以下。少食煎炸食物、糕点和肥肉,烹调建议选用植物油。



低盐禁烟戒酒

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禁烟戒酒,啤酒本身即含大量嘌呤,过多饮酒还会引起乳酸升高而阻碍尿酸的排泄。禁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辛辣香燥的调味品。



高水分供给

每日液体摄入量宜在2000毫升以上,以增加尿量和预防肾结石,促使尿酸排出体外。肾功能不全者,应在严密观察下进行液体补充。另外,注意供给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蔬菜和水果富含维C,能促进组织内尿酸盐的溶解和清除。而含碱的食物(如苏打饼干、加碱馒头、碱性矿泉水等)有助于制造碱性环境,促使组织内郁积的尿酸盐溶解排出。



齐万里医案



一诊

钱某,男,36岁。2010年10月18日因“左第一跖趾关节肿痛6个月,加重5天”就诊。患者6个月前因饮食不节出现左第一跖趾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利,行走后加重,曾到某院就诊,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自行口服止痛药物(具体不详)后稍有缓解。此后,病情时有反复,5天前再次出现左第一跖趾关节部红肿,疼痛,活动时疼痛尤甚,伴有多汗、头痛、心悸等症状。现症:左第一跖趾关节肿痛,痛有定处,活动不利,伴有多汗、头痛、心悸,饮食尚可,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苔黄,脉弦涩。

中医诊断:痛风(湿热蕴结)。

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祛湿活络。

方药:牛蒡子30g,黄连15g,黄芩15g,旋覆花15g,金银花15g,牛膝15g,大黄10g,川芎15g,地龙15g,桃仁15g,红花15g,水蛭5g。15剂,水煎服。

二诊

患者左第一跖趾关节肿痛明显好转,痛有定处,活动不利,多汗、头痛、心悸症状消失,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稍黄,脉弦。查体:左第一跖趾关节略肿胀,皮肤略红,左第一跖趾关节周围压痛(-),左第一跖趾关节周围皮肤温度正常。左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度:屈曲10°,背伸5°。血尿酸示:420μmol/L。在前方基础上减少逐瘀破血之品。

方药:牛蒡子30g,黄连15g,黄芩15g,旋覆花15g,金银花15g,牛膝15g,大黄10g,川芎15g,地龙15g,桃仁15g,红花15g。15剂,水煎服。

三诊

患者左第一跖趾关节肿痛消失,皮色正常,活动度正常。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血尿酸示:258μmol/L。停止用药。

【治疗效果】

患者诸症消失。血尿酸:258μmol/L。

【按语】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主要是风寒湿邪、血瘀为患。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生与肝、脾、肾功能欠佳有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者脏腑功能原本不足,加之饮食不当,脾胃运化失司,“痰湿”“湿浊”在体内聚集,积久则“湿”“热”“瘀”并存。与此同时,如果肾的排泄湿浊功能缓慢,肝的疏泄气机、辅助清除病理产物的能力降低,机体内的这些致病因素就会乘虚而入,留驻于关节、肌肉,造成关节的气血运行不畅、闭阻不通而发为红肿、热痛、关节屈伸不利、活动不灵、肌肉疼痛、麻木等症状。

本方为临床自拟方。方中牛蒡子、金银花清热解毒、散结,为君药;配以黄连、黄芩、旋覆花、大黄、川芎、桃仁、红花清热除湿、泻火解毒、活血化瘀,为臣药;再佐以地龙、水蛭行血破血、通络,瘀证自去;使以牛膝引药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祛湿活络之效。

二诊患者左第一跖趾关节肿痛明显好转,痛有定处,活动不利,多汗、头痛、心悸症状消失,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稍黄,脉弦。“湿”“热”“瘀”之邪均渐去,患者病情明显好转,为巩固疗效,故主方不变,但减少逐瘀破血之品,以防逐瘀破血过重,故去水蛭。三诊患者诸症均消失,故停止用药。



李跃飞医案



一诊

杨某,女,45岁。2010年5月17日因“左足拇趾红肿灼痛3天”就诊。该患3天前饮酒后出现左足拇趾红肿灼痛症状。现症:左足拇趾红肿灼痛,活动受限,遇热尤甚,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左足第1跖趾关节红肿,压痛、叩击痛(+),活动受限。尿酸600μmol/L。

中医诊断:痛风(风湿热痹)。

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治则治法:清热除湿,活血通络。

方药:当归15g,苍术15g,桂枝10g,桃仁10g,胆草15g,红花15g,羌活15g,川芎10g,威灵仙15g,防己10g,黄柏15g,甲珠10g,柴胡10g,栀子10g,丹皮10g,地龙10g。上方5剂,水煎取汁300mL,日2次,口服。

二诊

患者6天后来诊,左足拇趾红肿灼痛、烦躁不安等症状明显减轻,活动受限仍存在,舌质红,苔薄黄,脉滑。尿酸500μmol/L。患者主症明显减轻,上方改栀子为7g,续服3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

患者4天后来诊,左足拇趾红肿灼痛明显减轻,已无烦躁不安症状,活动受限也有所缓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而有力。尿酸400μmol/L。上方去栀子,续服2剂,煎服法同前。

【治疗效果】

患者3天后来诊,左足拇趾红肿灼痛已缓解,活动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平缓有力。

【按语】

本案方中甲珠、当归活血生血;桃仁、红花、丹皮活血祛瘀;黄柏、栀子清热除烦;苍术燥湿;胆草泻火;防己利水;川芎行气止痛;柴胡解肌发表;羌活、桂枝、威灵仙祛手臂足胫风湿之邪;地龙通经活络。故此方既能疏风邪于上,又能泻热渗湿于下,能收相得益彰之效。若出现手足心烦热,可酌加玄参、生地、白芍等清热凉血之品;若患者自觉皮肤发热,可酌加柴胡剂量,以解肌发表透热。

痛风为本虚标实之证,脾失健运,肾气不化为病之本;浊毒留滞,瘀阻关节为病之标。治疗上,以健脾益肾,清泄湿浊治其本;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其标。现代医学将局部痛点封闭,可快速缓解症状,早期疼痛可外敷大黄配醋以消肿止痛。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李晓华 资质认证

    看了这个文章之后感觉痛风还是有希望的

    2022-04-11 04:40 评论数 0 0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生姜泻心汤 李华歆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综合分析后得知“生姜泻心汤”的应用背景应该是“寒热互结”引发的“水饮内停”!

  • 葛根汤治疗二阳 张新东

    2023.5.23患者,女,60岁新冠第二次感染,开始体温37.0℃,头痛、身胀疼,腰痛,咽痛,偶咳嗽、白痰,乏力;自行口服小柴胡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无效,又继续口服小柴胡+四君子颗粒,体温上升到38.4℃,其他伴随症状加重,无汗、无恶寒等症状。遂微信求助

  •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崔国宁

    同时,中医治疗糖尿病还需要结合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综合治疗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中医认为,饮食调理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 中医临床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便秘的临床用药规律主要包括个体化治疗、调理脾胃、养阴润燥、疏肝理气和辨证施治。但在使用中药治疗便秘时,还需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药物依赖。

  • 小柴胡汤证 刘娟

    往来寒热是正气不足的特殊表现,同时提及少阳病的本质是正气已显不足,该患者久病、大病患者,正气不足,用小柴胡汤后1剂退热,效果佳。

  • 寺前的树 陈鹏

    文/陈鹏医生在一个明媚的下午偷闲我孤身入寺寺里寺外空无一人如同佛性之空空随机扫码捐了点功德666是个吉利的数字没有贿赂佛祖的嫌疑本来我什么也不求什么我喜欢在佛像前静立享受片刻的宁静也不用许任何愿佛祖自会知晓一切事实上我宁做寺庙前的一颗树无心无欲无争就这样静

  • 水边的枯叶 陈鹏

    水边的枯叶文/陈鹏医生南飞的雁群哀鸣阵阵我独自在寒夜中静坐凝望星空两岸的芦苇轻舞河里有一叶孤舟钓鱼的人伸了伸懒腰天上的残月如钩镜中人一夜间的白发如秋后的菊花开遍山坡如同我杂乱的心绪被风吹过的中年脚下又踏上寒霜那凋零的葡萄藤在空中沉默我不能回头身后的万家灯火

  • 腰痛患者 张宝华

    大抵病有虚实两端,不可不知,至若寒湿等外邪侵袭,至腰部经脉绌掣,经络不通,亦可为病腰痛耳。本案患者年已五旬,“阴气过半”,肾之精气自然而减,舌之淡嫩可征也。

  • 麻黄附子甘草汤 李华歆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麻黄附子甘草汤”的组成!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一枚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牡蛎汤 李华歆

    “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幸运的是同篇就有关于“牡疟”的记载:牡蛎汤“疟多寒者,名曰牡疟”。牡蛎汤牡蛎(熬)四两麻黄(去节)四两甘草二两蜀漆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眼一升,若吐,则勿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