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时发病

2022.08.31 363阅读 评论数 0 2

近年来,对于生物钟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日益深入,时间与疾病的发作、变化、转归及治疗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中医古籍及各家医案中有关记述甚多,不能备举。兹将笔者临证中遇到的发病与时间关系较明显的病例数则翔实记述于下。


 


上午目赤

 


一米姓学生1976年6月求治,自述发病半年多,每日清晨开始,两目红赤,视物模糊,中午后,眼睛红赤全退,视物亦清,逐日如此,不稍变化。经眼科检查为慢性结膜炎,用药无效,延请中医治疗,亦未有验。诊脉略沉,舌淡苔白,无他症状可据,自诉以前每服一种药时,均出现胃纳不佳,心下胀满,头目晕眩。查阅以前服过之药,多是龙胆泻肝、荆芥、防风、桑菊、冬地、玄参之类。


 


因思上午为阳气用事之时,病发于此时,非阳盛即阳虚,根据现在脉象及过去用药表现,乃阳虚之象,遂投以真武汤加细辛以辛温回阳,2剂后,上午目赤出乎意料霍然痊愈,随访4年未发。


 


上午头痛

 


1964年遇一10岁男孩,2年多来,每日上午头痛,开始时作时止,渐至持续而痛,某院诊为“神经性头痛”,用过二丑,大黄及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等方剂,未愈。初诊脉象稍沉,舌淡苔润,虽然头痛,但不剧烈,只是隐隐作痛,过午则痛全止。


 


分析证候舌脉,显皆阳虚,遂予附子理中丸6粒,每日1粒,并嘱忌食生冷,服2粒后,头痛倏然而止,余药以2日1粒分服,完全治愈。


 


上午热重

 


1962年5月,一3岁男孩十余日来,连续高热,颈项强直,手足抽搐;经西医治疗,抽搐稍止,但高热不退,诊脉急数,舌红苔黄,热象虽重,神识尚清。细察病情,上午则躁扰不宁,过午却安静,体温上午40℃以上,午后下降为38℃左右,汗出身热,口渴能饮,颈项仍不柔和,诊为阳盛热极。以大剂白虎汤合羚角钩藤汤,日夜连服后,诸症明显减轻,续服6剂,热退身安。


 


胎动不安,午后症剧

 


1973年10月,一霍姓妇女,妊娠4个月,胎动不安,曾多次服保胎诸方总不见效,诊脉沉紧,舌淡苔白,面㿠无华,胃纳甚差,每到午后即腹部饱闷胀满,难于忍受,胎动也随之增剧,虽少食或不食,亦不减轻。根据脉证分析,午后系阳气衰微,运化迟滞,胎元不得温养,致胎动不安,处方以附子理中加当归、川芎等,2剂后,下午胀缓,胎亦稍安,阳衰未复,仍稍有发作,遂继服10剂,下午满痛全消,元阳既振,胎气遂稳,至期安全而产。


 


夜间崩漏

 


一樊姓妇女,连续3年经来淋漓不断,十多日始止,1971年10月25日突然大量出血,经用西药止血、输液,中药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方投之,27日夜间急诊,脉大弦急,舌红少苔,夜间大量出血,胃胀呕恶,自觉两足冰冷。


 


分析症脉,为阴盛阳衰;病既属寒,夜间又值阴时,两阴肆虐,阳气孤微,故崩漏大作。遂以附子理中汤加当归、白芍、龙骨、牡蛎以收敛回阳。服药后约20分钟,流血即止,头晕亦减,连服15剂后,数年来之崩漏痊愈,10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夜间发热

 


一男青年赵某,患病1年,体倦神疲,日见瘦削,每到夜晚即骨蒸潮热,睡则汗出,尤其手足心热甚,竟至不能安睡,常以凉水沾濡以图清快,口燥咽干,头目眩晕,气短心悸,渴不欲饮,饥不能食,以致辍学。医院诊为神经衰弱,治而未效。诊脉细数,舌红苔薄,分析时证,夜间热甚为阴液亏耗,虚热内生,以四物汤加玄参、麦冬、牡丹皮、地骨皮,连服4剂,热不退,汗不减。


 


细思此证,阴虚发热,何以滋润无效?恐未顾及中土运化,改服香砂六君子汤,发热反更增,因忆前人治虚之法,常须脾肾两顾,改用张锡纯之资生汤,重用玄参、生地黄,以治阴虚劳热,白术、山药、鸡内金以调理脾胃,既可扶持脾胃之虚,又可奏壮水制火之效,2剂后饮食显增,汗、热亦减。继服15剂,夜间烦热悉除,精神转健,将息月余,痊愈复学。


 


子夜失眠

 


田某系中年男子,1979年3月间失眠二十余日,经用西药镇静安眠,中药健胃养心等法治疗未效。诊脉两关弦劲、舌淡苔薄,发病特点为白天心胸不舒,烦满呕逆,每到夜间子时以后,突然心下逆气上冲,翻搅难忍,不能安睡,必须起立活动行走,至4时左右,逐渐缓和,日日如此,不稍变异。动则病缓,静则病甚。


 


谛思良久,两关脉盛,乃肝胃之病;动则病缓,静则病甚,乃气血流通行滞有异之故,夜间子丑之时,阴极阳生,子丑为肝胆主气之时,从脉象、症状、时间合斟,投以温胆汤合旋覆代赭汤,重加赭石、白芍以平镇敛降,少加附子以促经气流通,服1剂后,夜间发病,稍能忍耐,又服3剂,心下冲逆停止,能一夜安睡而愈。


 


《内经》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上午为阳气用事之时,所发之病,非阳气之太过,即阳气之不及,太过者,如上午之热重,阳气盛而热也;不及者,如上午之眼红头痛、阳气虚而寒也。又云“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此时发病,非阴气之太过,即阴气之不及。太过者,如夜间崩漏、阴气盛而寒也,不及者,如夜间发热、阴气虚而热也。心下冲逆,按时病发,以致不能安睡,乃肝胆之不和。


 


一年之中,寒暑变迁影响于人明显易识,而一日之变化,颇多忽视。祖国医典早有明训,人多习而不察,本文所举7例,皆合于日生物钟的变化规律,按中医理论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时间医学实值得进一步探讨。


 


| 作者简介 |


王与贤(1920- ),男,汉族,山西省山阴人。主任医师。1939年考入北京东城文史学校,曾任包头市土右旗中蒙医研究所所长、土默特右旗中医研究所所长。是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来源:摘自《黄河医话》,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转自“中医书友会”公众号(ID:zhongyishuyou)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杏林小书童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中医临床治疗淋巴结肿大用方经验总结 崔国宁

    淋巴结肿大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在治疗淋巴结肿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认为,淋巴结肿大主要与湿热、瘀血、气滞等病机有关。

  • 中医视角下的支原体性咳嗽 张宝华

    根据中医理论,治疗支原体咳嗽应以宣肺止咳、解表散邪为原则,以达到疏风散寒、清热化痰、利湿排痰的目的。

  • 水边的枯叶 陈鹏

    水边的枯叶文/陈鹏医生南飞的雁群哀鸣阵阵我独自在寒夜中静坐凝望星空两岸的芦苇轻舞河里有一叶孤舟钓鱼的人伸了伸懒腰天上的残月如钩镜中人一夜间的白发如秋后的菊花开遍山坡如同我杂乱的心绪被风吹过的中年脚下又踏上寒霜那凋零的葡萄藤在空中沉默我不能回头身后的万家灯火

  • 膏方好入口 谢江强

    膏方好入口,功效不输中成药为什么过去有钱人家生病了多煎制膏方,很少喝草药?可见膏方已经演变成能调整人体生理机能的药物,不再是单纯的滋补药先通后补,健康长寿的正途“慢补”是我在本书中想要提出的重要观点。

  • 孩子慢性腹泻,要从肝脾入手 谢江强

    孩子慢性腹泻,要从肝脾入手治疗9岁的患儿杨小朋友,因为间歇性肚子隐痛而来看病。我判断孩子的情况应该是肝脾不和引起的腹泻,可能是因为着凉,或是吃了不对的食物所导致的,因此我给他开了能够疏肝缓急止痛、健脾升清止泻的升清止泻膏。

  • 谁说良药要苦口 谢江强

    汉方慢养新主张谁说良药要苦口为什么过去有钱人家生病了多煎制膏方,很少喝草药?因为草药味苦,难以下咽,而膏方味道甘美,形状晶莹剔透,药效还高。膏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内经》就对它有所记载。

  • 我心中的黄耆 张宝华

    黄耆,常用的中草药,再寻常不过了。别说医者,就是寻常百姓都晓得它的大名,明它的功用。黄耆,味甘,性微温。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病症。

  • 桂枝芍药知母汤 李华歆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炮)二枚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 桂枝二越婢一汤 李华歆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 从肝的疏泄说失眠 罗沿印

    阴阳相交,肝的疏泄作用至关重要,肝气郁结不舒,导致气机升降逆乱、阳不入阴,从而出现阴阳不交而失眠。所以,肝的疏泄不节是导致心肾不交型不寐的重要原因,其中肝血不足为本,心肾水火不济为标,本与标互相影响。故从肝之疏泄入手治以滋阴潜阳,养血疏肝而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