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不振?——少阴麻附辛汤治法

2022.12.01 908阅读 评论数 5 5

 【疗效反馈】

 1.从风论治咳案——患者服药后,咳嗽即见缓解。证实前思路有效,而效之不效,似乎仅在全蝎、僵蚕、蝉蜕、地龙等祛风解痉药而已。实际观察病例虽少,但正因在一个病人身上看到显效,所以才更有信心进行下次处方,是为经验之积累。

 2.中枢神经感染致截瘫、腹胀、便秘案——29日下午服药一次,30日服药2次,当日白天未诉腹胀,晚八九点钟先于值班房找我诉腹胀,本欲要求灌肠,然十几分钟后查看病房,患者已自行解出大便,量颇多,黄色稀烂软便。可视为有效,但不敢贪功于中医,后期观察大便情况再看。

具体情形于前文下查看作者评论即可。目前平台HIV标签文章较少,均本人所作,可点击标签(HIV、)进入查询。


————————————————————————————————————————————————————————

汗证一例

    汗证,常有自汗、盗汗之别,有全身汗出与个别部位汗出之别。内科责之气虚、阴虚者多,伤寒家视为营卫不和者有;温病家常有湿热蕴蒸之语。今日所诊患者,主诉头部、左侧上半身出汗,其余部位无汗,出汗常在运动、活动后,然部位局限,不似常人运动后全身汗出,平素食纳俱佳,无夜间盗汗,亦无怕风怕冷,已有数年之久。自HIV确诊之时,此汗出之症常年存在,而西医治疗,往往不关注于此。汗出之症,西医常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用维生素之类效果往往不佳,亦无特效疗法,患者化验指标正常,对于症状则忽略不计。今经门诊医生介绍,可试诊于中医。观其体格尚属健壮,脉象无殊,舌质红而苔少,有阴虚之象。但阴虚盗汗者多,全身出汗者多,局部出汗,且是半身出汗,更疑营卫之周流不通。选桂枝汤加减。常年见汗,气津有伤,故见舌红阴虚之像,用黄芪、浮小麦补气敛汗,生地、墨旱莲、女贞子滋阴养液。

   效与不效,容后反馈。此例则提示我等中医在西医治疗之外,尚有多种切入点可言。前面风咳患者,见服中药有效,因苦服吡嗪酰胺后觉胃部不适,泛酸,恶心,转问能否中医治疗肺结核。则暂时不敢应允,医疗安全,中西有别。

【附:中医临证备要】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一书,有半身寒冷和半身汗出之症,实与此例有相似之处。中医认识人体,营卫居表,尤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即是有调节汗出之功能;伤寒论用桂枝汤治“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不愈者”,亦是调节营卫功能来达到调节汗出之目的。此则遵其义,选桂枝汤。秦老所选右归饮、十全大补汤为代表,亦是充气血而后营卫充,毕竟营卫出于脾胃,再赘述起来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10.半侧寒冷

 本证较为少见,患者自头至足左半或右半身不温,汗出时亦一侧独无,当风则一侧先觉冷气砭骨,关节运动自如,酸软乏力,脉象沉细。用右归饮加当归、细辛,温运阳气,通其血脉。
  右归饮

  附子 肉桂 熟地 山萸 山药 杜仲 杞子 炙草

  17.半身汗出

  偏左或偏右半身汗出,多因气血不周,不是止汗所能收效,用十全大补汤加减,益气养营,助阳固卫。凡半侧汗出后,皮肤空疏,最易感受风邪,形成半身不遂,《内经》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应早为防止。
 下肢瘫痪证,汗出多在胸部以上,患处无汗,病情逐渐好转,汗亦逐渐及下。尚因外感发汗,也不能全身得汗,不可强劫。
  十全大补汤
  黄芪 肉桂 党参 白术 熟地 白芍 当归 川芎 茯苓 甘草

————————————————————————————————————————————————————


  精神萎靡不振一例

  一住院病人,前期病情危重,通知病危,经治疗后各项指标有所好转,改为病重,照主管医师的说法,即是人各项指标暂时无危险,但精神萎靡,对治疗无信心,对生活无乐趣之类。前两天刷朋友圈看到一个说法,讲中医治神,西医治病。中医有的看不好,有的看的好,与病人信不信有很大关系。我觉得扯淡,治不好主要还是药没到位,与病人心情有关,却不绝对。但中医治神的说法可从。西药对于精神的调治,确属欠缺,抗感染、补蛋白不能振奋精神。但中医可以尝试。故于查房间隙,问及病人是否愿意一试中药。得应允后,为调处方。患者确属精神欠佳,诉乏力,昏昏欲睡,每进病房则见其躺在病床上阖目而眠,问及夜间睡眠情况,诉夜间亦是正常入睡,而白天不得精神。第一印象即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之“但欲寐”。从病情来看,也确是大病之后,心肾阳虚之病理基础是存在的。但西医查不出心肾阳虚的指标,自然无从应对。然诊脉,非是“脉微细”,而是“左脉浮滑大,按之无力,右脉略紧束”,脉象不同,脉义则通。脉微细是气血阴阳俱虚之正,脉浮大则是气血外散不收之象,也是左脉主血不足之象,总是虚证可言。故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启少阴阳气。兼顾补血气,四物汤合黄芪人参。处方大抵如下,因虑病体虚弱,麻黄未敢轻用10g以上,附片亦未用至30g以上,细辛据说为启手足少阴之要药,体会不深,暂用10g。

  麻黄 5g 附子15g 细辛10g 炙甘草15g  当归15g 熟地10g 川芎6g 白芍15g

 黄芪30g  人参10g

  疗效后续反馈。

——————————————————————————————————————————————————————

  麻附辛汤开展起来,又是一篇长篇大论。李可老中医及卢氏扶阳论坛用法可参考。其应用之广,远超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之,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一条。附子为振奋全身机能之要药,用量应可继续加量,不过看后期反馈,逐渐加量。因病势不急,反倒不至于起手60g。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于长振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蔡根深 资质认证

    谢谢分享,学习了

    2022-12-04 10:31 评论数 0 0
  • 周于捷 资质认证

    学习了

    2022-12-04 06:37 评论数 0 0
  • 邓先勇 资质认证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须躬行

    2022-12-04 09:50 评论数 0 0
  • 于长振 资质认证

    服药两天,患者精神未见明显改善,问及汗出情况,同房间病人讲患者出汗较多,经常见其擦汗。幸麻黄用量不大,可见体虚之人,确实不宜大发汗之品。拟改四逆汤重加附子。

    2022-12-03 11:30 评论数 0 0
  • 杨兆荣 资质认证

    学习了

    2022-12-03 11:02 评论数 0 0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风湿性关节炎的膏方治疗心得 谢江强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多有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或不典型的风湿热病史。正气亏虚、热毒、瘀血在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是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或是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则非膏方所宜,而应以汤药治之,待急性症状解除后再服用膏方。

  • 溃疡性结肠炎的调理心得 谢江强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简称,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

  • 慢性膏咽炎和扁桃体炎的膏方调理 谢江强

    慢性咽炎与慢性扁桃体炎1.慢性咽炎慢性咽炎为咽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慢性咽炎全身症状均不明显,以局部症状为主。一般而言,急性咽炎的全身症状较轻,急性扁桃体炎的全身症状往往较重。急性期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发展成为慢性咽炎或扁桃体炎。

  • 旋覆代赭汤1 李华歆

    ——萧楚女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旋覆代赭汤!言归正传,让我们先看看“旋覆代赭汤”!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切)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炙)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黄帝内针治疗胃胀痛效如浮鼓 夏耀飞

    黄帝内针治疗胃胀痛效如浮鼓麻某某,女,54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叶寨村,2023年11月1日初诊。这就是黄帝内针所谓的“6321”法则,6指的是六经,3指的是三焦,2指的是左右,1指的是阿是穴。

  • 服用膏方的最佳季节 谢江强

    服用膏方的最佳季节自然界气候环境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产生影响。膏方服用的最好时间段是每年的立冬至来年的立春,历时3个月左右。但需要提醒的是,膏方并非人人适合,急性病和有感染的患者、慢性疾病的不稳定期和急性发作期、危重病人不宜服用膏方。

  • 脉法心悟(十三) 陈玉佳

    李右,32岁,自月经初潮始,每次行经均有多量瘀块,迄今已近20年左右。经前期开始服用,服至月经结束。末次月经2015年11月13日。李右,53岁,夜渴,带下多而有异味,少腹胀,尿频尿涩。患舌底边缘炎1年,以左舌底缘较重,时发。

  • 煲汤常用中药解读人参和陈皮 谢江强

    煲汤常用中药解读人参和陈皮人参含有多种氨基酸、植物甾醇、人参酸、葡萄糖、麦芽糖、人参皂苷、人参二醇、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钙、磷、钾、钠、铁等成分。食用宜忌陈皮气味芳香,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作为泡茶的材料,但不宜长时间饮用大量的陈皮茶,以免损伤元

  • 颞下颌关节紊乱一案 曹雪盼

    古语云:治病当如覆杯之效如汤泼雪如果对症则可以达到一剂见效的效果当然该患者初病病情不深故取效较快。

  • 慢性腹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宝华

    中医认为慢性腹泻多与脾胃虚弱、湿邪困脾等因素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腹泻,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