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型红斑狼疮一例治验

2021.12.03 44阅读 评论数 0 6
    赵x,女,15岁,山西灵石县五中学生,2001年元旦初诊。

    病程3个月,今冬第1 次寒潮袭来,顿觉指、趾冷痛、青紫、僵硬,四肢关节痛,不能屈伸,手足背潮红作痒,每日午前,阵阵面色酡红,鼻、颊部出现蝶形红斑,过午则渐渐隐去。经山医大一院作抗体试验,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询知自幼体弱多病,极易感冒,每冬冻脚,嗜食生冷,口渴即饮冷水;月经月月超期,脐周绞痛,色黑多块,带多清稀,脉沉细涩,舌淡胖有齿痕。证属先天肾气怯弱,藩篱失固,寒邪由表入里,深伏血分。日久,沉寒痼冷盘踞胞宫,冲、任、带脉俱病。复暴感外寒,致血脉痹阻。遵伤寒治厥阴脏寒之法,用当归四逆汤,内有久寒,合吴茱萸生姜汤;每日午前一阵面赤如醉,真阳有外越之险,更加附子、肉桂,直温少阴。全方重用当归,温润通脉;重用细辛,直通厥阴。合为温内解外,开冰解冻之剂。顽症痼疾,当用重剂:

当归50克,桂枝、白芍各45克,

炙甘草、通草各30克,细辛45克,

吴荣萸50克(开水冲洗7次后入煎),

附子30克,企边桂10克,鲜生姜125克(切),

大枣25枚(擘)。

加冷水1200毫升,黄酒500毫升,文火煮取600毫升,日分3次温服,3剂。

     1月5日夜半急诊:上方服1剂,指、趾关节冷痛已愈。3剂服完,肢端青紫退,唯觉活动尚不甚灵活。今日气温零下10度,凌晨赴省医院检验,路途感寒、劳乏,下午返回,突然寒战高热如疟,体温40.5℃,血象高,血沉120,已用大剂量青霉800万单位静滴,不能控制。大热、大渴、多汗、脉洪,舌中黄,口苦,呕逆,面部、背部红斑成片。症情突变,揣测原因有三:一则寒邪久伏,得温药之助,阴证转阳,遂见化热外透之机;一则经水适来,邪入血室,引动伏邪;三则正值冬季流感流行,兼夹瘟毒。既见发斑,为邪有外透之机。当因势利导,以拙拟贯众石膏汤,辟秽化斑解毒,小柴胡汤加味,枢转少阳,清透厥阴血分,引领伏邪外透。

透明生石膏250克,贯众、黑小豆各30克,

苍术15克,明雄黄0.3克(研末吞服),

柴胡125克,黄芩30克,生半夏60克,

炙甘草30克,西洋参粉15克(冲服),

丹皮、紫草各15克,

青黛(包煎)、炒黑芥穗各10克,

鲜生姜75克(切),大枣12枚(擘)。

上药,遵和剂煎服法,水煎2次,去渣再煎,浓缩至600毫升,3次分服,3小时1次,日夜连尽3剂,以阻断病势。

     1月7日3诊:上药服至今日中午,热净身凉,红斑消去。化验血象正常,血沉12。唯今日活动较多,将息失宜,双下肢出现紫癜样红斑,痒甚。以拙拟“乌蛇荣皮汤”加味,清解血分余毒。

乌蛇、酒炒生地、当归、赤芍各30克,

丹皮、紫草各15克,制首乌、白蒺黎各30克

川芎、桃仁、红花、川牛膝各10克,

大蓟、白鲜皮各30克,

西洋参粉15克(冲服),

乌梅、生山药、元参各30克,炙甘草20克,

鲜生姜10大片,大枣12枚,1剂。

    1月10日四诊:诸症均退,红斑消尽,精神食纳好。唯觉腰困如折,渴饮无度。邪去正虚,久病伤肾。上方加肾四味各20克固护肾气,元参加至100克,以清浮游之火,反佐油桂10克,以防寒凉损伤脾胃。

    1月16日五诊:上药又服8剂,已无病象。唯3日来脚心涌泉穴热如火焚,夜卧非坦露双脚不能入寐,脉大不任重按。考病本阳虚血寒,温热不过外邪,过用清透,寒伤元阳,阳不统阴,致下焦阴火沸腾,例同浮阳外越。以加味四逆汤温而敛之。外有假热,恐防格拒,用热药冷服法。

附子30克,干姜25克,

炙甘草、生芪各60克,肾四味各20克,

红参(另炖)、灵脂各10克,

生龙牡粉各30克,1剂。

    1月19日六诊:药进1剂,足心发热已敛。又见口舌生疮,灼痛不能饮食。午前面赤如醉,全身烘烘发热一阵,双膝扪之冰冷,脉洪不任重按,舌淡无苔。仍属阴胜于下,坎中真阳不能下守,逼浮阳飞越于上。以傅山引火汤加油桂引纳之,加坎气峻补先天肾气以固本。

九地90克,盐巴戟肉、天麦冬各30克,

茯苓15克,五味子6克,

油桂3克(去粗皮研粉,小米蒸烂为小丸,药前囫囵吞下),

坎气6克(研粉胶囊装吞),3剂。

    1月27日7诊:诸症均退,唯四肢欠温,面色㿠白,不禁风寒。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减半量,合玉屏风、肾四味,附子30克,加服8剂,虽零下10℃,亦无不适,拟春暖后恢复学业。拟培元固本散,以血肉有情之品峻补先天,重建免疫屏障善后。

1、全胎盘、带血坎气各100克,

三七、琥珀、红参、西洋参、五灵脂、灵芝孢子粉、肾四味各50克,

鹿茸混片30克,研粉,日服2次,每次3克,热黄酒送下。

2、九制豨莶丸1料,日服2次,每次10克。

【按】之后不久,患者恢复学业,每隔1~2月赴省医院检验1次,除抗ds—DNA抗体高,余无异常。本病为自身免疫缺陷类疾病。现代中医,积40年临床科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一般定性为“阴虚血瘀”,而笔者所治病例却属“阳虚血寒”证型,临床少见,录之,以备参考。

    浅见以为,阴阳的判别,总以病人的正气强弱为转归。正气强者,受邪即病,邪正交争,从阳化热,表现为“阴虚血瘀”;正气虚者,卫外不固,无力抗争,病邪长驱直入,由表入里,深伏难出,从阴化寒,表现为“阳虚血凝”。阴阳的转化,也以病人正气的修复为转机。阴证,用药得当,正气来复,伏邪由里出表,阴证化阳为向愈;阳症,过用苦寒,损伤脾肾,阳证转阴,则缠绵难愈。


|作者简介:李可


来源:摘自《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可。转自:老中医学子郭明的博客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杏林小书童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中医理解的失眠 谢江强

    严重的失眠还会导致人体糖耐量异常,抗病和康复的能力低下,是多种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可能会加重或诱发其他的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等,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 汗证、潮热医案整理2 谢江强

    医案26孙某,女,37岁。医案27张某,女,68岁。主诉:夜寐出汗、口干1个月余。外院查血糖正常。故治疗仍守前法,滋阴降火生津,补气升清布津,加白芍生津养阴,葛根升清布津,增强治盗汗、口干之力,炙甘草调和药味。

  • 经方实验录之便秘不寐案 张宝华

    张某某,男,69岁。慢病多年,气血已虚,今大便干难解月余,腑气不通而腹胀不适,素有失眠,时下腑气不通,臣扰君主,神明难安也。服一次后大便未得泻,腑气运转,得屎气,即觉舒适,眠略佳。药后便通,诸症迎之而缓,且未见不适,药证魂体合一耳。

  • 茵陈五苓散 李华歆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患者同样是得了“黄疸病”,此时应该“身目俱黄”,而从后面的用方可以推断,患者此时核心病机应该是“水湿夹热”,且湿偏重于热!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 减肥茶饮方 陈鹏

  • 高血压中药茶饮(陈鹏医生) 陈鹏

  • 桃核承气汤 李华歆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桃仁(去皮尖)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 经方加减治失眠伴月经1月2次案 宗琪

    条文学习:《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 脊柱矫正要趁早 钟金桥

    2023年10月末,一九岁女孩拍片提示有脊柱侧弯,并无其他不适,整体呈胸腰椎中下段左凸侧弯,同时骨盆呈现左低右高姿态。2023年11月25日第5次复诊时带来复查X线,提示脊柱侧弯问题基本解决。

  • 防治糖尿病,这样给自己的血糖做减法 谢江强

    防治糖尿病,这样给自己的血糖做减法糖尿病患者多为40岁以上中年男女,但近年来糖尿病患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功夫不负苦心人,孙先生的血糖终于趋于正常值了。另外,糖尿病患者平素一定要注意控制饮食,坚持锻炼,使血糖值一直控制在正常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