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病,主要是诊脉、辨证、用方
中医看病,主要是诊脉、辨证、用方。方由药组成,谙熟药性是前提。谙熟药性只背熟大学课本《中药学》还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掌握一味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力求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用好它。
比如我曾治疗一40岁男性糖尿病,极其瘦弱,全身一点气力也没有,走路稍快即气喘吁吁,胸闷气短,两寸根本无脉,关尺脉微弱,稍微能摸着一点,证属大气下陷。令其每日服黄芪30g,连续服了两个多月,人也有了精神,体重也增加了,化验血糖尿糖皆恢复正常。只是服药后出现口干口苦,知服黄芪造成了内热,遂加知母30g同服,又服了一个月,一年后随访,病情稳定。
辨证准确,谙熟药性,选对药方,还不够,有时还得用足量,才能取得疗效。
2001年曾接诊过另一例37岁男性糖尿病患者,在某医院住院20余日,西医以降糖片、胰岛素之类药品治疗,中医则按消渴证与服滋阴养津中药,口渴虽止,但身体异常消瘦困乏,血糖虽减,但还是时有起伏,小便比常人多数倍,诊其脉极沉细弱,舌苔中心剥落一片,且有干燥裂纹,饮食精神不振,小便时可嗅出糖气与烂苹果味。
根据脉证诊为气虚下陷,津液不升,遂处方:黄芪30g,升麻6g,以升津液,佐以山药30g,生地30g,元参20g,麦冬20g以滋阴;并用川萆薢15g以固小便。药进4剂,丝毫无效。思之再三才恍然大悟:此人脾气不足,失掉统摄糖质能力,故随津流出,黄芪量小殊难奏功,再之前医已服过许多滋阴养津药,脾已为水湿浸泡而壅遏,脾之不运必有瘀血水湿互阻,气不返而津不升,故口干不欲饮,法当用黄芪大补脾气,兼以活血化瘀并固肾关。遂又处方:生黄芪90g,升麻6g升津补脾,桃仁10g,红花10g,血竭3g(为末冲服),郁金10g活血化瘀;苍术10g燥湿引入脾经,川萆薢10g利湿而固小便。此药连服两剂,血糖减少,尿量亦减。
后每诊皆加黄芪30g,余药不变,渐加黄芪至每剂240g时,小便已近常人,尿中已无烂苹果味与糖气,化验尿中已无糖,血糖亦恢复正常,遂又将黄芪逐渐减少而服之,以善其后,到减至90g时停药观察,一年后亦未反复,此病治疗1个多月,服黄芪5000g多,始收全功。
治疗急危重症,需要大剂量用药。
2000年10月6日,我在某医院治过一个心肾衰竭的病人。当天下午6时忽然不能说话,以手指比划心脏,示意此处极端痛苦,不能平卧,呼吸难以继续,面色晦暗,口唇指甲青紫,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汗出如油,舌红光无苔,脉浮虚大而数(260次/分),血压已测不出,气息奄奄,证属阳脱阴竭,危在倾刻,速予李可老师的“破格救心汤”:附子、山萸肉、干姜、炙甘草、红参(另煎浓汁对服)、生龙牡粉、麝香,因病势危急,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8时许,病势未转,二剂时附子加量,病情稍稳定。11时又服第三剂,附子又加量,病势开始趋缓,至次日清晨6时,口唇指甲青紫已退,四肢转温,还不能坐起说话,脉亦变缓(90次/分),血压160/70mmHg,调理1个星期后出院。使用破格救心汤的关键是附子要重用,这个病人附子用至300g时,才转危为安。大家知道,因为附子毒性大,不敢用,我在临证中常用大剂量附子抢救危重病人,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的药效之所在。谙熟药性,治病时有时不用方剂,只用一味药也能治好病,甚至收到奇效。当然,用一味药治病,剂量就得大。下面举一些我治过的例子。
有一60岁男性患者,一连好几天心跳心慌,头上出汗,身上无汗,严重时甚至突然晕倒在地,诊其寸脉大而实,余脉皆正常。此为脱症,时间长了也危险。我用甘草60g,先熬了喝,又再泡着喝,一剂即愈。此即“甘以缓之”也。
有一位20多岁妇女,产后失眠已3个月,严重到通宵不眠,遍服中西药无效,疲惫不堪,痛苦异常,奶水也没有了。我诊其脾胃脉沉弱,显然是脾虚胃弱所致。前医根据《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用半夏秫米汤也没效。我开了白术60g令其煎服,当天即能睡3~4个小时,连服10天后,已能睡7~8个小时,饮食也增加了,奶水也有了。此因土主镇静,土气不足亦睡不着,非大补脾土难以奏功。
有一40来岁男子,很瘦,全身疼痛,吃什么药都没效。诊其脉大而空(血少),《金匮要略》说:“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此为劳病,我令其每天用生地120g,煎水服之,服了近半个月才不疼了。瘦人多火,此人是血不足的“痹证”,用大剂生地滋阴(补血)降火就不痹了。《神农本草经》说生地“除痹”,除的就是这种“痹”,不是什么痹都除。
有一个10来岁小儿患尿血1年多,瘦弱不堪,尿黄赤疼痛,尿到石地板上都染上黄赤色,难以清洗掉。前医开的都是导赤散、八正散等利尿止血药均无效。我给他开了120g甘草梢,让分四五次煎服,服了第一煎尿就变白色了,药尽病愈。甘草梢清火解毒,又能利尿,不须引经药,以梢导梢,服后药力一下子就到了膀胱,杂药乱投反而无效。
我举以上这些例子,主要是想说明,作为中医,一定要知道光按照教科书或药典上规定的剂量用药,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久治不愈的疑难病、急危重症,必须用大剂量才能提高疗效。
像肺癌晚期病人一口一口地咯血,我常在辨证方中加入仙鹤草120g,三五剂药就能止住咯血,不咯血了,病情好转,病人也增加了用中药的信心,有的竟神奇般地治愈了,有的延长了寿命。这些大剂量用药是我个人在实践中摸索的经验,仅供大家参考,不能照搬,辨证不准确,大剂量用药就会出差错。
当然,也有的病,大剂量用药没作用,反而小剂量用药才有效。
例如“梅核气”,即咽喉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我按书本上学来的半夏厚朴汤很少取得疗效,而用白芥子1.5g,桔梗2g,甘草1.5g,硼砂1g,陈皮6g,乌梅9g,利咽豁痰,剂量虽小,每每取效。因为中医有句话,叫“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意思是治上焦的病用药像羽毛一样轻,才能取得疗效。
又如春天感冒,头微痛、鼻塞、咳嗽、微热、恶风,此为风伤卫之轻证,需用《时病论》的微辛轻解法,即用苏梗5g,薄荷3g以轻宣肺气;牛蒡子5g,桔梗5g,以解太阴之表;栝蒌壳6g,橘红3g,以畅肺经之气,常是一二剂收功。倘用麻桂羌防辛温解表,则药过病所,不仅病不得愈,反而造成表虚汗出,腠里疏松,留下稍受风寒即感冒的毛病。总之,剂量大小一定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该大则大,该小则小,不可一概而论。
|作者简介|
郭博信,1943年生,196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1970年在李松如老中医指导下自学中医,1978年经山西省全省中医统考录为中医师,并任临汾纺织厂职工医院中医科主任、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卫室主任、总编辑,《中医药研究杂志社》社长,师从三晋名医、临床大家梁秀清、黄杰熙、李可等。
2005年6月应邀赴澳大利亚为外国友人治病,并在墨尔本皇家理学院中医系、维多利亚大学中医系、澳洲中医学院、悉尼中医学院等地作传承中医、提高疗效的巡回演讲,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主张回归传统求真务实,惟有继承才能创新。认为学习中医应以唐宋以前著作为主,兼吸纳明清以后诸家经验,治病以大剂量用药为特色,着重研究《诸病源候论》中的“三尸虫”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主要著作有《明清临证医话精选》及论文“贵在传承,重在疗效”等。
来源:摘自《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可。转自:个人图书馆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上热下寒 李华歆
治疗“上热下寒”有许多方子! -
血府逐瘀汤合炙甘草汤合陈皮枳实(橘枳姜汤)治疗心慌乏力案 张训景
检查亦无明显检查。现乏力全身不适,自觉胸部压迫感。患者效果良好,无不适感,原方继续服用巩固疗效。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 -
六经辨证—太阳病2太阳腑证 张训景
I太阳之经、腑、气一、太阳之经1.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挟脊低腰,络肾属膀胱。膀胱为太阳经之府,太阳病不解,邪热随经入府,膀胱气化不行,与水相结,而成蓄水证。 -
经方实验录之肺结节,肺气肿 张宝华
岳某,男,63岁。病因不明而罹患咳嗽痰多两年余,新冠侵袭病渐重而赴省中医诊治。经中药调理后,咽部痰鸣减,余症有变而经友荐余处诊治。故用入肺部,顺肺中之气,又清肺中之血。 -
失眠 潘洪波
当然,可能也是因为酸枣仁在失眠这个问题上用的广、原材获取也不容易,近些年的价格一直是飞涨,很多患者用起来负担也是挺大的。 -
经方实验录之肺癌,肺结节,脑梗,乙肝 张宝华
侯某某,男,65岁。诊断为肺癌、肺结节、脑梗、乙肝等,经手术治疗后咳嗽咳痰减。 -
肥胖 潘洪波
中医认为,造成肥胖的最大问题是“肝郁”和“脾虚”。肝郁造成胆汁分泌不足,脾虚则导致胰腺功能减弱,而胆汁与胰腺正是消解人体多余脂肪的两位干将,只有将这两位干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肥胖的问题。 -
痛经 谢江强
原发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继发性痛经则常见于育龄期妇女。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子宫、冲任气血壅滞更甚“不通则痛”,致使经行腹痛。气滞血瘀型痛经多因患者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气郁不舒,血行失畅,瘀阻胞宫而致。 -
经方实验录之感冒 张宝华
既往有便秘,腰脱,胃肠功能紊乱等病病史。柴胡30克、生黄芩15克、葛根20克、麻黄10克、生桂枝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15克、大枣15克、生白芍15克、生党参15克、姜半夏15克5帖,颗粒剂,内服一天2次药后反馈曰:感冒诸症几无,遗关节不适,大便不调, -
口中乏味伴乏力疲劳1周,中药用后效果非凡 宗琪
患者:杨某某性别:女年龄:49岁初诊日期:2024年3月8日主诉:口中乏味1周伴眠差乏力。
最新文章
-
薏苡附子散 李华歆
——列宁小编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薏苡附子散!《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散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炮)十枚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
标题:助力成长,龙生润和膏——让您的孩子赢在起跑线 陈鹏
文/陈医生标题:助力成长,龙生润和膏——让您的孩子赢在起跑线正文【龙生润和膏,植物精华,药食同源,助力孩子健康成长!不仅如此,龙生润和膏还特别针对现代孩子的成长需求进行科学配方,让您的孩子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赢在起跑线!
-
手脚冰凉十年案一 王建飞
2023年10月12日张某,女,66岁,初诊。阴寒凝结于下,阻遏阳气伸展,则手脚冰凉。今复诊告知口苦消失,余症均未减。2023年10月31日服药后回访,上述症仍未见明显变化,已无信心再服中药。嘱其适当运动,饮食均衡,少盐少糖,生活作息规律,避风保暖。
-
小建中汤 李华歆
——约·罗斯金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小建中汤!小编觉得“小建中汤”其实是由“桂枝加芍药汤”化裁而来,为什么这么说呢?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
孩子慢性腹泻,要从肝脾入 谢江强
孩子慢性腹泻,要从肝脾入手治疗9岁的患儿杨小朋友,因为间歇性肚子隐痛而来看病。我判断孩子的情况应该是肝脾不和引起的腹泻,可能是因为着凉,或是吃了不对的食物所导致的,因此我给他开了能够疏肝缓急止痛、健脾升清止泻的升清止泻膏。
-
心慌胸闷医案一例 王建飞
2023年09月28日张某,女,74岁,初诊。主诉:乏力伴心慌胸闷14天。心脏内有两个支架。慢性子宫颈炎病史于今年五月份在中医外科服中药及中药涂擦治疗。因家务繁重致腰肌劳损,今年7月份在针灸科行艾灸治疗。
-
小柴胡汤(2) 李华歆
以上“加减法”完全是根据患者服用“小柴胡汤”后可能引发的各种病情变化来对应处理的,它提现了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
-
贡丸粉丝青菜汤 陈鹏
陈鹏(文)先在锅里倒入食用油,油热起泡了就可以把葱花和姜丝放进去炒个几秒味道出来赶紧放大白菜。。翻炒几下加入白开水,加入贡丸。。小火慢炖几分钟然后再放点麻油就出锅。出锅后可以再撒点香菜或者是葱花
-
经方适应方证治疗支气管炎 张宝华
支气管炎表已解,咳而身热,胸满或痛,大便干者,大柴胡汤与之。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大枣枳实(四枚炙)芍药(三两)大黄(二两)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
四君子汤加减治疗上唇红肿热痛 夏耀飞
四君子汤加减治疗上唇红肿热痛胡某某,女,74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罗堡村,2023年8月10日初诊。结果:2023年8月13日电话随访,服用上方3付后肿胀明显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