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这个“亡阳”你怎么看

2020.01.03 107阅读 评论数 2 6
在《脉经》的“病发汗以后第三”篇中,提到2条文 1.发汗多,又复发其汗,此为亡阳,若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气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以上两条文在《医宗金鉴》一书中引用了,但是历来没有或者很少有来解释的,就因为有谵语,又有亡阳,两个词似乎不靠边。这就是说明张仲景的理解程度的问题了。最后一句,张仲景指出了本条文的病机所在,也指出了此方剂的作用机制。 或许有人要问了:亡阳了还要用桂枝汤? 其实这个亡阳不是真正的阳气亡失,而是阳气不能运行引起的。我曾提到过“卫弱”的“阳旦”,在这里是个病情轻重的问题。阳旦只是卫气运行减弱了,心阳不能正常的运行,出现的失温,失固,心阳停留于上的心烦表现。这个心阳的运行减慢是由于卫气的虚弱,如果卫气运行太过了,那就是中风或者杂病中的营卫不和了。 而这里的“亡阳”则是卫气由于发汗太过,损伤卫气,卫气不行,心阳支结不能运行了,导致心阳充斥于上,扰及神明,出现谵语,这个谵语只有通行津液,调和卫气,使卫气运行正常则心阳得以运行,心神安定,则谵语自愈。所以张仲景在此指出“不可下”,就是为了防止误认为是阳明腑实证。 这个亡阳不同于少阴病的“亡阳", 那个亡阳才是真正的阳气衰亡,虽都叫亡阳,但是发病机理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区分。再说柴胡桂枝汤的亡阳是急性的,或者是暂时的,少阴病的亡阳病程是长久的。 如果您对这个”亡阳“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指出共同探讨。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余柳根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连云龙 资质认证

    在《脉经》的“病发汗以后第三”篇中,提到2条文: 1.发汗多,又复发其汗,此为亡阳,若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气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个人浅见: 1.发汗多,又复发其汗,此为亡阳,若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浅解:发汗过多,伤了津液,又重复的发汗,津液伤的更重了,处于“亡”的边缘了,由伤到亡,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津液伤的过重了,导致胃中干,就要转属阳明了,可能就要谵语了,我们可以参考《伤寒论》71条:“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这样可以理解的更清楚了。脉短者就要有危险了,因为“脉长者气治”,这个津液是气中的卫阳津液,脉象自然平和而不慌不慢的,脉位还挺长就是气治,气治者自己就有恢复的能力,气不治者就要悬乎一些了。 2.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气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浅解:发汗过多,津液亡失导致胃中干而谵语者,虽然有类似阳明的症状,但是不能用阳明的攻下法治疗,津液本已经微弱干燥,再用下法就要出危险的。怎么办呢?经方输布化生津液的方子符合本证的就有小柴胡汤和桂枝汤两首,桂枝汤是补津液的我在上帖已经说过,用小柴胡汤也好理解,我们还是从《伤寒论》中来找证据,仲景曾经这样描述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可得而知,小柴胡汤也是输布津液的。 综上所述,亡阳即是亡津液的道理也暗含于上述条文之中了。 个人浅见,不一定正确,还请诸学兄指正。

    2020-01-03 05:21 评论数 0 1
  • 杨帆 资质认证

    汗为心液,故汗多心液去,神无所附,故谵语发狂,现在许多精神病的患者都和这个有关! 难经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故桂枝汤、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在所必用。兼见郁火不发者,可用四逆散或者小柴胡汤透发之。 一点看法,仅做探讨。

    2020-01-03 05:20 评论数 0 1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桂枝汤类方二十二 韦秋凤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五苓散的方子用法,又点明了五苓散的主要症状还是表证,所以君药仍然为桂枝。

  • 桂枝汤类方二十一 韦秋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甘草补津液,调和诸药,缓解药毒,行药力。三才解析法:主治:凉滞寒饮多、津亏病位:表里俱病阳性药:桂枝4温辛甘白术2温辛甘滋微苦平性药:炙甘草2平甘滋茯苓4平甘淡。

  • 桂枝汤类方二十 韦秋凤

    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在清表的残留风邪的同时,导引津液各就各位,恢复健康的生理状态,这就叫做使气得旁流。这种病,是个急病,大枣比较滋腻,会束缚桂枝药力的发挥。

  • 桂枝汤类方十八 韦秋凤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要想去掉这些风邪的话,那么就要用桂枝汤治疗。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用小承气汤还是大承气汤,视病情轻得而定。这与津液外出,肠道津液缺乏有关。

  • 桂枝汤类方十七 韦秋凤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卫行脉外,营血出了这个动脉之外的状态就是卫,也就是津液了。用桂枝汤把这个风发出去了,卫和病就会愈!

  • 桂枝汤证十六 韦秋凤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这里的太阳病,不一定就是太阳中风桂枝汤证,也有可能是中湿,太阳伤寒也有可能。桂枝汤阴阳并补同调,重用甘温药补充能量温益阳气,而今典型的桂枝汤证却很少。

  • 白术的解读 韦秋凤

    白术这一味药,一定要按照方子的量去用,不能多用。白术可以去在身面的大风,风邪导致的头晕头痛,流眼泪。腰脐间有风寒湿痹阻滞伤害,气血不利,白术能去这些风寒湿痹而利气血。黄煌认为,白术体质舌多淡胖齿痕水滑。

  • 桂枝汤类方十四 韦秋凤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桂枝去芍药汤,温中去虚寒,解决太阳中风的问题,白术化太阴水饮。

  • 桂枝汤类方十三 韦秋凤

    阳明里热结实而坚硬,热伤里津液使里肌肉组织不得津液濡养而紧急疼痛。热久伤津液虚劳而无乳,热清则津液复而乳水生。

  • 桂枝汤类方十二 韦秋凤

    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服桂枝汤后,形似疟"的桂枝二麻黄一汤和身必痒的桂麻各半汤,是没有脉是微弱的。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从用方来看,桂枝汤是去风的,越婢汤是去风水的。因为越婢汤的量比较大,取八分之一药力也比桂枝汤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