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感悟

2021.11.20 26阅读 评论数 0 0
《中医基础理论》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课,其内容涉及到中医学体系的基本特点、哲学基础、藏象、经络以及病因、病机、治则等方面。通过该课程塑造出的认知结构为其后各科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自我组织、同化的能力。但此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新生,仅凭借他们以往的思维模式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加速思维的发展、夯实相关基础,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感悟
一、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初次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生,对其中抽象的概念产生似懂非懂、“雾里看花”的感知,这是因为人在进入青年期之前的思维主要是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刚入校大学生正处在青年前期。而抽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其发展较晚,一般成长到青年期之后,才有比较发达的抽象思维。且中医基础理论的思想毕竟跟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距,正是这种差距导致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障碍。因此,需要在新生原有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其抽象思维的发展。

1. 接受——抽象思维的养成——理解对于一门新的知识,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从陌生、熟悉到掌握,对待知识的态度随知识的深入而改变,同时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断提高。所以,对初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生来说,不妨先接受它的内容,在头脑中产生感性认识,熟悉它所阐述的观点和主张。以此为基础,再来促进抽象思维的养成。为什么要接受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后才来促进抽象思维的养成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所决定。学生在进入中医药院校以前,虽然在思想上对中医已有大体的了解,立志为中医学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但在理性上对中医的认识还很模糊。表现为“两性”:①盲目性。不清楚中医学理论的内容和主张。②被动性。学习目标不明,也没有明确的思维概念。这两方面的因素促使学生应在很长时间内培养自己的接受能力。二是为养成抽象思维做准备。人的高级思维的养成,需积累一定的理论知识。医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除应及时、主动地充实自己已具备的思维形式外,更要注重用抽象思维去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养成抽象思维的重要性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和认识的差距等诸因素的制约,古代学者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跟现代人的认识不相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中医概念。如“心藏神”的定义与现代医学有异。现代医学明确认识到脑是人的精神、思维和情志的器官,而中医强调心主管人的精神、思维和情志。可见,中医基础理论的部分概念是很抽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避免已有的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冲突,必要时还应剔除现代观念对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束缚。

3.抽象思维突出“悟”性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对知识的理解也要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内容,更要有一种“悟”性。学生用抽象思维分析书本上的概念时,会用自己的认识去理解,而这样的认识恰恰是在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后“悟”到的。作为理解知识的主体,学生能自己“悟”出一些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看法,这对学习帮助很大。例如,在学习“病”、“症”、“证”三者的联系时,可以“悟”出以下三条结论:①症是客观表现出来的,证候是主观归纳的;②当出现了症后,才能判断出某症相应的证候;③证候是对病理的综合概括。当然,在对知识进行深刻地领悟后,会发现掌握知识的程度比原来更深了。

二、思维过程中医基础理论讲求以整体观念为基本特点,通过阴阳、五行辨证各个脏腑的生理特点、病理表现,论证病因、病机,从而寻求“防”和“治”的原则。学生在学习时应注意使思维顺着一条主线,提纲挈领,掌握知识的渐进性,使学到的知识为己所用。

1.归纳总结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往往看重的是重点内容,忽略了细微的知识点。如果在每一章节学完之后,进行归纳总结就能抓住这些细小的知识点。比如在“五行相乘与相侮”的章节中,由于木的亢盛而引起的相乘称为“木旺乘土”。但类似“木旺乘土”的五行相乘、相侮的名词术语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中有很多。这时应及时归纳。把它们一一罗列出来,找出规律进行记忆。当然,归纳总结的形式要新、方法要巧。尽量避免抄书罗列。可以用列表、作图等方法把一些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生动、一目了然。

2.比较辨析比较、分析是思维的基本过程。运用比较辨析很容易分析出两个相似名词或术语的异同。在比较“营气”与“卫气”、“津”与“液”、“痰”与“饮”的实例中。拿“营气”与“卫气”作比较,通过从它们的含义、生成、分布和功能上进行辨析,加深记忆,深刻理解:“营气”和“卫气”都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为水谷之气的某些部分化生。不同的是,前者由“精专柔顺”的部分化生。后者由“僄疾滑利”的部分化生。而且一个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另一个是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三、夯实思维模式的基础

1.拥有文言文知识众所周知,中医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时期是在古代。古代医家的思想大多是以医古文的形式流传下来。学生在学习时,必须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中引用了许多古代医学著作的精辟论述。如果没有坚实的文言文基础,就不会理解这些论述的观点。

2.积累医家名句《中医基础理论》中引用的句子是对知识的总结,对内容的分析往往起到“一针见血”的效果。例如在讲到“五行相乘和相侮”时,引用了《素问·五运行大论》中的一句话“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这句话是对五行相乘与相侮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充分说明。因此,学生应注重记忆一些医学著作中的名句,去更好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内容。

为了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师生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探寻方法,总结经验。本着一种发扬、创新的精神,继承中医基础理论的思想。只有对《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产生强烈兴趣的时候,才能全面深入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考试题覆盖面广,题量大,很难记忆。有的考生甚至中途放弃参考,而有的考生从头到尾“背诵”整个教材,结果考试成绩并不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学习方法有问题。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能顺利地通过自学考试,同时对参加其他学习考试以及社会实践也会有所帮助。现将自己的一些方法介绍出来,希望对考生有所启发。

  习题辅助法。每看完一节或一章教材,则需结合考试大纲和教材的习题进行练习,以加深对教材的熟悉和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在反复的练习中,自然地掌握了知识。有些考生习惯于将教材与习题或试卷分离,要么只看教材,要么只一味的做题。实践证明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其效果更是事倍功半!

  归纳要点法。做到这一点并不难,许多自考教材的要点在大纲中都有明确的体现或者用大小写数字明确地表识出来,平时多记忆多理解,就能做到“纲举目张”,从而避免对教材中详细阐述的文字材料费时费力地背诵。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科的整体把握,又可以应付单选、多选、简答等题型,还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图表记忆法。这是笔者最推崇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主要用于逻辑思维,右脑主要用于形象思维。实践证明,形象的记忆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直观形象的材料较之抽象的材料易于记忆,而教材的文字材料一般都表述于平面之中,并且比较抽象、枯燥,很难记忆。笔者每学习一门课程,都是在熟悉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将重点难点内容制成各种图表,这样,需要记忆理解的知识就变得直观、形象、立体、简单、条理、清晰,从而便于掌握了。与此同时,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归纳比较法。需要学习的知识中,总是有一些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文字材料,非常容易混淆。一般来讲,这些材料不外乎分为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而试题大都表现为比较不同点。在比较过程中,记住了彼,可以联想出此,从而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例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时,从概念、阶段、形式、特点等的方面去比较,就做到了完整的理解,并且相当深刻,不易忘记。

以上这些方法,虽不是每一个人都适用,但是却可以使读到此文的考生由此想到更好的学习方法,而笔者抛砖引玉的目的也便达到了,笔者的总结也便会存在的有些价值了。(作者:牧歌—自考)

作为不同于西医的医学模式,中医固有理论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从四个角度观察人体,交织使用。一是形器论。分为形体说与器官说。器官说中有营、卫、津液、脏腑等概念,以物质在器官中的传输、转化即物质的机械关系说明生理与病理。这里的概念都是用“黑箱系统辨识法”虚拟的功能组合,多是指解剖所见而命其名,故称“虚指”。形体说就是人体任何一个可以辨认的局部,都有全身的代表点,是全身的缩影,形体说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因为其机制可用“精”的转输过程来说明,故也属物质机械关系。形体说讲的是人体的“全息”现象。二是脏象论。分为五行脏象说与四象脏象说。二者大同小异。其中的概念以五脏为核心,其它组织器官功能则“取象比类”分别隶属于五脏之下,用五行的生克或四象的阴阳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五运六气”是脏象说的分支。“运气七篇”是《外经》的残篇。器官说不可与脏象相混)。“五行”的实质是代表事物周期的五个阶段,事物皆有周期或始终,故皆有五行。脏象论是从时间角度,运用生命现象的时间机制观察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与现代的“时间生物学”有共同之处,但更深刻、更实用。三是经络论。它是从空间的角度观察人体,是人体阴阳属性不同的各个空间区块,故用三阴三阳命名。经络的作用是调节各部位之间的阴阳状态,而阴阳概念又不含流通之意,所以以“气血”代之,“气血”就是在经络中流动的阴阳,经络论中除经络、气血外无其它概念。其功能也只是一个“通”字。经络论分六经说与十二经说(十一经说是过渡阶段),二者走向不同,作用也不同,六经调先天之气,十二经调后天。至于“奇经八脉”则是经络之间的“调水渠”。经络实质研究长期未果,其原因就是在于未明经络学说的本意,不顾“学说”径取“经络”,研究目标模糊。若从现代医学模式来看,经络很可能是大脑中无形态的功能结构,就像windows 一样。探讨经络实质似乎应当从脑科学或信息学入手。四是气化论。其中只有四个概念即精、气、神、形。这是人体总体状态的四个层面。它只注重整体的协调,是一种系统方法。气化论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也是最简单的。气化论是气功的理论基础。所谓“阴阳学说”,分为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后天阴阳在四个部分中都是必须应用的工具,在四部中各自的具体意义不同,如形气论以内、外、上、下等分阴阳,脏象论中把五脏分阴阳等。后世也把阴阳直接用于辨证,这就是“八纲辨证”。后天阴阳就是所谓“对立统一”,它不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人类对于宇宙的了解甚少,怎么能侈谈“根本规律”呢?阴阳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要认识必先比较、区别,由此产生阴阳这样的成对概念。阴阳可以代表任何被认识事物的有差别甚至拮抗的两个方面,都是相对(相比较)而言的。孰阴孰阳要看你想用哪种属性作比较。至于先天阴阳则是绝对的,生命体永远以阳为主导,而无生命体永远以阴为主导。先天阴阳是宇宙间两种根本势力,阳是秩序化,阴是混沌化。说到底阳就是“负熵”,阴就是“熵”。宇宙间确实有这么一个“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起作用,而后天阴阳却不是这样。《内经》所说的“天地之道”就是先天阴阳。在《内经》中,用先天阴阳说明人体的生、长、壮、老、已,主要用于气化论。张景岳在“阴阳有余不足”问题上与朱丹溪有冲突,实质上是因为两种阴阳的混淆,而没有真正的矛盾。以上内容都存在于《内经》之中,要注意的是同名概念如“气”、“血”“水”等在四部中内涵不同,必须有所辨析,这并不困难,例如,“水”、在脏象论中讲“肾属水”是五行的水行,在器官说中“肾主水”是体内基本物质水液。张仲景严格承袭了内经模式,它用脏象论辨六气病症,用经络论辨伤寒热症,用器官说辨杂病。特别是其用药规律,都是以器官说为依据的(由于四部交织应用,每一部中都存在其他三部的概念,所以,经络或脏象辨证就可以按形气论用药。)后世医家多是以经验积累为主,理论上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哲学背景从道家转为儒家,理论出现了扭曲、混乱。造成了中医理论难以理解。但是经过认真辨析,仍可以在内经的四部框架中找到应在的位置。也就是说,虽然有各家学说的不同,中医仍然是统一的。《内经》中无一字是“糟粕”!!!这个医学模式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与西医雷同,所以不要在《内经》中找什么“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之类的西医模式。如果将《内经》理论框架展开、张目,我们就会清楚的看到它是如何的博大、如何的精深。它逻辑之严密、概念之确切,令人拍案叫绝!中医固有理论框架结构(续一)

这个框架是打开中医宝库大门的钥匙,通过微启的门缝,我们隐约可见到一个金碧辉煌的科学殿堂。但这扇大门实在太沉重了,我个人无力开启。正应了网友的一句话:“中医尚未振兴,同志仍需努力”。“框架”中提到系统方法,黑箱方法,全息现象,时间生物学等多处与现代科学接轨之处,但这些只能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本质,却不是我们的首要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把本来应该统一、严整的中医理论重新整合起来,让世人看到中医学的本来面目,改变那种“理论信口编,治病靠经验”的现状。

清除滥贴的哲学标签,我们干自己的事,哲学家们只能评论我们的成果,事后诸葛亮,更何况西方哲学对中医没有什么影响,那些大大小小的科研成果,哪个是在哲学指导下获得的?如果中医不摆脱“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的辩证法”等“紧箍咒”,累死也不会现代化,胡适大师曾说:多研究问题,少谈点主义。

所发前篇虽有人赞同,但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则“不敢苟同”,例如“《内经》无一字糟粕”,或问《内经》中有“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列星,人有牙齿……”这难道不是糟粕吗?这虽不是精华,但决不是糟粕。这是一种比喻的说理方法,是让当时的人们相信“人与自然遵循共同的规则”这一命题。按当时的民众知识水平这是最聪明的宣教方法。过去工人运动的倡导者曾以“工”、“人”二字连接起来就是天字来宣传群众的,用的同样是比喻方法。

“比喻”是《内经》时代常用的说理方法,很多寓言成语多是出自这个时代,对于有科学知识的现代人就不必费此周折了。《内经》中的比喻的内容与理论的本身有明显的鉴别方法:即比喻的内容绝无应用之例。没有根据日月之蚀、流星陨落去诊治目齿之疾的。而理论本身的内容,如“天有四时,人有五脏”却是脏象论的依据。我说《内经》中无糟粕,此话是认真的,负责的。另外,有人说,阴是物质,阳是功能。此说没有区分先天还是后天,即或是后天阴阳也不能这么说。如“胃主受纳水谷”、“肾司二便”,能说肾与胃这两个器官(物质)为阴,而“司二便”和“受纳水谷”这两种功能是阳吗?物质与功能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没有共同属性,用什么去区别它们的阴阳呢?还有人在“肾主骨生髓”之后加入“髓能造血”来冒充中医理论,如果是这样,作为 “髓之海”的脑岂不成了最大的造血器官?以上二者都是不负责任的信口编造,看来中医理论也要打假。当前,关于中医理论最好的一本书要算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其内容虽然没有造假,又力求严整,却还是没有体现出中医理论的本来面貌。难怪作者在书中连连有一筹莫展之叹。中医固有理论的框架结构(续二)

框架四个部分加上阴阳论共五种理论,故此框架可称“四部五论”。四部中的形器论。形体说的内容有:在人的面部有一个人体形状的分布区,尺肤(前臂内侧)有全身的代表区,以及寸关尺分部等,后世还出现了耳针、头针等皆属于形体说的内容。“上竞上,下竞下(竞者,比也)”说的就是局部的远端代表整体的上部,局部的近端代表整体的下部。

据“人始生,先成精……”“形精之动犹根本与枝叶”“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等经文可知人体充满着“水”这种基质,肾中先天之精生成形体,已生成的形体又产生各自的精,这诸多不同的精随水入肾,在肾中合和,又随水而至各局部,如此往复,结果是各局部都有全身其它部位的精(全息现象),而肾精是由全身各部之精汇聚而成,故可繁殖。

器官说的内容是:胃中水谷腐熟之后,分为营、卫、津、等从上、中、下三焦而出,各行其道,并衍化出如:液、血、宗气、髓等。这些是以物质命名的功能组合,如“血”与西医模式中神经有关,《内经》有“指得血而能摄,足得血而能步”“人卧而血归于肝”“血者神气也”可证之。“宗气”是由营、卫天气相合而成,其功能与西医模式心搏有关,《内经》有“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也再动”可证之。“心主血脉,并不相当于西医模式的“血液循环”而是用其解剖形态指代精神与神经的关系。至于各种物质之间的衍化次序则是说明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

形体说与器官说都是假借(虚指)某种物质的机械运动来说明生理病理现象的,故统称形器论。脏象论就是用“五行”和“四象”来说明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前面讲过这是一种时间关系。机械关系好理解,那么时间关系是怎么起作用的呢?这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过程,有始有终或是呈现周期性,无论周期的长短是1秒还是1年,每个周期都可人为的分为四个或五个阶段(相位)。以五行为例,事物在这五个阶段中表现是不同的,事物的功能特征总是在某个阶段表现最强,这个阶段是它的功能相位,按木、火、土、金、水次序,功能相位在哪一行,这个事物就属于哪个行。借用西医模式的红血球来说明一下,把红血球的生命的周期按五行分五个阶段,它是在将要开始消退的时候细胞核消失,这才有了携氧功能,是第四个相位,即五行的“金”行。“肺属金”所以肺不只是“司呼吸”还是“气之本”。

中医模式中没有红血球,但是通过现象的观察知道呼吸之气应该有个根,所以才有气之本这一说,“本”在于肺。脏象论的五行归类就是这样归的,这就是五行(时间)机制的实质。但中医模式并不象西医了解红血球那样的具体,对那些虚拟的功能组合是用观察“象”(某种特征)的方法掌握其五行所属,然后归类,这种是“取象比类”。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全身的所有功能组合(用解剖所见命名)分为五大系列,这就是五行隶属。同属于一行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在时间上同步。不同行者,互相制约。相位相连的有相生助关系,相位相间隔者有克害关系,即所谓“同者盛之,异者衰之”。(同样的外在条件同一时间,有利于此,同时也有利于彼这就是相生,若利于此则不利于彼这就是相克)。至于说,五行是五种物质,那是前期五行,邹衍(齐国稷下学者)之后,五行学说已发生了质变,已不代表五种物质,《内经》应用的是邹衍之后的五行。经络论与气化论,因比较容易理解在这里就不谈了。但要注意的是《内经》中有用经络循行路线作为标志的内容,如营的运行路线,十二皮部等并不属于经络学说,如果混淆,这个框架就不清楚了。《内经》理论的逻辑有如数学,容不得一个符号的差误。另外,气化论中的关于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阐述,且不可认为子虚乌有,我们的祖先是诚实的。近代严格科学测试也证明此类生命现象确有其事,尽管我们还无法理解它。前文提到后世医家对理论的发展是扭曲的,这里举个例子说明。金元四家之一,刘完素著《素问病机玄病式》引《内经》“病机十九条”为理论根据,它的理论卓有成效,却与病机十九条无关,它是望文生义的引用,根本不知道十九条的意义,它回答不了诸如为什么不是十八条或二十条,为什么火热居其九,却没有燥,为什么如此排列等问题,以为是十九条是随便罗列的。“郢书燕说”是给它最恰当的批注。如果找到它的理论与《内经》真正的承袭关系则不失为对中医理论的重大贡献。如果不去寻找则扰乱了后人对理论的掌握。中医理论虽然秩序井然,但错综纷繁。考据之繁琐,论证之曲折,更有本人尚未弄清的诸多问题,所以不能在此详论。重申基础理论,展现出它固有的科学本质,使之与临床不再脱节,这是中医走出困境,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办法。现实这个目的,最重要的是打破潜意识中把西医模式作为“榜样”的思维定式.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点击有关中医的栏目,尽是困境、低谷、彷徨、悲情……。现在确实是中医存亡的关键时候。网友指出的种种败亡征兆条条真确。如何来解决问题,挽救中医呢?人们把目光集中在政策上。且不说“红头文件”的神力已有些过气,那是在原始、简单的社会环境下的管理手段。就说已有关于中医的政策,都是出于保护目的所采取的临时应对办法,十分宽容,甚至是放纵,使中医界产生那么多的专家、名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却没有使中医本身有真正的发展(中西结合除外)。以至在社会急速发展要求统一、和谐的今天,“中医学”终于暴露出它的 致命弱点——基础理论。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所有侵害中医的现象中,有许多是政策所不能管或管不着的事,你不能制止中医学生去学习西医,不能制止西医去研究中医等,不能用政策去损害其它方面。那些与政策有关的因素,也是涉及面甚广,什么样的政策、法规都难以全部覆盖,何况中医要走向世界,政策是不能出国的。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再出台更进一步的保护性政策,那是无法执行的,是政府敷衍塞责,让中医自生自灭。那么,怎么制定管理性的中医政策呢,这首先要给“中医学”定位,它在社会经济文化中是处于什么地位?是哲学,还是自然科技,是技术类还是民间杂耍?如果说中医学是与西医同样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并且如同中医人士所论证的那样,与西医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从西医角度证明其科学性,更何况,中西医结合的成就有目共睹,现在也没有那位中医能离开西医的诊断。那么,让中医与西医合并,从理论到临床,形成一个统一的医学模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为什么怕被“消灭”?如果说中医与西医不同,有其特殊性,这只能是基础理论方面不同,药物是没有中、西医之分的,同一种药物,按谁的理论使用就是谁的。中西医理论不能统一,又不能抛弃,那么就请拿出一个规范、明朗、纯正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作为制定政策的根据,是要经得起答辩的,不能象现在这样,诡辩式的怎么说都有理,要体现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还没有那门成功的自然科学不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强调中医学“特殊”,总不能特殊到人类社会以外去,那就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否则就真到人类社会以外去寻找它了,民族感情也无能为力。还有人说:“有效就是硬道理”。“有效”是客观的事实,但它只能保证中医在最低层次的存在,是处在民间杂耍的水平,单凭“有效”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仅靠“祖传秘方”无异于乞讨的工具。秘方、有效方被西医药理学破解是它的最终归宿,对中医学的继续存在没有任何裨益。中医学受到多方面的侵凌剥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就虚在其基础理论错乱不堪,底气不足。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回答:“古人就那么说的,不要钻牛角尖,要领会精神实质”。连古人为什么那么说都不知道,怎么领会精神实质,“牛顿的苹果”,“爱因斯坦的火车”哪个不是钻牛角尖,科学就要把牛角尖钻透。这就难怪中医学生热衷于学习西医了。一谈“阴阳”就讲辩证法,一谈“五行”就讲唯物论,还说“古人落后”,学生说:落后你还让我们学?我们又不是学哲学的。中医学如果是科学就不需要过多依赖政策,没有那门自然科学是靠政策而存在的!现代天文学在“政策”的残酷迫害下仍然发展起来了。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唯一出路。请掌握中医命脉,有权阐述与解释中医理论的名人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要再向政府推诿,误导民众。不要与那些“乘华轩,峨高冠,窃虚誉”之流为伍。

古老的中医学走到今天,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近几年海外刮起了中医热,日本、韩国暂且不论,就连与我国文化差异较大的欧美国家也纷纷兴起了学习、研究中医的热潮。忧的是,近年竟有学者认为中医是伪科学,提出“废除中医”的口号。如今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是不中不西,不仅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就连硕士、博士的失业率也在逐年攀升。本人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结合个人体会,就中医教育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中医专业本科生应从文科生中招收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一般在高中阶段分为文、理科。文科生侧重于传统文化教育,理科生则侧重于数理化。而我国的中医院校,绝大多数从理科生中招生。有关专家曾有这样的论断:数理化越好,越难接受中医!理由很简单,数理化培养出来的逻辑化、概念化的思维方式与学习中医所需的宏观抽象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相对而言,文科生在这些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故本人认为中医院校应从文科生中招生,尤其是中医专业的本科生。

  中医专业本科应开设古代汉语课

  第一部中医经典专著《黄帝内经》的问世,至今已两千余年。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绝大部分是用文言文写成,这就需要学生奠定良好的传统文化基础,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从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看,中医学理论的产生、发展,一直以东方的整体观、系统论和辩证法为母体。一名好的中医,必须以东方思维认识疾病,站在天人相应的高度把握疾病,才能达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治疗疾病,临床中理、法、方、药也就达到了高度统一。而欲达此目的,能否夯实传统文化基础至为关键。古人云:“秀才学医,笼里捉鸡,”说的也是这一层意思。

  基于以上分析,本人认为中医专业本科应设立古代汉语课程,具体如下:有条件的院校直接开设古汉语课,可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教材;没有条件开设古汉语课的院校可加强医古文教学力度,增加医古文教学课时;古汉语和医古文的教学总学时不应少于200学时。

  加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教学力度

  一般认为中医的四大经典是《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而其中尤以《内经》和《伤寒论》为要。《内经》为中医理论的源头;《伤寒论》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始祖。舍经典而学中医,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果可知。现今的中医院校,有的忽视经典教育,把四大经典列入选修课,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与我们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

  四大经典内容各异,难易程度不一,校方应根据具体情况配备师资、分配学时。

  合理设置中医、西医教学课时比例

  既为中医院校,当然应以中医课程为主,大部分的中医院校也是这样做的。然而部分中医院校,这方面比例失衡的现象还是很严重的。有关专家曾作过调查:某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培养计划中,中医专业的课时仅占33.86%,西医课时则占39.38%,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占26.76%。

  这个例子可能不具有普遍性,但透露出的信息还是令人担忧的:中医院校西医教学课时过多,学校重视西医教学。由此而导致的直接后果:中医院校的学生不相信中医,甚至部分中医院校的老师也不相信中医。可见,调整中医院校中医课时比例势在必行。

中医学习的精炼概括

一、博极医源(一)经典为源1.学习背诵《内经》、《难经》、《伤寒》、《金匮》,“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源头

2.学习背诵“四小经典”、《药性赋》、《汤头歌》、《濒湖脉诀》、《医学三字经》。

为继续学习和临床奠定厚实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为源精勤实践,学习理论的目的就在学以致用,通过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悟,对理进行精研细雕。

二、旁及各家之流读些《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丹溪心法》、《脾胃论》、《医方集解》、《本草从新》,达到纳百川以汇江河,丰富学养,从中获得创新和启迪。

三、培植中医药生长的“土壤”.多读些天文、地理、生物、理化、对西医理论要有研究,才能培植中医药生长的深厚底蕴。

四、融古达今随着时代疾病谱的改变,要不断研究新的临床问题,由博反约,提出新概念,新思想,自成一派。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中医临床治疗淋巴结肿大用方经验总结 崔国宁

    淋巴结肿大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在治疗淋巴结肿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认为,淋巴结肿大主要与湿热、瘀血、气滞等病机有关。

  • 小柴胡汤证 刘娟

    往来寒热是正气不足的特殊表现,同时提及少阳病的本质是正气已显不足,该患者久病、大病患者,正气不足,用小柴胡汤后1剂退热,效果佳。

  • 中医辨证郁证医案一则及体会 姚维新

    中医郁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埂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郁证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体型适中,月经规律、正常,白带偏黄。

  • 腰痛患者 张宝华

    大抵病有虚实两端,不可不知,至若寒湿等外邪侵袭,至腰部经脉绌掣,经络不通,亦可为病腰痛耳。本案患者年已五旬,“阴气过半”,肾之精气自然而减,舌之淡嫩可征也。

  • 五行、五脏与四季五时关系 谢江强

    五行、五脏与四季五时关系表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世界上万物万事都由五行构成,正所谓木能生火,火能暖土,土的繁衍功能造就了金,金能生水,而水能植木,这就是五行相生的顺序。具体的五行、五脏与四季五时的关系,我就简要地列在下面的表格之中,以便读者朋友们对照。

  • 理中丸 李华歆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理中丸的组成其实很简单,甘草、干姜温里阳,白术补土祛湿,人参大补元气。这里说的理中丸是以丸剂出现,而仲景明确告诉我们丸药的力量不足汤剂,而其加减法非常值得玩味!

  • 我心中的黄耆 张宝华

    黄耆,常用的中草药,再寻常不过了。别说医者,就是寻常百姓都晓得它的大名,明它的功用。黄耆,味甘,性微温。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病症。

  • 膝关节炎的治疗心得 崔乐

    当出现膝关节炎时,有条件的最好是做磁共振检查首先明确关节周围磨损程度而选择最合适的方法与治疗方案,这样才会避免因为治疗的不合理而引发进一步加重的情况,还特别注意休息,可以说三分治七分养在这里一点也不为过。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李华歆

    ——爱因斯坦小编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三两牡蛎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大承气汤治大便5日未解案 宗琪

    按语:患者多日未大便,脉大有力,腹部胀满不适,考虑病在阳明,符合“痞满燥实”的大承气汤证,故如法急煎速服,患者得以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