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段富津用药经验及特点 新站人民医院 潘洪波

2021.08.31 1440阅读 评论数 2 15
以“力大者为君”的配伍理论


临床上,能决定处方中药药力大小的是开方者,而不是原方作者。因为只要改变药量就可以改变方剂的君臣佐使。段富津力倡“力大者为君”,认为药量是药力的标志,君臣佐使的核心是药力的大小。他认为药力是由药性、药量、配伍、用法等因素构成的,并提出药力判断公式:药力=药性+用量+配伍+用法,这一理论在临床使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实和完善了《内经》“主病之谓君”理论。


以葛花解酲汤为例,通过病例来理解段富津“力大为君”的方剂配伍理论。葛花解酲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原方由葛花、茯苓、猪苓、泽泻、砂仁、豆蔻、青皮、橘红、木香、干姜、人参、白术、神曲组成,功效:分消酒湿,理气健脾,专治酒积,或呕吐,或泄泻痞塞,头痛,小便不利。虽然在或然证中有泄泻,然而此方通常都是作为解酒方使用。以下是段富津诊治的一则伤酒泄病案。


鲁某,男,40岁。平素嗜酒,近一月饮啤酒后即泄泻,连续三四日方减。2天前复饮酒后泄泻又作,腹微痛,夜寐欠佳,舌淡红,苔白,微腻,脉缓。中医诊断:泄泻(伤酒泄),证属脾虚湿盛。


处方:葛花15克,茯苓30克,泽泻20克,砂仁15克,神曲15克,陈皮15克,木香10克,炙甘草15克,白豆蔻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水煎服。


二诊:泄泻止,疲乏无力,舌脉同前,上方加人参10克,继服7剂,调养善后。


汪昂《医方集解》曰:“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从肌肉而解;豆蔻、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为君。神曲解酒而化食。木香、干姜调气而温中。青皮、陈皮除痰而疏滞。二苓、泽泻能驱湿热从小便出。乃内外分消之剂”。段富津认为酒后泄泻不同于一般的酒后头昏、困倦,而是以湿盛为主,因此在方中加大了茯苓、泽泻的用量,利湿健脾,这也突出了他在方剂学中所讲的“力大者为君”的理论。二诊湿邪已去,泄泻已止,又因脾虚为本,故原方加人参10克。


国医大师段富津用药经验及特点
守方加减,重视配伍


段富津临床十分重视方剂的配伍,随机抽取段富津2012年4~7月门诊处方240张(初诊120张,复诊120张),所诊治病种以胃脘痛、盗汗、呃逆、腰痛、中风、心悸、腹痛、痹证、咳嗽等内科疾病为主。我们发现,240张方中,每首方中药味在7~17味之间。其中,初诊120张处方单方药味在11~13味所占比例最高,占总例数63.8℅;复诊120张处方单方药味在12~15味所占比例较高,占总例数的72.5℅。综合两组数据来看,段富津临床遣方常选择的药味是在12~14味药左右,再根据病情有所增减。在120张复诊处方中,我们观察到,其中绝大部分是以初诊处方进行个别加减,完全改变初诊处方则很少。当然,准确的辨证是守方的前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段富津临床遣方的准确度较高。当归四逆汤为临床治疗血虚寒厥的常用方剂,加入吴茱萸、生姜后散寒之力更佳。笔者博士在读期间跟随段富津出诊,曾见其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减治疗一例血虚寒厥患者。


田某,女,55岁,2012年4月15日初诊。主诉手足不温10年余,刻下症见畏寒,腰冷痛,神疲乏力,健忘,闭经2年,脉沉无力。


处方:当归20克,桂枝15克,酒白芍15克,细辛5克,吴茱萸10克,黄芪30克,鹿角胶15克,鸡血藤25克,炙甘草15克,大枣8枚,生姜15克。7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上方加仙茅15克,7剂。三诊:患者诉胃凉重,生姜改为5克,炮姜10克,7剂。四诊,患者诉胃凉减轻,仍觉腰以下凉,上方去桂枝加肉桂10克,7剂。五诊,患者诉腿痛,加木瓜15克,狗脊15克,7剂。六诊,上方加熟地20克,调养善后。


本案为段富津门诊医案,病人面色黄,手足不温10年余,伴畏寒,腰冷痛。处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黄芪、鹿角胶。黄芪配当归补气养血;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养血。段富津在临证遣方时非常注重药物的加减,三诊患者诉胃凉明显,则改生姜为炮姜。四诊腰以下凉明显,改桂枝为肉桂。善后方则以原方加熟地养血以治血虚。


精简药味,选药精炼


段富津临证选药精炼体现在,他仔细研究原方选药的特点,如果是必须用的药则不改动,该有的一定要用。李东垣《脾胃论》的补中益气汤: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炙甘草(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按照原书的剂量,方中“须用黄芪最多”,量为“五分”,“劳役病热甚者一钱”,他药各用“三分”。


段富津在讲授本方时提出在有以下三种情况时,以黄芪为君药:


①表虚自汗明显时,以黄芪为君,重在“实其表”,“不令自汗,损其元气”;


②黄芪补气升阳举陷,作用优于人参,当有气虚下陷之症时,则重用黄芪;


③伴有水湿症时,应以黄芪为君。段富津常讲,学习古圣先贤之方,不仅要有扎实的古文功底,还要熟悉历史,循经溯源,辅以高尚的医德,才能在医途上走得更远。


1944年冬天的一个夜晚,黑龙江省肇东县五站镇李子芳医师家供徒弟们住的小屋里,众人都已经睡着了。在阵阵鼾声中,有一根火柴倏然亮起,一个少年借着火柴的光,翻开枕边的《汤头歌诀》看了一眼,默念几句,又轻轻躺了下来。他知道,“卡壳”的地方这样“温”一下,会记得更踏实;而背不熟明早师父要考的内容,是断然睡不着的。


这个少年,就是段富津。70年后,他被评为国医大师。


国医大师段富津用药经验及特点
“医师铺”学艺


1930年,段富津出生在黑龙江省肇东县的一个农民家里。因自幼身体瘦小,父亲对以后让他种地不太放心,于是为他选择了学医的道路。


13岁那年,经人介绍,段富津只身来到离家20里外的五站镇,拜当地名医李子芳为师。


李子芳主看儿科,家里开着“医师铺”。所谓“医师铺”,即前铺后家,前面看病、抓药,后面用来住人。


段富津和另外两位师兄每天随师父看20余位患者,除帮师父抄方、抓药外,还在师父的指导下学习药材的炮制和丸、散、膏、丹的制作。


蜜炙黄芪,土炒白术,荆芥、艾叶炒炭……在掌握了这些简单的炮制手段后,段富津又学习了复杂的有毒中药炮制。如制巴豆霜,需先去硬皮,露出如松子仁大小的生巴豆仁,再用高粱杆等木柴将灰砖烧热,把巴豆铺于两块砖中间挤压,待巴豆油被砖吸走剩下渣,并碾碎成细末后,才是巴豆霜。


“制马钱子最难,得把马钱子先刮去毛,再用麻油炸至黄褐色,取出一个剪成两半,中间也是黄褐色才算成功,非常考验技巧和火候。”段富津回忆。


李子芳先生对段富津要求很严,诊余暇时,便教他背书:头天规定背多少,第二天一早从背过的一摞书里随便抽一本出来,师父念上句,段富津背下句。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荣养卫”,理解也背,不理解也背。师父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先背下来,到时候自然就会了。”


《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医宗金鉴》,段富津日夜苦诵,焚膏继晷,不到3年,这些书便已全部背完,同时,一般的小儿病也基本都能应付了。


当时,物质条件非常匮乏,穷人常常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生病花钱请大夫了。但只要有穷人找上门来,李子芳便赠医又赠药,其仁心仁术的大医之风深深地影响了段富津,而“医乃仁术”,也成了段富津一生的座右铭。


国医大师段富津用药经验及特点
甲等十三名


1945年,经邻居引荐,段富津又拜当地名医曲培文为师,主攻《内经》《难经》《伤寒》《金匮》及温病等经典。


除跟师临证外,他终日专心致志,手不释卷,常常读至深夜,或起于鸡鸣,吃饭、走路、寝前、醒后,无时不在口诵心惟。


在跟随曲培文老师应诊的过程中,段富津逐渐认识到了经方的有效和实用,于是,愈加发奋苦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


在长年不懈的刻苦攻读和临证实践中,他的医理逐渐融会贯通,医术日益趋于醇熟。


1949年2月,黑龙江省肇东县举行中医甄别考试,段富津在500余名参试者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甲等第13名的好成绩,获得了中医师资格。


虽然有了行医资格,但段富津仍觉经验不足,恐空有济人之心,而乏救人之术,故又跟随师父曲培文侍诊一年后,才正式告别恩师,携艺出徒。


独立悬壶


1951年初到1952年末,段富津先后在肇东县四兴村和青山供销社医药部独立行医。


第一位患者,便给了段富津一个下马威。


介绍人带段富津来到患者家,只见一位老太太斜坐在炕头,瞧了段富津一眼:“小段先生,会看病吗?”“会看。”段富津恭敬地回答。“先给我摸摸脉吧。”老太太似乎并不情愿地伸出左手。


中指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段富津摸出老太太是沉脉,且尺脉沉甚,但问她怎么不舒服,却默不作声了。脉沉尺甚,所主的病多了,问诊又不配合,到底是啥病呢?


摸了三四分钟,老太太仍没有要主动说明病情的意思,段富津的脑门有点冒汗了。不得已,只好让她换另一只手。只见老太太并没有直接伸手,而是先挪了挪地方,才勉强侧身把手伸了过来。


这一挪一侧,让段富津瞧出了端倪:“腿疼多久了?”老太太身子一震道:“段大夫厉害啊,腿疼都能摸出来?好几年了!”“是不是怕凉?”“炕尾都不敢去,只敢在炕头呆着,老寒腿啊,腿疼,腰疼,连手也疼。”老太太如竹筒倒豆子般地把病情都说了一遍。


结合脉症,段富津给她开了独活寄生汤加减,吃了一周,便可以自己来诊所了,后逐渐调理而愈。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在日复一日的望闻问切与处方用药之间,段富津的医术日趋精进,运用经方治愈了多例令群医束手的疑难杂症,20出头的他,便已名满全县。


1953年初,国家号召成立联合诊所,段富津与附近村子的3名中医师组建成立了肇东县民主联合诊所,并兼任所长。


国医大师段富津用药经验及特点
中医科员


“心中有方,遇病不慌”。随着临床经验积累,段富津用药的胆量也逐渐大了起来。


一40多岁的男患者因牙痛如锥、牙龈红肿、溃烂出血而找段富津诊治,伴见口渴咽干,夜不能寐,舌红苔干,脉洪大而数等。段富津辨为牙宣,证属胃火炽盛,气血两燔,处以清胃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并重用升麻。


患者晚上6点服药,8点左右牙痛稍缓,便和衣而卧,逐渐朦胧欲睡。半睡半醒间,不时感觉口中咸味翻涌,便随意唾于床头,不知何时,牙痛大减,才酣然睡去。第二天早晨起来后发现,牙宣诸症已告痊愈,而床前地上,竟有“大血饼”一块。


联合诊所经营一年多后,肇东县政府为了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决定在卫生科增派一人专门负责中医工作。因德术俱馨,段富津被选调到肇东县人民政府卫生科任职。


作为中医科员,段富津除了负责中医事务外,还主要承担了全县的中医进修培训,负责制订教学计划,寻访聘请老师,并安排食宿等。一切敲定后,段富津便跟学员们一起,虚心向请来的老师们学习,并组织学员们进行经验交流。


每年2~3期、每期1个月的中医培训班大大提高了当地中医的临床水平,而段富津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因工作认真,刻苦好学,卫生科科长觉得27岁的段富津总呆在卫生科太可惜了,于是1957年,推荐他到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第五期培训班学习。


在进修学校,段富津系统学习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及西医解剖、生理、病理、内科学等科目。7个月后,他以平均99分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评为当年的模范学员。


教学相长


1958年,黑龙江省决定以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为基础,筹建黑龙江中医学院。经进修学校老师们的推荐和时任省卫生厅副厅长、黑龙江四大名医之一高仲山先生的严格考核,段富津被调到哈尔滨,开始在黑龙江中医学院任教。


这一教,便是大半辈子。1959年,黑龙江中医学院正式招生,学制6年,共两个班,段富津负责教中药学,并兼任二班班主任。一年后,他开始主讲方剂学。


为了把精奥艰深的中医课讲好,让学生听懂并听出兴趣,段富津每天都泡在图书馆。作为学院里最年轻的中医教师,他一有机会,就向其他老教师虚心请教,甚至把人都问烦了,还“穷追不舍”。


段富津不仅善学,而且苦学。当时,已经结婚生子的他,仍然每天天蒙蒙亮就爬起来背诵古籍。怕把孩子们吵醒,他就尽量背得小声一些。“念经念经,经典就得边念边背,背熟了才能信口拈来。”段富津说。


“苦练十年,不如名师一点”。1962年夏,著名中医学家施今墨先生来黑龙江避暑,省卫生厅指派段富津陪同做随行助手。


避暑期间,施今墨接待了许多慕名求诊的患者。细心的段富津处处留心学习大师的诊治方药,并细心揣摩,不放过任何一个求教的机会。一个月后,陪同任务结束,他在“向科学进军”的蓝色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了满满一本子病历,个别地方还有红笔标注的问号以及施先生的点拨。


经过多年不懈的刻苦钻研和教学实践,段富津总结出了一整套的中医方剂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他创建的“逻辑推理、多连博贯、教思相资、温故知新”的方剂学教学法,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分散问题系统化、理论问题实际化、复杂问题条理化、枯燥问题趣味化,让学生们听得过瘾,记得扎实,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他提出的“药力=药性+用量+配伍+用法”之“药力判定公式”,解决了方剂配伍理论中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在全国方剂学界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理论被多版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所采纳,他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方剂学》已全面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每首方剂的组方原理,不仅解决了古今医家的一大批方义之争,且使方剂分析得到了科学的论述,并培养了中医学子们辩证唯物的方剂分析方法。


“医贵权变,方贵配伍。”2001年,其“多维博约、因方施教”的方剂学教学模式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段富津被评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并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执教50余年,段富津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其中包括博士后12名、博士生48名、硕士生36名,并培养方剂学青年教师30余名。


如今,84岁高龄的段富津,仍手把手地教方剂教研室的年轻教师们讲课,“现在站着讲两节课还没问题,讲了大半辈子,比较熟练,基本不用拿书了。”


医方半生


自1951年独立悬壶以来,段富津从未脱离过临床,即便是在学校当教务处长的5年里,他仍然坚持每周出诊。


段富津的门诊量非常大,有时甚至半天时间就得看六七十名患者,年门诊量超万余人次。即使是在非出诊日的办公室或家中,只要有患者前来求诊,他都耐心予以诊治,不仅分文不取,还特意为患者准备了专门的水杯喝水。他说:“作为医生,有人找咱看病,就得尽心尽力。”


段富津临床善用经方,但不落窠臼,既崇尚诸师,又博采创新,他认为,“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是传承发展方剂学乃至中医学的不二法门。


“欲穷医理,不外‘勤’‘博’二字。勤读书,方能明理;博涉猎,庶可达变。”凡他读过的书,均加了批注或心得体会,每得训迪,必仔细摘抄,几十年来,竟记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即使被评为“黑龙江省名老中医”后,遇到难治的病,他仍然时时查阅典籍,向古人学习。


钟爱中医事业却又淡泊名利的段富津视患者为亲人,视学生如子女。他常说:“当老师得体贴学生,当大夫得体贴病人,看着学生们成才,得知患者的病痛解除,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在科研工作中,段富津始终以中医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为核心,先后出版了《金匮要略方义》《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段富津专辑》《段富津方剂学讲课实录》等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研制中药新药10余种,并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6项、厅局级课题8项,先后获省科技进步奖7项,厅局级奖6项。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开始萌芽,有人劝段富津退休,自己开门诊,定能挣不少钱。段富津说:“不能只为了挣钱,我离不开这个学科,得把这个学科搞好。”


中国第一位中医学博士后、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李冀与老师段富津是“名义上的师徒,实质上的父子”。多年来,他一直念念不忘恩师的教诲与呵护。


有一次,有人引荐李冀去南方发展。段富津听说后,便有事没事请他去家里吃饭,但只聊方剂学学科发展,不谈其他。感怀于恩师对学科的热爱和眷恋,李冀最终下定决心留了下来,并担任方剂学学科带头人至今。如今,方剂学科不仅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还多次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匡海学说:“作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方剂学学科创始人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段富津先生多年来为中医药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临床研究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堪称一代方宗。”


段富津却谦逊地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和教师,做了一个医生和教师应该做的事。”


中医有关痛风的命名首见于元代朱丹溪,在详细论述痛风临床症状的同时,对发病机制也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多种诊治方法。痛风的发病特点多为单个趾指关节猝然红肿疼痛,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重,常反复发作,并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诱因常为劳累、暴饮暴食、高嘌呤饮食、饮酒及外感风寒等。本病病因较为复杂,可由先天禀赋不足,年老体胖,肝肾不足;或嗜食醇酒肥甘厚味,伤及后天之本,导致脾肾亏虚,湿浊内蕴脾胃,湿邪流注四肢而发病。古代医家中,以朱丹溪对本病的论述最为详尽,“彼痛风者大率血受热,已自沸腾……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


虞抟在继承朱丹溪学说的基础上,总结痛风病机指出“因湿痰浊血流注为病”。在临证中,痛风的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其本为脾肾肝亏、气血不足,其标为风寒湿热、痰浊瘀血。


段富津教授对痛风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在临证60余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段富津教授诊治的典型临床病例总结如下,并整理出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


1、 段富津教授对痛风的认识


段富津教授强调,痛风在治疗上要分清急性期和缓解期。其中,急性期患者常有红肿热痛的临床症状,多属湿热痹阻型,故在治疗时应以清热利湿化瘀为主。同时,湿热久居人体,易伤及人体的阳气,并可伤及阴液,鉴于这些因素,段富津教授在治疗急性发作期痛风患者时主张用药不可过于苦寒,防止寒凉太过伤及脾肾阳气,从而导致旧湿未去又添新湿;同时,又主张不可过用苦燥易伤阴动火。在疾病的缓解期,以湿浊伏邪内蕴为主,故在治疗上,段富津教授主张以调节脏腑功能,顾护正气,祛湿化浊为主;同时,此期疾病的本质虽然是脏腑虚弱,但在滋补时也要注重时机,不能过早温补,要注重疏通气机,气行则湿行,气化则湿化。


2 、病案舉例


【病案1】患者,男,56岁,2015年6月15日初诊。患者自述右足部跖趾关节疼痛,红肿2 d,入夜尤甚。症见2 d来患者右足部跖趾关节疼痛,入夜尤甚,夜半突发不可屈伸,未系统治疗,仅口服止痛药控制病情,症状未见明显控制。伴颈项强直,右足跖趾关节局部皮肤红肿,皮温升高,口干口渴,口臭,夜眠欠佳,纳可,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而有力。理化检查:血尿酸620 μmol·L-1。右足X线片可见跖趾关节处痛风石形成。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中医诊断:热痹,湿热痹阻。治宜清热利湿,以四妙丸加减。处方:苍术15 g、黄柏15 g、牛膝10 g、生薏苡仁30 g、汉防己15 g、泽泻20 g、姜黄15 g、知母20 g、当归10 g、萆薢15 g、葛根15 g、牡丹皮15 g、蚕砂15 g、延胡索20 g、甘草15 g。4剂,水煎服,1 d半1剂。


2015年6月22日二诊,服药后患者右足跖趾关节疼痛、局部肿胀明显改善,但自觉两足酸软无力,口干口渴症状减轻,颈项强直症状基本缓解,纳食稍有不佳,大便仍略干。舌质红,苔淡,脉滑微数。上方去汉防己、泽泻,加木瓜15 g。6剂。


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嘱患者改变饮食习惯,继续服药10剂后停药。


按语:


患者中年男性,形体略肥胖,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嗜酒。长期饮食不节,损伤后天之本脾胃,后天损及先天,导致脾肾亏虚,加之湿热久稽,流注于四肢关节而发病。热为阳邪,阳盛则热,故可见口干口渴,口臭,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湿为阴邪,重浊黏腻,湿盛则肿;湿热交阻于关节、经络则见关节红肿、灼热;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可见关节疼痛难忍。


患者急性起病,发病见右足跖趾关节红肿热痛,不可屈伸,伴见颈项强直,口干口渴,口臭,小便黄,大便干,同时结合舌红苔黄腻的舌脉表现,不难诊断为热痹,辨证为湿热痹阻,治疗当以清热利湿为主,故给予四妙丸加减,宜清利下焦湿热。


方中:


黄柏苦寒,清热燥湿。


苍术辛温,加强燥湿之力。牛膝养血活血。生薏苡仁增强化湿之力。汉防己助四妙丸清利下焦湿热,《本草求真》中有“防己辛苦大寒,性险而健,善走下行,长于除湿通窍利道,能泄下焦血分湿热”的记载。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防己碱对小鼠局部烫伤炎症、大鼠原发性关节炎、大鼠类风湿关节炎等均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萆薢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姜黄活血化瘀,其中《药性赋》言姜黄“能下气破恶血之积”,指出姜黄味辛苦寒,既入血分活血,又入气分散滞气,有很强的活血祛瘀功效,与牛膝配伍入下焦行血化滞。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姜黄的醇提取物能显著降低血清尿酸、抑制肝脏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及促进尿液尿酸的排泄。


泽泻渗湿化浊。


知母、牡丹皮清热,同时牡丹皮活血祛瘀。因湿热之邪最易损伤脾胃阳气,故蚕砂化湿和中,同时又可祛风湿止痹痛。


蚕砂又名蚕矢,始载于《名医别录》。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蚕砂的衍生物具有促进创伤愈合、抗溃疡、抗肿瘤、抗微生物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当归养血活血,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加入葛根是因患者出现颈项强直的症状,同时葛根尚可助脾胃之清阳上升。


延胡索增加止痛效果。甘草调和诸药。二诊因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故去汉防己、泽泻以防伤及胃阴。因患者纳差,故加入木瓜以增强化湿和胃的力量,同时可以舒筋活络、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木瓜有明确的抗菌作用。


【病案2】患者,男,48岁,2016年3月10日初诊。患者既往患痛风多年,左足部跖趾关节已形成痛风石。多年来,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发作与饮食有密切关系。此次就诊自述左足部跖趾关节僵硬麻木1周。现症见患者形体肥胖,左足跖趾关节肿胀变形,自觉麻木僵硬,局部皮肤颜色晦暗,触诊有明显的痛风石沉积。患者腹部胀满不适,时觉恶心,纳差,口淡乏味,周身困倦不适,大便稀溏,夜眠尚可。舌质淡胖,边有明显齿痕,苔白腻,脉弦滑。实验室检查血尿酸588 μmol·L-1。左足CT(自带)可见左足跖趾关节痛风石形成。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辨证为湿浊痹阻。治宜祛湿化浊,通络止痛。处方:生薏苡仁50 g、蚕砂15 g、木瓜15 g、苍术15 g、黄柏15 g、牛膝10 g、汉防己15 g、半夏10 g、胆南星10 g、姜黄15 g、当归10 g、萆薢15 g、羌活15 g、威灵仙15 g、甘草15 g。4剂,水煎服,1 d半1剂。endprint


2016年3月17日二診,患者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关节肿胀麻木症状明显减轻,左足跖趾关节僵硬症状有所减轻,故于方中加入地龙20 g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杜仲15 g、续断20 g滋补肝肾以善后。治疗1个月后,患者痛风石有所减小。嘱患者注意调护,继续守方服药3个月,治疗期间注意饮食等各方面调护,并随诊。


按语:


患者痛风多年,并已经有左足跖趾关节处痛风石形成,加之形体肥胖,脾胃虚弱,最易聚湿生痰。朱丹溪有言:“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结合舌脉表现,可以辨证为痰浊瘀阻证。治疗上应以健脾化痰为主,故方中重用薏苡仁为君药,取其健脾利湿之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薏苡仁的有效成分具有温和的镇痛抗炎作用,对各种炎症反应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配以木瓜化湿和胃,同时缓解筋脉拘急导致的肢体关节麻木不适。配以蚕砂和中化湿,蚕砂“既引浊下趋,又能化浊使之归清”。木瓜、蚕砂既助薏苡仁健脾化湿和胃,又可以改善肢体拘挛。半夏燥湿化痰,同时可降胃气,这样配伍痰湿可去,脾胃的气机也可以恢复。患者久病,痰浊瘀血阻滞经络,胶着难去,故配伍威灵仙可走窜经络,软坚化痰。胆南星除燥湿化痰之外,还可以祛风解痉,并可逐络中之痰,配伍威灵仙可使经络中聚集的痰浊得以祛除。配伍苍术、羌活、萆薢以助化湿。


该患者为中年男性,形体肥胖,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痰湿阻滞体内。痰浊流注关节,见关节肿胀;痰浊阻滞经络,则见肢体关节麻木疼痛不适;痰浊阻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则见胸腹满闷、纳呆、恶心。


3 、小 结


病案1患者发病急骤,结合症状及舌脉表现,辨证为痛风急性期。段富津教授治疗痛风急性期以清热利湿兼化瘀为主,湿热久居之人,用药不可过于苦寒,防止苦寒伤及阳气;同时又不可过于苦燥,防止苦燥伤阴,引动相火,故以“用寒不远热,用热不远寒”作为治疗原则。在祛实邪的同时,注意保护脾阳,顾护阴液;同时,由于本病在患者身体的局部(右足趾)存在湿热蕴结的情况,必然导致湿热煎津灼血而成湿热痰瘀互结。而痰湿皆为阴邪,过寒必然导致冰凝,而过于辛燥则痰湿更加胶着,难于化解。因此,当以温行流散,热邪必然是附于有形的痰湿、瘀血而侵袭人体,若湿邪、瘀血得以清除,则热邪无以依附,必然不复存在。


病案2患者患病日久,脾胃素虚,脾主运化,运化失司则痰浊内生,痰湿蕴结于机体而发病。故治疗上应该以调节脾胃功能,顾护正气为主。段富津教授强调本期的治疗应以疏通为主,防止峻补壅阻水道。同时,滋补的药物虽然可以扶助人体正气,但也可以导致壅滞留邪;辛燥的药物虽然可以祛湿,但亦会伤及人体的阴阳,从而加重湿邪。因此,段富津教授主张在治疗时观察正邪虚实的缓急,以此来决定治疗时机的选择,常常以“调”作为治疗大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


段富津教授治疗疾病本着整体观念的辨治思想,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以中医经典理论作为指导,从疾病的病理机制入手,执简驭繁,使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归芪通络膏 谢江强

    归芪通络膏水煎药:生黄芪200克、茯苓150克、当归150克、砂仁100克、黄精100克、桃仁100克、陈皮100克、姜黄100克、炒白术150克、炙甘草60克、瓜蒌120克、白僵蚕60克、川牛膝150克。

  • 只留青春不留痘 谢江强

    只留青春不留痘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由毛囊皮脂腺的炎症所导致的。不仅如此,这痘痘长在脸上不同的部位,可传达不同的健康信息。蒋女士从高中开始,脸上的痘痘就没断过,多年来青春痘一直困扰着她,试过很多祛痘方法可是都没见效,她也就没有信心再去寻求治疗了。

  • 过敏性鼻炎的针灸治疗 崔乐

    经过反复查阅书籍及对疾病的进一步认识与思考,发现可以用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并且在临床上逐步去探究治疗思路、寻求治疗心得、通过反复总结巩固治疗经验。

  • 孩子的小便也不容忽视 谢江强

    孩子的小便也不容忽视:小便清长的根源在于肾气虚一天,一位母亲带着女儿来看门诊。她妈妈说孩子的食欲也不是太好,问我能不能再加点什么开胃的药。此为三周左右的膏滋量。

  • 孩子吃饭香,妈妈不担心 谢江强

    孩子吃饭香,妈妈不担心:小儿厌食的速效调理法小儿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不欲饮食、食欲不振,甚至拒绝饮食的一种常见疾病,也可作为伴随着夜惊啼、情绪问题、感冒等疾病而出现的症状。8岁的林同学,平时吃饭挑食,不爱吃蔬菜,而且脾气急躁,耐性不足,十分好动。

  • 抗生素只是抗菌药物,不是消炎药 钟金桥

    抗生素只是抗菌药物不是“消炎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药品误区,在很多老百姓眼中,感冒发烧喉咙痛,服用的阿莫西林头孢类药物就是“消炎药”。抗生素只是抗菌药物,通过杀灭细菌,间接性的参与到炎症反应中,起到抗菌抗炎症的作用。

  • 泻泄 张宝华

    范某某,女,67岁。初步诊断:泻泄干姜15克、苍术15克、半夏15克、茯苓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20克、泽泻15克、陈皮10克、山药30克、吴茱萸15克、大枣30克、枳壳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七剂,日一剂,水煎服。

  • 杂病诊治(二十九) 张宝华

    李某某,女,67岁。腰酸痛,下肢怕风,酸软乏力数月。

  • 汗症治疗体会 谢江强

    汗症治疗体会多汗者皮肤表面常湿润,且有阵发性的出汗。临床上以自汗、盗汗多见,治疗也以此为主。自汗、盗汗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治疗当以固护卫外功能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

  • 子宫复旧不全食疗 谢江强

    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小火再煮2小时,加精盐。分3次食用,连服6日。取出药袋,滤尽药汁,用小火煎熬至500毫升时,打入鸡蛋,并加红糖,继续煮至蛋熟即成。脱力草糖蛋鸡蛋10枚,脱力草(蝇子草)30克,红糖30克。适用于气虚型产后子宫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