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药物配对有讲究

2021.06.30 69阅读 评论数 1 2
仲景经方历来被誉为“群方之祖”。《伤寒杂病论》的方,1700多年来备受医家推崇,临床上经过无数次反复使用,证实其疗效是可以重复的,是高效的方。近代国学大师、中医学家、革命家章太炎说:“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以伤寒为独甚”。又说:“余于方书,独信伤寒”。《伤寒论》共113方,《金匮要略》共205方,除重复方,共250多首。两书共用的药物仅156味,其中《伤寒论》仅用93味,核心的药物不外乎四五十味。仲景运用这些药物,巧妙组合,却足以对付临床常见病证。我临床使用经方达90%以上,可见经方临床使用覆盖面之广。






从经方的组合规律,可看出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思维。尤应重视的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临床实践的真实记录,并非一本空谈理论、以思辨为主的书。其中蕴含着仲景的用药规律,努力探索其规律,对继承仲景学说,使经典回归临床有实际意义。






本文兹从三组对药说起(桂枝、甘草;芍药、甘草;甘草、大枣),浅谈仲景用药配对,以窥探经方的端倪,但求其要,不求其全。






桂枝、甘草配对






我们学《中药学》时,都知道桂枝的功效:发汗解表,温经通阳。应用于:外感风寒、风湿痹痛、温通心阳、散寒逐瘀。






本方实为“桂枝甘草汤”,是经方中“小方”之一。所谓小方,是指经方中两味药组成的方,这些方最能看出仲景组方的来源,我称之为“基方”,有人称之为“方根”,称作“方胚”也可以。很多复方都是由此而来。此类方为数不少,且非常实用,要好好掌握。






柯韵伯称桂枝汤乃“群方之冠”,个人认为,此方才是“群方之冠”、“群方之祖”。此方见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论》以此方为基础衍生40多首,可见其用之广。王叔和提出:“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夸大了桂枝的禁忌,致使后人视为鸩毒,湮没桂枝的作用,湮没了大多的经方。






1.本方是桂枝汤的基方。桂枝汤的衍生方约30首。如:当归四逆汤、小建中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无不是桂枝汤衍生的。






2.也是麻黄汤的基方。发汗之麻黄剂多配对桂枝,以制约其致悸之弊。非独用以助麻黄发汗也(共26首方用麻黄,其中配桂枝的14首。伤寒论共13首,配桂枝占9首)。仲景用麻黄的方大部分与桂枝同用。除少部分如:麻杏苡甘汤、麻杏石甘汤、麻附细辛汤、麻附甘草汤。






3.桂枝甘草汤也是治心悸的最简方(悸:包括心动悸、心下悸、脐下悸、奔豚、欲作奔豚、气上冲)。仲景治悸之方,多以此方为基础衍生。






(1)桂枝甘草汤。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桂枝汤。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3)苓桂甘枣汤。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4)苓桂术甘汤。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5)苓桂味甘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三十四:“…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6)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第356条:“伤寒风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






(7)炙甘草汤。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8)桂枝加桂汤。“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9)柴胡加龙牡汤。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10)小建中汤。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






(11)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五:“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12)五苓散。《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三十一:“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沬而癫眩,此水也”。






芍药、甘草配对






芍药、甘草同用,即是芍药甘草汤,见《伤寒论》第29、30条,治“脚挛急”,后世方书又称“去杖汤”,是治疗“急”的小方,可衍变成:






1.小建中汤。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2.四逆散。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3.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产后病脉证治》四:“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4.黄芩汤(加黄芩、大枣)。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






5.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妊娠病脉证并治》五:“妇人怀娠,腹中疞痛”。






6.当归四逆汤。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7.真武汤。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






8.大柴胡汤。《金匮要略·腹痛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十一:“按之心下满痛者”。






9.黄连阿胶汤。第303条:“心中烦,不得卧”。






10.大建中汤。《金匮要略·腹痛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十三:“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11.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二:“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12.温经汤。《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病脉证并治》九:“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草、枣配对






炙甘草、大枣同用,在经方中比比皆是,占比例很大。计《伤寒论》用甘草为70方次,大枣为40方次。






《本草疏证》说:“《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中病情”。大枣与甘草同用,《伤寒论》是35方,《金匮要略》是36方。






仲景用枣、草,能使诸药减毒增效。除健脾安中,益气和胃外,主要是能调和桂、姜、麻、附、辛等的药性;减少麻、附之毒性,也能减少桂、姜温燥之性,使病人能受药、纳药,是不能忽视的。常见一些医生一见桂枝就说温燥,又说怕病人服药后咽痛、鼻衄。其实除辨证准确外,药物的配对应充分重视。我日常用麻桂姜辛,每天上午60~80病号,甚少见服后有明显的咽喉痛、鼻衄者。其奥秘在此也。






桂枝、麻黄、干姜、细辛为《伤寒论》中常用之品,而又性味辛温,带辛辣味,每易刺激咽喉。《伤寒论》中有桂枝的方共45首(连同《金匮要略》约60首),仅19首不用甘草。麻黄方共13首,都用甘草。用干姜24方,仅8方无用甘草。细辛共5方,有甘草者3方。可见仲景用甘、枣,很大可能目的之一是“偷渡上焦”,使病人能受药(案例从略)。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李鹏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唐国庆 资质认证

    老师讲的是经方版的“对药”

    2021-06-30 09:23 评论数 0 0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胃溃疡案一则 曹雪盼

    患者男性40岁余主诉泛酸烧心两年余患者半年前胃镜检查胃部溃疡糜烂碳13检测阳性平素腹胀恶心剑突下疼痛纳差三餐不知饥不能吃凉的大便正常小便频夜尿多眠差卧位有酸水泛出。

  • 从“黄芪桂枝五物汤”谈“半身麻木”治疗 张训景

    安*,男,52岁,2023.08.18主诉:手足麻木、脸麻5个月。半身麻木(血痹)概述麻木仅见于半侧肢体者为半身麻木。在古代医籍中,半身麻木与四肢麻木均属“痹”、“中风”等病证范畴,金代以后始麻木症名。半身麻木一症较四肢麻木为重。其中肝风内动所致者尤易发生

  • 江边散步 陈鹏

    江边散步文/陈医生20231128江南的冬天是寒冷的,比起北方的干冷,南方的冷是附骨之疽,如影相随的冷。我喜欢一个人在江边散步,江水静静流淌,波光粼粼,仿佛小孩子在眨眼睛。我在江边默默地愁思,等待抬头,等待那温暖的阳光照耀,照亮我一路前行的路。陈医生写于一

  • 骨质增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宝华

    X线检查是诊断骨质增生的常用方法,可显示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骨质增生的程度。六、预防与保健1.保持适当的体重:过重会增加关节负担,加速关节退行性变,进而诱发骨质增生。

  • 腰疼腿疼方药也行 王晨阳

    上周治疗一个双腿疼的女性患者,73岁,发病有半个月了。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主怒气伤肝,胸腹中积聚,腰脐间瘀血。治腰膝酸痛,麻木),牛膝活血通络,引药下行。可治风湿疼痛,腹泻痢疾,肮腹疼痛,气虚浮肿,头昏食少,瘰疬,跌打损伤。后嘱壮腰健肾丸善后。

  • 生理性梦遗只是精力 谢江强

    生理性梦遗只是精力无法用在正处小韦是一名大学生,最近早起偶尔会发现自己梦遗,同寝室的哥们都笑他是不是梦到了不该梦的,可是他确实是无原因的梦遗,因此十分困扰。

  • 通脉四逆汤方类 李华歆

    ——威廉·李卜克内西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通脉四逆汤方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干姜,强人可四两。

  • 肾气丸 李华歆

    患者因虚致劳,且见腰痛,少腹拘紧,小便不畅,为精虚阳亏,可与肾气丸补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 水肿小记 张宝华

    脾虚水肿多由饮食不节,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引起。水肿日久不退,必损及于阳,可形成脾肾阳虚;若日久阴损及阳而成阴阳两虚。水肿日久不退,水邪久羁与血相搏,瘀阻脉络而成瘀血症。

  • 郁症非为肝所属 缴秀珍

    综合以上四诊情况对该患者辨证为眩晕之脾肾气虚夹瘀证。方用我科协定处方升阳益智汤为主方,并结合患者病情进行了合理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