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秘的中医治疗及名家医案总结
小儿便秘是儿科常见病症,以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硬难下为主要表现,常伴腹痛、食欲减退、睡眠不安等症。中医认为,小儿便秘与脾胃功能失调、燥热内结、气血津液不足等密切相关,治疗强调辨证求因、调和脏腑。以下结合中医理论与名家经验,解析小儿便秘的分型论治及临床医案。
一、实热便秘:清热导滞,润肠通便
辨证要点:大便干结如羊屎,面赤唇红,口臭腹胀,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泄热通腑,润下导滞。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常用药:火麻仁、杏仁、枳实、厚朴、大黄(后下)、白芍。
名家医案:儿科泰斗董廷瑶曾治一3岁患儿,4日未行大便,腹胀拒按,口气秽臭,舌尖红苔黄厚。辨证为胃肠实热,治以通腑泄热。方用生大黄3g(后下)、火麻仁10g、枳实6g、瓜蒌仁10g,配合推拿清大肠经、退六腑。服药1剂后,患儿排出硬便,腹胀减轻;继以保和丸调理脾胃,3日后大便转为正常。
二、食积便秘:消食导滞,理气行滞
辨证要点:大便秘结,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积化滞,理气通便。
代表方:保和丸合枳实导滞丸加减,常用药:神曲、山楂、麦芽、莱菔子、枳实、大黄(量宜轻)。
名家医案:四川名医王静安治一4岁患儿,因过食肉食后便秘,大便臭秽,腹部胀满,夜间哭闹。辨证为食积化热,治以消积导滞。方用炒三仙各10g、枳实8g、制大黄5g、陈皮6g,嘱少量频服。服药2剂后,患儿排出酸臭大便,腹胀缓解,继以异功散健脾和胃,调理1周后食欲恢复,大便正常。
三、气虚便秘:健脾益气,升阳通便
辨证要点:大便不干硬,但努挣难下,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代表方:黄芪汤加减,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陈皮、火麻仁、蜂蜜(冲服)。
名家医案:北京儿童医院刘弼臣教授曾治一5岁患儿,便秘半年,大便虽软但排出困难,动则汗出,食欲不振。辨证为脾胃气虚,治以益气通便。方用黄芪15g、太子参12g、炒白术10g、升麻5g、火麻仁10g,配合捏脊疗法(每日1次)。服药2周后,排便较前顺畅;续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调理1月,大便正常,体质改善。
四、阴虚便秘:滋阴养血,增液润燥
辨证要点:大便干结如球,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肠通便。
代表方:增液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生地、麦冬、玄参、知母、石斛、火麻仁。
名家医案: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治一6岁患儿,便秘2年,大便干硬如羊粪,夜间盗汗,手足心热。辨证为肝肾阴虚,治以滋阴润燥。方用生地12g、麦冬10g、玄参10g、知母6g、柏子仁10g,配合食疗(每日食蜂蜜香蕉)。服药4周后,大便渐软,盗汗减少;继以杞菊地黄丸善后,半年未复发。
五、外治疗法与调护要点
除内服药外,中医外治疗法在小儿便秘中亦有良效:
1. 推拿疗法:摩腹(顺时针)、推七节骨(自下而上)、按揉足三里,每日1次,适用于各型便秘。
2. 穴位贴敷:以吴茱萸粉醋调贴敷神阙穴,可温通肠道,适用于虚寒型便秘。
3. 饮食调理:实热证宜食梨、火龙果等清热之品;气虚证可多食山药、南瓜;阴虚证可饮蜂蜜水、银耳羹。
名家经验总结
1. 董廷瑶:强调“小儿便秘多实热,治宜通腑不伤正”,主张大黄用量宜轻(3-6g),中病即止,以防伤脾。
2. 王静安:注重“治积先治脾”,消积同时必佐健脾之品,如茯苓、白术,以防耗气伤阴。
3. 刘弼臣:善用升阳举陷法,以升麻、柴胡升清阳,助脾胃运化,使浊阴自降。
4. 徐小圃:提倡“滋阴不忘通降”,在滋阴药中配伍少量火麻仁、瓜蒌仁,使补而不滞。
结语
小儿便秘治疗需紧扣“虚实”辨证:实者宜清热、消食、导滞,虚者宜补气、滋阴、润燥,同时注重脾胃功能调理。名家经验彰显中医“整体观念”与“治未病”思想,临床中应结合患儿体质灵活选方,配合外治与饮食调护,方能标本兼治。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胃肠动力等机制改善便秘,进一步印证了中医治法的科学性。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基于升降之法推拿治疗肩背痛 林润东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病例:近期接诊1患者,平素吹空调喝冷饮多,少动,乏力,尿频,出现反复肩背部酸累,痛点集中在肩胛内上角深处,经过常规针灸治疗后疼痛仍然反复发作。三焦火不足,所以并现“尿频”这个症状。 -
便秘 罗志琴
上方加减1月,患儿食物增加、口气减少、大便日一次。患儿大便日一次,饮食正常,面色红润,脉象细滑重按稍有力。停药1个月后随访患儿大便1-2天一次,正常。 -
从“痰瘀痹阻”谈胸痹心痛的破结之法 刘颖
此症非单纯痰浊,实乃痰瘀胶结、心脉痹阻之候。复查心电图示ST段回升,印证"痰瘀同治"之效。"今人胸痹多因膏粱厚味、七情过极,致痰瘀互结,痹阻心脉。 -
从胃痛泛酸案谈"寒热错杂"的调治 刘颖
患者郑某,男,39岁,外卖骑手,主诉胃痛灼热与冷痛交替发作八年,伴泛酸嗳气。细察病机,《伤寒论》"寒热错杂,心下痞硬"在此案中生动呈现。舌苔黄白相间乃寒热错杂之明证,掌热指凉揭示上热下寒之病机。首诊五剂,患者胃痛发作频率减半,泛酸若失。 -
从口苦咽干案谈"胆热上逆"的调治新径 刘颖
今日与诸位探讨一例困扰患者五年的晨起口苦咽干案例。病例纪实患者赵某,38岁,婚庆策划师,主诉晨起口苦如含黄连五年,咽喉干痛如砂纸摩擦。病机探微患者长期高压工作,胆气郁而化热,循经上犯空窍。患者服药三剂即觉晨起口苦减半,咽喉如得甘露。 -
关于“掣痛”的理解 李华歆
而我经过昨天的症状跟这个“掣痛”是非常符合的,都是发作时非常突然的而且持续时间短暂的“牵扯”痛,而从病史上,我的情况也基本符合《金匮要略》中的论述,都是受了“外风”! -
从胃论治乳汁不行医案一则 高颖
产后女性情绪易波动,肝气失于疏泄,可致乳汁排出不畅。 -
伤寒论第二十六条(二) 张宝华
“大烦渴不解”,可不是表不解,这可别误会了。“大烦渴不解”,病人不但烦躁的厉害,渴得也厉害。脉洪大是里热的情形,基于此,二十五条的“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中的“脉洪大”是错的,从这儿也看出来了,那个应该是脉浮。 -
学习心悟 张圆圆
证似外感,尤当首辨外感或内伤,重在辨阳虚阳郁。 -
中医治疗胃溃疡临床用药经验总结 崔国宁
中医在治疗胃溃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是对中医治疗胃溃疡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总之,中医治疗胃溃疡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
最新文章
-
经方实验录之头痛、失眠、痔疮 张宝华
是故疾患数疾而经年不得愈,习惯于斯,性乖张耳,木郁不达,肝脾不和,且日久多生变,其头痛、失眠、痔疮等疾,看是不相关,然则四诊合参于时下,颇关乎其性习耳,师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经方实验录之胸痛,肺结节。 张宝华
否认过敏史,既往有肺结节病史。胸痛时作不愈,一度疑为心脏病,小小年纪岂不愁来日方长何以凭乎?
-
因时泡脚 谢江强
因时泡脚,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因此,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保持着动态平衡。上午,人体阳气初生,而阴气收藏,此时泡脚能起到兴阳醒神的作用。
-
极度恐慌不敢出门,中医取效 吴舟峰
按语:根据患者极度害怕出门,易紧张,会出现心跳加速,神经紧绷,动作变得僵硬,透不过气,对各种事情失去兴趣等症状,属于中医“郁证”、“惊悸”等范畴,《伤寒论》云:“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
远程开方,调理月经一个月后怀孕 李文选
医案:贺某某,女,29岁,安溪人。
-
起萎方 潘洪波
于是去侧柏叶,栀子、藕节之品,仿古寒商阳,而更难起。继服一周巩其效,先起而有力,金枪不倒。
-
打败疾病的是你的免疫力 陈鹏
治病就和打仗一样的。♟中药和西药,只是你手中的武器♟而膏方是干粮。。其实真正打败疾病的不是药,而是你自己的免疫力。。→→→
-
春节期间皮肤病患者饮食攻略 朱强伟
过多的糖分和脂肪摄入,容易诱发皮肤病发作或加重病情。
-
经间期出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经间期出膏方调理心得血经间期出血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在两次月经周期之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阴道少量出血者。病机主要源于人体阴阳转化不协调,损及冲任,不能固摄血海,血溢于外,导致经间期出血。
-
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 以婊子的标准要求自己 陈鹏
没本事的人/负能量的人总喜欢指责别人,从别人身上找错误的原因,真正优秀的人都是要三省其身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