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艾灸

2022.08.16 627阅读 评论数 0 4


(1)艾灸的功能与作用:
    1、疏通经络: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顺畅有利于人体营养的运输。可以借助艾灸的热力,帮助温暖机体,达到疏通经络的效果,可用于寒邪侵袭致病者;
    2、调和气血: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之源,血是人体基本物质。艾灸可以补气、养血,帮助人体气血调和,适用于女性痛经、闭经、腹痛等情况;
    3、祛散湿寒:人体血气在热作用下通行,遇寒气通行可能受阻。艾灸可以通过热气帮助人体血气的运行,帮助人体祛散湿气、寒气,适用于湿气重、体寒的人群;
    4、阴阳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有助于保持健康,失衡时可能导致人体产生疾病,艾灸可以帮助人体进行阴阳的调节,帮助阴阳恢复平衡,能够帮助调节阳虚者不适症状,如肢体发冷、舌苔发白等;
    5、补阳气:阳气不足可能导致精神变差,严重者可能导致虚脱,艾叶属于阳性,艾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体阳气,帮助人体恢复活力;
    6、消肿散结:艾灸能够辅助消散体表瘀、肿、结节,适用于寒性疖肿、疮、乳痈等病证未化脓时期;7、防病保健:艾灸有助于改善人体功能,通过对穴位艾灸治疗,结合以上功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体预防疾病,达到较好的保健作用。

(2)治疗过程禁忌事项:
    1、伤口处、皮肤较薄、肌肉较少的部位不建议直接灸,如颜面部、关节、会阴部等部位;
    2、极度疲劳、过饿、过饱、醉酒等人体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也属于艾灸禁忌,没有自制能力者可能引发烫伤等不良情况,不建议进行艾灸;
    3、妇女经期、妊娠期、传染病、人体衰竭等疾病状态均不建议进行艾灸,属于艾灸禁忌;
    4、从中医角度看,实热证的人群也不适合艾灸,艾灸过程中以及治疗后,不建议进食凉食,以及皮肤接触冰冷的水,以免影响疗效。(3)艾灸的功效:
    艾灸就是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但中医和西医理论完全不同,所以艾灸的作用用中医的解释有很多人不能理解,这里我们就说说西医对艾灸的一些认识。
    1、灸疗可使人体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色素、血清免疫体等显著增加,可以提高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机体防御抗病能力;
    2、灸疗可以调节异常血压,使其恢复到正常范围;
    3、灸疗可以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促使新陈代谢;
    4、灸疗可以改善呼吸功能,使通气量、肺活量、耗氧量增加;在病理情况下能使气道阻力下降;
    5、灸疗可以促进利尿,改善肾功能;
    6、灸疗对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兴奋或抑制过度增强时,艾灸可使之恢复正常;
    7、灸疗具有调整各种分泌腺的作用,如在病理状态下,对消化液、唾液腺、以及副肾、睾丸、卵巢、甲状腺、胰腺等内分泌腺(激素)的分泌可以起到调节作用,使各种分泌腺的功能趋向正常;
    8、灸疗还具有解热抗炎、抗癌、止痛等作用;
    9、灸疗可以减轻肌肉疲劳,对于防止疲劳和恢复疲劳都是十分有效的。总之,灸法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影响已被临床所证实,灸法在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绿色、安全、简便、有效的保健、治疗方法,适合在全社会推广使用。在介绍艾灸的过程中,引发了广大患者及家属对艾灸的极大兴趣,并尝试在生活中应用艾灸养生保健,受到了患者的欢迎。

(4)祖国医学对艾灸的认识:
    灸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外治方法。
    1973年与1974年的冬春之交,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进行挖掘时发现了许多震惊中外的稀世帛书,其中有两部是专讲灸法的医学著作,它们分别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据考证,这是讫今发现最早的有关灸法和经脉的记载。灸法不仅出现在这两部著作中,在同时出土的我国最古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是也有载述。因此,根据古医籍下式文字记载的内容推测,灸法在我国的普遍应用历史至少在两千年以上,并可能早于针法。灸法与针刺疗法相比,更为安全,且操作简便易学,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古人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说法。传统的灸法在实际应用中会有灼痛感,甚至还会留下疤痕,这是为现代人所难以接受的。如何对先人留下的中医灸法进行继承和创新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步入21世纪,中华民族迎来了太平盛世的新纪元。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医疗保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仅要防病治病,还要健康长寿。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社会需要,经过6年来的不断摸索,发掘出了传统灸法中的温和灸,不仅对这一遗产进行了理论继承,更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灸法的操作,这无疑为传统的灸疗增添了新的内涵。经过改进后的悬灸,施灸的内容、作用、适用范围更为广泛,施灸的效果也更为迅速和显著。

    具体来说,改进后的悬灸,采用了左手指发点穴,右手在体表穴位上悬空施灸的方法。通过悬灸中左右手密切配合,指法得当,选穴准确,往往能较好地疏通被灸者的经络,起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防病保健的效果。
    历经6年的实践,悬灸的保健效果已经得到了证实和肯定。运用悬灸保健技术开发的项目包括:健康调理、美容、乳房调理、男女生殖调理、颈腰椎调理、瘦身调理、小儿增智长高等,是适合男女老少的保健方式。长期的临床实践还表明,经过改进和提升的新温和灸法--悬灸,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在调理过程中,往往带给被灸者一种温馨的享受,颇受现代人欢迎。同时,悬灸保健技术操作性强,操作所需设备也简单,简便易学。可谓一技在身,终身受益,掌握这门技术,对于进一步开展就业、创业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古人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那么,灸法到底起源于什么年代?古代文献典籍对此都有哪些记载?艾灸为什么能发挥针、药不能起到的疗效?现代医学是如何揭示灸疗奥妙的?艾灸的历史文化认识的发展过程。
    作为典型的中医学外治法,所谓灸法,就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做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灸疗历史悠久,堪称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据考证,艾灸疗法的产生早于方药,就针灸而言,灸法可能更先于针法。有关艾灸的起源,虽然还缺少可靠的资料印证,但目前多数学者推断,这一疗法的出现不会晚于原始社会。灸,《说文解字》解释为“灼也”,是用火烧灼的意思。在远古的时期,华夏大地的先人们在狩猎、烧烤动物,以及用火取暖的过程中,可能因偶尔不慎被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其它部位的病痛得到了意外的减轻或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人们逐渐意识到灼烧的功效,进而主动地以烧、灼、熏、烤之法来医治一些病痛,这恐怕就是最原始的灸疗了。

    而最早的对灸法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目前能检索到的首次记载灸疗的医学典籍。其所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及心痛、癫狂、咳血、耳聋、瘰疬、癃、噎等急难病证,均可采用灸疗之法。
    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灸疗当作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了系统详尽的介绍。《灵枢·官能》篇中特别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见灸法在当时治病疗伤中的地位已超过针刺之法。
    从两晋至唐宋,进入到我国针灸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一方面,灸疗专著大量出现,许多灸法典籍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医籍中灸法占据的分量不断加大。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大量收集了当时乃前人治之有效且又简便易行的灸方,全书共109条针灸医方,其灸方就占了94条之多,可见灸疗在当时临床应用是非常突出的。

    明清时期,我国针灸医学从成熟逐步走向衰落,但这一阶段也是我国针灸史上重要的文献总结时期。如清人廖鸿润的《针灸集成》,收载了大量灸疗的历代史料,予以分类编排。如制灸法一节,就选录了《医学入门》、《医方类聚》、《局方》等多种前人的著述。在继承前朝灸法的基础上,明清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涌现出艾条灸、雷火神针、太乙神针、桃枝灸、桑枝灸、药锭灸等新的灸疗方法。在清代中后期,由于统治者的偏见,针灸疗法的发展逐步受到限制和打压。清代后期的君王们认为,“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清政府在太医院等官方医疗机构中废止了针灸,导致整个针灸学的衰落。但由于灸法本身具有的“简、便、验、廉”等多种优势,在民间仍广泛流行,并深受黎民百姓的爱戴,故使得灸法的“火种”得以保存下来。
    祖国医学认为,艾灸具有“温通经脉、祛风散寒、舒经活络、活血助阳、回阳固脱、消瘀逐痹及防病保健等多重功效。"这是中医学对艾灸的认识。随着现代科学对灸疗的深入研究,其作用机理主要被锁定在药物特性和艾灸热辐射特效等两方面。
                 杨家强主任供稿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杨家强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感冒后咳嗽咳痰1周余,中药4剂病愈 宗琪

    患者:耿某某(网诊)性别:女年龄:72岁初诊日期:2024年1月20日主诉:感冒后咳嗽1周余,伴咽部有痰,痰或白或黑,不易咳,怕冷,汗不多,纳差,咽痒,脚冷,鼻涕黄稠,舌质淡,苔白厚腻。

  • 中年妇女便秘一例 赵龙

    马某,女,43岁。一般四五天,在酵素的作用下,能解。性格稍急,平时无其他不适。诊断,脾气阴不足,肝疏泄失常。服完后,在不用其他药的基础上,一两天均能自然排便,量,色,质,均比较正常。

  • 厥阴病(2) 李华歆

    大家此时可能会问小编,说了半天如果说“厥阴”在人体模型是“血脉”,那么“厥阴病”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厥阴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 经方实验录之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 张宝华

    一老年男性住院患者。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真菌感染。住院医师考虑其肺纤维化,肺部感染,呼吸衰竭,高年体弱,预后不良,舌光镜,舌中隐黑,中医看来亦是认为正虚邪实,病情在进展中,预后堪忧。

  • 中医理解的失眠 谢江强

    严重的失眠还会导致人体糖耐量异常,抗病和康复的能力低下,是多种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可能会加重或诱发其他的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等,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 慢性膏咽炎和扁桃体炎的膏方调理 谢江强

    慢性咽炎与慢性扁桃体炎1.慢性咽炎慢性咽炎为咽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慢性咽炎全身症状均不明显,以局部症状为主。一般而言,急性咽炎的全身症状较轻,急性扁桃体炎的全身症状往往较重。急性期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发展成为慢性咽炎或扁桃体炎。

  • 膏方制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谢江强

    膏方制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口尝有“砂粒感”制备中使用的器具,如浓缩设备、容器、搅拌用的棒子、竹片、筛网等这些器具清洗不干净,存在、带入或脱落灰屑。

  • 手脚冰凉十年案一 王建飞

    2023年10月12日张某,女,66岁,初诊。阴寒凝结于下,阻遏阳气伸展,则手脚冰凉。今复诊告知口苦消失,余症均未减。2023年10月31日服药后回访,上述症仍未见明显变化,已无信心再服中药。嘱其适当运动,饮食均衡,少盐少糖,生活作息规律,避风保暖。

  • 小儿抽动医案分享 李娟

    关于小儿抽动,西医学称之为抽动障碍。若不及时中医中药干预,儿童抽动症病程拉长,反复发作,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2023年8月26日三诊,患儿抽动无,面部积食斑已褪至不明显,大便正常,情绪稳定。

  • 追忆一下王清任的身痛逐瘀汤 张宝华

    四、总结身痛逐瘀汤是一种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功效的中药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