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治疗1年治愈的舌根麻、辣,舌尖痛伴失眠案,我怎么思考。

2025.09.21 645阅读 评论数 17 40
吴某介绍,女,52岁。白银人。
2025年09月2日首诊
图片

主诉:舌根麻,辣,舌尖痛1年。

主要症状:舌根麻辣,舌尖痛1年。多次吃中药诊治,疗效不明显。现在口干,口苦,睡眠不好,偶有头晕。怕冷,不怕风,手脚冰凉,吃饭可以,喝水正常,喜欢喝热水。二便正常,已绝经。
舌:舌胖大,齿痕。整体是个淡、暗舌。舌尖红无苔,有一小泡,色暗。舌尖、舌中有裂纹。舌中后白腻苔。

图片
辨治:
1、舌领四诊,先看舌,舌整体淡、暗,胖大,齿痕,整体是个太阴虚寒舌,舌尖红,有泡,是上热,舌尖中有裂纹,中上焦之间有阴虚,可能是热盛阴虚,也可能是津液不布的阴虚。舌中后白腻苔,为秋冬霜雪覆盖大地之象,为寒湿。

2、看症状,主诉是舌根麻辣、舌尖痛,别的中医大夫看了1年,没有效果(不知道他们用的啥方子,不能参考)。大家刚出院校,第一印象是不是心火旺?是不是想到导赤散、泻心汤呢?不能说错,只能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没有把控到位。上焦有热,局部色暗,有淤。

3、跟过我的同学知道,所有的病人我都问一句,怕冷怕风不?口干口苦不?明明舌头感觉异常,问这些干嘛?是判断整体需要。患者怕冷、手脚冰凉,喜热饮,是典型的太阴虚寒证。看舌头,太阴虚寒是大的整体的格调。此处怕冷,是太阴外证,不是表证。

4、患者口干,口苦,舌尖痛,为上热。舌尖中裂纹,有阴虚,需要大张旗鼓的补阴吗?这里阴虚,是太阴虚寒,津液不化导致,无需专门补阴,否则反伤脾胃,于事无补。这里失眠啥原因?太阴寒湿,阳明上热,和局部上焦的阴虚都会导致失眠。可能这三个病机的共同作用。

病机:太阴虚寒+上焦热+局部津虚+局部淤血
六经:厥阴病
治疗:温阳散寒化湿+清热活血+养津
处方:半夏泻心汤+枳实栀子豉汤加减

黄芩9 黄连 5 姜半夏12 炮姜3 
甘草9 大枣9 丹参12 炒枳壳18 
 栀子6 淡豆豉9 肉桂9 牡蛎30(先煎30分钟) 生薏苡仁20

5剂,饭后服药。忌口烟酒、辛辣、羊肉。

方剂解析:

方中:
1、姜半夏、炮姜,肉桂,温太阴,化寒湿、布津液;薏苡仁健脾利湿,给湿邪出路。
2、黄芩、黄连、栀子清阳明热;
3、丹参活血,清热,合牡蛎镇潜安神;
4、淡豆豉,是黑大豆,煮熟发酵之物,辛、苦,单独一味药,蕴含"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之效,本人多用之以微发汗,和脾醒胃。此乃不传之秘。哈哈。
5、9g甘草、大枣调和诸药;补益脾胃。


反馈:
1、舌根麻、舌尖痛好多了。失眠已愈。手脚冰凉好转,不怎么冰凉了,怕冷好转。现偶有眼冒金星,下肢抽筋。
2、看舌头,舌胖大好转,白腻苔明显好转。舌尖明显不怎么红,裂纹明显好转。有效是题中应有之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李高勤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伤寒论第十六条(二) 张宝华

    仲景先生这个书啊,就是“观其脉证”,辨脉辨证,看其结果“知犯何逆”,然后再“随证治之”。无论你是新得的病,还是坏病,纵使你千变万化,他就这一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十二字再重要不过了,你得记到心里,刻在骨髓上,这个就是道,真谛啦!

  • 伤寒论第十一条(一) 张宝华

    十一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这段临床会遭遇的。这就是里头的大寒,把人的一点虚热反倒都赶到外头来了,这种情况大夫得知道,这了不得,一定要重视起来,采取相应措施,抓紧时间治疗,不然危及生命。

  • 常用中药介绍 谢江强

    常用中药介绍中医外治法离不开药物,在本节中,将介绍中药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外治法中所使用的常用药物。

  • 精伤学说-五脏病以肺之宣发 赵立生

    中医认为,五脏病以肺之宣发为主要表现。在人体的呼吸过程中,气与津液都要通过肺来完成,只有肺的宣发功能正常,才能维持气与津的正常运行。肺主皮毛,而皮毛是人体最大的防御系统。因此,肺主皮毛,若出现肺卫虚衰时,则会出现皮肤瘙痒、皮肤干燥等症状。

  • 泄泻(脾胃虚弱证)医案 吴春水

    食欲不振、腹胀、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脾胃虚弱之象。加入焦山楂后,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进一步改善脾胃虚弱状态,以巩固疗效。

  • 中医治疗间质性膀胱炎临床用药经验总结分析 崔国宁

    中医凭借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在改善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其用药经验值得深入总结与分析。

  • 产后恶露出血案,完带易黄2剂愈 李高勤

    主诉:产后恶露伴出血1月。主要症状:神清,精神可,产后恶露1月,有异味,偶尔出血,无怕冷怕风,无口干口苦,纳稍差,出汗可。"其本质,还是生产出血,伤血,伤津液,导致一系列的表现。反馈:服药2剂后,恶露基本消失,异味明显减少,未再出血。

  • 伤寒论第九十一条(一) 张宝华

    九十一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九十一条就是承着这一条,说“汗下先后”的问题。前面咱们先生早就说的够清楚不过了,太阳伤寒得发汗,就没有下之法嘛,所以九十条说“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

  • 下乡病例:膝痛,年轻人脑出血 马亮

    膝痛病人,穆某某,男,60余岁,阴坡村人。诉3周前与朋友饮酒后出现摔倒,头碰及左侧眉棱骨处,头晕头痛,就诊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检查提示脑出血,估计出血量30ml,未行手术,内科治疗后出院。人百病,首中风。

  • 伤寒论第七十六条(三) 张宝华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上证兼有呕,用栀子豉汤去热除烦,加生姜治呕,生姜为呕家圣药嘛,止呕作用一绝。栀子豉汤就栀子、香豉这两味药,虽药少,临证应用很多。大凡是心中莫可名状之烦躁,栀子豉汤证比较普遍。吃栀子豉汤会吐,虽然我用这个方不多,但没遇到过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