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介绍

2024.12.23 144阅读 评论数 0 0
常用中药介绍
中医外治法离不开药物,在本节中,将介绍中药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外治法中所使用的常用药物。一、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有毒无毒等方面的内容。1.四气五味(1)四气 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的特性,四者有性质和程度的不同,如麻黄温、仙茅热、石膏大寒、麦冬微寒。寒性、凉性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温性、热性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的作用。(2)五味 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每种味都有其基本性能。其中辛味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如麻黄发汗解表,治风寒表证,木香行气止痛,治疗脘腹胁肋胀痛;甘味有补益、和中的作用,如人参、黄芪能补益元气,甘草、大枣能调和脾胃及调和药性;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五味子、山茱萸能敛汗涩精,五倍子能涩肠止泻;苦有燥湿、泻火的作用,如黄连、黄柏能清热燥湿,大黄能泻下;咸有软坚、泻下的作用,如海藻、昆布能软坚散结;芒硝能泻下通便。此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的味,即涩味和淡味,其中涩味的作用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代表药物如海螵蛸;淡味的药物则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代表药物如茯苓。2.升降浮沉升浮是指药物具有向上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的特性,这些药物大多具有辛、甘和温热之性。降沉是指药物具有向下向内、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止咳平喘的特性。这些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和寒凉之性质。有些药物则具有双重性,如麻黄既可发汗解表又可降气平喘,川芎“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同时药物的升降浮沉也可受到炮制的影响,如酒炒则性升,姜汁炒则能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外治临证用药时,需要根据病变的主要位置,选用适当的药物和炮制方法,才能上下升降、直达病所,发挥药物的正常效应,如病位在头面,往往可选用桑叶、蝉蜕等具有清扬之性的药物;病位在下肢,则可选用牛膝、薏苡仁、木瓜等具有下沉之性的药物;病在表可选用桂枝、防风等祛表之药;病在上部就可以使用黄酒调配药物以引药上行。3.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的特性。如杏仁归肺经,朱砂归心经,人参归脾、肺、心、肾经。如柴胡一药,主入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如病位在此四经,则可在外治药物的配方中加入柴胡,引他药入经;盐主入肾经,治疗水肿、二便不通等病证时,外治药物中常以盐水调和引药入肾。4.有毒无毒古意“毒药”,指药物的偏性,是非常广义的,因为大多数的药物都有偏性,因此《周礼·天官》中对医师的职责描述即是“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三品,就是根据药性的有无毒来区分的。而后世的“大毒”、“小毒”则主要侧重于用药安全,指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用得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常见的毒性较大的药物有附子、草乌、半夏、马钱子、雷公藤、巴豆、天南星、洋金花、苍耳子、蟾蜍、斑蝥、生硫黄、罂粟壳、水银、水蛭、苦杏仁、白果等。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谢江强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上了一上午疼痛门诊,看了三个焦虑症 于军

    有焦虑症的病人有三个。慢性疼痛患者合并焦虑症的情况不少。上周他一进门就说,有焦虑症,一直吃药,头痛看了好多医院、好多医生都好不了。慢性疼痛患者频繁就诊,辗转求医,除了疼痛以外,也包含焦虑的因素。

  • 紫石寒食散 李华歆

    ——培根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方子——紫石寒食散!紫石寒食散紫石英十分白石英十分赤石脂十分钟乳(碓炼)十分栝蒌根十分防风十分桔梗十分文蛤十分鬼臼十分太乙余禹粮(烧)十分干姜四分附子四分桂枝(去皮)四分上十三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

  • 郁证、癫狂医案整理1 谢江强

    郁证、癫狂医案87董某,男,55岁。再从前意加减治之,上方郁金加至15g,姜竹茹加至30g,继配10剂,煎服法同前。医案88袁某,女,31岁。现病史:婚后怀孕1胎,发现肾炎而终止妊娠,自后郁郁寡欢,平素尿蛋白阳性,肾功能正常。

  • 失眠的医案整理3 谢江强

    失眠的医案整理3医案77李某,女,43岁。医案78卢某,女,47岁。工人,2019年2月14日初诊。现病史:夜寐易醒30余天,胃胀两个月,口黏腻,口臭,大便软而排便不爽,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腻,脉滑。以黄连温胆汤化痰清热,痰热清则神志安、痞证消。

  • 栀子豉汤 李华歆

    ——佚名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栀子豉汤!发汗,下法解上津液,胸中有郁热,可以用栀子豉汤治疗!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下利后伤津,热郁成烦,心下濡者尚无实证,可以栀子豉汤!

  • 浅述痞满及其治疗预防 张宝华

    浅述痞满及其治疗预防痞满是指胃脘部痞满,患者自觉胃脘部堵塞、胀满不舒,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本文将浅述痞满的病因与及其治疗预防。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痞满的发生。

  • 医患缘分,仁者见仁 胡松岩

    一直以来医疗圈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叫做医不叩门。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家对于医疗行业的定位变了,或者说期许变了。医患关系本质上是信任,这种信任有时候甚至应该内化于心,变成潜意识。回到主题上,其实医患关系也是很看缘分的。

  • 湿热体质怎么调理? 谢江强

    对于湿热体质,若用温药祛湿邪,则易助长体内之热;若用凉药祛热邪,则又会使湿气更重。

  • 中药的配伍宜忌 谢江强

    中药的配伍宜忌中药的七种配伍关系历代医家将中药材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称为“七情”。相须将药性功效相似的药物配伍,可增强疗效。中药用药之忌目前,中医学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为“十八反”和“十九畏”。

  • 消食理气,彻底修复肠胃积滞 谢江强

    消食理气,彻底修复肠胃积滞腹泻虽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但若症状反复出现则会影响我们的精神状态、休息质量,而小儿腹泻对孩子的营养吸收等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若症状较严重,还会导致小儿虚脱,甚至比我们大人还要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