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治肝寒证

2022.10.14 1833阅读 评论数 7 98
段某某,男,患胃部胀痛伴后背胀痛2年,患病期间辗转北京、沧州等地医院医治,病情有所缓解但均未治愈,病情反复困扰患者,于2022年3月来我院医治。此患者身体寒凉、痉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希望我的治疗可以让患者减轻痛苦,恢复正常生活。
   3月11日自述胃部及后背胀痛,曾于沧州医院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贲门炎,膝关节以下寒凉、痉挛,小腹及外阴挛缩,双下肢抽筋疼痛,大便不畅,晨起口干,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沉细。给予中医治疗:普通针刺(脐周、下腹)、雷火灸(气海、关元)。给予中药:
  当归15g   柴胡12g   茯苓15g   薄荷10g 
  甘草10g   生姜3g    合欢花10g  代代花10g
  合欢皮30g  降香10g   凌霄花10g  党参10g
  麦冬12g   醋五味子6g  川楝子10g  醋香附10g
  白芍10g   乌梅30g   桂枝15g   细辛3g
  黄连6g   黄柏6g    高良姜10g




   3月20日复诊,患者自觉寒冷好转,下腹及外阴挛缩减轻,双下肢抽筋疼痛次数下降,胃部及后背寒冷,胃部胀痛好转,咽干口苦,舌质淡红,苔黄稍腻,脉沉细。给予中药:
   当归15g   柴胡12g   茯苓15g   薄荷10g 
  甘草10g   生姜3g    合欢花10g  代代花10g
  合欢皮30g  降香10g   凌霄花10g  党参10g
  麦冬12g   醋五味子6g  川楝子10g  醋香附10g
  白芍10g   乌梅30g   桂枝15g   细辛3g
  黄连6g   黄柏6g    高良姜10g  炒白术10g
  炒薏苡仁30g


    3月26日复诊,服药后自觉小腹坠胀感好转,胃部及后背发凉感有所减轻,仍有双下肢发凉、抽筋好转,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给予中医治疗:拔罐疗法(脐周)、雷火灸(气海、关元)。给予中药:
   当归15g   柴胡12g   茯苓15g   薄荷10g 
  甘草10g   生姜3g    合欢花10g  代代花10g
  合欢皮30g  降香10g   凌霄花10g  党参10g
  麦冬12g   醋五味子6g  川楝子10g  醋香附10g
  白芍10g   乌梅30g   桂枝15g   细辛3g
  黄连6g   黄柏6g    高良姜10g  炒白术10g
  炒薏苡仁30g牛膝10g
   4月2日复诊,胃部及后背发凉感有所减轻未加重,胃部及左下腹部气胀,双下肢膝盖以下无力,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弦细。给予中药:
当归15g   柴胡12g   茯苓15g   薄荷10g 
  甘草10g   生姜3g    合欢花10g  代代花10g
  合欢皮30g  降香10g   凌霄花10g  党参10g
  麦冬12g   醋五味子6g  川楝子10g  醋香附10g
  白芍10g   乌梅30g   桂枝15g   细辛3g
  黄连6g   黄柏6g    高良姜10g  炒白术10g
  炒薏苡仁30g牛膝10g   姜厚朴10g
  4月12日复诊,胃部及左下腹部气胀稍好转,脐上下部走路时挛缩疼痛明显,舌质暗,苔薄黄,稍褐,脉沉弦细。给予中药:
当归15g   柴胡12g   茯苓15g   薄荷10g 
  甘草10g   生姜3g    合欢花10g  代代花10g
  合欢皮30g  降香10g   凌霄花10g  党参10g
  麦冬12g   醋五味子6g  川楝子10g  醋香附10g
  白芍10g   乌梅30g   桂枝15g   细辛3g
  黄连6g   黄柏6g    高良姜10g  炒白术10g
  炒薏苡仁30g牛膝10g   姜厚朴10g


   5月13日复诊,自觉胃部及后背胀痛好转、稍有气胀膝关节以下寒凉、痉挛好转,小腹及外阴挛缩感消失,大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患者整体症状好转,给予中成药元胡止痛滴丸3/日、气滞胃痛颗粒3/日、盐酸丁螺环酮3/日。
  5月28日复诊,小腿紧缩感依旧,左下腹胀痛,大便不畅,矢气多,腹部平片示:腹部肠胀气。给予中医治疗:拔罐疗法(脐周)、水疗+揉腹(促进肠蠕动,使肠道畅通),继续服用之前中成药。
  之后对患者进行回访,述:小腹及外阴挛缩感消失,双下肢寒冷明显好转、寒冷区域缩小,小腿紧缩感减轻,双下肢抽筋疼痛好转,胃胀腹胀好转,大便可,面色红润,心情愉快。

小结:此患者为厥阴病症-肝寒症,厥阴病病机为寒热错杂。清吴谦《医宗金鉴》认为:"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脏"。即厥阴是三阴之尽,阴极阳生。既然阴尽阳生,那么厥阴就是顺接阴阳的地方。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孕育心火,下为水,上为火,一脏而具水火之性,故容易寒热夹杂,就如《诸病源候论》所言:"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与下则下冷"。厥阴病病位在肝,肝属木主春,其政舒启,其德敷和,喜升发、条达、疏泄;肝又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春乃阳升之时,阳气始萌而未盛,最易为阳气不足而春气不升,致生机萧条。厥阴阳气虚馁而致阴寒内生,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代表方剂,以众多辛热之品,共扶肝阳,以使肝得以升发舒启。
患者胃部不适,苔黄腻,外阴及下肢寒冷、挛缩为寒热错杂症。"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抵少腹",寒伤厥阴经脉,故牵引坠;痛寒主收引,故引发少腹及外阴挛缩疼痛,得寒反剧,得热则减。此患者病程较长,寒极生热,故口干,苔黄腻,大便不畅。治法:暖肝散寒,温脏止痛,通腑化热。中药以乌梅丸、芍药甘草汤为主方加减。乌梅丸在温肝的基础上调其寒热,寒热并用,调理阴阳。张隐庵说乌梅"得春生肝木之味,生气上升,则逆气下降矣":乌梅(敛肝柔肝)+当归(养肝血)二者同补肝体,党参(补离中之阴),黄连、黄柏(清火热之邪),细辛+黄柏合用起(沉寒清湿热),桂枝(温心阳);芍药甘草汤的功效主要包括调和肝脾、缓解疼痛、去除湿寒等:白芍(揉肝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因患者内有郁热故去附子、蜀椒,柴胡(升阳、疏肝、散热)、凌霄花(凉血通经)、川楝子(行气泄热)、薄荷(疏肝行气疏散热邪)+合欢花(解郁安神行气)、合欢皮(解郁安神)、代代花(疏肝理气)、降香(理气止痛)、醋香附(理气宽中止痛),+醋五味子(收敛固涩生津)、麦冬(养阴生津)、高良姜(温胃散寒)、生姜(温中)、茯苓(健脾祛湿)。后因胃胀加炒白术、炒薏苡仁(健脾祛湿),因下肢寒凉加牛膝(引药下行),因胃部胀气加姜厚朴(燥湿行气)。全方以温中散寒、疏肝通经为主治疗患者寒冷及挛缩疼痛等症状,外加疏散郁热、宣散开弊。整体完整治疗患者,达到病情好转。此患者以症状缓解完美收工。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缴秀珍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中医临床治疗淋巴结肿大用药经验总结 崔国宁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治疗淋巴结肿大的用药经验总结包括辨证施治、中药调理、针灸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等方面。

  • 除烦去躁,先养心神 谢江强

    近两周,翟先生工作略有忙碌,心慌胸闷的感觉也越来越频繁,这让他越来越容易紧张、不知所措。

  • 中医视角下的癌症 张宝华

    中医认为,癌症的发生与人体内阴阳失衡、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 小小医案 王永利

    黄某,女,25岁,月经结束后一周,崩漏2天,量多,色鲜红,腹部隐痛,出汗,咳嗽,焦虑,素畏寒。小便可,大便稍溏,舌淡暗,苔薄白稍腻,脉弦而细。脾统血,肝藏血,四象之内,各含土气,土郁则传于四脏,而作诸味。肝藏血亦统血,脾生血亦摄血,肺统气亦生精。

  • 梦游桐君山 陈鹏

    文/陈医生经常梦见自己深夜一人独自站在吊桥上桥的那头是开满鲜花的桐君山桥的这头是芸芸众生的柴米油盐我举头望向天空天心无月我低头望下江水江心无我我有无数心事想与流水诉说流水默默我亦默默常静下心来内观我能看到细胞在歌唱血管里红色的血流在奔腾不休那里面载满了,我

  • 浅谈千古利水第一方五苓散 王飞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的利水名方,具有温阳化气利水之功,用以治疗包括太阳蓄水证在内的多种病证,临床使用广泛,效果显著,堪称千古利水第一名方。五苓散由五味药组成,"令"水行,故名"五苓散"。

  • 便秘一案 刘娟

    首诊2023年06月26日王某,女,便秘2年余。患者2年来一直便秘,易腹胀,大便4-5日才解一次,大便干结,怕冷,胃纳差,寐差,舌质淡,脉细。二诊2023年07月30日患者便秘明显好转,怕冷较前减轻,胃口稍好转,夜寐较前佳,舌质淡,脉细。

  • 干咳全身疼痛口干苦失眠案,5剂效。 李高勤

    阳明热明显加石膏,干咳明显加杏仁,水饮冲逆+热用枳壳降冲逆。反馈:服药5剂后,干咳、失眠、全身疼、口干苦臭、瘙痒、耳鸣等症状明显缓解。

  • 痛经 谢江强

    痛经患者不可不知的调养方我的一位患者靳女士,因为贪凉饮冷,经常痛经,饮食也不是很规律。经我这么一开导,靳女士哈哈大笑。靳女士服用了将近2个月的膏方之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心境开阔,而且服药之后,她的面色也变得红润了,经期腹痛的征兆也基本消失了。

  • 桂枝麻黄各半汤 李华歆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面热反有热色者,此为津虚表实,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治之!桂枝麻黄各半汤。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