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初谈

2025.09.01 4阅读 评论数 2 5
厥阴病作为《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终末阶段,病机复杂多变,以“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为核心特征,病位主要涉及肝、胆、胃、肠,常表现为“厥热胜复”的动态演变过程,治疗需紧扣“调和阴阳、寒热并用”的总原则,兼顾扶正与祛邪,灵活应变。
 

一、厥阴病核心病机:阴阳错杂,厥热往复
 
厥阴属肝,为“阴尽阳生”之经,当伤寒病邪深入厥阴,易致肝的疏泄功能失调,进而影响脾胃升降与气血运行,形成“上热下寒”“内寒外热”等错杂证候。其典型病机可概括为两点:一是阴阳盛衰失衡,病邪耗伤厥阴阴液,阳气失于温煦,或阴寒内盛而阳气欲复,导致阴阳相互格拒,如“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正是上焦有热(消渴、心疼热)、下焦有寒(不欲食、食则吐蛔、下利)的阴阳错杂表现;二是厥热胜复,即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为判断病情预后的关键指标——若热多厥少,提示阳气渐复、病势向愈;若厥多热少,或但厥不热,则属阳气衰微、病情危重;若厥热相等,多为阴阳趋于平衡,病情相对稳定。
 
此外,厥阴病还易兼夹“血瘀”“湿浊”等病理产物。肝主藏血,疏泄失常则气血运行不畅,寒邪凝滞或热邪灼络,均可致血瘀,表现为厥冷持续不缓解、腹痛固定不移;若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与寒热错杂,则可见便溏黏滞、舌苔腻等湿浊内阻之象,进一步加重病机复杂性。
 
二、厥阴病辨证要点:抓主症,辨厥热,分寒热
 
厥阴病辨证需以“厥逆”(手足厥冷)、“寒热错杂”症状群、“厥热胜复”规律为核心,结合舌脉综合判断,避免单一证候局限。
 
(一)辨厥逆性质
 
- 寒厥:多因阳气衰微,不能温煦四肢,表现为手足厥冷、畏寒蜷卧、下利清谷、口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白、脉沉细。此为厥阴病寒证的典型表现,病机关键在于“阳虚阴盛”。
- 热厥:由热邪内伏,阳气被郁,不能外达四肢所致,症见手足厥冷、但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便秘或热利下重、舌红苔黄、脉沉数。需注意“热深厥亦深”的特点,厥冷程度与内热轻重呈正相关,不可误作寒证。
- 厥热错杂:最为常见,兼具寒、热证候,如“心中疼热”(热)与“饥而不欲食”(寒)并见,或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无明显规律,提示阴阳失调、寒热交织。
 
(二)察厥热胜复趋势
 
厥热胜复是厥阴病病情进退的重要标志,需动态观察发热与厥冷的持续时间、程度及伴随症状:
 
- 热多于厥:如发热半日、厥冷一时,伴口渴减轻、下利渐止,为阳气渐复、阴寒消退,病势向愈;
- 厥多于热:若厥冷半日、发热一时,兼畏寒加重、下利频数,属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病情进展;
- 厥热相等:发热与厥冷时间相近,症状无明显加重或缓解,多为阴阳暂时平衡,需警惕病情反复;
- 但厥不热:无发热仅见厥冷,伴神疲欲寐、脉微欲绝,为阳气衰竭之危候,预后极差;
- 但热不厥:若厥冷消失,持续发热而无恶寒,且口渴、烦躁等热象减轻,为阳气恢复、阴寒已去,病将向愈;若热象加重,需防热邪伤阴或变生他证。
 
(三)辨兼夹证候
 
- 兼血瘀:厥冷持续不缓解,伴腹痛固定不移、肌肤甲错、舌有瘀斑,多因寒凝血瘀或热瘀互结,需在调阴阳、平寒热基础上兼顾活血;
- 兼湿浊:见手足厥冷、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内阻,或厥冷伴口苦、便溏黏滞、苔黄腻,属湿热内蕴,需分别佐以温化寒湿或清利湿热之法;
- 兼蛔虫:“食则吐蛔”是厥阴病兼蛔证的特征,因肠寒胃热,蛔虫不安而上窜,除寒热错杂主症外,可见呕吐蛔虫、腹痛时作时止,需兼顾安蛔止痛。
 
三、厥阴病治疗原则:调和阴阳,寒热并用,随证治之
 
厥阴病的治疗需紧扣“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的核心病机,以“调和阴阳、寒热并用”为总纲,同时根据厥热胜复趋势、证候兼夹情况,灵活选用温阳、清热、活血、安蛔等治法,避免“偏寒偏热”之误。
 
(一)寒厥: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针对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寒厥,治疗以温阳散寒为主,重者需回阳救逆。
 
- 代表方剂:当归四逆汤、四逆汤
- 当归四逆汤:适用于“血虚寒厥”,症见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兼见肢体疼痛、恶寒、舌淡苔白。方中当归、白芍养血和血,桂枝、细辛温阳散寒,通草通利血脉,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适用于阳虚兼血虚、寒凝经脉者,无明显下利清谷、畏寒蜷卧等重症阳虚表现。
- 四逆汤:用于“阳虚寒厥重症”,症见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畏寒蜷卧、脉沉微欲绝。方中附子温肾回阳,干姜温中散寒,甘草益气和中,三药合用“回阳救逆”,适用于阳气衰竭、阴寒独盛之危候,需注意附子需久煎,防其毒性。
 
(二)热厥:清热透邪,宣通郁阳
 
热厥的关键在于“热邪内郁、阳气被遏”,治疗需清热透邪,使郁阳外达,不可误用温阳药。
 
- 代表方剂:白虎汤、承气汤类
- 白虎汤:适用于“热厥轻证”,症见手足厥冷、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脉滑数,无明显便秘。方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粳米、甘草益气护胃,清热之中兼顾扶正,使热邪去而阳气复。
- 承气汤类(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用于“热厥重症”,即“热结旁流”或“阳明腑实”所致厥逆,症见手足厥冷、腹胀满痛、便秘或热利下重、苔黄厚燥、脉沉实。方中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枳实、厚朴行气导滞,通过“通腑泻热”清除内伏之热,使郁阳外达,厥冷自解,即“釜底抽薪”之法。需注意中病即止,避免过度泻下伤阴。
 
(三)厥热错杂:寒热并用,调和阴阳
 
此为厥阴病最常见证型,治疗需“寒温并用”,既清上热,又温下寒,调和阴阳失衡。
 
- 代表方剂:乌梅丸
乌梅丸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主方,原文用于“蛔厥”,后世拓展为治疗厥阴病阴阳错杂的通用方。其症见手足厥冷、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利、脉弦细。方中乌梅酸敛补肝,兼顾生津;黄连、黄柏清上焦之热;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蜀椒温下焦之寒,温阳散寒;人参、当归益气养血,扶正固本。全方“酸苦辛甘并投”,寒温并用,气血兼顾,共奏“温脏安蛔、调和阴阳”之效,不仅适用于蛔厥,对其他厥阴寒热错杂证(如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属阴阳错杂者)亦有良效。
 
(四)兼夹证候:随证加减,兼顾他邪
 
- 兼血瘀:在主方基础上加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药,如当归四逆汤加桃仁,适用于血虚寒厥兼血瘀者;
- 兼湿浊:寒湿者加茯苓、白术、苍术,如四逆汤加茯苓,温阳散寒兼化湿;湿热者加茵陈、栀子,如白虎汤加茵陈,清热透邪兼利湿;
- 兼蛔虫:乌梅丸为首选,若呕吐蛔虫频繁,可加花椒、槟榔增强安蛔之力,忌用苦寒攻下,以免蛔虫躁动加重病情。
 
四、厥阴病预后与调护:观阳气,慎饮食,避劳累
 
厥阴病预后取决于阳气的盛衰与厥热胜复的趋势:阳气渐复、热多厥少者,预后良好;阳气衰竭、但厥不热者,预后极差。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服药后厥冷渐消、发热有序、食欲恢复,为病势向愈;若厥冷加重、神昏脉微,需及时调整治法,加强回阳救逆之力。
 
调护方面,需注意三点:一是保暖避寒,寒厥者需注意四肢及腹部保暖,避免寒邪进一步损伤阳气;二是饮食调理,宜食温软易消化食物,忌生冷、辛辣、油腻,热厥者可适当食用清热生津之品(如梨、藕),寒厥者可食温阳之品(如生姜、羊肉),但需避免助热或助寒;三是避免劳累,厥阴病患者多阴阳虚弱,需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耗伤阳气或阴液,影响病情恢复。
 
综上,厥阴病论治需以“阴阳错杂”为核心,紧扣“厥热胜复”规律,辨证分清寒厥、热厥、寒热错杂证,治疗遵循“调和阴阳、寒热并用”原则,灵活选用方药,兼顾兼夹证候,同时注重预后观察与调护,方能有效应对其复杂多变的病情。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赵功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伤寒论第九十八条(三) 张宝华

    阳明病篇里的一百八十七条,我们看看这一段,来理解一下“系在太阴”。先生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你看这段他说明了什么呢?“医二三下之”。

  • 伤寒论第八十九条(一) 张宝华

    八十九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病人有寒”,你得想办法去寒,发汗是解热的手段之一,非热不能发其汗。这个“恶寒”是病人的自我感受,不是真的有寒了,这个“病人有寒”,一般是大夫的判断,通过四诊合参后下的定论,不是病人的自我感受。

  • 伤寒第100条! 李华歆

    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治疗上仲景告诉我们可以先用“小建中汤”补其“虚”,如果没有改善,再用“小建中汤”解其“郁”!

  • 伤寒论第七十条(二) 张宝华

    得调和胃气,可以给与调胃承气汤。病变为虚寒的,先生在上面举了两个例子,芍药甘草加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病变为实的,这个调胃承气汤则是。因此调胃承气汤你不能见到“不恶寒但热”就给人家用吧!

  • 伤寒论第六十六条(一) 张宝华

    六十六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个“发汗后,腹胀满者”,肯定是外感了,那么发汗也是合理的治疗,发汗后出现了腹胀满,这种情况可不是治疗有误,伤寒发汗解表对证治疗嘛!我们先看看这个方回来再说发汗后现腹胀满的缘故就一目了然了。

  • 伤寒论六十一条(三) 张宝华

    而阳明病身大热呢,它不恶寒但恶热,蒸蒸发热,是里热,从里向外蒸腾的一种热。那么这是纯阴寒,等三阴篇时详细的说。正不胜邪,人的脏器整个的衰败,无力胜邪,故而烦躁。那个躁烦假象,因此主之以干姜附子汤,振奋其沉衰的机能,纯阳的方。

  • 大夫,你说的真准,中药吃到第四天,症状加重了…… 于军

    出现瞑眩反应是件好事,说明人体病态平衡被打乱,正在重新调整为健康平衡。大部分人服中药后三至七日发生瞑眩反应,一般持续二至五天。一般情况下,若瞑眩反应不重,可继续服用中药。

  • 当患者一上午挂几个科的号来看病…… 于军

    患者就同时挂了三个科的号。一番望闻问切之后,我告诉患者,从西医角度上说更像是“梨状肌综合征”,为什么久治不愈、每年发病两次呢?

  • 经方加减治愈“胃胀伴反酸便干2月余”案 宗琪

    患者:邓某某性别:女年龄:68岁初诊日期:2024年9月9日主诉:胃胀伴反酸2月余。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下血也。

  • 桂枝汤治疗怕风、怕冷、汗出医案 张训景

    徐某某,男,32岁,2023.06.16初诊主诉:怕风、怕冷、汗出3年余。2023.07.07三诊怕风、怕冷、乏力好转,汗出改善不明显,眠差。汗出,怕风,怕冷,紧张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