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癔症

2022.06.11 876阅读 评论数 1 5
江某某,女,27岁。癔症频繁发作,局限于身上,头部两侧,有规律性的摆动,呼吸稍快。自觉两手麻木,纳差,眠差,梦多,大便干结。因反复发作,多次检查住院治疗效果不佳,后经人介绍来我院中医科门诊求治。
刻下,其之前检查化验均无明显异常。曾用过安定,谷维素,黛力新,均效果欠佳,而且副作用大。
每次发作不能控制,发病半年余,开始每日数次,持续30分钟到2小时不等。近日明显加重。伴有胸闷,气喘,两手麻木,脉沉滑。
中医辩证,肝木失养,风邪内动。
治以养血熄风为法。
建议中药配合针灸治疗。
处方,
曲骨穴,阳陵泉穴,照海穴,肝俞穴,神门穴,三阴交穴,太冲穴,血海穴。
均用潜刺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中间捻针一两次。
中药以丹栀逍遥散化裁。
处方,
粉丹皮,焦栀子,北柴胡,子黄芩,酒当归,生白芍,云茯苓,胆南星,淡竹茹,柏子仁,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
七剂水煎服。
治疗一周后。
患者自诉,效果不错,一周只发过一次。每次几分钟就缓解了。
舌质红,苔腻,脉滑。
守上方,增琥珀粉冲服。
粉丹皮,焦栀子,北柴胡,子黄芩,酒当归,生白芍,云茯苓,胆南星,淡竹茹,柏子仁,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
针灸穴位略有增减。
曲骨穴,阳陵泉穴,照海穴,肝俞穴,神门穴,三阴交穴,太冲穴,血海穴,阴陵泉,内关穴,四神冲穴,风府穴。
七剂水煎服。
针灸隔日一次。
复诊。
患者自诉,这一周患者基本控制。没有发作。舌质红,苔薄,脉滑。
继续巩固一个月。诸症消失。临床告愈。
讨论,
分析病因为肝木失养,风邪内动,其病属于经筋。灵枢经:足少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其病……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胡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抑。足阳明之筋……其直者,上循骭,结于盆缺,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其病……腹筋急。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袁振兴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追忆一下王清任的少腹逐瘀汤 张宝华

    同时需注意孕妇禁用,如有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 脉法新悟(三) 陈玉佳

    案9:退休职员女,胆管癌术后1月,时有腹胀,食后加剧,服黄连温胆汤调养一月,效可。突发高热10天,服药汗出热退,旋即复热,考虑“肿瘤发热”予“新癀片”,仍不缓解。脉诊之学习,以求寸功,不奢望速成。

  • 从“小青龙汤”谈“哮喘”的中医治疗 张训景

    5付后反馈哮喘未再发作。《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将本病称为“上气”,“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 黄芪桂枝五物汤 张宝华

    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使用时需注意个体差异和遵循医嘱。

  • 乌梅丸 李华歆

    ——高尔基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乌梅丸!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仲景告诉我们治疗“蛔厥”可以“乌梅丸”,当然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局限在治疗“蛔厥”,也可以治疗长期的腹泻!

  • 葛根汤 张宝华

    此外,葛根汤还可以改善肠胃功能,缓解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 常备归母消瘿膏 谢江强

    常备归母消瘿膏,防治甲亢有奇效甲亢即甲状腺功能亢进,主要是由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是一种常见内分泌疾病,简称甲亢,俗称“大脖子病”。

  • 白成振预防脑梗死常用中药组合方剂: 白成振

    预防脑梗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外,还应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 五行、五脏与四季五时关系 谢江强

    五行、五脏与四季五时关系表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世界上万物万事都由五行构成,正所谓木能生火,火能暖土,土的繁衍功能造就了金,金能生水,而水能植木,这就是五行相生的顺序。具体的五行、五脏与四季五时的关系,我就简要地列在下面的表格之中,以便读者朋友们对照。

  • 看小孩舌苔 谢江强

    所以孩子出现白色舌苔,也有可能是受寒了。而在中医里,鼻子代表脾胃,鼻头出汗说明脾胃里要么有热,要么有积滞。体内有积食的孩子,舌苔中部会比较厚,颜色也会偏黄。因为积食导致身体内有积滞,就有可能会引起体内发热,这种发热会表现在舌苔上,比如说舌苔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