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豉汤治疗头汗医案

2025.03.13 41阅读 评论数 2 6

主 诉:头汗数月。

现病史:数月来头汗明显,伴视物模糊,口干喜食凉食。伴心烦,失眠。

既往史:糖尿病病史

舌脉:舌质暗红,苔黄燥,脉弦。

中医诊断:汗病

        肝肾两虚证

西医诊断:糖尿病伴并发症

处剂:栀子豉汤加味

方药:炒栀子 15g,淡豆豉 15g,桑叶 10g,

醋五味子 10g,黄芪 30g,白术 10g,防风 6g,

枸杞子 15g,菊花 10g,酒萸肉 20g,地黄 12g

7付水煎服 日一剂早晚饭后温服

 2025.03.02 二诊

汗出无明显减轻,视物模糊略好转。大便偏稀。自觉药挺好喝。

炒栀子 15g,淡豆豉 15g,桑叶 15g,醋五味子 10g

黄芪 30g,防风 6g,枸杞子 15g,菊花 15g

酒萸肉 20g,地黄 15g,煅牡蛎 30g茯苓 15g,

麸炒白术 10g,炙甘草 6g

7付水煎服 日一剂早晚饭后温服

2025.03.13

汗出明显减轻,视物模糊较前好转。大便可。原方继服,巩固疗效。

   【按语】患者头汗明显,视物模糊,口干喜食凉食,这些症状表明患者体内存在热邪内扰、肝肾阴虚的病理状态。舌质暗红,苔黄燥,脉弦。舌质暗红提示血瘀,苔黄燥表明热邪内盛,脉弦则主肝病。

    首诊时,采用栀子豉汤加味治疗。方中以炒栀子、淡豆豉清热除烦,桑叶、菊花清肝明目,醋五味子、枸杞子、酒萸肉、地黄滋补肝肾之阴,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2025年03月02日复诊时,患者诉汗出无明显减轻,但视物模糊略有好转,大便偏稀。这表明原方在清肝明目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在止汗方面尚需加强。因此,增加了桑叶的用量以增强清肝明目的效果,同时加入了煅牡蛎以重镇安神、收敛止汗,茯苓以健脾利湿,炙甘草以调和诸药。


(热郁胸膈—即热在上焦证,热郁胸膈不得外越,故身上无汗,阳热上蒸,见头汗出。)

《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 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

《伤寒论》第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梔 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作为清热除烦的经典方剂,在此案中加减运用,旨在清热除烦、滋补肝肾、调和营卫。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并发症的治疗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和耐心。本案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患者仍需继续治疗并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同时,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伤寒论》中,导致“但头汗出”的机理:

一、热与有形之邪相结。热邪与有形之邪相结,形成阳热之结,阻滞人体经络,使得阳气不能下达而只能上越,故而出现头汗。

 1.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36)(水热互结,热不得外越,阳热上蒸—泻热逐水)

 2.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216)

二、误用下法导致变证。医者误用下法,本欲泻下实热,却因误下而使热邪上逆,亦能引发头汗。

1.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

2.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134)(茵陈蒿汤—湿热相合,热不得外越,阳热上蒸)

3.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误下导致的阳气浮越)

三、火劫伤津而热迫津泄。火热炽盛,使得津液受伤,而火热又迫使津液从头部外泄,形成头汗。

1.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200)

2.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111)

四、少阳阳微结。少阳本为半表半里之经,邪入少阳,则阳微结而不通,其症可见头汗。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五、 太阳火逆证—火邪伤阴内热证,里热逼迫津液外越,但阴已伤,化源不足,故身上无汗,残存的津液,被邪热上蒸,而见头汗出。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118)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张训景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中医条文 李华歆

    最近背到《伤寒论》中这条感悟颇深!(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看病需要医生具体诊断,切不可以身试药,已开启赞赏模式,支持小编原创文章!欢迎大家点赞、在看、转发及邀请热爱中医朋友加入公众号,感谢大家大力支持!

  • 伤寒论中桂枝用法 高群

    桂枝是《伤寒论》中第一个出现的药,算上加减,一共有44个方子涉及到。上冲、悸动主要是“上虚不能制下”,治疗就是要温“上”的阳,也就是桂枝。这几种情况都可以灵活应用桂枝。

  • 孩子痰湿一直不除 谢江强

    孩子痰湿一直不除,有可能引发其他疾病痰湿体质的孩子,容易得呼吸系统的毛病这个孩子的舌象有两个特点:第一,舌苔又厚又腻,而且铺满了整个舌头。

  • 经方实验录之感冒 张宝华

    田某某,女,67岁。小柴胡汤正堪倚重,加味与之。柴胡30克、半夏20克、人参15克、黄芩15克、生姜克15、大枣克15、荆芥10克、陈皮15克、苍术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五剂,日一剂,水煎服。

  • 口中乏味伴乏力疲劳1周,中药用后效果非凡 宗琪

    患者:杨某某性别:女年龄:49岁初诊日期:2024年3月8日主诉:口中乏味1周伴眠差乏力。

  • 经方实验录之感冒 张宝华

    王某某,女38岁。桔梗15克、生甘草10克、石膏30克颗粒剂两贴,一袋,日两次冲服。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 感冒咳嗽乏力,经方一剂痊愈(转水解诸相公众号) 程朝旺

    患者因全身乏力、感冒咳嗽、鼻塞等问题而来就诊。我回看问诊单之后维持原判,确信患者的病根在于胸中的痰饮难去,因此导致咳嗽以及喉咙发痒较为严重。本案的患者尚算幸运,症状及时发作,使得病根浮出水面,又能及时用中药标本兼治,如此才避免了病根在身体里蛰伏。

  • 小儿膏方调理的特点 谢江强

    小儿膏方的选择与用药应遵循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特点以及临床的主要表现,从而进行辨证治疗以行调补。成人膏方常有滋肾壮阳之药,而小儿膏方除有特殊病情需要原则上不宜选择此类药,并慎用血肉有情之品。一般来说一剂小儿膏方的中药总量应控制在3kg左右,最多不应超过5

  • 经方实验录之头痛头晕 张宝华

    韩某某,男,53岁。初步诊断:1、头痛;2、眩晕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观其脉证乃阳虚血淤之证,与真武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方药对证续服之。

  • 便秘的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如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便秘。引起慢性便秘的原因有肠道病变、全身性病变和神经系统病变,其中肠易激综合征是很常见的便秘原因。本文讨论的主要是慢性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