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妊娠脉

2022.01.18 450阅读 评论数 1 3
现代医学技术发达,怀孕很快就可以通过抽血、B超、小便等方式检查出来,但这些检查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如常有遇见在怀孕期间感冒用了感冒药之后月经推迟才知道其实当初已经受孕,或者去医院做体检,照了某光之后月经推迟才知道当初已经受孕,但往往此时悔之晚矣。

一般人在月经没有推迟之前是没有意识去了解是否受孕,而我们作为医生,特别是中医,很有必要在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来保护好自己,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二来有能力尽早判断是否受孕,也是对患者负责,对生命的尊重。

判断妊娠脉要点

一、肺脉和肝脉之间的比较:

肺脉大于肝脉,说明不是怀孕,是闭经;肝脉大于肺脉则是怀孕。

二、尺脉(肾脉)和寸关脉之间脉形的比较:

尺脉比寸关脉脉形弱说明是怀孕,不弱即非孕。
这里所说的妊娠脉指的是三个月之内的脉象,三个月之后很多人早孕反应已经很明显,基本不用诊脉即可大致推断,而且脉象也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判断妊娠脉要点的理论依据来自中医古籍,只不过是在下挖掘整理之后使之一目了然罢了。

肺脉和肝脉之间的比较之法得之于民间中医梁知行先生。女子以肝为先天,故怀孕停经之初,正是胚胎之始,为足厥阴肝脉养胎之时,气血并无大动,唯女子以血为本,此时血归肝以养胎,故肝脉比肺脉大断为有子。

妊娠脉论述的来源

妊娠脉的论述,始于《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景岳全书·妇人规》进一步说明:

“凡妇人怀孕者,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脉必滑数倍常,此当然也。然有中年受胎,及气血赢弱之妇,则脉细小不数者亦有之,但于微弱之中亦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正阴搏阳别之谓,是即妊娠之脉有可辨也。”

女性性生活之后停经一两月,其脉多滑数冲和,伴有低热、嗜睡、呕吐等早孕反应,多为受孕怀胎之候。

然闭经之脉也可出现滑数之象。来诊者往往把手一伸让医生看脉,此时可用判断妊娠脉要点一采用同中求异的方式来确定是怀孕抑或是闭经使然。然而因脉象滑数,肺脉和肝脉之间的比较往往不容易显现,此时就必须结合判断妊娠脉要点二来判断是否受孕。

判断妊娠脉要点二来源于临床实践,其理论注释得之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论注》(徐可忠)云:“小弱者,脉形小不大,软弱无力,而非细也。”

《金匮要略心典》(尤在泾)云:“阴脉小弱者,初时胎气未胜,而阴方受蚀,故阴脉比阳脉小弱,至三、四月,经血久蓄,阴脉始强,《内经》所谓手少阴脉,动者妊子,《千金》所谓三月尺脉数是也。”

所以这里的妊娠脉比较辨别是在三个月之前,三个月之后妊娠脉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金匮要略心典》早已有明训。

《金匮悬解》(黄元御):“妇人得和平之脉,而尺脉小弱,……盖子宫者,少阴肾之位,故脉见于尺。胎之初结,气血凝塞,不见流溢,故脉形小弱。”

《金匮要略》中阴脉小弱当是指的尺脉(肾脉)小弱,是尺脉的脉形比寸关脉形要弱,胎儿所需营养系来源于足少阴肾脉,而母体血脉开始潜注胞宫以养胎,此时于是受胎吸养而出现气血虚衰,阴分不足,故尺脉和其它寸关之脉显得小弱。

无独有偶,后来在邹孟城的《三十年临证经验集》中也有看到相关的论述:
“余早岁侍诊于业师吴竺天先生,曾请师示妊娠脉法。

师诲余曰:‘三部脉缓滑冲和,转展流利,寸关浮沉正等,尺部稍俯,即是妊娠早期之脉。若尺脉不俯,即有疑问,当须仔细辨察,以免鱼目混珠。尺脉何以稍俯盖受孕之初,男精女血凝于胞宫,肾气引全身之气血精华,集注至阴之地沉潜于里,以发育胎儿,是以尺脉当稍稍见沉。俯者略低之谓,亦即稍沉之意焉。’

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妊娠之诊断:‘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渴,不能食,无寒热’为妊妇之症状,姑置不论。而其脉象‘得平脉,阴脉小弱’,余之理解为:此处所说之‘平脉’,并非常人脉法中之‘平脉’,而是妊娠妇女之‘平脉’。亦即缓滑冲和,转展流利之脉象。于此脉象基础之上,复见少阴肾脉较寸关略见‘小弱’,弱脉之体状为沉而细,故‘阴脉小弱’并非尺部见小脉与弱脉,当是滑利之妊娠脉至尺部略小而略俯,正与吴师数十年之经验相同。”
另见有名老中医,对于怀孕早期很难辨别是否受孕之时,可用桂枝汤小剂量试探,用后腹中有动静即说明是怀孕,当然此处用桂枝汤诚如高学山在《高注金匮要略》所云:“但当服药而不啜热粥为合,盖啜热粥是助桂枝辛甘之性以驱邪,不啜热粥则任芍药酸敛之性以养脏故也。”

通过妊娠脉辨男女之法

除了辨别是否受孕以外,对于通过妊娠脉辨别男女之法,中医古籍中有很多相关的记载,如据《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注曰:“以妇人之两手尺部候之,若左手少阴肾脉动甚者,当妊男子,以左男而右女也。”

《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云:“妇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俱疾为生二子。”“又法: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又法: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又法: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大者如实状。”
《诊家枢要》云:“左手尺脉洪大为男,右手沉实为女。”

《医学心悟》云:“左手为太阳脉浮大知为男也,右手为太阴脉沉实知为女也。”

《妇人良方》云:“若妊娠其脉三部俱滑大而疾,在左则为男,在右则为女也。”

《脉理会参》云:“三部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为有妊也。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又尺脉左大滑实为男,右大滑实为女。左右俱大实为二,阴阳俱盛曰双躯。若少阴微紧者,血即凝浊,养胎不周,主偏夭。尺脉弱而涩,少腹冷、恶寒,年少得之为无子,年大为绝产。”

《诊宗三昧》云:“古人悉以左尺滑大为男,右尺滑大为女,两尺俱滑大为双胎。然往往有左寸动滑为男者,以经行血泻,阴常不满,故尺常不足,不可执于尺内滑大方为胎脉之例。”

林林总总,平素运用这些方法断男女有对有不对者,不若辨别双管脉断男女来的真切,双管脉又叫二人脉或曰双人脉,医家切脉之时感觉指下若有两人之脉象在一起跳动即是双管脉,双管脉见于左手为男,见于右手为女。


【作者简介】
黎崇裕(1985~),男,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客家人氏,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院外师从民间名医唐医易学习经方之法,院内随名医黄煌教授、黄世沛主任、欧阳卫权主任、肖引明主任侍诊。原广东图书馆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
来源:山石神韵的博客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杏林小书童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陈锦辉 资质认证

    好文章,有深度,学习了。

    2022-01-18 09:21 评论数 0 0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现代中医认识的桂枝甘草汤 张宝华

    桂枝甘草汤一、概述桂枝甘草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主要由桂枝和甘草组成。

  • 咳嗽 罗沿印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通常有声无痰叫咳,有痰无声谓嗽,但临床上往往痰声并见,所以多以咳嗽并称。后随访,未再咳嗽。

  • 柴桔汤1 李华歆

    小编在既往文章中曾经说过很多感冒先是从咽喉不舒服开始其实各种病机应该就是个少阳病证候,为什么呢?小编觉得“柴桔汤”在治疗“感冒”初期咽喉不适时是有很大用处!目前公众号粉丝4120人!

  • 补足气血百病消 谢江强

    所以,对女性而言养血是至关重要的,养血不光要补血,还要行血。因为只有血行才会推动气行,这样气血才会调和,阴阳才会平衡。叶女士吃了一个多月的膏药后,面色明显变得红润有光泽,而且面斑也少了。调味药:桂圆肉100克、荆花蜜100克、黄酒300毫升。

  • 岳美中谈延年半夏汤 许春杰

    岳美中谈延年半夏汤,《古今录验》方,载于《外台秘要》。除此以外,延年半夏汤所治范围尚广。急出延年半夏汤全方,2剂后霍然而愈。我国中医药数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我们勤于采掘,不忽略古之成方,所得又何止延年半夏汤一方而已。

  • 胃脘痛小记 张宝华

    胃脘痛一、症状胃脘痛通常以中上腹部的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恶心、呕吐、胃酸过多、胃胀、嗳气等症状。

  • 经方治疗咳嗽2例(丹栀逍遥散,白虎加参汤) 姚金虎

    麻黄加术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头痛1例,1剂即汗出热退。白虎加参汤治疗感冒咳嗽汗出1例,4剂后汗止咳消。麻黄加术汤跟丹栀逍遥散治疗外感病,一则从本脏论治,一则从五行相克理论治疗,不再赘述。

  • 服用膏方,找准时间 谢江强

    服用膏方,找准时间才有效膏方的服用时间因季节而定,一般春夏秋冬四季是在第一周和第二周的早、晚饭后一个半小时左右各服1次,第三周到第四周,中饭后服用1次,之后隔一日的中饭后服用1次,连续服用4~6周。

  • 遗憾的中秋节 陈鹏

    文/陈鹏医生中秋的月,一个字:圆。苦难的日子,就像树上的树叶一样密密麻麻,数都数不过来,一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肉吃,在我的记忆里,童年是灰色的,童年是饥饿的,中秋节是没有月饼的。今夜的月饼也是苦涩的。

  • 现代中医治疗心悸小记 张宝华

    同时,中医治疗心悸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心悸的临床案例表明,中医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心悸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