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师“对照条文”举隅(六)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讨“对照条文”!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 二两 细辛 二两 附子 一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 二两 甘草 二两 附子 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两个条文在用药上也是“一药之差”!

首先根据第301条所言,仲师一开始就明确告诉我们这个患者可能是患了“少阴病”,只不过这个患者出现的症状跟典型的“少阴病”有很大的区别,患者在发病的一开始就出现了发热的症状,而对于这个“发热”仲景特意在前面加了个值得深思的“反”字,这个“反”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反常”、“本来不该出现”的意思,我们知道“少阴病”的本质一般是体内阳气衰微、水火不交、阴阳位置颠倒造成的,按理来说,我们说患了“少阴病”的患者在症状表现上来说应该是热不起来的,而这里记录的患者却反常的热起来了!所以仲景特意用了带有强调意味的“反”字,再看后面的描述患者此时的脉是“沉”!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所言: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说明这个“沉”脉代表的意义可能是提示此时患者体内属于“阴性”的物质偏多,因此体内“阳气”的正常输布为“阴性”所阻,“阳气”不得正常宣发而引发的“郁热”!换句话说就是仲景描述的这个患者到底是不是真“虚”呢,我认为是有待考量的,被“阴性”物质郁闭引发的“阳气”只能说是暂看上去很“虚”,而不能就因此直接下定论这个患者的“阳气”本来就是“虚”的!
所以我认为断定这个患者就是单纯的“少阴病”,而对于仲师特意把它列为“少阴病篇”的范畴,我认为也是有着一定深意!其实就是仲景提醒我们不能看见患者有了某些符合“少阴病的表现就说这个人一定就是“少阴病”,要想精确诊断一定要实现“脉证”统一(如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再从方药角度去解释,仲景治疗这个“阴性”物质过多引发“阳气”郁闭继而“反发热”的患者用了“麻黄细辛附子汤”,我们可以查阅《神农本草经》后可以发现这三个药都有一个就是都有类似去“积聚”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仲景用的这三个药组成了一个强大的清理工具能够迅速的清除患者体内过多的的“阴性”物质,进而解放“阳气”的郁闭,这就是总体的治疗思路!
在第302条仲景也直截了当的告诉我们他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是为了“微发汗”,参考《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所言: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我们可以推断出302条描述的患者的脉象极有可能也是“沉”脉,而“微发汗”则说明了这个患者为症状表现上可能是“无汗”或者“少汗”的,而且患者在起病之初其实是没有什么太明显的临床表现,所以仲景说其人是“二三日无证”,所以这个患者其实是真正的“阳气”虚了,此时所谓的“阴性”物质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主要矛盾应该是“阳气”虚少不能正常清除“阴性物质”,而仲景使用的“麻黄附子甘草汤”其实就是把“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的“细辛”换成“甘草”,因为主要矛盾并不是“阴性”多而是“阳气”虚,所以特意去掉了偏于“走窜”的“细辛”,加“甘草”用来调中补气(同样用法可以参考第76条栀子甘草豉汤)!

通过两个条文的对比让我们不禁感叹仲景学问的博大精深,是“脉证”、“方证”、“药证”的高度集合,所以我们临床诊疗上一定要多思考、多琢磨、多实践!

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欢迎加入我的公众号,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根据治疗医案对“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提出一点理解! 黄阁
《黄帝内经素问》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根据“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我构想出一个故事:冬天北方寒冷,在人还能接受的范围内大家居家不出(表)。 -
也曾悟我 张宝华
华驹嬉我,不惑四十,潘鬓希希,升东山之赤子,行将天命之躯,秋水殷殷兮,孟春冰融。圣梦无凤兮,慨时命难违,糅淬水火兮,不怨天,不由人。圣贤寂寞,饮者留名,春花畔,秋月旁,歌舞楼榭,燕雁飞去复还,今夜酒醒何处,五蕴和合非我。 -
胃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恶变患者的诊治 蔡乃亮
王某男61岁西医诊断胃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恶变2024年01月07日首诊续方中医证型:反复上腹部胀满、嗳气反酸,纳差,口干舌燥,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药方:麸炒苍术12克麸炒白术12克茯苓15克生木香6克阳春砂6克陈皮6克柴胡7克蒲公英15克太子 -
经方实验录之萎缩性胃炎 张宝华
大便转常,胃觉舒适,舌苔化,脉弦欠齐按无力,杜某,男60岁。 -
月经过多或过少医案总结 谢江强
医案265杨某,女,46岁。主诉:经血量多1个月。医案266姜某,女,28岁。医案267钟某,女,33岁。现病史:月经量少,周期正常,行经时间8~9天,经血色暗,经前乳房刺痛,乳头痒,口干口臭,腰酸。 -
对照条文 李华歆
在熟悉条文的基础上就要开始对某些条文进行比照研究,逐字逐句分析理解,逐步领回仲景经方思想的精神!接下来的几天,小编会利用自己薄弱的理论基础为大家试着介绍自己发现《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几个具有对照意义的经典条文…… -
梅雨 陈鹏
梅雨文/陈鹏2024.6.19那随风飘扬的细雨绵柔且长像极了遥不可及的爱情雨落在肩上如蝴蝶停留在花瓣将爱轻轻传递垂柳锁在江南的烟雾中蛙也不住鸣那是一场自编自演的梦或雨或泪那桥上落魄的身影早已没了魂河里的鱼儿会不会被雨滴打疼那是一条河流的眼泪岸边的山色青朦朦 -
厥证 谢江强
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不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厥证患者,应采取综合应急措施,运用多途径、多渠道的救治手段,足浴对本证有辅助预防作用。 -
医案 李华歆
医案面诊患者男年四十,现居广东深圳2024年4月29日初诊以“咳嗽伴咽痒数天”为主诉求诊!患者自诉数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多以干咳为主,并伴咽痒,夜间症状较重,曾口服中西药物效果欠佳,上述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为求中医治疗故来诊求治! -
叶间 陈鹏
叶间文/陈鹏2024.4.30暮春适雨天空在哀鸣如同我想你的心落下的眼泪我曾穿过大漠走过江南走进你心事重重的叶间曾经有一束光透过密密的叶间自从有了丁达尔效应光便有了形状自从心中有了你我便迷失在温柔乡斑驳了许多记忆把它交给回忆我曾如一缕风撞满你的胸怀银光点燃
最新文章
-
中年妇女便秘一例 赵龙
马某,女,43岁。一般四五天,在酵素的作用下,能解。性格稍急,平时无其他不适。诊断,脾气阴不足,肝疏泄失常。服完后,在不用其他药的基础上,一两天均能自然排便,量,色,质,均比较正常。
-
肥胖的中药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根据肥胖病因的不同,肥胖可以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大类。医学上也可把它称为原发性肥胖,在所有的肥胖中,99%以上是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导致的肥胖。继发性肥胖占肥胖的比例仅为1%。肥胖已经成为重要的世界性健康问题之一,必须引起注意。
-
失眠的中药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正常需要的一种状况。(一)膏方对本病的主要作用中医学认为失眠病机多属阴阳失调,心神受扰。
-
胃脘胀闷打嗝,2剂大效5剂愈。 李高勤
[主诉]:胃脘胀闷不适伴打嗝1年。口服硬的、甜的、冷的、辣的后胃脘不适和打嗝加重。前额头疼,针刺样疼痛。小便黄也是热,阳明热。黄连6姜半夏15瓜蒌15柴胡24黄芩9炮姜5桂枝12天花粉12厚朴18茯苓15酒大黄5当归12苍术12紫苏子125剂,饭后服用。
-
旋覆代赭汤1 李华歆
——萧楚女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旋覆代赭汤!言归正传,让我们先看看“旋覆代赭汤”!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切)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炙)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中药的配伍宜忌 谢江强
中药的配伍宜忌中药的七种配伍关系历代医家将中药材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称为“七情”。相须将药性功效相似的药物配伍,可增强疗效。中药用药之忌目前,中医学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为“十八反”和“十九畏”。
-
小青龙汤 李华歆
——李奥贝纳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方中出现几个仲景常用药对,让我们一一去分析。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
-
鼻塞五年医案一例 王建飞
2023年11月08日殷某,女,80岁,初诊。主诉:(右)鼻塞5年。处方:蜜麻黄6g桂枝15g苦杏仁15g炙甘草10g大枣10g制附子6g肉桂3g酒萸肉10g生山药10g辛夷6g羌活10g生姜3片5剂。今复诊告知仍鼻塞。服药后鼻塞略有感觉。鼻塞又觉改善,余
-
黄连在经方中的运用 彭功伟
黄连一药,经方用之较广,大致功用如下:①心中烦用黄连,如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方中用黄连清心火。②清热止痢用黄连,如葛根芩连汤中用黄连清肠中之热邪。②黄连配阿胶,常用于养阴清热,如黄连阿胶汤。黄连临证中运用很多,使用得当可治愈很多疑难疾病。
-
人民日报: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 彭功伟
近年来,中药有毒的说法一直在广为流传。在中医里,“毒”性指药物的偏性,根据药性的峻猛程度,有大毒、常毒、小毒、无毒之分。中药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中药有毒无毒,关键是能否对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