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分类及取穴,针灸有妙法 新站人民医院 潘洪波

2021.09.03 1634阅读 评论数 0 2
头痛是患者自觉头部疼痛的一类病证, 又称“头风”,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多种急慢性疾病均可出现头痛。头痛让人苦不堪言,我国约3亿人正在遭受头痛困扰。遇到难治性头痛该怎么办?可以试试针灸。


头痛分类及取穴,针灸有妙法
头痛的发生常与外感风邪,以及情志、饮食、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头,头为“髓海”,又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且足厥阴肝经、督脉均行头部,故手足三阳经、肝经、督脉与头痛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气血失和,经络不通或脑络失养。无论外感还是内伤等因素, 凡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 脉络不通或脑窍失养等,均可导致头痛。


西医学中,头痛多见于高血压、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等,也可为脑炎、脑膜炎、感染性发热、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肿瘤以及部分五官科疾病等的兼症。本节主要讨论外感和内伤杂病以头痛为主症者,若为某一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兼症, 也可参照治疗。


病因:多因风邪起


头位于人体最高处,中医讲“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意思是头痛多因风邪引起。如果一个人情绪波动大、爱生气,则易引动人体的“内风”,也叫“肝风内动”,这是头痛的重要原因。因为五脏六腑与自然界的五行有配属关系,肝胆对木,而木对应的是风。


头痛分类及取穴,针灸有妙法
辨证:循阳经取穴


“经络辨证、循经取穴”是中医针灸治病的核心,治头痛也不例外。


头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阳气聚集地,按照经络循行,只有阳经能上达头部,即分布在人体正面的阳明经、人体后面的太阳经以及身体侧面的少阳经这三条经络,故治疗头痛时应在相应的阳经上选取穴位。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痛在头者,取之足”。因此,除了头部外,治头痛的穴位主要集中在踝关节和腕关节以下。


头痛分类及取穴


按照头痛部位的不同,头痛可分为以下3类:


1


阳明头痛


主要表现是前额痛,多因鼻炎、鼻窦炎、胃肠不适等引起。


头痛分类及取穴,针灸有妙法
针灸时,最常刺激的是头部的头维穴(额角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咀嚼时肌肉受到牵动之处),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冲阳穴、陷谷穴。其中,合谷穴、冲阳穴的作用最大。


2


太阳头痛


表现为后脑勺痛,并向头顶放射,多因颈椎病、头部受风寒等引起。


头痛分类及取穴,针灸有妙法
最常刺激头部的天柱穴,手太阳小肠经的养老穴、后溪穴,足太阳膀胱经的京骨穴、至阴穴等。


3


少阳头痛


表现为头两侧痛、头角痛,如常见的偏头痛。以中青年女性居多,常出现在月经来潮前一两天和月经期的前3天。


头痛分类及取穴,针灸有妙法
常刺激的穴位主要有:头部的率谷穴、风池穴、丝竹空穴,手少阳三焦经的中渚穴、外关穴,足少阳胆经的丘墟穴、足临泣穴。


预防:常按这6穴位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生活中,揉按以下6个穴位,可预防或缓解头痛。第一二个穴位对阳明头痛更管用;第三四个可缓解太阳头痛;最后两个则适合少阳头痛者。


合谷穴


用一只手的大拇指指关节对着另一只手的虎口边缘中点,拇指尖对应的位置就是合谷穴。


冲阳穴


在足背的最高处,可触及足背动脉搏动处。


养老穴


常按该穴对老年人肩臂疼痛、活动受限、视物不清等都有用,因其所治之症,皆为老人治病,故得此名。掌心向下,用一手指按在腕部小指侧最突出的骨头(尺骨)高点处,然后将手腕向下旋转90度,骨头最高点变成了一个凹坑,手指滑入骨缝中便是养老穴。


至阴穴


位于足小趾指甲角外上缘旁开小米粒大的位置。


中渚穴


位于手背第4、5掌骨之间凹陷处。


足临泣穴


位于足背外侧,第4、5跖骨结合部的前方凹陷中。


偏头痛的针灸治疗方法


治法:疏泄肝胆,通经止痛。以足厥阴及足少阳经穴为主。


取穴:阿是穴 丝竹空 率谷 合谷 列缺


配穴:肝阳上亢加四神聪、翳风、凤池;痰湿偏盛者加丰隆、足三里;瘀血阻络者加血海、地机。


操作:头部诸穴沿皮刺,疼痛局部施中强刺激,间歇运针,20-30min,也可配合使用电针。当发作时要以远端穴为主,并先刺看,行较强刺激的泻法。诸穴均用泻法。


头痛分类及取穴,针灸有妙法
落枕的针灸治疗方法


治法: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外劳宫 阿是穴 肩井 后溪 悬钟


头痛分类及取穴,针灸有妙法
配穴: 风寒袭络者,加凤池、合谷;气血瘀滞者,加内关及局部阿是穴;肩痛者,加肩髎、外关;背痛者,加天宗


操作 :毫针泻法。先刺远端穴落枕、后溪、悬钟,持续捻转,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项,一般疼痛可立即缓解。再针局部的腧穴,可加艾灸或点刺出血。


其他治法: 拔罐法,在患侧项背部行闪罐法,应顺着肌肉走行拔罐。


耳针法:选颈、颈椎、神门。毫针中等刺激,持续运针时嘱患者徐徐活动颈项部。


引起头痛的原因颇多,但不外虚实二端,每类头痛根据其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若干类型。


一、实证


(一)前额头痛


(1)全前额痛


主要症状:全前额头痛下午加剧,并有其它胆热症状。


分析:本病乃由素有实热,又复风热之邪侵犯阳明及少阳,以致局部经气不畅而发为前额头痛。此为阳明、少阳俱病之证。由于阳证甚于阳时,故头痛下午加剧。


取穴:主穴一一头维。


配穴一一外感诱发,兼头晕者,加刺风池;热盛上壅,面色潮红者,加刺合谷;兼目赤、目胀者,加刺太阳。


刺法:头维向上沿皮刺。太阳可放血少许。刺后留针10~15分钟,应提留(即针下得气后,稍提动针柄后留针,此手法可利于散邪)。


穴意:头维属足阳明经,又为阳明与少阳之会穴。又可通过阳明本经直达督脉之神庭,故针刺头维其作用可达全前额部,所以古人有“前额属阳明”之说。


由于本病阳明、少阳俱病,故刺头维时针尖宜向上,即迎胆经而刺。这样既泻阳明,亦泻少阳,有刺一穴而泻两经之效。


风邪重者加刺风池以散风。阳热上壅者加刺合谷以泻热解表。由于眼睑及目眦属小肠,故目疾导致之前额痛加刺太阳可泄小肠之实热(因太阳为奇穴,近小肠,亦有将其划归小肠经者)。


(2)眉心痛


主要症状:痛在印堂上前额处,有时向左额角或右额角放散,起床后痛剧,下午略轻,汗后痛减,多见于鼻疾。


分析:本病乃由风热之邪袭扰于督脉及手足阳明之脉所致。


取穴:上星,迎香。


配穴:同全前额痛。


刺法:点刺(针下得气后,稍事催气,立即出针以利散邪)。


穴意:诸阳经皆会于督脉,上星属督脉,通达眉心,故刺上星可泻诸阳经之热。迎香为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足阳明经可通过头维、神庭以达眉心,故上星、迎香相配治眉心痛常获捷效。


(二)偏头痛


(1)神经性偏头痛


主要症状:痛在耳上前方颞颥部,痛甚则波及耳目,按之痛减。


分析:该病乃由风邪袭于足少阳经所致。足少阳经行于头角,通于耳目,故邪袭少阳则病偏头痛。


取穴:丘墟。


配穴:同全前额痛。


刺法:直刺入骨缝中,提留,留针15~20分钟。


穴意:丘墟为胆之原穴,专治脏腑及其表里经之病。另外丘墟在足,用以治头目病,正合“上病下取”之意。


(2)三叉神经痛(第一支)


主要症状:额角上方痛剧,且放散至眉心、面颊及牙齿,甚则触及头皮、头发亦使痛增,进食或有精神刺刺激头被风吹时疼痛亦增。


分析:风热之邪结于头角,以致经气郁闭故痛甚。


取穴:至阴。


刺法:点刺后少留针5~10分钟,或痛减即出针。


因久留针者意在通经,不留针或少针者意在散邪,此为风热所致故以少留针为宜。


穴意: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始点,足太阳之经脉及经筋皆起于至阴而达于“头角”,而头角正恰当三叉神经第一枝所至之处,故远道取至阴可治头角痛。因此《肘后歌》也有“头面之疾取至阴”之说。


另外,足太阳经“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故针刺至阴可以治眉目部位疾患。


(三)后头痛


(1)感冒


主要症状:后脑持续性疼痛或兼其他表证。


分析: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后脑,膀胱又主一身之表。故风寒袭表每致后脑疼痛。


取穴:风池,或加刺昆仑。


刺法:刺风池在头痛止后即出针,以利散邪。刺昆仑可留针。


穴意:由于阳维主阳主表,故取足少阳阳维会穴风池以疏解表邪。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直通后脑,可调本经之经气,经气得畅则足以抗邪,故可作为外感头痛的远道选穴。


(2)单纯后头痛


主要症状:仅后脑疼痛或牵及项背而有沉紧感,无外感及其它兼症。


分析:本病乃由督脉功能失调不能与正经相通所致。由于督脉行于项背正中线及后脑,故督脉失调,则病后脑疼痛且牵及项背。


取穴:后溪。


刺法:留针15~20分钟。


穴意:因“八脉交会穴”是奇经与正经相通的交会穴,后溪属“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故刺后溪可治督脉之病。


(四)头顶痛


(1)肝胆郁热头痛


主要症状:头顶疼痛,且觉囟门沉闷,或兼其它肝胆郁热之象。


分析: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而络于脑。肝经郁热常与胆火相侵犯于上,故头顶痛每因肝胆郁热所致。


取穴:蠡沟穴。


刺法:直刺,留针15~20分钟。


穴意:蠡沟为肝之经穴,故刺之可泻肝胆经之郁热。


(2)急性脑病头顶痛


主要症状:各种急性脑病(脑膜炎等)头顶剧烈疼,触之则甚。


分析:现代医学的各种急性脑病,每有剧烈头痛。中医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为脑。故治脑腑之病当从肾治。


取穴:涌泉。


刺法:留针(提留)10分钟。


穴意:由于脑为髓海,肾生脑髓。故足少阴肾经之穴可治脑髓之病。涌泉为肾之井穴,急性脑病常有窍闭,故刺涌泉除可开窍外,也可清利头目。又涌泉位于足心,亦合“上病下取”之意。该穴治急性脑病之头顶痛常有捷效。


刺涌泉仅可暂时止头痛,故仅可做为辅助治疗。


二、虚证


(一)全头痛


(1)思虑过度


主要症状:全头痛,或痛无定处,精神不振,虽能入睡但记忆力减退。


分析:本病乃由思虑过度,脑部经气郁抑不畅而致。


取穴:人中,四神聪。


刺法:留针10分钟。


穴意:人中属督脉,通于脑,故刺之可振奋“髓海”以疏畅脑部经气。刺四神聪有启脑之功。因针刺上穴意在振奋经气,故留针不宜时间过长,长时间留针则变为抑制,时间过短又达不到疏通经气的作用,因此留针以10分钟为宜。


(2)心肾不交


主要症状:全头痛,且晕而胀,以晨起为甚,目眩,夜难入寐。


分析:该头痛乃由肾水不足,心阳独亢,心肾不交所致。阳亢于上则清窍被扰,心神不宁,故病头痛难寐。


取穴:太阳,神门,液门。


刺法:神门、液门留针15分钟,太阳不留针。


穴意:液门为手少阳三焦经穴有滋阴益肾之功,故别名又称水门;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穴,因心属火,故神门又称火门。水门、火门相配可交通心肾,以达水火既济之效。


热盛者可先刺神门以急清心火,肾虚之象显著者宜先刺液门以滋阴为首务。刺太阳者,以清利头目,可除头目之痛胀。


(3)心脾俱虚


主要症状:头痛眩晕,不寐多梦,倦怠纳呆,面色萎黄。


分析:本病乃由脾胃久虚,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衰,不荣于头目,故头痛眩晕。血虚心失所养,故不寐多梦。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


刺法:留针(宜插留,即得气后再略插之,属补法)10分钟。


穴意:足三里为和胃健脾之要穴,三阴交也功善健脾,二穴一属阳、一属阴,阴阳相伍则生化之源得以振奋,于是气血得充,头目得养则头痛可除。


(二)眉棱骨痛


主要症状:目眶上痛,视物模糊,若闭目稍事休息则疼痛可减。甚则可致偏头痛,劳累时眼球沉重。


分析:常年伏于几案,久视伤血,血不养目,故视物模糊,眉棱骨疼痛。


取穴:攒竹,丝竹空,三阴交。


刺法:攒竹、丝竹空点刺不留针,三阴交留针10~20分钟。


穴意: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三经之会,有补血活血之功,若血充且畅,目得涵养则眉骨痛可除。


攒竹、丝竹空为局部取穴,与三阴交远近相配,相得益彰。


(三)头脑空响


主要症状:自觉头脑空虚作响,且晕痛不能正视,正视则目弦,摇头或睁眼则甚,闭目略轻,腰膝无力或遗精带下。


分析:肾虚于下,则髓海空虚,故变生上述诸症。


取穴:太溪。头晕,正视则甚者,加刺太冲。


刺法:直刺留针10分钟。


穴意:太溪为肾之原穴,可调补肾气,以益精髓,故可治疗髓海空虚之证。


因肝肾“乙癸同源”,故肾虚者肝亦必虚,因此加刺肝之原穴太冲以补肝,二穴同用则。


在随师学习期间, 发现他在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常运用病变部位所属的表里经络或手足同名经,每经取一穴,配穴处方,即目前所称的“对穴”。治疗头痛,常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受到患者的欢迎。为了推广其临床经验, 现介绍如下。


例1:风寒头痛
蔡某,女, 23岁,工人。1992年2月11 日初诊。主诉:受凉之后感头痛1天。刻诊:头痛连及项背,遇风寒则加剧,骨节酸痛,不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证属风寒外袭,卫阳失宣而致头痛。治法:祛风散寒,解表定痛。


取后溪一一束骨


操作方法:后溪要直刺1寸,行紧提慢按泻法,反复行针,使针感向上传达。束骨,直刺0.5寸, 行提插泻法,使针感扩散。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起针后头病著减。翌日又针一次,痛止病除。


按语: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有宣通阳气,疏散表邪,通络止痛之功。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输穴,有宣通本经阳气,祛风散寒,发汗解表而止头痛之效。二穴配合,属手足同名经配穴法,一手一足, 一上一下,同经相应,互相促进,疏通太阳经气,太阳主一身之表,故有祛散外邪,祛风止痛之功效。


例2:风热头痛
张某, 男, 42岁,工人。1991年8月3日初诊。主诉:发热头痛2天。刻诊:头胀而痛,发热恶寒,体温39.0℃, 面目发红,口干渴,二便调,舌尖红,苔薄黄, 脉浮数。证属风热外受而致头痛。治法:清解表邪,表解则头痛自去。


取合谷一一飞扬


操作方法:合谷直刺1寸,得气后将针斜向上方,行提插泻法,使针感向上传达至臂部。飞扬直刺2寸,行快速有力的捻转泻法,使针感向上下放散。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起针时已得微汗,测体温下降至37.5℃,患者头痛亦止, 自觉全身舒快。翌日又针一次,发热退清,无不适感。


按语: 合谷有发汗解表、治疗表证的作用;飞扬治疗表证,见于«灵枢·寒热病»篇中,取足太阳飞扬穴为主,以发其汗。按飞扬穴属足太阳经络穴,即所谓三阳之络,太阳主表,针泻之以发其汗而解表,与合谷配合,大有相得益彰之功,收效甚快。


例3:肝阳头痛
高某, 男, 44岁,驾驶员。1991年6月2日初诊。主诉: 有高血压病史2年,常因劳累及情绪激动诱发头痛加重。刻诊: 头痛偏于两侧,伴眩晕,心烦易怒, 口干而红, 血压增高到180/100mmHg,舌红,苔薄黄,脉弦。证属肝阳上扰所致。治法:平肝潜阳以止痛。


取外关一一足临泣


操作方法:外关直刺1寸。用紧提慢按泻法,使针感向上传达。足临泣直刺0.5寸,亦用提插泻法, 进针后反复行针,使针感向上传达。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起针后,头痛著减,头目亦感清爽。连针六次,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头痛、眩晕等症状悉除。


按语: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能通经络之气滞, 调和气血而止疼痛。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能平肝熄风,泻热明目,聪耳,疏泄肝胆,调和气血,宣通经络,散瘀定痛,两脉相合于目锐眦、耳后, 二穴合用,属手足同名经配伍之例,能起到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增强清泄肝胆之力,故收效快捷。


例4 :血虚头痛
张某,女, 38岁,教师。1992年1月8 日初诊。主诉,头痛乏力2年。刻诊:头痛隐隐, 目涩眼花,劳累后尤甚,面色少华,唇舌色淡,脉细。证属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头所致。治法:益气养血,从本图治,不可头痛医头。


取太冲一一三阴交


操作方法:太冲向上斜刺1.5寸,使针感传达足掌,以透涌泉,用慢提紧按补法,达到肝肾两补的作用。三阴交直刺1寸,亦用提插补法,使针感向上下传达。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起针后头痛著减。连针12次,诸症悉除。


按语:《内经》谓五脏有病,当取之原穴,太冲为肝经原穴,而肝藏血,故取之可达养血之效。血虚总不离肝肾之虚,太冲直透涌泉, 一针两穴,肝肾同补,达到养血之效。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可调补脾胃,以促气血生化之源,况三阴交为肝、脾、 肾三经交会之处, 血虚多属三阴不足,补此一穴,又可达到补养三阴之目的, 而气血亦自来复。故头痛眼花等症, 自然消失。


例5:痰浊头痛
吴某,男, 50岁,工人。1992年1月31日初诊。主诉:头昏、头痛、嗜睡一年多。刻诊:形体肥胖,头昏头痛,常胸闷脘痞,纳呆嗜睡,苔白腻,脉弦滑。证属痰浊内盛、蒙蔽清阳、清窍失养所致。治法:泄化痰浊以宣清窍。


取强间一一丰隆


操作方法:强间斜刺捻转泻法。得气后将针提起,向上、下、左、右方向斜刺,反复行针,使针感向四周扩散。丰隆直刺2寸,行紧提慢按泻法,使针感向上、下传达。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起针后头痛头昏消失。连针六次,胸脘得舒,苔腻渐化,头痛头昏悉除。


按语:强间属督脉经腧穴,上行巅顶。«铜人经»言其主治脑旋目运,头痛不可忍。«百症赋»说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大成» 亦称主治头痛目眩。可见本穴历来均用以治头痛, 针刺向四周斜刺,使得气扩散,有当时止痛之效。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别走足太阴脾经,能沟通脾胃两经。脾胃为生痰之源, 针此一穴,以健运脾胃功能,而达除痰化浊之效。


例6:瘀血头痛
王某,男, 30岁,干部。1991年9月12日初诊。主诉: 一年前头部有碰伤史,之后常感后顶部疼痛。刻诊:头后顶部疼痛,其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轻压痛,久治不愈,舌质淡红,略有紫色,脉细涩。证属外伤后气滞血瘀留阻经络,不通则痛。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定痛。


取膈俞一一行间


操作方法:膈俞向脊椎方向斜刺1寸,平补平泻法,使针感向胸前传达。行间直刺1寸,针向右快速有力的捻转泻法,使针感向上传达。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起针后头痛消失,感到轻松。连针2个疗程,诸症悉除。


按语:膈俞为八会穴之一,血之会穴,有养血活血之功,通治一切血证,刺之以行气化瘀。行间为足厥阴肝经腧穴,足厥阴之脉上交于头, 刺之能疏通头部经气,活络化瘀,具有上病下取之义。两穴配伍,共起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


头痛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偏头痛在针灸门诊中占有相当多的数字,剧烈发作的时候,能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工作和学习,因此在针灸门诊中,如何提高该病的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结合文献谈谈我个人的体会,试图从临床角度阐明偏头痛的病因和分型,以及针灸治疗的规律。


—1—


理论探讨


经典文献对本症的原因,治疗做过言简意赅的记载。《灵枢·厥病篇》云:“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历代医家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对本症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我们通过临床观察,结合文献记载,认为偏头痛一症除了具有一般头痛的共同性质外,在病因,病理,治疗等方面还有许多特点。


一、病因


本病发生,内因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头为诸阳之会,精华升降之所,外有毛,发,肉,筋,骨所卫,内有清阳煦化,若外固内充,诸邪不能上犯,必待卫外失职,或清阳窒塞,诸邪方能侵袭。


细言之,有风邪乘虚客于少阳者,多属风寒,有阳气窒塞,少阳经脉不通者,多属脾虚湿盛,有肝胆风热,挟痰上逆者,多属痰火。实为风,痰,火合而为病。


外因方面,六淫中的风寒最为多见,但从临床看来,风寒是外因是“条件”。发病的根据仍是“内因”。


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肉腠闭据,虽有大风苛毒,弗能为害。”正是恰当地反映了内因和外因在该病发生发展上的客观作用。


二、分型


我们根据临床辨证对此病进行了分型。


(1)外风型:外风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根据《素问·风论篇》记载:“……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其邪从俞穴入,循经而上,或并入少阳经俱入而致脉道不利等多种方式造成半侧头部经络凝滞,发为偏头痛。


所以在病史上,夜卧受风,汗出当风等是划分本型的重要根据,在症候上,出现头部偏侧持续性胀痛,每遇风寒则加重,更有风池穴位部痠痛,拘紧等,或兼咳嗽,项强畏寒,全身骨节疼痛等症,脉多浮弦。在病机上为风邪客络,脉道闭塞,在治疗上用疏风通经法。


(2)实热型:肝胆郁热为本病发病的基本原因。肝属风木,藏魂,在志为怒,主条达,若情志不遂,则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生风。在症候上,偏头部呈跳动性疼痛,疼痛如裂,面红目赤,性情急躁,舌红苔腻,脉象弦劲等。


在病机上系肝胆炽热,上逆头目,甚则为肝胆火炽生风。治多以平肝泻火法。预后较上型为差,治疗过程较长,其兼外风者近期效果好,也易复发。


(3)湿痰型:脾胃虚弱是本病发生的基本原因,肝木乘土,挟痰上逆,是本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在症候上偏头钝痛,胀闷如裹,多兼胸脘痞闷,恶味少食,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或迟滑。


在病机上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能运化水谷,痰湿阻滞中焦,肝木乘土,循少阳经脉挟痰上逆,或更挟三焦虚火上浮发为偏头痛。治疗宜健脾化痰,平肝降逆并施。


在预后上健脾和平肝两法的选择与配合,对本病疗程和效果有重要意义,运用适当,可以取得痊愈。但这种类型的偏头痛比较复杂,难于取得速效。


三、治疗总述


在遵循总的治疗原则基础上,充分地依据症情,灵活地进行了辨证论治,下面从治疗穴位、放血的运用和针刺手法三方面进行讨论。


(1)取穴和配方


我们以通经活络,疏风止痛为治疗各型的基本配方,选用丝竹空透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配用风池、曲池、绝骨等穴为一组。


本组各穴有宣通足少阳经脉,疏风止痛的作用。从方义说,丝竹空为足少阳脉气所发之处,也是手少阳经脉的终止穴,穴位本身就能治疗偏头痛,沿皮透至率谷,更加强了疏通手足少阳经脉的作用。


这是因为率谷穴不仅仅是足少阳经脉的穴位,主治偏头痛,而且它又是足少阳,足太阳二经的会穴,具有疏散少阳风热,使其循太阳经脉达表的作用。


因此,丝竹空透率谷是宣散少阳经脉风热的主穴,是治疗一切偏头痛的有效俞穴,在我们的全部病例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病例都采用过本穴,而且都获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合谷、列缺,合谷是手阳明的原穴,有广泛的治疗作用,具有镇静止痛的特性。列缺穴为手太阴经的络穴,据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记载:“列缺善治偏头患”。与合谷穴相配,更有原络配穴的意义。


足临泣是足少阳胆经俞穴,是胆经所注之处,根据五腧理论为“俞木”穴性。对疏泻少阳风热有很好的效果。因其远离病所,故有引热下行的作用。


《类经图翼》说“木有余者宜泻此,使火虚而木自平”也证实了本穴在泻火方面的重要性。


上述配方,不仅适应于外风型的偏头痛,也是湿痰型,实热型的“基本方”,后者只要适当配以健脾化痰,平肝泻火的穴位就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湿痰型偏头痛,配以悬颅、颔厌、中脘、足三里或丰隆,气海(针与灸)。


悬颅、颔厌二穴均位于曲周颞颥部分,除了在经脉循行上对偏头痛有突出的效果外,还是足少阳、阳明两经相交会的俞穴,兼有疏导胃府、振奋中阳的作用。


至于中脘,它是六腑之会,对温化中焦的痰湿,降胃气的上冲,尤有卓效,配以足三里或丰隆,其健脾化痰之力就更加明显了。气海主治真气不足,疗诸虚百损,加强下焦气化,则中土自受补益。可加用灸法。


对实热型患者,常配以丝竹空,内迎香放血、四神聪、行间等穴。丝竹空刺入放血,疏泄肝胆火炽,内迎香对上攻头部热邪而造成脉络壅滞,血瘀不通的偏头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灵枢·厥痛篇》“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最早记载了放血治疗头痛的方法。


四神聪是经外奇穴,位于百会穴的前后左右各一寸处,除了局部止痛作用外,在平肝疏风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再配足厥阴肝经的荥火穴行间,平肝力量就更为加强。


我们把“丝竹空透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一组穴位,作为治疗各种偏头痛的“基本方”,在临床上我们使用这组方,对各型偏头痛均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尽管偏头痛的原始病因很多,但都或多或少有外风侵袭的存在。


因此,首用疏风,以取得缓解疼痛的近期效果,然后再考虑治本的方法。也正体现了《内经》中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精神。


(2)放血的应用


放血是针灸治疗的重要部分,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解篇》《血络论》中对放血的作用、辨证、手法都有详细的记载,如“菀陈则除之”(《九针十二原》),“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小针解篇》),《内经》的这些记载都说明了放血能够排除血脉中郁滞,因此放血有去瘀滞,通经络的作用。


由于偏头痛在局部表现为“不通则痛”的病机,所以我们临床上施用放血,不仅对实性患者使用,对虚性的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根据《灵枢·厥病篇》“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的原则,有时我们选用“内迎香穴”放血。


在操作上,实性的放血次数,血量可以多些,针刺深些,虚性的则酌减。


总之临床上,还要根据当时病人的状态,脉络虚实的情况,血色的深浅,血质的粘稀,出血的难易,灵活掌握。


(3)手法要求


针灸手法对疾病疗效有着重要的关系,由于目前各家的手法不一,下面仅提出我们在临床上常用的手法。


对单侧偏头痛,多数只针患侧,各穴都用泻法,头部诸穴用捻转泻法,其它部位的穴位用提插泻法,对远离病所之穴,如合谷,足临泣,则用重的手法,多使针感沿经放散到肢端或上行到躯干部。


少数的可直达病所。根据我们的体会,感传越远,效果越好。


—2—


典型病例


例一:周某,男 55岁 病历号675。


初诊日期:1961年10月5日。自述六日前突然右侧头痛,有跳动感,牵及耳根及颈部,遇风加重,两脉弦缓。


证属外风侵袭,客于少阳经脉,予祛风止疼法,均针患侧: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合谷、列缺、翳风、听会,用泻法,留针二十分钟。


二诊:10月7日,针后头痛明显好转,仅于傍晚前后稍痛,肩颈尚觉不适,予前方加绝骨,手法同前,再针痊愈。


例二:梁某,病历号2212 男 43岁


初诊日期:1963年1月4日。左侧头痛十一年之久,久治未愈,时轻时重,近一月来因工作劳累,痛势加剧,连及左目胀痛,伴有耳鸣,眩晕,左侧半身麻,知觉迟钝,纳食尚可,因头痛寐不安,舌苔薄白,脉沉细。


证系劳心过度气血暗耗,以致水不涵木,风邪乘虚入客少阳,引动肝风,扰清窍,先拟疏风以祛邪,通经以止痛,余证缓图。


取穴: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合谷、列缺、足临泣、翳风,均针患侧,俱用泻法,留针二十分钟。


二诊:1月6日,针后偏头痛未作,再以原方针两次,而易调理气血立法。再针二次获痊愈。


按:此例获效较速是由于患者纳食尚佳,脾胃较健,气血易于调理,所受外风亦浅,故只针三次而痛止,五次而痊愈。


例三:范某,女 30岁 病历号174245


初诊日期:1961年3月27日。左侧偏头痛牵及眉棱骨处,时轻时重,烦躁口渴,欲呕,胃脘不适,苔白脉弦。


证系土虚木乘,肝胆虚热挟胃气上逆,累及少阳,拟平肝降逆,疏经止痛法。


取穴: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合谷、列缺、太冲,用泻法,针患侧,留针二十分钟。


二诊:3月29日,针后头痛减轻,唯烦躁口渴未减,胃脘作痛,时时欲呕,脉弦。取前方加中脘,足三里。


三诊:3月31日,头痛显著减轻,胃脘亦不作痛,烦躁口渴亦轻,仍欲呕,脉稍弦。据此症情,审系少阳经脉已通,肝木尚未平复,予平肝降逆为主。


取穴:中脘、期门、足三里、太冲,配以合谷、列缺,手法同前,期门、足三里、太冲均针双侧,合谷、列缺均针患侧,留针二十分钟。


四诊:4月3日,针后诸症显著减轻,再以原方针一次而痊愈。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乌头赤石脂丸 李华歆

    当你已经排除了相关“心痛”的急症风险后,患者又跟你说了疼痛可能是之前受寒导致,而疼痛的性质是一种冷痛,于是你考虑了用仲景名方——乌头赤石脂丸!

  • 生姜泻心汤小记 张宝华

    本方出自《伤寒杂病论》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 咳嗽发烧案。 李高勤

    杨某,男,32岁。主诉:咳嗽发烧4天。分析:1.太阳表的症状:咳嗽,腰疼、腿疼、双下肢酸困。咳嗽也好转,仍有咳嗽。

  • 中医临床巧治肺结核 崔国宁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中医临床巧治肺结核的研究和推广,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 中医治疗痛经的临床用药总结 崔国宁

    下面将对中医治疗痛经的临床用药进行总结。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寒凝等原因导致的,治疗的关键在于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温经散寒。通过中医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痛经症状,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

  • 岳美中谈延年半夏汤 许春杰

    岳美中谈延年半夏汤,《古今录验》方,载于《外台秘要》。除此以外,延年半夏汤所治范围尚广。急出延年半夏汤全方,2剂后霍然而愈。我国中医药数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我们勤于采掘,不忽略古之成方,所得又何止延年半夏汤一方而已。

  • 头疼咳黄痰案 李高勤

    2023年11月就诊[主诉]:感冒后头疼,眼眶疼,咽喉疼1周。咳嗽咳痰,咳黄痰,咳不出,小便黄,大便2天未上。可以考虑用苇茎汤,清肺化痰。

  • 有关“闭门留寇” 高群

    许叔微先用小建中汤补,后用麻黄汤驱邪,也没看到所谓的“闭门留寇”。如果病人有痰,咳嗽,这时候还用镇咳药,那就是闭门留寇了。有没有闭门留寇的关键,在于气机通不通畅,有没有堵住邪气的出路。

  • 养养血祛祛皱 谢江强

    养养血祛祛皱,鹤发依旧童颜在众多被我诊治过的女性面斑患者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位年纪稍微有些大但非常注重外表的歌唱家严女士。因此我初步判断,她的情况属于气虚血瘀证。

  • 气血双补 谢江强

    这个小姑娘是在长夏发病时找我的,我让她在月经结束之后,赶紧吃药,我给她开了补肾运脾、调经通络的仲断健骨膏。此为三周左右的膏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