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师“对照条文”举隅(三)

2021.05.01 49阅读 评论数 4 2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讨“对照条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这两条对比起来也十分有趣,首先二者有很大的相似处,二者从脉象来说都见“浮脉”,从症状上来说,二者都“小便不利”、“热”、“渴”,细微差别就是71条“热”的程度是“微热”,而且“渴”的性质是“消渴”,而223条的“热”则是“发热”,进一步表明患者“渴”的同时是“欲饮水”,最大的不同就是治疗上前一条用的是具有“温阳化气、补土利水”作用的“五苓散”,而后者则用的是具有“润燥滋阴,通利小便”的作用的“猪苓汤”!


 我们先分别解释一下两条条文,首先第71条明确说的是一个患了太阳病的患者,医生用了发汗的方法后,汗出得似乎太多,造成了胃中的津液缺乏,继而产生了燥证,患者此时出现了“烦躁不得眠”的症状,这是由太阳病转入阳明病的表现,正如“有诸内者皆求之于外”,因为患者出汗太多导致了胃中津液不足,所以患者就会本能的用喝水的方式来寻求补充津液!
  我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那就是每逢大旱天气时间久了再遇到连续的下雨天气就可能会造成涝灾。引申到人体来说是也一样的道理,经过“大汗出”后胃中津液亏少有了“燥证”,如果我们此时喝水太多,这个时候“胃气”还不能一下“消化”这么多的“水”,而“水”就会在体内积聚变成“水饮”,所以医生为了预防这样的情况发生就要指导患者先少量慢慢的饮水,令胃气慢慢恢复才行。


 前一段其实都是对下面条文的“铺垫”,后面患者见了“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就是因为患者不遵守医生建议而大量喝水引发的症状,首先“脉浮”主表,这可能说明此时患者体内正有一股力量浮于表面,此外,“脉浮”也代表着体内可能存在一些热证,“小便不利”说明此时体内的津液要么就是损失太多,虚得已经没法变成“小便”了(可参考第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此时体内津液在运行上有了“郁滞”,使“津液”发生了郁堵而不能从“小便”而出,这点下面“微热消渴”正好说明了问题,“微热”应该是由于津液郁堵产生的“郁热”,对于“消渴”的理解一种是指患者喝多少水都不觉得解渴,而另一种说法则是说患者就是喝了很多的水,但是却不见有相当数量的小便(或者其他形式,如汗、利等)排出,“水”好像是在体内被“消除”一样!我个人觉得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再从方药组成上理解


  猪苓 (去皮) 十八铢 泽泻 一两六铢 白术 十八铢 茯苓 十八铢 桂枝 (去皮) 半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从“多服暖水,汗出愈”可以反向推断原来的患者应该是“少汗”或者“无汗”,因为患者此时就是因为津液运行的通路有了郁滞,所以“小便不利”,郁积的“津液”进而成为“水饮”,“水饮”闭阻腠理生热所以“脉浮”,“微热”,用了“五苓散”温化了“水饮”,进而使腠理得开,水道得通,所以才会“汗出愈”,这时的“汗”其实是“水饮”得“化”的体现!
 而对于位于阳明病篇的第223条的理解则是:患者事实上是已经有了阳明病的表现,我们知道阳明病的本质是“胃家实”,而外证是“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这里的“脉浮发热”正是胃中燥热引发的,患者也“渴欲饮水”,只不过喝完水了,症状不仅没有得到太多改善反而出现了“小便不利”,说明喝进去的水并没有被体内吸收而是与“热”一起搏结产生了郁堵,进而使水道不通,所以引发了“小便不利”!
  再从方药组成上去解释!
  猪苓汤
  猪苓 (去皮) 一两 茯苓 一两 泽泻 一两 阿胶 一两 滑石 (碎) 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猪苓、茯苓、泽泻可以通利三焦,配合滑石清热利小便,这里使用阿胶主要是取它润通的作用,帮助通利小便!
 根据两个条文的对比,我们知道仲景之学的奇妙之处往往就是在细微之处才能见到真谛!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欢迎扫码加入我的公众号!)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马亮 资质认证

    五苓,五令,除五方之湿

    2021-05-01 08:08 评论数 1 0
    1. 李华歆 资质认证 作者 回复    马亮

      是不是受刘力宏影响呢,我个人觉得怎么理解都可以,自己说的通,临床用的顺自己好的!

      2021-05-01 08:23 评论数 1 0
    2. 马亮 资质认证 回复    李华歆

      理如此,与人名,名人无太大关系。包括仲师也是用方,非创方。

      2021-05-01 08:49 评论数 1 0
    3. 李华歆 资质认证 作者 回复    马亮

      其实我觉得最难的就是陈修园说的,无方处看出方,无字出看出有字

      2021-05-01 09:03 评论数 0 0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十二指肠溃疡案 孙亮

    患者贾某某,男性,52岁,主因"上腹部疼痛不适1年,加重2月余"于2022年05月11日09时31分由门诊以"1.慢性萎缩性胃炎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偏头痛"收住我科。西医诊断:1.慢性萎缩性胃炎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3.偏头痛4.痔疮,热烤

  • 经方实验录之痛经、腹痛 张宝华

    某成年女性患者,36岁初诊:流产后现腹痛两年余,伴有经前头痛,例假收尾下腹部疼痛,经后头晕,月经干净后下腹部仍然痛,用手按摩或者换体位缓解。既往有流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病史。

  • 薏苡附子散 李华歆

    ——列宁小编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薏苡附子散!《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散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炮)十枚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 手脚冰凉十年案一 王建飞

    2023年10月12日张某,女,66岁,初诊。阴寒凝结于下,阻遏阳气伸展,则手脚冰凉。今复诊告知口苦消失,余症均未减。2023年10月31日服药后回访,上述症仍未见明显变化,已无信心再服中药。嘱其适当运动,饮食均衡,少盐少糖,生活作息规律,避风保暖。

  • 经方实验录 张宝华

    此乃厥阴病,气血不足,寒热错杂兼血淤,重用吴茱萸破阴寒,他药扶正祛邪襄助之。桂枝10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牡丹皮10克、吴茱萸15克、人参10克、干姜10克、大枣10克、半夏15克、黄芩10克、炙甘草10克五剂,日一剂,水煎服。

  • 孩子慢性腹泻,要从肝脾入 谢江强

    孩子慢性腹泻,要从肝脾入手治疗9岁的患儿杨小朋友,因为间歇性肚子隐痛而来看病。我判断孩子的情况应该是肝脾不和引起的腹泻,可能是因为着凉,或是吃了不对的食物所导致的,因此我给他开了能够疏肝缓急止痛、健脾升清止泻的升清止泻膏。

  • 纳呆病案一则 曹雪盼

    患者男18岁主诉饮食不佳一年余,患者平素饮食不佳无胃口,三餐不知饥挑食无精神大便干燥三四天一次费劲无口干口渴无腹胀呕吐眠差不易睡面黄舌淡白苔白腻脉缓辨证:脾胃虚弱辨病:纳呆给予方剂:生白术30g肉苁蓉15g当归12g桃仁10g炒麦芽30g炒谷芽15g焦三仙

  • 夜间出汗案 朱浩宇

    某女,五十左右,夜间出汗,舌淡苔薄白,自服六味丸不效,予八味丸去三泻改汤,重用,一剂汗止。

  • 美尼尔氏综合症中医方法 陈鹏

    文/陈鹏蝎子蜈蚣天麻醋鳖甲各100克加天名精十克打粉。。每天晚上五克。开水冲服。

  • 经方适应方证治疗支气管炎 张宝华

    支气管炎表已解,咳而身热,胸满或痛,大便干者,大柴胡汤与之。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大枣枳实(四枚炙)芍药(三两)大黄(二两)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